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生的意義與追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生意義在哪裡?人生目的是什麼?科學無法回答,科技只能改善物質生活,最先進的科技手段也測不出人具體的心理活動,測不出具體的夢境,科學無法證明人有精神現象,對於人類精神境界的提升根本無能為力,如,不能解決人的存在問題,人類對快樂與幸福的體驗、感受,人類對美的感受、欣賞,心靈對自在的向往及追求,對一些重大的道德倫理價值的判斷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問題。科學能建造高樓大廈、高速公路,卻不能“建造”心靈高尚的人民,不能建造道德高尚的社會。

  窮人因衣食愁苦,富人為貪欲煎熬,男男女女被欲火燃燒,人都活在自我的牢籠裡,活在自己的妄想、感受、情緒、習氣裡,活在自己的習慣思維模式裡,活在自己造作的因果裡,被七情六欲所折磨,煩惱不已。在業力的牽引下,表現著各自的習性和命運,完成各自的角色,匆匆穿過生命的舞台。

  人需要用有意義的行為,賦予自己的存在以方向和價值。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認為,人的主要動力是竭力要理解生存的意義。動物尋求快樂與征服,但卻不懂得生存的意義。人的本質是探明意義。

  思想家貝格爾認為:人是一種精神動物,他不只是尋求生存的手段,他也關注生存的意義,而且是在最深層次上尋求生存的意義。

  哲學家尼采說:誰懂得了為什麼而生活,誰就能承受任何一種生活。

  要明白人生目的與意義,必須對人自身、對人性有清楚、正確、深入的了解。

  人是感情、理性、社會性、精神性的高級動物。

  人性,從性質上講,分為善、惡、中性。

  人性從構成方面講,著名學者、復旦博導王雷泉教授指出:“人兼具動物性、社會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墮為畜生,也可以提升為聖賢。”

  老子曰“吾之所以大患,為吾有身。”人受與動物類似的肉體的束縛,就有吃喝拉撒睡、玩樂、性欲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馬斯洛稱其為匮乏性需要。弗洛伊德概歎“人是一個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費爾巴哈憤言:“人是一團欲望待滿足的血肉。”儒家警示說“食色,性也。”這就是人的動物性,動物具有的本能。西方傳過來的性解放,釋放的就是這種最低級、粗劣的動物本能,將人降格,混同於畜生。

  個人離不開群體而獨立生存,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人的社會性。

  在終極的層次,人最深刻的需要是要擺脫死亡和毀滅的焦慮,王雷泉教授說:“而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有永不滿足的精神追求,不斷地超越自己的自然、社會層面,使相對、有限、有缺陷的存在趨向絕對、永恆、完美。”

  人最重要的是“人生的方向”。這一生當中,你到底追求什麼?應該怎樣活著? 為什麼要這樣活著?

  如果不作出確鑿無疑的、奮發向上的答復,人就會限入絕望和虛無的境地。

  人們從形體看,生理構造相同,在精神上卻層次分明:有人內心如地獄般黑暗,有人胸襟像餓鬼一樣陰險,有人是名副其實的衣冠禽獸,有人高潔超逸像神仙,有人慈腸熱心為活菩薩,有人放射著佛陀的智慧光明。

  人的生活分三個層次: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豐子凱喻為三層樓。

  大多數人住在一層,追求財色名食位,滿足感官與虛榮心,掙錢,生兒育女,吃喝玩樂,糊裡糊塗地來到這個世間,麻木地、醉生夢死地活了幾十年,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人生的意義、目的,別人怎麼過,自己就怎麼過,大家怎麼過,自己就怎麼過,最後還是糊裡糊塗地、懷著恐懼與遺憾離開這個世間,一輩子都活在動物的層次上。

  各行業的能人、藝術家、學者、科技人員、部分知識分子等,不願只有物質生活,不願意一輩子都活在動物的層次上,於是沉浸於自己的興趣領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中獲得快樂和精神寄托,爬二層樓。

  還有一種人,不肯做本能的奴隸,一心探求“生從何來,死向何去”,思索人生的意義,探討人生終極的目標,追尋永恆、追尋無限的自由,想徹底解脫自己,他們努力向第三層攀登。這就是超越性,這就是宗教信仰存在的基礎。

  人和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有信仰,而其它動物沒有。道德的源頭是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有道德底線。信仰是一個人活著的精神寄托。

  信仰指向的是“意義”,並賦予人的生命以意義。因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義的。

  信仰不是現實的,而是超現實的;不是經驗的,而是先驗的。

  信仰是人對於無限、永恆、生命的終極價值與意義的追求。

  信仰涉及的是相對於經驗科學而言的超驗真理。

  信仰深深植根於人性之中。因為人在本性上總是在探尋意義,掙脫有限走向無限,趨向超越。

  如果人類只有動物性、社會性,沒有超越性,沒有信仰,那麼人生確實沒有多大意義,一輩子滿足於吃喝拉撒睡,追求升官發財,滿足那一點可憐的虛榮心,滿足這個短暫的肉體的需要。肉體這一百多斤肉,只是一堆化學元素,只是接受色聲香味觸法產生反應的有機物,只是滿足感官刺激的載體,比一般動物復雜的是多了一點絞盡腦汁爭來的名利地位,死了,燒了,只剩下一堆灰,名利地位也成了過眼煙雲,人生意義在哪裡呢?

  兩千多年來,儒家的入世思想、官本位思想浸透了民族的精神,注重現實生活、追求物質享受、熱衷於名利地位是國人的人生取向,愛虛榮、講面子、喜攀比成為國民的劣根性。

  過去,中國普通老百姓信的是人格神意味的“天”,他們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他們悲痛絕望的時候,往往向著蒼天呼喊,向上蒼那裡討回公道,安慰自己這顆破碎的心。但一百多年來,這種樸素的信仰也被唯物主義擊垮了,於是社會亂相紛呈。現在的中國是一個信仰淡漠的國度,信仰模糊的國度,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到百分之一,是全世界現在僅存的四個無神論國家之一。

  我們不知道怎麼關心自己精神的渴求,我們不敢面對自己的心,我們不會面對自己的心,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我們用瑣事、用忙碌將自己封閉起來,許多人不打麻將、不玩棋牌、不看電視、不上網……就覺得空虛無聊,時間難以打發,覺得無法活。我們對於“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不感興趣,對於人生目的、人生意義懶於思考,對於靈性問題、“終極關懷”一臉茫然。

  我們不敢直面死亡,竭力用聲色娛樂等麻醉自己,只管這一世,只管這個短暫、脆弱的肉體。我們不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麼,跟著時尚走,“享受生活”,隨波逐流,渾渾噩噩,被盲目的欲望引向深不可測的黑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但常人的目光往往只是局限於個人或家庭,而且追求的不過是這一世的財色名食位。

  迷信眼睛、迷信常識、迷信物質實有、迷信科學,是絕大多數國人的思維狀態、精神境界,超不出這個范圍,跳不出這個檔次。

  費爾巴哈有句名言:“沒有精神的肉體是動物,沒有肉體的精神是神,肉體和精神的統一才是人。”

  一般普通人,如果能兼顧動物性、社會性、超越性,和諧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協調家庭、事業、信仰,平衡感情、理性、社會性、精神性,就能得到一個比較完整、圓滿、幸福的人生,並能真正提升生命質量,為今後向高層次生命進化奠定基礎。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建立正確、高尚的宗教信仰。人類渴望精神境界的升華、生命內在本質的開發,尋求生命延續性的存在,希翼一種永恆狀態的來臨——這便是宗教產生並長存的真正原因。因宗教所欲解答的實為人類最關心、卻一直無法用科學加以闡釋、解決的命運歸宿問題。沒有信仰,人生就沒有目標,沒有中心,沒有依靠,就會感覺空虛、無聊,就會在靈魂最深處充滿恐懼,就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佛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哲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理學,它是教育——智慧的教育、人生的教育,著重教育人類向善向上,指導人們面對自己的心,認識了解自己的心,指導人類趨向真、善、美、聖。它不僅能讓人通過自知其心、自淨其心而戰勝各種身心痛苦,也能引領人們因了達心的本質而最終直抵快樂自在的解脫勝境。佛法不是神話,是一種活法。

  學佛,就是讓人們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明白前因後果、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法爾如是”的自然規律,在利人度生的過程中,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逐漸改變多生累劫形成的固定的思維模式——“一切以我為中心”,破我執、破法執。

  懂得了佛理,在讓人迷惑的物質世界面前你能把握自己,沒有什麼人、事讓你煩惱痛苦,一切痛苦煩惱全都來源於自己的貪心與欲望。佛法講看破、放下,看破不是灰心、失望,是要看明白諸法的真相和真理,不再糊塗。放下不是放棄,是放下錯誤觀念和錯誤認識,不恐懼,不著急,不執著,不牽掛。你真能放下的時候,樣樣都可以處理,對家庭、對社會盡職盡責,心不為境轉,這是生活的大智慧。(詳見博文《略知佛教》及知識分子與佛法系列)

  其次要明白,人是由三度空間的物質人殼與四度空間的無形靈體合成,人死後,精神這種特殊的能量不會消滅,而是依其生前行為等的因,下一世的緣,續生必然的果,必有新的身心生滅相續。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惡業,都會像計算機一樣,在業的倉庫裡儲存下來,等到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因必生果,不可能有因無果、有果無因。同類因必生同類果報。

  現代科學研究瀕死體驗,已經收到了死者發出的信息,證明了死後自我意識還存在。許多西方科學家已經錄到了上萬種靈界的聲音,其中包括與已經死亡的人的對話。

  當代腦科學權威、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克理教授在獲獎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物質勾通,這就是靈魂的構成……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它)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

  美國史蒂文森博士對靈魂不滅和轉世輪回調查了二十多年,出版了多部專著:“有確鑿的科學實驗和現實事例的證據,證實東方古老的靈魂轉世輪回的理論是真實的。”

  瑞士醫學博士兼物理學博士伊利沙白.卡柏勒露斯在加拿大溫哥華演講,引述愛因斯坦遺稿中之數段,說明愛氏亦相信因果輪回,相信死後還有生命。她有專著《死後生命與輪回》。

  (詳見博文《破除迷信》《靈魂存在嗎》《破迷信稿——給兄長的一封信》、視頻《美國瀕死體驗采訪記實》《台大教授證明神佛靈界存在》)

  第三,人的命運,既受過去世的影響(因),也與這一世主觀的努力狀態、發展趨勢(緣)相關。命運是因與緣結合的產物,是業因果報的體現,“人生酬業”。子夏曾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孔子也認為富貴不可強求。有些人絞盡腦汁,不擇手段,發了財或當了官,以為這是自己“奮斗”的結果,其實這是他命裡種有這個因,即使是偷來、搶來的還是命裡有的,譬如你命裡有一個億,你用不正當的手段,你頂多只能得一半,五千萬,因為其中作惡已經折損了,你的手段愈惡劣,虧折的比例就愈大。所以古人說:“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一切業因惡果,都是自己造作的,也可以由自己來改變。貧富貴賤,皆不出自己一念心性。要想交好運,首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壞習氣、壞性格,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做好人,命運就會逐漸改善。“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損人決定害自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這些小事,是塑造人格和積累業果的關鍵。(詳見博文《深信因果》《千古不變的真理—因果定律 ——CCTV主持人陳大惠訪問淨空老法師》)

  第四,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中,有人痛苦不堪,有人卻快樂無比。為什麼?因為各人生命素質不同,心境不同,對境界所產生的感受也不一樣。“世界上沒有快樂的地方,只有會快樂的人。”只有內心安詳了,人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敵人。”

  佛說:幸福就是自知其心、自淨其心,就是“只知耕耘,不問收獲”的奉獻。人只有在奉獻中,才能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感覺到生命之花的開放,感覺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第五,知足常樂。愛虛榮,講面子,喜攀比,就會導致煩惱與痛苦。其實人無可比性,各有各的業力因果,幸福不是通過比較得來的,只有自己知足常樂,才是最大的幸福。不比不爭,心情舒暢,行也安然,坐也安然,貧也安然,富也安然,名也不貪,利也不貪,能忍自安,清淨無為。現代人時常心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因此錯過了許多的快樂和幸福。與其汲汲營營,不如淡淡品味人生。

  第六,做合格的人,具有人格。一個人能按倫理規范約束自己,淨心、明理、臨事不受誘惑,堅決不做殺盜淫亂妄語等惡業,才能具有人格,下一世才能保住人身。

  第七,眾善奉行,培養慈愛之心。相互間的坦率、信任、誠實、缺少敵意,能使你的生活平靜下來,使你的心不再被仇恨、嫉妒這些嚴重損害健康的陰暗心理糾纏。佛說:“做善的事情,生活在善當中。這將把你引向自由,以及真理……”泰瑞莎修女說:“在這一生中,我們無法做什麼偉大的事,我們只能懷抱著大愛來做小事情。”愛是付出,也是得到。愛護眾生的人有福,慈悲的人有福。

  第八,活在當下。不沉緬過去,也不奢望未來,當下就有幸福,當下是決定命運的關鍵,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進入什麼頻道,用智慧與力量將心較多地定格在美好的頻道上,那麼結局一定是光明的!

  第九、最簡單方便的修行法門。過馬路、等車、坐車、做不需動腦的事、睡前就反復默念一句“南無(namo)阿彌陀佛”、四句“阿彌陀佛”。此法門易行難信,信者得度。信願行是淨土三資糧,行之既久,於身心、來世均有益。

  因此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物質享受、感官刺激、虛榮心滿足,而是如實認識生命秘奧,掌握超出生死輪回之道,戒惡行善,樂於助人,無私奉獻,消除煩惱,自淨其意,獲得心靈真正的安寧,不斷提升生命境界,既安度此生,又會有更加美好的前途——變生死流轉、諸苦交攻的不圓滿生命形態為永恆幸福、絕對自由的圓滿生命,這是人應有的奮斗目標和生命進化的終極歸宿。

 

 

上一篇:地藏經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內容
下一篇:《地藏經》是學佛者必修經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