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是修行成就的根本-《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1)
前言:
佛法本來沒有什麼三乘五乘、大乘小乘等許多分別,只為針對眾生根基,或深談或淺說,無非誘導眾生同登覺岸,所以最後在法華會上明白宣示:「惟有一乘(佛)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人乘法是五乘的共基,古德說:「人道不全,學佛無益。」由人乘而至佛果,乃由迷至覺的必然過程,覺行圓滿,就名之為佛。說大說小,或三乘五乘,總是方便指引,善巧誘導,欲令迷昧眾生,循序漸進,以達到究竟大覺為唯一目的。佛者覺也,自人乘起,皆是使人背塵合覺之法,目的只在引導一切眾生,同登大覺彼岸,永離生死苦海。佛陀說:「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信自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又說:「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悭貪,此事為不可。」現在有些學人,執著小乘教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實在是不明佛陀因機設教,曲為誘導的苦心。《心地觀經》,雖說是「法備五乘」 ,而目的一樣是教菩薩法,終而佛乘,只是就不同根性的眾生,說法由淺而深而已。本經除(序品)中有些神通及超現實境界的描述外,其後的解說開示,或教誡,都是很平實親切的,很少超出我們識量認知之外,只有淺識見淺,深識見深的差別,並沒有完全不可理解的言句。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德行
本經開始就談報恩。為人處世,不可以忘恩負義,我國自古就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明訓,對忘恩負義的人,往往斥之為禽獸不如,因為「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可見知恩報恩,是做人的起碼條件。
到底那些人對自己有恩惠呢?相信一般人大多不完全明白,所以恩將仇報者,大有人在。佛陀將我們報恩的對象,概括分為四大類,即父母、眾生、國王、三寶,這四者對我們都有大恩德。其中對父母及三寶的恩德,講得最詳細而深刻,讀者當容易領會。眾生對我們的恩惠,開示則比較簡略,只就我們易於領會的父母恩並論。若從因緣法去審察,則更能深解其中意義。
佛陀教人四恩總報,意義實在深遠,人人皆能知恩報恩,自然世界和平,人民安樂。讀本經特別要注意知恩報恩的明訓,不殺、盜、YIN、妄、酒等五戒,也已在其中,要想將來不失人身,這些是必具的品德,也是五乘的共基,由此而上,可通佛果,不及則將下入三途,受苦將難有了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1)
“爾時,世尊從三味安詳而起,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諸善男子,為欲親近世間之父,為欲聽聞出世之法,為欲思惟如如之理,為欲修習如如之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我今演說心地妙法,引導眾生,令入佛智。如是妙法,諸佛如來過無量劫,時乃說之。如來世尊出興於世,甚難值遇,如優昙華。假使如來出現於世,說此妙法,亦復為難。所以者何?一切眾生遠離大乘菩薩行願,趣向聲聞緣覺菩提,厭離死,永入涅槃,不樂大乘,常樂妙果。然諸如來轉於*輪,遠離四失,說相應法: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非器;四、無非法。應病與藥,令得復除,即是如來不共之德。聲聞、緣覺未得自在,諸菩薩眾不共之境,以是因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心地法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經於耳,須臾之頃,攝念觀心,熏成無上大菩提種,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王捨大城有五百長者,其名曰:妙德長者、勇猛長者、善法長者、念佛長者、妙智長者、菩提長者、妙辯長者、法眼長者、光明長者、滿願長者,如是等大富長者,成就正見,供養如來及諸聖眾。是諸長者聞是世尊贊歎大乘心地法門,而作是念:我見如來放金色光,影現菩薩難行苦行。我不愛樂行苦行心,誰能永劫住於生死,而為眾生受諸苦惱?作是念已,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異口同音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不樂大乘諸菩薩行,亦不喜聞苦行音聲。所以者何?一切菩薩所修行願,皆悉不是知恩報恩。何以故?遠離父母,趣於出家。以自妻子,施於所欲。頭目髓腦,隨其願求,悉皆布施。受諸逼惱,三僧只劫,具修諸度,八萬四千波羅蜜行,越生死流,方至菩提大安樂處。不如趣向二乘道果,三生百劫,修集資糧,斷生死因,證涅槃果,速至安樂,方名報恩。」”
【譯文】
獅子吼菩薩,說偈贊佛後,世尊當即從正定中,安詳而起,向彌勒菩薩等大菩薩說:「很好!很好!你與各位大士,諸善男子,為了想親近世間的慈父,欲聽聞出世間的大法,以思惟如實不二的真理,修證如實不二的智慧,所以來到佛所,供養恭敬。
我現在要演說根本心地、微妙難以思議的大法,以引導眾生,皆能從聞、思、修,證入佛的智慧。這樣的微妙大法,諸佛如來,於無量劫中,才得一說。而如來世尊的降世,又很難得值遇,正如優昙花一樣,難得一見。就是如來出現世間,欲說這樣的大法,也很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沒有大乘菩薩的願行,志在小乘的聲聞、緣覺等道果,厭惡生死輪回,希望永遠居於清淨寂然的涅槃境界,不願追求大乘常、樂、我、淨的菩提妙果。但是諸佛說法,有一定的因緣,所以凡有所說,必上合真理,下合眾生心理要求,因之有下列四種情形之一,佛陀就不會說法:一、不是說法的場所不說。二、不是說法的時機不說。三、不是受持佛法的對象不說。四、不合說法的儀軌不說。一旦如來說法,一定是對症下藥,能令服食者藥到病除,這是如來獨具的功能德用。聲聞、緣覺等二乘聖者,厭生死而欣涅槃,沒有獲得究竟的自由自在,不能與諸大菩薩安住於同一境界,由於眾生的根性復雜,故佛陀雖出現於世,而說這種菩提正道心地法門的時機,當然也就不會太多,所以這菩提正道的心地法門,是千生萬劫,難得見聞的大法。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聽了這微妙的大法,能夠有頃刻的時間,摒除妄念,返觀本源心地,就可熏成無上大菩提道種,不久當可坐於菩提樹王下的金剛寶座上,得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時在座的有王捨城的五百位長者,如妙德長者、勇猛長者、善法長者、念佛長者、妙智長者、菩提長者、妙辯長者、法眼長者、光明長者、滿願長者等,這些大富長者,都確立了正知正見,特至會場供養如來,與會中諸聖賢眾,聽了世尊贊揚大乘的心地法門以後,卻在心中這樣想著:我見到了如來放金色光明,光中影現出菩薩各種難行的苦行。我不喜歡行苦行心,誰願意永遠留在生死苦海中,為一切眾生,受這些痛苦煩惱呢?因有了這種想法,於是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偏袒著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異口同聲的對佛陀說:「世尊!我們不喜歡大乘的諸菩薩行,也不喜歡聽到苦行的言說。為什麼呢?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願,都不是知恩報恩的行為,因為他們遠離父母,獨自出家修道,以妻子兒女,施給所欲求的人,就是自己的頭目腦髓,只要有人來求取,也一定滿足別人的願望,毫不愛惜地施捨。這樣受各種痛苦煩惱,需要三僧只劫那麼長遠的時間,同時又要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以及八萬四千波羅蜜行,方能超越生死苦海,達到菩提彼岸的大安樂處。這樣艱難辛苦,還不如追求二乘道果的好,只須三生百劫,修集資糧,就可斷生死因,證涅槃聖果,速至安樂處,然後依此化度父母,才算是知恩報恩的人。」
“爾時佛告五百長者。善哉善哉。汝等聞於贊歎大乘。心生退轉發起妙義。利益安樂未來世中。不知恩德一切眾生。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譯文)當時佛慈和地告訴五百長者說:「很好!很好!你們聽到我贊揚大乘菩薩道,雖然有畏懼退墮的心念,但是,卻引起我說大乘的微妙義理,使將來世間不知恩德的一切眾生,能夠獲得利益安樂。你們要仔細的聽,好好地思惟,我現為你們分別講述,世間以及出世間,那些是有恩於我們的。善男子!你們所說的道理,並不正確,是片面的,不是普遍而完善的,單以報父母恩而言,也是偏私而狹義的。須知世間有恩於我們的,共有四種:一是父母恩,二是眾生恩,三是國王恩,四是佛、法、僧三寶恩。這四種恩德,一切眾生,是平等地享受的,每一眾生,都應報此四種大恩。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璎珞眾寶衣服。栴檀沉香立諸房捨。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譯文)善男子!父母恩是什麼?就是父有使你歡樂的慈恩,母有解除你苦痛的悲恩。尤其是母的悲恩,就是我住世說上一劫,也是說不完的,現在只為你們大略的說少部分。假若有人為了求得福德,特別恭敬地供養一百位淨行的大婆羅門,一百位具備了五種神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的仙人,以及一百位善友,請他們居於七寶建造的上妙堂內,以百千種珍馐美味,並各種璎珞、眾寶衣服,各房捨皆熏以栴檀沈香,百寶裝飾的床褥等臥具,以療治百病的湯藥等等,無所缺少,這樣一心供養,滿百千劫,所得的福德,應當是多到不可計算了。如果有人,於一念之間,心存孝順,以微少的物質,供養悲母色身享用,隨所侍奉,比前所得福德,要勝過百千萬倍,甚至不可較量。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終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恆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致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游履。於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
(譯文)當知世間上的母親,護念子女的情愛,是無與倫比的,恩澤加被於未成形,自受胎時開始,在十月懷胎期間,不論行住坐臥,所受的各種苦惱,不是言語可以形容的。縱然遇到歡樂的事,或錦衣玉食,也無心享受,常懷著憂慮恐懼等心情。想起將來生產的時候,必受許多痛苦,晝夜憂愁苦惱。若是難產,更如千刀割體,甚至因而致死;如果順利生產,諸親眷屬,大家歡喜慶賀,母更若貧女忽得如意寶珠,說不出的喜悅,聽到嬰兒的哭聲,就像聞美妙的音樂一般。子女以母的胸膛為床寢處,左右膝上,是子女的游樂場。饑飲母胸膛間的甘露泉,這種養育之恩,實在彌於普天,憐愛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最高的,莫過於山岳,悲母的恩德,比須彌山還要高;世間最重的,莫過於大地,悲母的深恩,比大地還要重。
“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征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
(譯文)世間男女,若背棄父母的深恩厚德,而不孝順,令他的父母生怨恨心。只要母親發一惡言,子女就會入惡道受苦,或墮地獄、或墮餓鬼、或入畜生類。世間最快速的莫過於暴風,這一念怨恨之微,報應的快速,比暴風還要迅速,而且一切如來、金剛王等,以及具有五種神通的仙人,都沒有辦法救護他。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
(譯文)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謹遵悲母的教訓,孝順而不拂逆,必得一切天人顧念、庇護,福樂無盡。這樣的男女,就名為尊貴的天人種類,也許是菩薩為了化度眾生,示現男女,孝順恭敬,饒益父母。
“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復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昔有女人遠游佗國。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漲力不能前。愛念不捨母子俱沒。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譯文)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親的深恩,就算在一劫長久的時間中,每日三餐,割自身的肉,以奉養父母,也不能報答父母對自己一日之恩。是何道理呢?一切男女,當處母胎時,即口吮乳根,吸飲母血,誕生以後,幼稚之前,所飲的母乳,多達百八十斛,母親得到好吃的、好衣服等等,必先給子女,不論愚癡、鄙陋、美丑等等,情愛總是不變的。從前有一女人,遠游他國,抱著自己的孩子,橫度殑伽河的時候,沒有料到河水忽然暴漲,因捨不得丟棄孩子,以致同遭溺斃,這個母親就因為這慈心善根力的緣故,立即超升色究竟天,作大梵天王。
“以是因緣母有十德。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恆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莊嚴。以妙璎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譯文)由以上所說歸納起來,當知母親具備了十種德行:一名為大地——於母胎中,為子女所依托孕育。二名能生——經歷各種痛苦而生產。三名能正——常以母手調理五根。四名養育——能隨四季時宜,盡心撫養。五名智者——能以各種方便促使子女,俾生智慧。六名莊嚴——以妙璎珞而裝飾之。七名安穩——以母懷抱為止息處,最為安全。八名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導子女。九名教誡——以善巧的語言,使子女遠離一切惡行。十名與業——能以家業,授與子女。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譯文)善男子!一切世間,以什麼為最富?何者為最貧?悲母在堂就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就名最貧。母在名為日中,母死就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月明,悲母亡時名夜暗。所以你們要精勤修習孝養父母之道。這和有人供養佛陀的福德一樣,平等平等,沒有絲毫差別,應當是這樣去報父母的恩德。
“善男子。眾生恩者。即無始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如是昔恩猶未能報。或因妄業生諸違順。以執著故反為其怨。何以故。無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為父母。所可報恩互為饒益。無饒益者名為不孝。以是因緣諸眾生類。於一切時亦有大恩。實為難報。如是之事名眾生恩”
(譯文)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德呢?當知自無始以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過百千萬劫,於這多生多劫中,曾互為父母,既曾互為父母,那麼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由於從前各生中,有大悲恩的緣故,亦如現生父母的恩相等無異。這樣從前所受的恩澤,尚未能報答,或者因為妄業所使,有時孝順,有時違逆,甚至因執著妄業,視為怨仇。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無明的障蔽,失去了宿命智,不能明白過去曾為父母;所以我們要對一切眾生,常作報恩想,互利互助,不能利益一切眾生的,名為不孝。因為這個緣故,各類眾生,於一切時中,亦對我們有大恩德,實在難以報答。這樣的事實,就名眾生恩。
緣聚禅蓮恩師法語: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法律,無論學佛與否,無論在哪個國家,遵紀守法是每個人無礙生活的前提。每一位佛子都知道,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四重恩是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報國土恩的基本就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學佛並不是脫離這個世間,而是世出世間相互融合,遵紀守法正是體現了佛法圓融無礙的內涵。
一個國家法律法規的制定,是多年歷史文化沉澱下來的,也是很多法學專家學者根據社會進程、歷史變革、人文風俗、民俗習慣、道德准則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體現著某一個歷史階段社會的公平與公正,是每一位公民應該尊重和遵守的,也是國家對公民的基本要求。
健全的法律體系是社會的保障,每個人都自覺遵紀守法,人們才能有自由安定的生存環境。不然一個人的自由可能就是以另一個人的正當生存權益甚至生命付出為代價,那樣國家就無法正常運行,公平正義又何在?人民大眾的幸福和安樂又何在?而作為佛弟子,更要帶頭遵紀守法,嚴格要求自己,以實際的行做為人做出典范,愛祖國愛人民的同時以佛自心佛子行傳播佛法的智慧光明照耀有緣的心田,進而德化影響一切萬事萬物,自然社會安定、國泰民安、宇宙祥和無濁障。
【大回向文】
南無佛陀釋迦牟尼授記師燃燈古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诃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诃薩。
至誠頂禮一切見聞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心開意解走向解脫成就佛果。
南無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尊法,
一切賢聖僧摩诃薩,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诃薩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