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在各種關於佛教的新聞報道中,經常可以看到記者朋友們將佛教寺院稱為“寺廟”的,有時候和一些居士聊天,也經常能聽到他們說:“我哪天哪天去廟裡燒香去了。”其實我知道他是說去寺院燒香了。“寺”和“廟”的區別其實是非常大的,但是現在的人絕大多數已經搞不清楚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了。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佛教在中華大地上能夠深深扎下根,並且枝繁葉茂,綿綿不絕,與遍布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關系。在清朝之前,寺院並不僅僅是禮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所在。這個傳統今天在泰國還仍然保持著,泰國很多的男孩在成年之前,都要到寺院出家幾年,其實這幾年就是去接受教育的。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麼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審谳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後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大 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專門審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詳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它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 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凡未經大理寺評允,諸司均不得具獄發遣。大理寺審理案件,初期置有刑具和牢獄。弘治以後,只閱案卷,囚徒俱不到寺。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初審以刑部、都察院為主,復審以大理寺為主。稱為“寺”的機構還有:鴻胪寺(掌賓客及凶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太僕寺(掌管皇家車馬儀仗的機構)。
“寺”在古代漢語裡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意思是說,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不是臨時性的機構,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這就稱“寺”。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倍受歷代王朝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於國家統治,並且對民眾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
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 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胪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 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 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 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 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寺院裡的出家人,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專職教授。學佛選擇出家或者在家,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選擇做專職弘揚佛法的工作而已。這就好比現在有人選擇在學 校裡教書,也是專職做傳播知識的工作,這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學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學知識不一定非要當老師。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當老 師未見得一定比其他職業知識淵博,這是同樣的道理。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岳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
了解了“寺”和“廟”的不同,就應該明白我們去寺院其實是去學習的,不是祈求神明保佑的,也就應該明白,去寺院並不是去從事什麼迷信活動,寺院是開啟人的智慧的地方。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意思,把寺都看作廟。
學佛之人,首先要自己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再隨緣告訴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