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談生與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青年人和老年人因某些事情得不到解決,而走上自殺的道路。越是物質文明發達的社會,這種現象越為普遍存在,諸如日本、美國等國家最為顯著。社會學家包括政治家、宗教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等等,都無法解決這社會問題。

  有人問我:「佛教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我回答他們說:「佛教的教義,可以說,是專門解決『生與死』的重大疑難問題,諸如生,從何而來?死,從何而去?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其重點就是解決『生』與『死』的根本大事。」

  一個真實修行人,他能掌握自己的生與死的主動權!可以知道自己「時之將至」,並為自己後事作出相應的安排,特別是密教的喇嘛上師這等聖人,能預先知道來世命運的一切,諸如生往何處?父母是誰?都能預先寫在「保密」的遺囑中,一清二楚。在顯教的高僧大德中也是一樣,把握自己的生死命運,事例確實不少。

  何謂「超度」

  佛教提倡孝道,教人知恩圖報。可是有時想報父母恩時,子欲養而親不在,該怎麼做?佛就教人用超度的方法,所謂超度是超越空間的遙遠感應力。這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做得到,而要集合眾人的力量。佛教說明三世因果,亦有解釋生命流中的六道輪回,人死後隨生前所做的善業或惡業,往生天界或轉為人,亦會沉淪地獄為餓鬼、畜生。超度法會,為使孝子賢孫對過去父母盡孝道之機會。在法會中,若能為先人敬立牌位,懷誠懇思念之心,經過法師們的群體念誦力,這種善的意念,將會通過上天乃至地獄,直達受超度者的心中,如已登天上或轉人身,其心立即會受感應,原為善心者,更充滿善的傾向。如未發善心者,會即發善心,憑此善的動力,作善行受善果。如先人不幸在苦界中受苦者,其心亦會受感應,頓時忏悔所作之惡業,恍如茅塞頓開,化惡意為慈愛、化暴戾為柔和,可得轉苦為樂,脫離苦海。用至誠心,立位紀念,以超度法會之力量為去世者增善除惡。

  「功德」含義

  「功」指做善事,「德」是指福報,兩者互為因果。「德」即「得」,修功有所得,所以稱「功德」。佛門給予對佛教有貢獻者以「功德」之銜。比如,稱供養僧人,方便寺院的施主為「功德主」,有行善之德的人,贊歎為「功德無量」。

  「功德」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靠時時、事事積聚起來,「功德」需要積累而成。由少至多,稱作「積」,由低至高,稱作「累」。「德」不積不崇,「功」不累不大。一個人做一二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勸人多行善,以善待人,也是「積功德」之舉。

  佛度眾生,功德最大。幾乎所有的佛經,都要贊頌佛的功德。佛的功德被稱作「功德聚」。《涅盤經》的頌詞是:「如來無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廣宣說」。《浴佛功德經》的頌詞是:「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祇因諸佛功德無量,世人都欲求其保佑,以祈賜福。

  要得福就要供養佛。《三藏法數》說:「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非但成就無量功德,亦能獲其福報,是名『功德福田』。」《無量義經》說:「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芽。」總之,遍種功德田,能收獲福果,多積功德,多做好事。這是佛經勸人向善的宗旨。

  慈悲精神

  有信眾提出疑問:「家裡有蟑螂、蒼蠅、螞蟻、蚊蟲,乃至老鼠一類害蟲,該怎麼辦?是不是也『放生』呢?」

  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來,確實使對方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好了。在佛經上也有類似的例子:當比丘(和尚)們的浴室,浴池由於多日未用,滿生小蟲,負責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處理!佛說:「除盡污水,清潔浴室。」比丘說:「會傷蟲!」佛說:「不為傷蟲,是為清理浴室。」於是比丘釋然。這個例子是說為了維護人類生活環境的衛生,予以清理打掃,目的不為殺傷蟲類,也不要傷害它,因此,不算殺生。當然,不得用藥物噴射殺蟲,祇能以打掃,清理,消毒的方式來防治或退治蟲蟻的進入和繁殖。如果環境經常保持整齊,清潔和消毒完善的狀態,縱然有蟲蟻,也不會太多。

  佛家倡導戒殺的目的,是發揚慈悲精神,消除暴虐的嗔恨心!對於弱小的生命,能夠減少傷害的機會,是慈悲的表現!如果明知殺生而心無悔意,便是沒有慈悲心。

  若能對弱小生命有不傷害的心,推而言之,更不會傷害到人的生命了。人與人之間缺少慈悲心,以致造成無視生命的價值,一切禍害無有間斷,便是人類不得安寧的根源所在。

  貪念不實

  有位年青人懂得佛理,能說會道,經常出入佛堂,跟四眾佛弟子非常和睦,予人的印象不錯。他是個生意人,嗜財如命。自從信佛以後,有了較大的轉變,但尚未能根除貪念。

  他對「六合彩」有極濃厚的興趣,每逢星期二、四兩天,必定會往馬會去買彩券,所謂風雨無阻。有一次,他填好了一張六合彩的號碼,忘記去買了,這天下大雨,狂風不息。他家住半山區,然而沒有私家車,出入不方便。為了未能買進六合彩,弄得心神不定。這樣大的風雨,應該放棄了。可是他貪心頓起,心想如果搖出來的六個號碼正好是自己買的,那該有多大的損失啊!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走來走去,怎樣也定不下心來,為了止住自己不安的心,走進房裡去參禅打坐,仍打消不了買六合彩的念頭,他想還有半個多小時了,再不出去買,就喪失機會了,他終於乘的士去買了。結果並未中獎一場空!可謂貪念不實,頓成泡影。

  儒釋兩教

  佛家講「五戒」、「十善」與儒家講「五常」、「八德」相參證。印光大師說:「言戒善者,五戒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邪YIN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則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現,即智。五戒全持,不墮三塗,恆生人道,此與儒之五常大同。又說: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指不搬弄是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此與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約身,十善多分約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可見,仁、義、禮、智、信,是儒家一貫強調的「五常之德」,而印光大師以佛家「五戒」參證,乃上述儒佛均以「孝道」為本的展開。在其後來的《道德叢書序》一文中,則進一步指出,近代以來,歐風東漸,舉中國聖人所立之法而悉棄之,以學泰西之新文化。而變本加厲,廢經廢倫,廢孝免恥……則人道幾乎息矣。於是有心人世道人心之人,群起而挽救之。或提倡佛學,或著述善書,無非欲人鹹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以自明其明德,而止於至善之地。這是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道德觀。

  禅定功力

  由「凡人」到「成佛」整個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是「禅定」,沒有它發揮積極作用,「凡人」是無法達到「成佛」的境界。

  禅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禅」,是印度梵語禅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禅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

  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系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於禅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來說,禅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練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

  由此看來,禅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禅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有人要問:為甚麼要修禅定?因為常人處於復雜的社會中,沒有「定力」的人,心猿意馬,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好像狂醉的人對事物的好丑是非,都失掉辨別的能力,我們「散亂心」正是這樣。雖然,有些人知識豐富,有一定的較高的判斷能力,但畢竟不是從禅定中出生的智慧而終有所蔽;好像風中點燈,雖能發光照物,也仍是模糊不清。有禅定功力的人,能徹底洞悉萬事萬物的實相,這叫做「禅定波羅蜜」。

  金山寶物

  金山寺是禅風很盛的古剎叢林,故歷代高僧輩出‘該寺始建於晉明帝時,距今約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計有八十一代方丈。金山寺藏有國家一級文物,非特殊情況,一般人是無緣分見得到的。在金山觀音閣藏有「周鼎」、「銅鼓」、「玉帶」、「金山圖」四寶。先說周鼎,它是周宣王時代的銅器,距今二千七百多年。在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省,幾經轉手,一八四八年被湖北省葉志生贈送金山寺收藏。還有銅鼓,是一種鼓狀銅器,高八寸八分,徑一尺五寸七分,重廿三斤八兩。傳說是三國時代諸葛亮發明的,行軍時可為炊具,作戰時可擂鼓,又名「諸葛鼓」。再有玉帶,傳說是宋代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斗智慧,回答不出佛印的偈語,輸給金山寺作鎮山之寶。據說金山寺方丈佛印正在打坐,東坡闖入禅房,佛印說:「學士此間無坐處。」蘇東坡說:「願借四大為座!」佛印靈機一動,便和東坡打賭說:我有一問,請你回答,如答不出,將玉帶留給金山寺。東坡恃才欣然答應。佛印說:「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學士哪裡坐!」東坡一時竟回答不出,祇好將玉帶解下,金山寺遂作為鎮山之寶,直傳至今。

  談《白蛇傳》

  提起金山寺必然會想到羅曼蒂克的帶有「仙」、「妖」色彩的愛情故事,這是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一段婚姻破滅的悲慘故事,宛似東方情調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金山寺與愛情有甚麼瓜葛呢?在中國城鄉誰都知道《白蛇傳》的故事:「許仙遇到了艷麗而賢淑的白娘子,他倆倩影不離,恩愛異常,過著雙宿賦居的幸福生活。偏偏又撞到了金山寺方丈法海老和尚,識破白娘子是一蛇精變為人形,故阻止兩人相戀,許仙在法海和尚勸導下,躲在金山寺修道不肯返回家門。白娘子為了挽救許仙,同婢女小青青結伙一批蟹兵蝦將,水滿金山寺,玩盡一切神通法術,終於無法破除法海和尚布下的『袈裟鐵圍陣』,幾個回合下來,白娘子、小青青敗陣下來,鑽入『白龍洞』竄逃往杭州雷峰塔去了」。這段「人」、「蛇」相戀的愛情故事,迷惑了不少觀眾,是很有影響力的愛情故事。而今金山寺依然在,還有深不可測的「白龍洞」在,並塑有「白娘娘」、「小青青」的石雕像,英姿飒爽。你會有甚麼遐想呢?

 

 

上一篇:靜心 悟道 觀人 觀己 觀心
下一篇:巧斗蛇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