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不自欺。因為聖賢的經典,都教我們從根本修身。什麼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歷史當中有談到一個故事,因為古代讀書人,儒釋道的經典都有深入。其實從哪裡看到呢?從清朝雍正皇帝,他诏告全國人民的一篇“上谕”就知道,一開篇就講到,“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三教”就是儒釋道,這是中華文化的主流, “覺民”,就是讓人民斷惡修善,讓人民覺悟的教育,“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所以儒釋道是相輔相成,都是教育我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的好的教育。
宋朝的蘇東坡先生,他是大儒,跟佛家的佛印禅師交情非常好。古代有一句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所以出家人在山上,清心寡欲,煩惱輕,智慧高。包含白居易,唐朝的讀書人,大儒。他到山上去找鳥窠禅師,鳥窠禅師剛好住在樹上,白居易就說,“法師,你在那很危險!”禅師點他,“你比我更危險!”因為他當官的,一沒做好,決策錯了,贻害人民,這個罪業就大了。包含官場上,他得要一心謹慎,不可馬虎。後來白居易請教鳥窠禅師什麼是佛法?鳥窠禅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就笑了,“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禅師接了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
這個道理好像大家都知道,知道不做到叫知識,不是真實的修養、學問。知識有沒有副作用?有啊,叫“不力行,但學文”,知識啊,“長浮華,成何人”。所以現在學歷愈高,很可能愈傲慢,因為他學知識。假如你學歷愈來愈高是學真的道德學問,那應該是愈來愈謙卑,“學問深時意氣平”。所以這些句子都可以勘驗我們是學知識,還是真實的學問。當白居易在那裡笑的時候,“三歲小孩都知道”,他知不知道他的念頭錯了?“這麼簡單!”輕慢心起來喽。禅師點他,“八十老翁做不得”。
這是唐朝的。再經過幾百年來到宋朝,蘇東坡先生有一天覺得自己修身的境界不錯,寫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他看著佛祖,“毫光照大千”,感覺自己“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就把這四句偈給他的同參道友佛印禅師看,就用很快的速度送過去了。佛印禅師看完了在上面寫了一個字:“屁”。有點不文雅,結果就送回來。有時候那個不文雅,才能讓一個人有一個教育點出現,當然這個是教育的一個善巧方便,然後看能不能讓對方有所體悟。
結果蘇東坡先生打開一看,火冒三丈,寫了這麼好的偈子,境界這麼好,怎麼給我一個“屁”字?然後就以最快的速度趕去找佛印禅師理論,結果下了船要進山門,佛印禅師已經在下面寫了兩句話在那裡等著他。所以坦白講,佛印禅師還更了解蘇東坡先生的程度,蘇東坡先生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談什麼境界呢?談什麼功夫呢?結果看到這兩句:“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那怎麼是八風吹不動呢?一個“屁”字就讓你氣沖沖沖過來了,還八風吹不動。所以起心動念不可自欺。
請問蘇東坡先生什麼時候八風就動了?寫的時候就動了,覺得自己八風吹不動,那個不就在炫耀了嗎?那不就是八風:“盛衰毀譽稱譏苦樂”。盛衰的境界、毀譽的境界、稱贊、譏諷、苦的境界、樂的境界,你都如如不動,那才是八風吹不動。所以這麼一激,譏笑他,他就受不了了。當下蘇東坡先生並沒有看到,念頭看不到不就是自欺了嗎?還向別人這樣炫耀,不是欺人了嗎?
所以祖師有一句教誨,讓我們常常觀照,“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關不破毀譽動之”。名利心要去掉都不容易,其實人只要有名利心,他就不可能真誠,就不可能真心。比方說一個校長很在乎得到的獎牌,名利心啊,很可能他的學生訓練到運動傷害,他也都不關心這些事情,因為這個欲會障礙他。再來,這麼在乎得那個獎牌,孩子的身體、孩子的課業,種種會不會被耽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