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多少也算素心素食的我,每每走進寺院,看到拜佛、上香、布施的眾人,一種莫名的感動總會從心底油然而生。我有這樣一種真切感悟:前世無修行,何來拜佛緣?今世未隔陰,善果得傳承。為何有些人會在佛前流淚?這是多少世的佛緣哪。在松山寺,我常看見一位口眼歪斜、走路困難的小伙子,他吃力念佛、拜佛時的虔誠,令人心存敬意。這情形也令人感慨:前世少聞法,業債幾世牽;何以成正果?當做學佛者。
即使那些混跡於香客中的貪官污吏,也喜歡拜佛,甚至慷慨解囊,修寺建廟,這同樣是一種佛緣,是前世的造化。沒有佛緣,這些人可能今生連寺院的門朝哪開都不會知道。只可惜,來者不善,心術不正。佛教最看重的是初發心,也就是你動的第一個念頭。拜佛人一念通天(俗言“頭上三尺有神明”)。心念不正,百萬枉然;心念至誠,粒米如山。對貪官污吏來說,佛菩薩豈能保佑你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因果絲毫不爽,佛力是借不來的。
《賢愚經》裡有這樣的記載,佛陀告訴阿難,過去有位窮人從心裡喜愛毗婆屍佛,但又無力供養,就抓來一把像珍珠一樣的白色石頭,灑在空中,以此供佛供僧,並向天發了大誓願。由於他的信心和恭敬心,這位窮人轉世後近百劫以來感受無量福報,並值遇佛陀出世而轉世為寶天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一把小石子都有這麼大的福報,可見拜佛、供養佛的初發心,是多麼不可思量啊!可是,如果不是真情流露、充滿恭敬地去親近佛、供養佛,而是為達到某種私利、甚至以非法的目的去利用佛,這樣又怎能如法如願呢?佛菩薩是要教人去貪欲、明事理的,又怎能來助你興貪欲、昧事理的呢?
反之,如果有真實的恭敬佛菩薩、恭敬佛法的心,多做善事的心,並能善念善行,那麼當你為家中及自身難事、煩惱事而拜佛、求佛的時候,情形就不一樣了,因為這是你用心積德換取的福報——即佛菩薩的慈悲護佑。凡事逢凶化吉或如願以償,情形都是一樣的,離不開善心、誠心和願心這個根基。
以我的一系列真實經歷為例(學佛系列之一),為什麼熱水燙到皮膚上反而會讓人感到是清涼的、溫潤的?為什麼在杯子傾倒的瞬間供佛蜂蜜的表層會如同干縮、凝固了一般?為什麼丟失的東西在念誦佛菩薩名號後會如願以償失而復得?如果不是觀世音菩薩等佛菩薩的慈悲護佑,這些事情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固然,以佛菩薩的無量慈悲,不學佛者稱誦佛菩薩的名號,同樣是可以得到救護的。然而,不學佛又何以得知佛菩薩的名號?又何以相信佛菩薩名號的威神力?我至今異常傷心的就是,幾年前在信奉基督教的母親彌留之際,我們兄妹只會伴著母親的痛苦喘息而在煎熬中默默流淚,根本就不知道此時此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母親念佛;因為根本就不知道地藏菩薩、阿彌陀佛的名號,根本就不知道有六道輪回、極樂世界的存在。
人為什麼要學佛?以我逐步形成的看法:人生覺醒始於學佛,學佛才能明心見性,而佛正是完全徹底的大智慧者、大覺悟者。學佛,就是要通過對佛法持之以恆的修習,最終激活或喚醒自身被塵封太久、蒙蔽太深的佛性。在修習過程中,先作棄惡向善的人(即轉惡為善),再做逐步覺悟的人(即轉迷為悟),最後(無論歷經多少世、多少劫)實現修習的質變、心性的質變、德行的質變,成為普度眾生的菩薩乃至佛(即轉凡成聖)。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塵心猶如佛性的囚籠。對我來說,學佛至今,牽絆牽掛實難放下,一路走來也是跌跌撞撞,但學習佛法讓人生重新開始的信念已是根深蒂固,從未被動搖過。在家中,我個人的早晚課從未中斷過。從殺生到放生,正在努力實現棄惡向善的轉變(學佛系列之三、四)。回頭來看,促使我決意在生活中洗心革面、從頭再來的持久動力,正源自佛法中有關因果報應、眾生平等、六道輪回、元識不滅、唯心造化等真正不朽的偉大教義。
我正在逐步理解佛教中一個著名的說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因緣不到”。說到因緣,我開始相信:好多看似偶然的事情,實則是因緣聚合的結果,這種猶如時空標尺的精確程度,絕非人類可以想象得出來。為什麼說人有旦夕禍福?究其實質,正和因果報應的因緣密不可分。表面看來事發偶然,無法預料;實則因緣成熟,瓜熟蒂落。
痛心疾首地重新忏悔平生所積累的殺生惡報,再次令我刻骨銘心。自己因為殺生而受到的一系列報應,分明是再三作惡且不知悔改所帶來的惡緣促合而成的。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需要澄清的問題。按照佛陀所說,一人作惡,本是自做自受。那麼,為什麼自己的殺生惡業會牽累到妻兒生病或受傷呢?我反思,這同樣和自身日常中所造下的惡緣有關。
《華嚴經》說:“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
以自己家庭為例,一家人朝夕相處,父母的習氣不免令子女耳濡目染,父親不愛生、有殺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會慢慢感染上殺生習氣,久而久之,孩子的習氣也會與家長趨同,起心動念,下手殺生,不時造業,渾以為稀松平常。丈夫同樣會影響到妻子。那時全家人看見蟑螂、飛蟲等就必定打死;還有買下活雞、活魚、活鴿子讓人當面宰殺等等,都覺得再正常不過了。
無形之中,妻兒種下了現世惡因,或許還將埋藏多少世的惡因在現世給提前激發出來了。惡緣既在,業力相應,惡果成熟,一家三口相繼受到殺生的報應,勢在必然。那時,家中氣氛也是好壞無常,妻子常無奈地歎息這一輩子也住不上新房了。既有殺生造業,受業力的負面推動,家中種種不如意的情形,也就不足為奇了。我這個始作俑者,半生身心蒙昧得發腐,何以懂得其中的道理?面對這樣的處境,也只會頭腦簡單地抱怨一家子不走運罷了。
一人造惡,禍及子孫。這話沒有錯,但這絕非意味著造惡者的因果是可以遷移的。換個角度,一人行善,福澤子孫,這話也是對的。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樣的。行善者照樣要得到行善的報應。子孫受到行善者的影響和熏陶,習氣是向上的,積極的,驅使其起心動念、為人行事都是善良的、助人為樂的。如此種善因、作善業、結善緣、成善果,業力是正向的、光明的,豈有子孫不旺之理?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自我學佛以來,從不時受妻兒奚落到變成全家都能自覺地不殺生、多食素、少吃肉,這期間大約歷經了兩到三年的過程。原來我驅趕蒼蠅蚊子蟑螂,妻兒都是要搶上來直接拍死的;而今妻兒也學會了用驅趕的辦法。 搬離老房子前,妻子最怕蟑螂也跟著走,但又不忍心用藥。還是我跟妻說了個變通的法子,先提前跟小強們打打招呼,到了期限後再用藥。 結果臨下藥時,蟑螂們都杳無蹤跡了。
不做任何惡事,力所能及多做好事,這是全家人的共識。兒子見到無辜的流浪狗被車壓死,就主動挖坑埋掉;有空還跟我去放生甲魚。後來,兒子夢到流浪狗穿了花衣服出現在家門口。妻子從來不進寺廟,而今元旦、春節,也能跟我一起到松山寺拜佛。我兩次夢到家中祥光籠罩。學佛六年後,妻鬧心多年的蝸居現已換成了近90平的新房子。我原本以為貸款買房是沒有什麼盼頭的,歷經諸多巧合之後,唯有在日記裡贊歎一句:“天意不可知、天意無限妙啊!”
學佛為什麼要在家中或來寺院中拜佛?我自身有這樣一些想法。首先,拜佛是要以身體禮敬於佛、以心靈感恩於佛、以信念歸命於佛。佛是世間無上至聖、慈悲無量的導師,指導我們如何修習、做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拜佛最先要表達的就是對佛的無上敬仰之情,以及以佛為師、修習佛法的虔誠之意。拜佛時,每每想到佛陀的無量恩澤,都會使我哽咽流淚。
其次,拜佛是為忏悔所造的一切惡業,消除自身宿世積累的業障(尤其是貢高我慢之心),排解修習佛法中的障礙,增進此生的福德與智慧。為此,拜佛必要心地純正,恭恭敬敬;誠如印光大師所言:“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學佛心不誠,等於無用功。我在家拜佛前,都要先漱口、洗手、正衣;然後,再持誦淨口業、身業、意業真言。
再次,用心不亂、連續不斷的、肢體規范的拜佛,也是一種有助於血脈疏通、身心健康的良好運動;拜到汗流浃背、腰酸腿疼,長此以往,可以起到療病、長壽、愉悅身心的特殊作用。我先前跪拜有頭暈、直不起腰的感覺,眼下這些感覺早已經沒有了;徒步幾十分鐘上班,不但不累,反而神清氣爽。
對我來說,學佛也是識因果、改習性、自戒行的過程。然而,要改變自身多年形成的積習,何其難!起初不殺生是做到了,但不是出於慈悲心,而是怕因果報應。知道了吃葷是間接殺生,慢慢地也改成了吃素。但是一走進超市,饞肉的感覺也是不好受的。忍了又忍,不小心吃了魚肉、豬肉,夜裡就做惡夢,極度骯髒的旱廁,醒來還有作嘔的感覺。豈敢再吃?戒了酒,同學聚會,一高興忘了,多喝了幾杯,接著後背像有什麼輕輕劃過;回到家中兒子發現那裡添了條血口子。
不改也得改。最難改的還是脾氣。火燒功德林,很可怕。雖然是在學佛,但脾氣要發作,擋也擋不住。學佛兩年時,正月初五,我當晚為一件小事對妻子大發脾氣,睡下不久,身子一陣發冷,聽聞耳邊威喝:冰凍了他!聽來嚴厲而無情。不明聲音落下,頓時全身冰冷,直是僵硬了一般。我動彈不得,忙在心中盡力忏悔,這才沒被“凍”出毛病。因果報應來的就這麼快。直到現在,善良的妻子並不知道這些實情。
即現式樣的因果報應,應該是現世報中最直截了當的一種。原因無從追究。以自己的親歷,甚至起心動念之間都會有即現報的{學佛系列之二)。
妻對我講過一件事情:當年岳父跟人出海打漁,收起的漁網總是空蕩蕩的,一個人氣不順,聲嘶力竭,居然咒罵老天爺,隨即這個人就像犯了傻,彎下腰去,腦袋一下子鑽進准備放魚的桶子裡;一次又一次,鑽個沒完,沒人能攔得住。
還有一件事,是我妻的嫂子講的。有人看見人們在虔誠地上香拜佛,嘴裡不三不四,說了幾句難聽的話,結果這人沒走出幾步就摔了一跤,跌得滿嘴是血,好像連牙都給摔壞了。圍觀的人都奇怪,這路不是挺平的麼,這人咋就平白無故地摔了跤、咋還摔得這麼重呢?
我親眼見到的一個情形,親友聚會時聊到學佛話題,有人不信,仗著酒力出言不遜,話音剛落,一個玻璃酒杯在他面前突然打得粉碎;當時沒有人碰杯子,也沒有人看見杯子是怎麼碎的。
不能謗佛,不能謗天地。這是為人的基本道德常識。偉大的佛陀給人類帶來前所有的生存智慧,偉大的天地養育著人類子子孫孫;我們唯有以無上感恩的心,回報於有形無形的恩人,又怎能連最起碼的恭敬心都沒有呢?須知,沒有感恩的心,鬼神都討厭。
《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中國古代聖賢與佛陀的見解何其相似!但佛教至高無上的意義,就在於為芸芸眾生指明了轉凡成聖的必由之路;而轉凡成聖的實質,就是將人的潛在智能和情感發掘到至臻至善、極致完美的境界。這是任何學說(包括現代最尖端的理論)也都望塵莫及的。(待續)
親山居士
修訂於2015年5月24日晚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