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法語:佛涅槃之前阿難向佛提出四個重要問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七十頁第一行:

  【科】法會聖眾第一

  從這起我們正式講到本經的經文了,四十八品這是第一品,“法會聖眾”,第一品。

  【科】丙一、標列五成就 分五 丁一、信成就。

  六種成就,這裡是五段。“信”這一個字是個關鍵的字,確實我們能不能成就。第一個關鍵就是這個字;這個字要是沒有了,一切都不能成就,全是假的。

  正如湯恩比博士所說的,我們傳統文化被科學障礙了,科學第一個字不是“信”,是“疑”,二者恰恰相反,這是科學精神。就是科學所說的一切,一定有真實的東西拿出來給我看,拿不出來這就是假的,沒有足夠的證據。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這個人?三皇五帝有沒有這個人?只是一種傳說,傳說就可疑,信心生不起來。科學是物質文明,崇尚物質文明一定要犧牲精神文明,這是一樁得不償失的大事。

  湯恩比最後的結論,是希望精神文明要恢復,物質文明我們也不能不要。如何能夠兩全其美?換句話說,精神文明對於古聖先賢、對於宗教不能用懷疑的態度。用懷疑的態度,完全都被抹殺了。尤其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教育裡頭講求“其義自見”。如果沒有真誠的信心,是決定不能得定、不能開悟。真正能開悟、能得定,他對於所學的一定是有堅決的信心,沒有絲毫懷疑,才能做得到。如果性情多疑,打破沙鍋問到底,他所學的有局限,局限就是他信到什麼程度,到什麼程度他不能相信了,以後那個功德利益他就沒份。

  【經】 如是。

  所以佛經,任何經典打開,第一句“如是我聞”,“如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

  【解】“如是我聞”,諸經皆置此四字於經首。

  一切經,展開經卷第一句,一定是“如是我聞”四個字。這四個字從哪裡來的?

  【解】蓋尊世尊之遺教。

  這是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

  【解】世尊將般涅槃。

  將要“般涅槃”是入寂。寂滅了,佛要離開我們了,不再住我們這個世界了,這就是滅度的時候。

  【解】阿難悲不能勝。

  阿難只證得初果,定跟慧還不到位,所以釋迦牟尼佛離開人世,他非常悲痛。

  【解】阿泥樓陀教之曰:徒悲何益。

  你這麼傷心有什麼用處!佛教化這一個階段圓滿了,圓滿他當然要走。

  佛涅槃之前阿難向佛提出四個重要問題

  【解】應前向佛,請問四事:

  阿難問這四樁事情,《教乘法數》裡頭有,參考資料裡頭也有。

  第一個問題:佛在世我們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了,我們以什麼人做老師?這第一樁事情。佛的開示是“以戒為師”。只要遵守佛所制定的戒律,跟佛在世一樣。後人也有說,“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如果這兩種不能忍受,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也入不了佛門。這句問的很重要!

  第二個問題問的是:佛在世大家依佛,跟佛住在一起;佛不在世了,我們依誰去住?佛告訴大家依“四念處”。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四念處”上,就等於跟佛住在一起一樣,四念處是智慧。

  第三個問題:不守清規,擾亂大眾,這些比丘怎麼處理?佛在世的時候,由佛來處置他們,佛制戒律約束他們。那現在師父不在、佛不在了,我們怎麼辦?佛教他默擯。默擯就是不要去理他,隨他去,不要去理他。

  最後一個問題:將來結集經藏,第一句怎麼寫法?佛就教他“如是我聞”。

  這是遵守佛的遺教,這是問他這四樁事情。其中最後一個就是“一切經首,當置何字”?

  【解】其一即“一切經首,當置何字?” 佛即答曰: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等六事(即上述之“六成就”)。其中“我”字,即阿難。

  阿難是結集經藏復講的人。所以佛經培養弘法利生的法師,都是從復講訓練出來的。這個復講的方式開源就是阿難,阿難結集經藏是復講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一切經。阿難的記憶力是所有同學當中第一,好像現在的錄音機,一遍聽過永遠不會忘記,記憶力之好找不到第二個人。

  所以結集經藏就請阿難升座,把佛所說的經統統說出來,五百阿羅漢作證,這是他的聽眾。聽眾是五百阿羅漢,沒有一個人反對,個個人都贊成這才通過,寫下來成為經典;如果有一個阿羅漢提出,說阿難這一句我沒聽說,好像不是這個說法,這一句就刪掉。可以刪,不可以增加,增加是阿難自己的意思,不可以。這樣的嚴謹,目的是流傳後世,讓大眾對佛經產生信心,所以它叫“信成就”。

  講經說法的人才具備兩種能力:記憶力強,理解力強

  【解】“如是我聞”,表如是法門乃我阿難所聞與釋尊者也。此正可破當時之疑。因阿難結集經文時,大眾生起三疑:一疑佛重生;

  阿難升座,得佛力的加持,相貌非常圓滿。大眾一看,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再來了,這是第一個疑問。

  【解】二疑阿難成佛;三疑他方佛來。故阿難曰:“如是我聞”,則群疑頓釋。或疑曰:佛成道二十年,阿難方出家。

  阿難是佛成道那一天出生的。

  【解】又十年方命為侍者。

  佛講經已經三十年了,他才當侍者。

  【解】如此,則三十年前佛所說經,阿難何能皆曰我聞?此有三解:①輾轉文。

  阿難聽這些大阿羅漢,這些師兄們,聽他們說的。

  【解】②佛重說。

  這是阿難做佛的侍者提出來的條件,過去沒有聽的經,希望佛能重復給他講一遍,佛同意了。

  【解】③阿難自通。

  這個我們能理解,那就是“其義自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要你修到清淨、平等、覺,自然就通了。阿難是大權示現,也不是普通人,所以這三種說法,都能夠解除疑惑。

  這下面三個略加解釋:

  【解】①輾轉文:《報恩經》言,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聞,或諸天子說。

  諸天子是護法神,從他那個地方聽來的。

  【解】②佛重說:《報恩經》言,阿難因佛命為侍者,乃求三願。其中第三乃“所未聞經,諸佛重說”,佛許之。

  這一條應該沒有問題。

  【解】③阿難自通:《金剛華經》言,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

  這是一種定功,這個定功叫法性覺自在。

  【解】所未聞經,自能憶持。

  有這個能力。所以結集經藏,五百阿羅漢對阿難都有信心,認為只有他出來復講,記錄下來成為經典,留傳後世。所以以後佛門裡面講經教學的大德,都用這個方法培訓出來。怎麼訓練?並沒有正式開班教學,佛講經,這些人全是聽眾。聽眾裡面有兩種能力的,可以選為傳教的法師。第一種,記憶力強,聽一遍他不會忘記;第二個,理解力強,他一聽懂得裡面的意義,他所體會的經義比別人深、比別人廣。有這兩種能力,可以選為講經弘法的人才,這個就是所謂聽眾當中根性利的。

  在中國普通一般教學,私塾教學,老師他所教的學生,年齡不相等,有五六歲的小朋友,有十七八歲的大孩子,這些人在一起,二三十個人。具有這兩種能力,就是記憶力好、理解力好不是多數,少數幾個人,這幾個人老師要特別培養他,他有這個能力。

  中下根性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麼好的記憶,沒有這麼好的理解力,那怎麼教他呢?就教他背書、學習文字,將來在日常生活當中,他能用得上就夠了。他將來的生活,所謂士農工商,士這一條他不能走,他要學工、學商、學務農,他會從事這些行業去了。

  所謂“仕途”是指現在公務人員,或者更說得清楚一點,就是政府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古時候最高的宰相、大臣,大臣就是各部的正副部長這是大臣;下面省、縣這些地方領導,這讀書人的行業,他們要幫助帝王治理國家,這是讀書人。

  ……

  世間法,大成就的孔子、范仲淹,小成就的是袁了凡

  但是讀書的人多,想為國家服務的人多,為什麼?這個行業輕松,不是勞力的。農工商要勞力,很辛苦。都能夠致富、都有前途,所以中國人叫“富貴”。“貴”是有地位,“富”是擁有財富。農工商裡面都有富。讀書人裡頭有貴,地位愈高,國家給你待遇愈豐厚。

  我們看范仲淹《義田記》裡面所寫的,他做到宰相,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總理,那個俸祿是最高的,他把他一個人的俸祿養三百多人家,親戚朋友有苦難的人,他統統照顧;自己一生過清淡的生活,節省下來幫助困難的人。印光大師在《文鈔》裡常常對他贊歎,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大成就的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就是范仲淹,真正是讀書人,真正是有愛心的人,愛自己的家,愛鄰裡鄉黨,愛社會大眾,愛國家,愛民族,而且真的有行動,不是口說的。所以人積德了,家裡子孫好,他做到宰相。他五個兒子,裡面兩個兒子也做到宰相,一個做御史大夫,還有做總督的,那是國家監察最高的官位了。這是從因果報應當中去看,范仲淹一生行誼、起心動念與倫理道德不相違背,後人世世代代都好,一直到現在。他們范家的後人來香港看過我,還帶了他的家譜送給我,這是有大成就的。

  小成就的袁遼凡,都是值得人尊敬、值得人敬佩的。了凡先生的後裔,袁家跟我也有聯系,也把家譜送來給我看。我們看了非常感動,世世代代的子孫不忘記祖宗的教誨,這個教化的力量多麼深、多麼廣大。

  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真的,不是假的。

 

上一篇:放生蛇反遭蛇咬,原來是要救他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少欲知足,這是健康長壽之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