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要一心,不怕吃苦,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固執己見)。無所求、無所執著,就沒有煩惱,也沒有妄想。什麼事都隨緣,這樣慢慢就會無我,慢慢就能放下,慢慢心就會空,就自在,念佛就能一心。若有所求,執著很多,這樣“條件還很多哩!”出家是出家,條件求太多,身心就不自在。
△ “吃苦了苦,能忍才有福”,吃的苦有多少,了的業就有多少。
△ 如果有人故意找麻煩時,我們應該想:“這是給我修行磨煉的好機會,讓我能進道。”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不好,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在分別。
△ 口,對修行來說也很重要,心好而口不好也是失敗。身、口、意好才好,勿論是非,勿執我相,都是這個“我”在作怪。
△ 修行一定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這樣才會有磨煉的機會。不是只一兩個人、三四個人共住,又沒有叢林、佛門的規矩,很容易變成我行我素、隨心所欲。這就沒有磨煉的機會,沒有什麼可參了。
△ 叢林以規矩為寶,出家修行要依規矩去修,不可依世俗法,把世俗的念頭再拿來佛寺繞。一個守規矩的人,身心會自在、寬涵而無所掛礙,別人看了就高興。
△ 寺要有規矩才不會亂,否則一定會亂。古時叢林,各人職事各人領,犯了規矩,起單或跪香,毫不客氣,一切聽規矩,不是說你對不對,你說你對,也要出去。不要個人職事不領,而去亂別人,說是非。
△ 僧團的規矩即是佛的法,約束我們的身心能向佛。否則在娑婆世界,種種的放逸,要解脫是很難。
△ 出家要棄貪、瞋、癡,學正道,不要學邪道,不可將俗氣帶進佛門。所以出家人須至叢林中磨煉,才知道為什麼要出家?叢林有佛之理路,知道要用什麼方法來了脫生死。出家,不要空過時光,要認真求了脫生死,否則,就還在四生中。若有一惡念,仍會墮落四生中,變成牛、馬、蛇等,要得人身很難。
△ 台灣現在無處參,都是越參壞念頭越多、越散亂。所以要參你自己的貪、瞋、癡,什麼念頭起來,你自己知道,自己去斷。
△ 修行要參“會刺激我的”,拿這些來修,回光返照,心地法門——忍。
△ 道心堅固一點!不要受這些外境的影響,打這些妄想、打這些外境。
△ 妄想無主,佛有主。(自心有主)
△ 要修到“沒有刺激”。(即心不被外境所轉)
△ 有一位佛學院的學生問:“我要到哪裡修,較會有成就?”老和尚指著心。
△ 主要把心先安住在常住,才能辦道,無所求、無所執著,便無煩惱。
△ 在廚房才有行可修,修行就是要修苦行,不然要修什麼行?若一休息就愛想、愛吃、愛睡、這個(指頭腦)就迷……。
△ 廚房的工作,是真屬於福慧雙修的工作,但在於是否能巧妙的運用。若能把不好的東西,加予適當的烹調,做出來的菜比新鮮的菜好吃,則是修福又修慧。
△ 叫人家做事情是用“按耐”的,不是用管的。說:“這樣做比較好適喔!”不是說:“我要這樣,你偏偏那樣做!”
△ 苦行就是“行願”,有願即不會感覺苦,“無我”就無煩惱妄想,本性就清清楚楚。有法自度才能度他,寺廟住,西方就有我們的份。
△ 願力第一要緊,有願就不感覺苦,無願就會感覺苦,業障馬上到。有願就“無我”,就會一直做下去,不會想說我現在在做,有沒有人看到?否則就是沒願,修壞行。修好行,業障自然會消;心清淨,就能安住,不是說對不對,對也給你阿彌陀佛,不對也是。聽是聽,煩惱要自己斷。
△ 苦,才能看出我們的道心。有願才有承天寺。
△ 《心經》包含的內容很大,要自己去體會,自己去“行”,到了自然明白。
△ 一天是一天的功德,一分鐘也跑不掉。一分鐘是一分鐘,一日是一日,一年是一年,隨業所轉。蟲也和我們一樣,我們也做過。
△ 為別人吃苦,才能發菩提心。
△ 不要因為“苦”而起煩惱,有機會讓我們修,是我們的福氣,再苦也沒有地獄那麼苦。
△ 自己不要緊,別人較要緊,為別人不為自己,修行要吃苦。行這個願,六根才清淨,才能發菩提心,願意利益眾生。例如煮飯菜,就什麼都會盡心去做得干淨。
△ 修行要修福慧,過娑婆劫要吃苦。沒吃苦,業障更加多,受、想、行、識,更散亂。
△ 願是在心中,不是說出來的,心中就有毅力,照願去行。
△ 要修苦行。若有願,肯吃苦,則修行路一定走得圓滿。
△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一心吃苦來行,越有苦,越願、越捨身,種菩提因,就會成佛果。
△ 有苦才有道,道行會招感一切處。
△ 某法師向老和尚說他輾轉聽來的——
虛雲老和尚說:苦功用不夠,就是不會開悟。如拜佛覺得腰酸,不適苦……而挫,就是沒辦法。要多拜佛,就是要拜佛!
老和尚:對!愈苦就愈……,就是這個苦,苦要吃下去!要有願!沒願力就馬虎。
△ 下心,修這個業,吃苦才能消業,病苦、種種身心之苦……。
△ 出家第一要放下,否則被生死綁住。我們的苦,是西方的寄托,苦到最後轉為樂,心有主就有寄托,極樂就在心頭。
△ 修行做苦事要有願,慢慢做,到了有一天,願滿了,就沒有我相,就會開悟。
△ 如果不做事,坐在那裡就會亂想,妄想越擴大。平常做事中,就是要看我們的心怎樣?平常這一念如果保持不好,則臨終這一念就很危險,一念到西方,一念墮三途。
△ 出家,若不殺生,有堅固心,則至少還可做個天人,不用在畜生、餓鬼、地獄輪回。
△ 出家如再去讀佛學院,畢業出來,增加我慢心,想當住持。殊不知用什麼統理大眾?不會有人受感化的,沒有人待得住。出家當切確苦行,多念佛,福慧雙修。
△ 就算你很聰明能講經說法,走到每一個國家都能懂得語言弘法利生,但是要小心!本要度眾生,反讓眾生度走了。再說,若能如此,到最後,你的生死能了否?我們出家要做什麼事情、要怎麼了脫生死?唯有修苦行,要修我們的行住坐臥、香味觸法。
△ 修行不是來吃三餐的,要修勇猛精進!做苦行要勇猛精進才會進步。
△ 念佛要發長遠心,不可斷。如同小溪的水,不管大小,要有水長流,那樣才好;天天念,生西就有望,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 念佛要有正念,要時時放下,隨時皆堅切要去西方,愛世間的一枝草,就要輪回。
△ 用功要用得深,才能了生死,“行深”要直達到心底,不為八風所動,不生不滅。要得到這明心見性、不生不滅,必須要自己回光返照,觀自己的心,打佛七,要找出生死之路,要“行深”。
△ 眾生無始劫以來,種在八識田中的種子很多,好的、壞的都有,尤其是壞念頭無量無邊。我們打佛七念佛,就是在種好的種子來增長善根,將過去壞的種子徹底地除掉。
△ 打佛七就是要克服我們的心猿意馬,克服我們這個心不會去打妄想,一心都在“佛號”上面。所以打佛七的意思就是行、住、坐、臥念頭要“專一”。
△ 打佛七時,大家要把願力、精神拿出來,這個心都專注在“阿彌陀佛”上,集中一念,一心念佛。不要讓這個心猿意馬跑到外面去,這個心不能被外境所轉,這個念佛的心,不可讓它斷掉,要保持一直念、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亂。
△ 念佛要具信、願、行。要依音聲念佛,不管出聲或默念,都要從耳朵清楚聽進去,念到大地只有一音,也就是各種聲音入耳後,即變成念佛音,對外境的一切音聲都不起分別,不被轉去,方名一心不亂。
△ 打佛七是在打這個“不生不滅”,就是說打我們生死的路頭能夠清清楚楚,找回我們本來的面目。
△ 如感覺有打妄想,晚上要趕快忏悔,佛多念一點,才會打破散亂心,勇猛精進。我們打七是打心猿意馬、香、味、觸、法,身、口、意。(嘴念佛、身拜佛、心想佛,意念即不去貪戀香味觸法,就不顛倒、不妄想,心猿意馬就跑不出去。)
△ 每個人都有煩惱,有煩惱就有生死。應該要好好把握短暫的一生,專心念佛,修行斷煩惱,否則生死輪回,六道有份。念佛才能了生死,對於耳聞、眼見、鼻嗅、舌味、身觸、意念等,不去分別掛礙,則能得到解脫,這才是修行的意思。
△ 一面做苦工,一面念佛,這個(指腦)才不會亂跑。來娑婆世界是一條生死的路,父母生我們,我們不知從哪裡來,我們不認識路,回去不知是豬狗牛?生死的路頭往哪裡去?出家念佛找一條路,不要再來生死,這一生帶業而來,不再帶業去,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 念佛的力量很大,可以讓我們消業障、開智慧。但不能“著相”念佛,執著娑婆世界——“色、聲、香、味、觸、法”種種有色相的境。如果這樣,一定心不清、腦不靈,仍然在五蘊——“色、受、想、行、識”裡面打轉,還是在世間做白日夢而已。
△ 念佛要一心專注地念,念到“心開花就開”,心清淨了,就不會有煩惱。沒有那些貪、瞋、癡的壞念頭擠在頭殼裡,自然意不顛倒而身心自在,現前就是西方境界,就是“花開見佛”。
△ 念佛時,心是佛、是戒、是禅、是念念淨化。真心是不生不滅的,要用念佛來找它。佛乃沒有相,佛是無相的,念佛乃無相,佛在心頭。“相”是供在佛桌上的佛菩薩,並非真佛,不過借此而引發我們的自性佛。
△ 正念以念佛為第一。“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只要一直念下去,自然有正念。念佛要一直念到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到一心不亂,意不顛倒。
△ 修行一切法門都是講這個心,我們行持也是在“行”這個心。這個心若有定力,就會像清淨的水靜靜的時候一樣,如如不動,物影投映,無所不現。所以當我們的心很清淨的時候,自然能明了一切真相。我們念佛就是要將這個心念到像水一樣的清淨寂靜。心若散亂、不清淨,就如同濁水般的污穢。壞念頭很多,會去分別好壞,什麼好吃、不好吃,或香、或臭,“著”在這些色聲香味觸法裡。因此念佛念到這個心很清很明時,自然不會執著五蘊,五蘊皆空了,自能度一切苦厄,現出自性光明智慧,通達甚深微妙法。
△ 一心念佛就會心開花開,明心見性。
△ 信佛要怎麼信?就是要皈依三寶,因為佛、法、僧三寶是一體的,有佛才有法,有法才有僧。而法是什麼呢?法就是“正法”,是佛祖修行所悟出來的道理;而佛祖悟出道理以後,再來度我們,讓我們依這個法來修,使末法眾生有依靠。“迷者眾生,覺者佛”,如果時時保持我們的心是念佛的心,就是“悟”,就是“佛”,心心都在念佛,就是時時在“悟”。
△ 西方在哪裡?必須由這個“心”一直用功夫,用到清淨無雜染了,那個時候,就是西方。並不是一直追求“哪裡是西方”?如果一直在“著”這個相,說:“去西方、去西方!”有這個追求的妄念都還是“貪、瞋、癡”。然而西方又在哪裡呢?西方就在你心頭!必須由我們的心去用功,修到由自心現出來的。所以說:“佛在靈山莫遠求,……。”心外求佛,無有是處,我們從這個靈山塔下,也就是從這個心去修,就可到達西方。
△ 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都是“無色相”的、都是自然的。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這裡所有的衣、食、住,都是“有色相”的。所以不要把種種有相的吃、穿“觀想”到西方去,因為這也是貪,就是“著相”。如果著相修行,在靜坐時,你所想的念頭就會現出這個“境”來,若沒有定力就會出問題,很危險!所以不要把“有色相”的一切拿來執著;“無色相”的境界不是我們所能“想”出來的。
△ 念佛若還有“想求開智慧或想得念佛三昧、怎樣、怎樣”的念頭,這都還不行,都還有個“我”。佛菩薩都是無所得、無所求。
△ 一念有九百個剎那。我們每天念頭在轉,只一念,就有八萬四千個生滅。如果臨終時,剛好有一個念頭起來,就沒辦法跳出輪回。所以臨終這一念最重要,但看我們這個“心”,當這個心行到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時,心清淨了,才是西方。
△ 在社會法,說“有量就有福”;出家法則是“有福,慧就來”,智慧都在那裡,像大海。
△ 要攝六根不使造業,惟有“念佛”。當念佛念到一心時,一切音聲聽來皆是念佛聲。此外,還要修忍辱,忍辱功夫到家時,則什麼事情都會悟出來。
△ 修行要福、慧雙修。皈依佛,兩足尊,這兩足就是福、慧,至於“福”從何來?就是吃苦。(不只是做事的苦,凡是你有感覺煩惱、苦的時候,就要忍。)有這個“苦”字出頭,就有福;有福就能消業,待業障消除,佛智就會現前。所以“忍辱第一道”,能修“忍”的人,必能成就道業。
△ 老和尚於一九八五年農歷過年前回承天寺,作風大不相同。已瘦得皮包骨,整天、徹夜用力念佛不食不喝,說:“像我修到這樣,要去西方,還要經過一些劫。”(老和尚是親身示現給我們看。)弟子勸他吃東西,都不肯,說:“吃,會耽誤時間!”“念一句佛,就過了一劫。”“娑婆世界很苦,趕快念佛!”“念佛,為常住做事,佛菩薩絕對不會誤你的。”“什麼都靠不住,不要師父在才做,師父不在就不做,什麼都給你靠不住的,只有靠你自己!”
△ 為眾人做一切功德,一切慈悲方便,在這利他當中,就能修出智慧,並在其中培福,就是“福慧雙修”。若不發心於公事、利益大眾,只顧自己,不把心量打開,這樣的修持,乃是執“我相”,是煩惱的根源,無法得到解脫。
△ 念頭從何處來?念頭從“無明”來,從六根門頭而起,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去聽、去分別時,念頭就來了。
△ 佛法是行到哪裡才說到哪裡。如果還沒行到那裡就說到那裡,就是追求,追求卻不追求好的,而追求壞的(心裡有不清淨的企圖心)。故出家要拿出願力行,行到哪才說到哪。
△ 出家吃苦,在家也吃苦,所不同的是——出家,這個心有在“轉”,時時回光返照,念頭一起,便即時反省。
△ 講是講,你們聽是聽,要修到自己會知道。什麼事情動一下,這個正念就會跑出來、會知道,才不會煩惱、執著。貢高擋住,智慧不開。修是從自己的行、住、坐、臥,修到自己會悟出來,什麼事自己會知道,這才有辦法。不是用講的來聽而已。苦行不簡單,也不是像牛一樣一直拖,一直做也不是辦法。但至少牛做到後來也有一個“覺”出來,你不會耕田它也會教你,也是一種覺。牛有角,會轉,虎還怕它。所以要苦行、捨身、念佛、不執著、不怨妒,我們慢慢修,也會有正念“覺”出來。
△ 念佛是在念我們的心,把心靜下來,這個心能隨時保持在“定”中。用功就是用這個心,了生死也是這個心在“了”。
△ 我們的心要如何轉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將“阿彌陀佛”念在心頭。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若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 身、口、意要能做到三位一體。
△ 修行過程都會遇到許多境,如果對境當時,一念轉不過來,不但無明會起,煩惱也跟著來,而修行就是在修這一念轉得過來。所以念佛這“一念”要保持得好,時時刻刻都以阿彌陀佛念在心裡;以念佛來伏無明煩惱種子,對境轉心,這個心不起分別、無好無壞,這就是“定”。
△ 我們修行要一心、要專心,一心就是時時刻刻依這個“阿彌陀佛”來行持,就能保持一心;不去想別的妄想,只想到阿彌陀佛就是一心。這樣,在白天時,遇到種種的緣、種種的境,我們的心就有主,白天若有主,做夢時就有主;做夢時有主,在病苦時也是會有主,有這個功夫,才不會被病苦所轉。若在病苦中有主,有主就是心,心都能夠念佛,不會被這病苦、煩惱所轉,那在臨命終時就有把握。
△ 外境是動的,裡面(心)是靜的,才是修行,才有正念,就不會給外境轉去。
△ 放下這個臭皮囊,修行最重要的是求“心”解脫,不要處處惦記著這個身軀,被這個身體度走了。如果有什麼境界,也不要執著“得到什麼”,凡是有所得的都是生滅相,還不是那個真的“如如不動”,也就是我們本來的真面目。
△ 有的人雖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著相”修行,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但引起煩惱、顛倒想,到最後竟說自己很有修,說自己“得到什麼,得到什麼……”。其實已經錯誤了還不自覺,甚至影響別人,這些都是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
△ 念佛不能執著“我看到什麼境界”,因為念佛是“無所住”,不是有色相的。若說“見到什麼”或“我怎麼樣”,那還是幻化,很危險!不要拿一個東西起來講,說“我看到什麼”。
△ 修行並不是什麼都不要,那是“偏空”。修行是“守本分的執著”,應該吃就吃。
△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一直用“捨身”來成就佛道、度眾生。但這個“捨身”是自自然然的,不是用勉強的;要修行修到有定力,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的時候,自然不會有感覺。而我們的功夫還沒到那個程度時,就是還有“我相”;一枝針刺到我們、一只蚊子咬到我們,都會感覺痛,這就是定力不夠,還會隨境生心、觸境分別。所以“捨身”是不可勉強的,否則就變成執著了。
△ 修行人要修正念,臨終時才不會顛倒。閉關,閉這個心不向外攀緣,精氣神飽足,加倍用功。如要住山修行,要有住山修行的功夫。這個功夫就是不會去想吃的,衣、食、住方面能夠隨緣,這叫做“天人供養”;山上有什麼就方便吃,不必煮才吃。
△ 要做功德,不拘任何方式,但心中不要存有“會得到什麼”。
△ 以前會畫圖的人,畫出的太陽能曬谷子,能把鳥畫成活的,真的會飛,這是以前的人修出來的。現在的人不可能把鳥畫活了,現在的人都是依賴科學、化學。
△ 經藏在哪裡?經藏在我們的心中。這是一部人人都有的自性《心經》,必須靠智慧開顯才有辦法流露出來,所以佛陀所講的一切經典都是智慧。我們因為智慧未開,看經書當然是迷迷糊糊,無法解空“真義”,深入佛法。
△ 行、住、坐、臥都是禅,不是只有“坐”才是禅。時時保持內心寂靜、不分別,就是禅。說明白一點,“一心”就是禅。
△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我們都是在貪吃、貪睡的五欲中流轉生死而不自覺。所以出家就是要修“心清淨”,來度這“七情五欲”的束縛。
△ 修行人時時都要“放下”,這樣臨命終時才不會有掛礙。時時心能靜靜的,沒有好、沒有壞,這就是“對境無心”。無心,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什麼事都不掛礙好、壞,這才是真功夫,任何時候都“沒什麼事”。
△ 《心經》裡講“觀自在菩薩”,“自在”是什麼呢?就是觀這個心讓它“自在”。不管什麼境界來,或是妄念紛飛時,同樣保持“寂靜”,佛號抓緊,沒有好、沒有壞,沒高興、沒生氣。讓這個心時時都自在、清淨,不可被境轉走,這就是“觀自在”了。
△ 煩惱雖然是空性,本無自體,宛如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無可捉摸。但是只要心裡有煩惱,一定不自在。所以修行就是在修“心中沒有什麼事”,沒有“我怎麼樣”。
△ 度眾生要隨緣,並不存有“度眾生”的心念,一切自自然然。
△ 度眾生不是簡單的,不是“社會款”像老師教學生。
△ 老和尚的某位在家弟子充滿了弘法利生的熱情。自組一個佛教共修團體,花了三十幾年的心血,但後來因人事關系,而未能圓滿如願,終告解散。但他不認輸,還一直念念不忘要做什麼什麼……。
老和尚勸他:“××!一切放下,聽其自然。”
△ 問:《心經》上哪一句話最重要?
老和尚:觀自在菩薩……“觀自在”最重要。修行人不管到哪裡都要保持平常心,都能無掛無礙,清淨自在,修行就是要修這一點“自在”。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