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與光明
是一體的兩面
明來 暗就不見
暗來 明就不顯
煩惱與菩提
也是一體的兩面
迷了 菩提變成煩惱
覺了 煩惱化作菩提
迷與覺
煩惱與菩提
都在一念之間
在自己心念的轉換
不在外面境界的改變
日常生活中
要學習轉念
常常提醒自己
煩惱是假的
隨它來 隨它去
不執著 不迷惑
自性本具的
菩提智慧就能現前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七二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72
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煩惱即菩提」。菩提是性德,煩惱還是性德。煩惱多,不要怕,問題在哪裡?一轉過來就變成菩提,菩提是智慧。煩惱要不要斷?不要斷。煩惱要是斷了,菩提不就沒有了?煩惱怎麼可以斷?實在講,煩惱斷了是煩惱轉變,把煩惱變成菩提,那以後就不叫做煩惱。怎麼變?從迷變成覺悟,覺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煩惱。迷的時候煩惱重重,覺的時候智慧無量,把煩惱變成智慧了。可見得是迷悟之間,佛法教給我們破迷開悟。無論你是在悟、在迷,乃至於細說每個妄念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層次、程序,都不會亂的。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七九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79
『煩惱』是迷,『菩提』是覺,換句話說,不覺就迷,不迷就覺,一體的兩面而已。所以說迷悟不二,煩惱即菩提,是這麼個意思。體是一,可是用就不一樣,作用不相同。覺的用是正常的,迷的用是錯誤的,覺的作用就是諸佛菩薩在九界裡面普度眾生,迷的作用就是三途六道受這些生死輪回的果報。這一句也說明凡聖的不同,覺悟是聖人,不覺是凡夫,所以有煩惱是凡夫。轉煩惱為菩提,那叫轉凡成聖,就是我們常講破迷開悟。
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十七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57
這個地方說,「於順情境上,起諸貪愛,不能看破,不了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幻」,這個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對於一切法裡頭沒有貪愛,這個心多自在,一切法自在受用,像諸佛菩薩游戲神通,好自在。只有自在的受用,沒有苦惱,不生煩惱,不但不生煩惱,常生智慧,他在一切享受境界當中就生智慧,念念生智慧。你貪心一起來的時候,把智慧就變成煩惱;不起貪心的時候,煩惱就變成智慧,所謂煩惱即菩提,是一不是二。起了貪心,你本來的菩提變成煩惱;不起貪心,煩惱就化為菩提,就看你自己怎麼個轉變。這種轉變是屬於自己,不是別人,別人不能代你變。別人要能代你變,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統統都把我們變過來,要自己變,所謂自作自受,這個一點都不假。諸佛菩薩把這些事實真相、原理原則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會變、會享受,我們自己成佛了,是自悟、自修、自證,與佛菩薩不相干,他對我們來講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因為我們過去迷惑不曉得,他一下把我們點醒了。路是自己走的,轉變是自己的智慧德能,所以要相信自己。
「瞋心,於違情境上」,就是自己種種不如意,不適合自己的心理,不是自己的願望,在這些境界裡面起了瞋恚,忍不住了,「不能含忍,不了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瞋心可怕!瞋恚一起來之後,誰受害?自己受害。別人有沒有受害?別人決定不受害。你要覺悟,你發脾氣受害的是自己,與別人不相干。你就是發個狠心把對方殺掉,他受害沒有?他沒有受害。他明明死了,怎麼沒受害?他死了馬上去投胎,還到善道不到惡道,為什麼?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殺人的人有罪,被人殺的有什麼罪?他沒有罪。被人殺,消了業障,當然往上升。只有殺人,這個生氣的人,他才到地獄,他將來才墮落,要曉得這個道理。你把事情看清楚了,老天爺真公平,不會不公平的。
所以在逆境裡頭千萬不能生氣,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要生氣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反而成全了別人,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才是愚癡,所以這個事情決定干不得。佛門裡常說,「火燒功德林」,那個功德不容易修,積功累德,一發脾氣就燒光,就沒有了。所以你要問問,你有多少功德?你要想一想,我什麼時候發了脾氣?發脾氣之後到現在沒發,所修的就那麼一點功德,因為前面所修的都燒光了。只有忍辱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功德。所以要曉得,魔厲害,魔看到你積功累德,他就不高興,他就嫉妒了。他總希望你,因為他不能破壞,只有希望你自己去燒,他在旁邊勸你,勸你發脾氣,用種種方法來誘惑你,使你發脾氣,那就是勸你,把你自己的功德趕快燒掉。你也很聽話,一看到這個境界馬上發脾氣,就把自己的功德燒掉了。魔就哈哈大笑,這個人,你看很聽話,叫他燒,他就燒掉了。所以,不能上當。那個逆境現前的時候,自己要覺悟,是魔境現前要把我功德破壞,你要是一下發覺了,我偏不上當,那你成就了,你功德保全了。
那個逆境是什麼?是逆增上緣,那是佛菩薩。所以佛與魔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能夠破壞你功德的就叫魔,成就你功德的就叫佛。他故意惹你生氣,你不生氣,那是佛,為什麼?你的功德更增上,更增長。魔、佛就是一念覺迷變現的境界,你一念覺,外面統統是佛;一念迷,外頭統統是魔。說穿了,真正外境無佛亦無魔,佛與魔就是你自己一心在那裡轉變。所以不管在什麼情形之下,別動肝火,決不生氣。也有人說,如果不生氣,人家來欺負我,得寸進尺呢?這個情形有的,可以裝著生氣,假生氣別真生氣。一生氣事情就辦好,辦成了,那叫善巧方便,那是智慧的運用,不是真生氣,真生氣那就是火燒功德林。演演戲,表演一下,那無傷大雅,那個沒關系。這是我們一定要善於運用,善於運用都是智慧。
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六集) 2000/8/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6
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成功?沒有智慧。智慧到哪裡去了?智慧變成了煩惱,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同學不能不懂。智慧跟煩惱是一樁事情,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真實慧。迷了,智慧就變成煩惱;覺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菩提跟煩惱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樣,它是一體,明來暗就去,暗來明就不顯了。我們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有晝,都有夜,我們經歷每一天的晝夜,有沒有警覺?晝,白天是智慧,晚上是煩惱;白天是覺悟,晚上是迷惑,這一種轉變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哪一法不是佛法?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四四集) 2003/7/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44
大乘經上佛也常說「煩惱即菩提」。體是一,心動了,起心動念,心動了就生煩惱,心不動就生菩提,菩提是智慧,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人要懂!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境,念頭才起,自己立刻就覺察到,宗門大德常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就是起心動念,這是一個自然現象。
如果境界現前,你不起心、不動念,那你是佛再來的,你不是凡人!凡夫起心動念這正常現象,要緊的是要立刻覺悟,你常常能夠記住《止觀》上所說的這個話:境界現前,我起心動念,煩惱現前了,迷而不覺了;我不起心動念,智慧現前了。怎麼樣轉煩惱為菩提,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而不迷,煩惱就變成菩提,生死就變成涅盤,一轉一切轉,要轉得快。
我們雖然初學,要懂,要認真努力去學,在哪裡學?日常生活當中學,這真正叫練功,工作裡面去學,處事待人接物。我說得很簡單,大家都好懂,學什麼?學不跟一切人對立,不跟一切事對立,不跟一切物對立。實際上就是普賢菩薩跟我們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去學這個。對立就錯了,對立麻煩就大了,法性裡面沒有對立的,永遠找不到對立。你看法性裡面沒有大小、沒有凡聖、沒有生死涅盤、沒有煩惱菩提,它都是對立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二集) 201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02
大乘凡聖的標准是以用心,用真心、用自性那就是聖,用阿賴耶就是凡。六道統統是用阿賴耶。阿賴耶最明顯的就是記憶,昨天我做的事情,過去我做的事情,一想就想出來,這是阿賴耶。阿賴耶,資料庫一樣,我一想,那個昨天的、前天的資料就調出來,阿賴耶是管這個。第七?第七是染污,就是我,執著我,是第七意識,我就帶著貪瞋癡。所以第七意識是四個東西組成的,我見,見是見解,就是認為有個我;我愛,我愛是貪;我癡是愚癡;我慢,傲慢是瞋恨。所以貪瞋癡三毒煩惱跟我見同時起來,這構成了末那識。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什麼時候有的?一念不覺那個時候就有。第六意識比較單純,它分別,當然也有執著,執著很輕,分別很重;末那,執著特別重,分別比較輕。所以轉識成智要從這兩個識下手。轉末那識,就是轉煩惱,轉煩惱為菩提;轉第六意識,那就是轉所知,破所知障。第七是煩惱障的根源,第六是所知障的根源,這兩樣東西都障道,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鞏固阿賴耶,我們轉不動它,原因在此地。所以看破就重要,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然後知道這個東西是可以放下的,它不是真的,我堅決要放下,就真的把它放下了。所以《合贊》裡面講「濟凡秘術」,救濟凡夫秘密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今天佛要給我們講這樁事情。
如來果德是一切眾生統統有,一點都不稀奇。那為什麼稱為奇特?我們迷了自己的果德,果德上的大圓滿我們現在一點都沒有了。我們得要問,它在哪裡?它在,變質了,自性果德裡頭的般若智慧變成現在的煩惱。大乘經上常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正覺,迷了的時候叫煩惱,悟了的時候叫正覺,它是一不是二,這個事情總要知道。諸佛如來在果地,無量智慧;我們現在當凡夫,無量煩惱。迷的念頭一轉過來覺悟了,煩惱立刻就變成智慧。煩惱多不怕,說明就是智慧多、智慧大。怎麼能夠把煩惱轉成菩提?轉迷為悟,把迷放下就行了,就覺悟了。什麼是迷?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一放下就覺悟了。我們得真干,放下幫助覺悟,覺悟幫助放下,覺悟就是章嘉大師講的看破,覺悟,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辦法。你了解得愈多,你放下就愈多。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所以放不下。真明了、真清楚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三集) 2012/6/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03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平等的,沒有人專利的,一切眾生各各都有。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智慧沒有了?我們的智慧不是沒有,完全存在,只是現前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的障礙障住了。障住了,智慧就扭曲了,我們講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煩惱。大經上常說,煩惱即菩提,菩提是智慧,說明煩惱跟智慧是一體,一樁事情,覺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煩惱,它是一個東西。所以煩惱不能斷,煩惱斷了,智慧就斷掉了。應該怎麼說?轉煩惱為菩提。我們今天是轉智慧成了煩惱,我們不會轉,轉錯了;佛菩薩會轉,轉得很正確,把煩惱全部轉變成菩提,就這麼回事情。學佛就是學得要會轉,像佛菩薩這樣轉過來。這個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一切眾生平等,絕不是佛的專利。所以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第一個,「大圓鏡智」。大圓鏡是比喻,鏡能照見,能照見外頭的萬事萬物,這個智慧像一面鏡子一樣。這個智慧對於萬事萬物無所不知,沒有一樣不明了,過去現在、此界他方統統明了通達,比喻作大圓鏡。現在迷了,迷了就叫它做阿賴耶識,大圓鏡智迷失了的現象就變成這個東西。「在於因位,含藏染淨之種子」。阿賴耶識就像個倉庫,像個資料室,我們自己以及一切眾生,無始劫來起心動念,不管是善不善、淨不淨,這個種子全在這裡頭。我們不叫種子,種子大家不好懂,我們叫資料,現在說資料大家就有概念。你所造的業,善的、不善的,清淨的、不清淨的,這些資料全在這個檔案室裡頭,在這個倉庫裡頭。我們也記不起來了,大概這一生干的能記得到,前世記不得了。如果有這個緣分,你能知道過去世,也能知道未來世。未來世怎麼知道?未來世,你今天所做所為的這些資料,這是因,有這個因將來會結果。所以今天看到將來的果,要記住,是今天的果,非常准確。明天,明天可能有變化,因跟果剎那剎那在變化。今天我惡念,看到的果報是什麼?是地獄。現在我又一個善心出來,我想救度苦難眾生,這個念頭一轉的時候,那個惡念沒有了,看將來什麼?將來是天堂。所以因跟果都是剎那剎那之間在轉變的,不能說他看錯了,不能說它沒有。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四集) 2012/7/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4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把一切法分作三大類,智慧是一類,德能是一類,相好是一類,用這三大類把一切法全部包括。這一切法都不離開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地方講金剛般若,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可是我們今天迷了,迷了自性,那我們的智慧德相在不在?在,變質了,智慧變成煩惱。大乘經不是常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煩惱跟智慧是一個體,覺悟了它就是智慧,迷了它就叫煩惱。所以煩惱不能斷,煩惱斷,智慧就沒有了。怎麼叫斷煩惱?轉煩惱為菩提,這就對了。轉煩惱,煩惱不見了,菩提現前了。轉生死為涅盤,生死跟涅盤是一不是二,涅盤是不生不滅。你看,生死是個生滅,生滅就是不生滅,怎麼樣轉生滅成為不生不滅,這就成佛了,證得大般涅盤。
所以怎麼個轉法,那首先要曉得我們怎麼迷的?什麼是迷?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執著是迷,分別是迷,起心動念是迷。執著,在一般經論裡面叫見思煩惱,《華嚴經》上叫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一般大乘裡面叫塵沙煩惱,那是分別,《華嚴經》講的分別。一般經教裡頭講的無明煩惱,《華嚴經》上叫妄想,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錯了。一乘佛法,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叫不可思議,不但不能說,想都不能想。不思議的境界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那是什麼?那真正見到了,跟惠能大師一樣,見到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我們曉得,我們的迷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這樣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變質了。
那學佛,學佛學什麼?沒有別的,就是把這些錯誤放下,把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恢復,這叫學佛。這種成就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我們皈依的時候,念「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麼?二就是福、慧。福慧都圓滿了,這叫成佛。智慧圓滿、福德圓滿,能嗎?能。為什麼?你本來圓滿,你本來沒有欠缺,是你迷了之後你不知道,它還是起作用。起作用,變質了,讓你受苦,讓你受難;覺悟就回頭了,苦就沒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學只是一個悟而已,教我們怎麼覺悟。具體的方法是放下就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說得很多,可是我們不容易體會,總認為這個境界是真的。《金剛經》上雖然說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教我們有個正確的看法,別看錯了。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有為是有作為的,也就是有生滅的。你看,哪一法沒有生滅?所有的動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連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那就是說明,整個宇宙裡頭,你找不到一法是不生不滅的,所有一切法全是生滅法。
佛說生滅法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那不生不滅是什麼?不生不滅就是你的靈性。靈性在哪裡?靈性就在現前,但是你不認識它,你不知道它在現前。《楞嚴經》上告訴我們,你能看的那個能是你的本性,你能聽這個能是你的本性,你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你靈性起作用。可是我們很麻煩,在迷,我們眼睛看,第一念是見性,見色性,那是佛知佛見,但是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怎麼?有分別、有執著了。六根對六塵起作用,第一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叫佛知佛見,就不能保持,到第二念就變了,這是張三、那是李四,這不行,他分別了,那就用分別心了。你看立刻就把我們的見性變成了眼識,就轉變成眼識,那麼快馬上就變成識,識就迷了。所以真正功夫就保持第一念不要變,那就成佛了。保持怎麼樣?不要起分別、不要起執著,你才能看到真相。一有分別,一有執著,你看的是假相。我們迷是這麼迷的,要不是佛給我們說,我們自己怎麼會知道!
資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七集) 2015/1/6 華藏淨宗弘化網 檔名:67-004-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