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佛說盂蘭盆經講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盂蘭盆經講義

  圓瑛大師著

  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不?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報父母恩咒】南無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贊】神通尊者。滿缽呈親。食才入口火炎身。號泣莫能伸。聖教敷陳。享薦伏慈尊。

  盂蘭盆供儀規

  盂蘭會啟。普度門開。恭迎三寶降臨來。一一坐花台。唯願慈哀。受我妙香齋。

  南無齋供養菩薩摩诃薩。(三遍)

  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藥師琉璃光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過去覺花定自在王佛。南無清淨蓮華目佛。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寶勝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甘露王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南無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南無佛說盂蘭盆經。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南無伽藍聖眾菩薩。南無歷代祖師菩薩。南無蘭盆會上佛菩薩。南無古往自恣緣覺聲聞僧。南無大孝目犍連尊者。南無三界聖凡幽顯尊神。(三遍)

  南無薩縛怛他哦哆。縛噜枳帝。唵。三跋啰三跋啰吽(二十一遍)

  南無蘇噜婆耶。怛他哦哆耶。怛侄他。唵。蘇噜蘇噜。缽啰蘇噜缽啰蘇噜。娑婆诃。(七遍)

  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供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令今施者得。無量波羅密。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一遍)

  唵。哦哦曩。三婆縛。襪日啰斛。(三遍)

  五果百味。香色清新。自恣會上獻能仁。願親出沉淪。普濟幽冥。沙界布陽春。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诃薩。(三遍)

  以此蘭盆供善根。報答父母劬勞恩。存者福樂壽無疆。亡者離苦得超升。

  四生九有諸含識。八難三途苦眾生。各各悔過洗瑕疵。盡蒙慈濟出沉淪。

  自序

  夫寄跡塵寰,鑄形父母,懷胎十月,乳哺三年,咽苦吐甘,誰無劬勞之德?移干就濕,曷禁罔極之恩,古人有言曰:百行孝為先,立身孝為本,誠哉是言乎。嘗聞於人曰:釋氏割愛辭親,毀形脫俗,斯誠不孝之徒,罪何可逭?余曰:子只知其孝之小者,而不知其孝之大也。舉世皆然,何怪於子。以其但知今生父母,而不悉累生父母。今生父母,理宜盡孝。累世父母,可不行孝乎?然累世親緣,改形易報,未了生死,不出輪回。我等既無宿命之通,何由得識?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修羅畜生,俄焉而餓鬼地獄,彼其呼號痛苦,宛轉饑虛。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救,其或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而釋氏之出家修道,朝暮課誦,拔濟三途,茹素終身,不忍殺食。若有道行,能令慈親,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四恩總報,三有均資,其為孝也大。彼徒知甘旨之供,口體之養,其為孝也小。如我佛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因觀我及眾生,老病死苦,無法解決。一日於北花園晏坐,忽有淨居天人,化現比丘,圓頂赤足,身披袈裟,手持錫杖,從太子前徐步而過,威儀濟濟,道貌雍雍。太子見而異之,問曰:子為誰?所修何行?答曰:我乃比丘,修出離生老病死苦之行。太子心喜,欲請示修法。時比丘振錫,騰空而去。太子遂立志出家修道。夜半逾城,青山斷發,棄捨金輪王位,現作比丘,脫珍御之服,著弊垢之衣,五載參方,六年苦行,時節既至,佛道堪成,故於臘八,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世出世法,靡不了知,悟明生老病死,原由愛欲而生。因愛生欲,因欲受身,有身則老病死苦,相續不斷,捨生趣生,窮劫莫脫,故佛制比丘,嚴持禁戒,心身不YIN,斷除貪欲。苦因既斷,苦果自無,此身不有,則老病死苦,不離而自離矣。本利生之弘願,以先覺覺後覺,說法四十九年,度生無量數眾。為報親恩,上升忉利;為母說法,令獲勝益。豈僅今世親恩得報,即累世父母之恩,鹹蒙報答矣?夫此出家者,讵非其為孝也大矣哉。綜觀我佛,一生事跡,唯以大覺利生,犧牲一己之富貴利樂,以身作則,不貪王位,不執家庭,化小我而成大我,天下為公,捨苦因令種樂因,平等解脫。其心理革命之偉大精神,報答親恩之無上大孝,非佛陀者,其誰能為之乎?圓瑛五齡椿萱失蔭,幼業儒,冠學佛,先習禅宗八載,次復研究教乘,三十一歲開座講經,思親恩之難報,羨大孝如目連,是以欲追先哲,略盡孝思,常於每年,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時,宣講盂蘭盆經,勸修蘭盆妙供,集眾諷誦經文,仰仗佛僧之威神,俾令親恩而度脫。今特編輯是經講義,藉茲文字,提倡孝思,所願見聞隨喜,共修孝行於今生,信解受持,同報親恩於後世,更望翻印流通,以廣法施,是為序。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九日圓瑛弘悟序於圓明講堂

  《佛說盂蘭盆經》講義

  海圓明講堂圓瑛弘悟著

  今講此經,略開七門:一總釋經題,二啟教因緣,三藏乘所攝,四辨定宗旨,五顯明力用,六前後三譯,七講解文義。

  【甲一總釋經題】

  題為經中之總綱,經是題中之別義。總綱若明,別義自易了解,如提綱,則網目自張;揭領,則衣襟自直,故今先釋經題,佛是能說之人,盂蘭盆是所說之法。此五字是別題,與諸經之名,差別不同故。下經字是通題,經藏諸部,通名為經故。是題中,有人法通別二對,須先知之,次講題中之義。

  佛稱能說之人,以佛非天生自然之佛,乃是人道修成之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祗因迷昧,而為眾生。若能返迷歸悟,從本覺理,起始覺智,覺至心源,究竟清淨,即名成佛,佛者覺也,乃是大覺悟之人。

  佛乃三覺圓滿,方得稱佛。一自覺,覺悟心即是佛,寂湛常恆,靈明洞徹故。二覺他,覺悟一切眾生,返妄歸真,信解修證故。三覺滿,惑淨智圓,自覺智滿則慧足。經三祇劫,覺他行滿則福足。三覺圓,萬德具,兩足尊,乃稱為佛。今說此經之佛,是釋迦牟尼佛,果上說法利生也。

  說者宣說,佛以八音四辯,觀機施教,對眾宣揚,欲啟大眾之孝心也。

  盂蘭是印度之語,此譯倒懸。盆乃華夏之音,是為供器。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僧自恣日,佛令盆羅百味,奉供三尊,仗聖眾之威神,拔餓鬼之痛苦,如救倒懸之急,即以是義,而立經題。

  經者,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謂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此方聖教,亦稱為經,本經即佛門之孝經也。上通別合解,一總釋經題竟。

  【甲二啟教因緣】

  法不孤起,起必有因,不有因緣,無由垂范。我佛欲啟發人道孝心,乃因大目犍連,為報親恩,出家修道,始得六通。觀見亡母,墮餓鬼中。自力不能救母倒懸,馳還白佛,求佛救度,故為說修設盂蘭盆供,可以救度,七世父母。大目犍連,由孝其親,欲利一切,故與道俗弟子,請佛留此法門,為此經發起之因緣。二啟教因緣竟。

  【甲三藏乘所攝】

  因緣既明,未知藏乘,何所攝屬。藏有三藏:一修多羅即經藏。此雲契經,乃因機設教,猶如對症施方,教必契機,多诠定學,故經為定學之藏。二毗奈耶即律藏。此雲調伏。調謂調練三業,伏謂制伏過非,律為戒學之藏。三阿毗昙即論藏。此雲對法。法謂涅槃四谛,能對即無漏觀慧,論為慧學之藏。

  此經佛說救倒懸之法,即契機之教,屬經藏所攝。若約宣揚孝道,屬律藏所攝,律诠德行。孝為百行之源,儒教孝經開宗明義章中,標為至德要道,而我佛初成正覺,演大華嚴。繼說梵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大乘戒法),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與孔聖所雲,至德要道,若合符節),孝名為戒,故亦屬律藏所攝。

  乘有五乘:一人天乘,修五戒十善法。二聲聞乘,修四谛法(苦集滅道,厭苦斷集,慕滅修道,是也)。三緣覺乘觀察十二因緣法(流轉門、惑、業、苦、三世因果,遷流輪轉,生死不息,還滅門,還復真谛,滅除生死)。四菩薩乘,修六度法,布施度悭貪,持戒度諸惡,忍辱度嗔恨,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以此六法,自度度人。五佛乘,修一心之法。圓悟萬法,不出一心,心生萬法,萬法唯心,證此一心,成無上道。本經孝順父母,似惟屬人乘所攝。若約孝順多生父母,以及自行化他,同修孝道,廣報親恩,亦屬菩薩乘攝。三藏乘所攝竟。

  【甲四辨定宗旨】

  藏乘攝屬既定,未識何為宗旨。此經,以孝順報恩為宗旨。孝為人生之大本。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罔極深恩,理宜報答。人若不孝,則為忘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故孝冠百行之先。

  涅槃經雲:奇哉父母!生育我等,受大苦惱,滿足十月,懷抱我身。既生之後,推干就濕,除去不淨,大小便利,乳哺長養,將護我身,以是義故,當須報恩,隨順供養。

  孝順報恩,乃為二事,如孟宗哭竹生筍。雖為孝順,但能養口體,即此未必可為報恩。為人子者,父母生前,既能養其口體,復能養其心志,可稱孝順。父母死後,復能度其神識,方是報恩,如地藏菩薩,前身之為婆羅門女,能度親靈,脫離苦趣,是為孝順報恩。四辨定宗旨竟。

  【甲五顯明力用】

  宗旨已定,未審有何力用。力者功力,用者德用。力用即功德之別稱。本經佛說僧自恣日,令設盂蘭盆供,奉供三尊。聖眾之道,其德汪洋。仗其威光道力,可以超度七世父母、六親眷屬,脫惡趣之沉淪,解倒懸之痛苦,如大目犍連,依教修齋,能救生母,脫餓鬼之饑虛,即生善道。其力用,豈思議之所能及哉?五顯明力用竟。

  【甲六前後三譯】

  此經共有三譯:一晉武帝時,剎法師所譯,名盂蘭盆經。二惠帝時,法炬法師譯雲灌臘經,取文中,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等意,以立其名,三舊本別錄,又一師譯為報恩經。此約所行之行以立名,三經重遝,時所宗尚,多弘初譯。今所講解,即剎法師譯本。六三譯前後竟。

  【甲七別解文義】

  分三:一初序分,二正宗分,三通流分。此三分之分,始於道安法師,證於親光菩薩佛地論。初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信受奉行分。彌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序分分二: 丙初證信序,二發起序。 (證信序:具足信、聞、時、主、處、眾,六緣成就,證明是法,為佛所說,乃可深信,故曰證信序。)今初: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此即六成就中前五。諸經皆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若干大眾俱。六緣具足,大教當宣,成就法益,故雲成就,通於諸經皆有,又稱通序。諸經皆如是在先,聞則次之。此經以聞在先者,乃隨譯人意耳。今經阙一列眾,義必有之,是文之略也。觀後流通分末雲: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可證六緣成就。

  又名經後序,是結集者,依佛囑所安。佛臨涅槃,阿難悲哀痛哭。阿那律陀,謂阿難言:汝是持佛法人,當以大事問佛,哭將何用?乃教問四事:一佛滅後,我等依何而住?答依四念處住(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是依法住)。二佛滅後,我等依誰為師?答依戒為師。三惡性比丘,如何治之?答默而擯之。四結集經時,一切經首,當安何語?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若干大眾俱。此是佛意命安,故諸經皆有。

  聞,即阿難由耳根,發耳識,親聞如來,面命耳提,一堂授受,非輾轉傳聞也。世人都說肉耳能聞,不知肉耳是色法,色法則不能聞。若此耳能聞,則人死耳根猶存,何以不聞?眼根等亦復如是,必定耳識與根性,方能有聞,此即聞成就。

  如是指法之辭,即指此一卷盂蘭盆經。孝順報恩之法,是事可信,故雲如是。此即信成就。又阿難結集之時,大眾要求雲:如尊者所聞,當如是說。阿難答雲: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故曰聞如是。

  一時者,不有良時,安成嘉會,即師資道合,一堂晤對,說聽終竟,謂之一時,此即時成就。佛在,佛即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法身清淨,猶若虛空,無在無所不在;二報身佛,住蓮華藏世界,為諸菩薩,說大乘法;三應身佛,乃應機示現之身,住凡聖同居土,為說法主,此即主成就。

  捨衛國,乃憍薩羅國,都城之名,即波斯匿王所都。因有南憍薩羅國同名,故匿王以捨衛為國名,以簡別之。梵語捨衛,此譯豐德。國中富有財寶,五欲(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勝)熾盛,人多多聞解脫之者,有解豐德之名,謂國豐四德。余以為多聞解脫,可以稱德,而財寶五欲,不足以德稱,故將豐德,分而釋之,以國有財寶五欲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

  祗樹給孤獨園者:祗是祗陀太子;樹即太子所施之樹;給孤獨,乃須達多長者之善名。長者為匿王大臣,財富無量,好行惠施,常以財物,周給孤獨(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故人稱為給孤獨長者,以金磚布地,買太子花園,起建講堂精捨,供養佛僧,德感太子,共施園樹,故俱留名,此即處成就。

  眾成就,文雖略而義必具。前已舉流通分為證,六緣具足成就。初證信序竟。

  丙二發起序,亦名別序,與諸經發起因緣,各別不同故,又稱經前序,乃說經之前,由此因緣故。分為四科:丁一得通報恩,二乘通覓母,三悲墮救濟,四難轉定業。今初: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大目犍連,此雲大采菽氏,姓也。以其先世祖宗,入山修道,常以菉豆為食,菽即豆也,然後得道。因是命族,其族出家者多人。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加大字以別其余也。本名拘律陀,是樹名,父母禱此樹而生故,即以樹為名,是王捨城宰輔之子。先從沙然梵志學道,與捨利弗為師兄弟,沙然去世,聞佛因緣之教,悟明佛法,同捨利,隨佛出家。目連本為欲報親恩,出家修道,依四谛法,斷惑證真,成阿羅漢。

  始得六通者,破我執,證我空,即得六種神通。此是修得通,非同天及鬼神之報得通。羅漢多一漏盡通,故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異於報得五通,亦復超勝。一天眼通,能見遠近諸色,不獨觀障內之色,乃至牆壁大山,皆不能為障,悉皆澈見。二天耳通,上窮有頂之天,下極風輪之際。一切諸聲,悉皆得聞。三他心通,一切他人心念,或定或散,有漏無漏,悉皆得知。四宿命通,能知宿世,受報好丑、善惡業緣,等事。五神足通(亦名如意通),無論遠近,能如其意,欲到即到,不踰頃刻。六漏盡通,三界之內,欲漏、有漏、無明漏,諸漏已盡,不受後有,是謂六通,神妙莫測,通達無礙也。

  始得雲者,目連本為報恩出家,未得道果,欲報無由,故始得六通,即思尋覓父母,報答深恩。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度者,度脫。若不能度脫父母神識,離苦得樂,非真報親恩,夫人之四大幻質,本屬無常,有生必滅,當以神識為主,依善惡業,受苦樂報,皆神識也。

  目連欲度本生父母。此句,總指二親。下句,別指母恩更重。雖秉質陶形,恩由父母,而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全由母親,故目連更思報乳哺之恩。乳是母親,全身血液,所成。以自己之身分,養兒子之軀命。稍長則嚼飯喂嬰,吐哺於兒之口,念念關心,時時注意,咽苦吐甘,其恩德豈有窮極哉?故目連得通,即欲報恩。初得通報恩竟。

  丁二乘通覓母:

  即以道眼,觀視(看也)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道眼,由修道所得之天眼,故曰道眼。目連始得六通,即欲乘神通力,尋覓父母。神識落在何處?即以,與始得相照應,以者用也。即時用天眼通,觀看情器二世間,見其父生樂處,不勞救濟。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不聞漿水之名,常受饑虛之苦,故曰不見飲食,饑火交然,身形丑惡,肌肉燒盡,皮骨連立,口吐火焰,頂發煙生。此種苦報,皆由惡業所感召,自業所感,還自來受。

  餓鬼是惡道之一。造上品惡業墮地獄,造中品惡業墮餓鬼,造下品惡業墮畜生。有經說:定光佛時,目連名羅卜,母字青提,羅卜有事當行,謂其母曰:若有客來,娘當具膳。去後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詐為設食之筵。兒歸問曰:昨日客來,若為備擬。母曰汝豈不見設食處耶。從此五百生中,悭吝相續。目連與母,宿緣未盡。復為母子,其母悭習仍在,故復造業,墮餓鬼道中。

  准正理論,鬼本住在此洲之下。五百由旬,縱廣(縱即直度廣即橫度)亦爾(直橫亦五百由旬),有琰魔羅界,一雲鬼趣,在南贍部洲,四邊直下等,從此輾轉,散趣余方,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積月積年,壽五百歲。

  鬼有三種:一無財鬼,以無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財鬼,少得淨妙飲食故。三多財鬼,多得淨妙飲食故。目連母,墮餓鬼中,即無財鬼一類,炬口鬼也。火炬炎熾,常從口出,正法念處經雲:若人貪嫉,枉奪人財,破人城郭,殺害抄掠,得財奉王大臣,轉增凶暴,墮熾然餓鬼中。目連之母,正墮此類。二乘通覓母竟。

  丁三悲墮救濟: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

  因感生育恩重,故致悲哀心切,人子之於母親,死別再見。即使音容不改,形體如生,亦必悲傷無限,哀痛難言,況睹鬼形,百般慘狀,饑虛莫告,苦若倒懸,安得不疾首痛心,呼號摧恸,感傷徹於骨髓,號叫動於天地。

  母既饑渴交迫,命唯喘息,先宜救濟,當在飯食,故不待移時,即以(用也)缽盛(平聲)飯,持往饋饷其母。缽是僧眾受食之器,具雲缽多羅。此譯應法器,體色量三,皆應法故。目連即以自己受食之缽,盛飯饷母。三悲墮救濟竟。

  丁四難轉定業: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

  依悭貪之業因,受餓鬼之苦報,此是定業。目連雖得神通,眾中推為第一,然以一人之神力,難轉其母多生之業力。

  母得缽飯,正饑極得食,何幸如之?無奈悭貪之惡習未除,饑虛之痛苦莫濟,二句三句,即悭貪之現行,悭則悭吝,只恐他食,故便以左手遮障缽飯,不令余鬼看見。見且不許,豈肯與食?此即悭習之現行,貪則貪婪,惟圖獨食,故即用右手,抟取飯食,但求自給。此即貪習之現行,悭貪熾盛,故報以業成,食隨識變,食未入口,化作火炭,遂不得食,乃罵目連不孝,以火炭與食。目連見此情狀,乃知自力,不足以救其母。二發起序止此,並上證信序,初序分已竟。

  乙二正宗分分二:丙初目連悲陳苦厄,二如來為救倒懸。今初:

  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世法子急告父,臣急告君。佛門弟子情急,理宜求佛。目連神通第一,外道移山制之不動,滿城釋子舉之梵天,止耆婆之車,焚得勝之殿,其神力不可思議。豈料神力雖大,莫敵其母業力之深。竭其孝誠,盡其神變,竟不能令母,暫濟饑腸,稍除痛苦,所以情急,叫號涕泣,飛馳還歸,白佛求救,具陳上事。初目連悲陳苦厄竟。

  丙二如來為救倒懸分六:丁初彰母罪深余力難救,二顯僧德重聖眾能度,三教示目連救濟之法,四敕令眾僧受供之儀,五孝子依教修供報恩,六亡母獲益離苦得樂。今初: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目連之母,悭貪成性。悭貪是造罪之根,前雲五百生中,悭貪不捨,故雲罪根。罪謂身口所造之業。罪業之根,乃在於心,心有悭貪習氣,由種子發現行,由現行熏種子,多生熏發,相續不斷,其根則深,膠著難解,是名為結。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者,以其罪根深結,定業難轉,故雲非汝目連一人,力所奈何。力即六通之力,莫敵多生之業,故難拔濟。

  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汝雖孝順,欲報親恩,見母慘狀,大叫悲號,聲動天地,感天神於上界,激地祗於下方,縱攝邪魔,橫羅外道。盂蘭盆經疏下佛教傳此方呼僧為道士,後為黃巾濫竊遂不稱之。四天王神者,四天王居須彌山半,為帝釋外臣。東持國天王,居黃金埵。南增長天王,居白銀埵。西廣目天王,居琉璃埵。北多聞天王,居水晶埵。護持人間國土,又稱護國四王。神即四王所統,八部鬼神。此等天魔鬼神外道,具有漏界中福力,雖能禍福人間,亦不能令目連之母,脫離苦趣,故曰亦不能奈何。初彰母罪深,余力難救竟。

  丁二顯僧德重聖眾能度:

  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

  此與上科有邪正一多之別,具四料撿。前目連雖得六通是正,然只一人非多,故不能救。天魔外道神祗雖多,未得無漏非正,亦不能救,當須十方大德眾僧,其數既多,各證無漏之法,具足威神之力。其道又正,乃得超度解脫,餓鬼之苦,非正非多則不待言。二顯僧德重聖眾能度竟。

  丁三教示目連救濟之法分五:戊初許說救法,二指示良時,三孝心設供,四贊歎勝田,五父母獲益。今初: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去聲),皆離憂苦。

  吾乃我佛自稱,謂汝既欲盡孝報恩,圖救汝母。吾今當說救濟之法,此是許說。下二句令一切難,皆離憂苦,即是普救普濟之法,但因目連一人發起,非獨為其母而說,如千鈞之弩,豈為鼷鼠而發機?盂蘭盆供,乃為眾生而說法,欲令一切眾生,過去父母,或墮惡趣,而受苦難者,皆得脫離,憂悲苦惱,享受歡喜快樂也。戊初許說救法竟。

  戊二指示良時: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

  凡修齋薦親,須擇良時,故佛告知目連,以十方眾僧,自恣之時,眾僧二字,華梵雙稱,梵語僧伽,華言和合眾,是為僧寶。若眾而不和,如群商聚會,各懷私利之心,不名僧寶。若和而不眾,如二人同心,未有大眾,亦非僧寶,眾而和合,方稱僧寶,有理和事和之別。理和唯一,謂同證擇滅無為之理(以正智撿擇真妄滅諸生死)。事和有六,謂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故稱和合眾。

  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者,佛制比丘,於四月十五起,結夏安居,名為結制,九旬禁足,護生避嫌,精進修持,加功用行,不得四果,亦得四禅。四果者,一須陀洹果,名為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見道位。二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斷欲界前六品思惑。三阿那含果,名為不來,斷欲界後三品思惑,再不來欲界受生。四阿羅漢果,名曰無生,進斷上八地思惑,因亡果喪,生死之因既盡,而分段之果自離,超出三界生死,故曰無生。四禅者,色界四種禅定初禅離生喜樂定,二禅定生喜樂定,三禅離喜妙樂定,四禅捨念清淨定,恣者任也。於此三日之中,自知九旬有過,對眾發露忏悔。若自不知,恣任眾僧舉發,只恐當局在迷,必藉旁觀得失,偏袒眾中,對眾白言:大德長老,或見我過,或聞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舉,哀愍語我,我當忏悔,如此則身心清淨。大眾之中,禅定解脫者有之,能供養此等大德僧眾,功德倍勝,自可拔濟過去親靈,資益現在父母。戊二指示良時已竟。

  戊三孝心設供:

  當為(去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

  此下二段,佛教以當盡孝心。就勝時,設勝供,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厄是苦厄,難是患難,通取存殁,或殁入三途,備嬰苦厄;或存生疾痛,竟罹患難。菩薩當興救拔之心,人子豈無悲感之痛?父母不分遠近,均有生育之恩,劬勞之德。為子者,當思木本水源,以盡人子之道,而於父母在厄難中者,更宜竭其心力,以圖救也。

  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此佛教以設供之法,具者備也、辦也。具缽和羅飯,以飯為重故。是以首舉,百味即飲食之類,均有滋味,總言其多,非定數也。五果者:一核果,如桃李梅杏等。二膚果,如梨子蘋果等。三殼果,如石榴胡桃等。四桧果,如松柏子等。五角果,如水菱等。

  汲灌盆器者,即盛飯菜之器皿,皆汲取淨水灌滌,悉令清淨也。香油錠燭床敷臥具二句,疑為語倒,盡世廿美,以著盆中二句,須在上文,恐鈔寫之誤也。盡世甘美者,對上百味五果言,盡世所有有二義:一富貴之家,財力有余,則羅天下之珍奇,以求豐盛。二貧窮之輩,經濟不足,乃竭一人之力量,不拘多少,惟誠惟懇,勿惜勿悭,以著盆中。

  香油錠燭者,香則燒香末香之類,可以焚熏,油則蘇油菜油之類,可以供奉。錠者,镫也。有足曰錠,無足曰镫,镫與燈同,燭者照也。上既百味羅列,此乃錠燭輝煌,光明照耀。床敷臥具者,亦四供養之一,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也。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即自恣日,所有常隨雲集二眾,三乘聖賢,故稱大德。戊三孝心設供竟。

  戊四贊歎勝田: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

  此段贊歎三乘聖眾,為眾生殊勝福田。當此之日,即自恣日。一切聖眾,以三乘聖人,其數不一,故曰一切。其所修法,即三學兩利之行,或在山間禅定。此贊中乘辟支佛乘,修定學自利行,其人厭喧求寂,故在山間修禅習定,今則雲集,附屬自恣。

  或得四道果,此贊小乘聲聞乘。前三為果,第四稱道,即金剛經。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初果須陀洹。此雲入流,是見道位,斷三界內,見惑八十八使,能見真谛之理,預入聖人之流,故名入流,尚須進斷思惑,天上人間,七番受生。

  二果斯陀含,此雲一往來,並第三果,是修道位,斷三界內,思惑八十一品。三界九地,每地九品,九九合為八十一,欲界五趣雜居地九品,初果六生天上人間,斷前六品,方證此果,當須一生天上人間,斷後三品,方出欲界,故名一往來。?

  三果阿那含,此雲不來,以欲界九品思惑盡,生色界五不還天,進斷上八地思惑,七十二品,再不還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此上三果,是有學人。阿那含在不還天中,斷上八地思惑盡,超出三界見思,是見思二惑,為三界內生死因,見思斷盡,因亡果喪,證阿羅漢道。此雲無生,再不還來三界內受生。以上是為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乃進修道業,不是散慮逍遙也。

  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

  此贊大乘菩薩乘,或六通自在者,六通大中小三乘同有,不無勝劣之分,如天眼,二乘人見三千大千世界,菩薩見百千界等。此當指菩薩六通,較勝二乘,自在解脫,故能教化聲聞緣覺,令其捨小入大,涉俗利生也。

  或十地大人,權現比丘者。此約別教登地菩薩,悟證真如實相之大理,廣修上求下化之大行,超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菩薩,故稱大人。權現比丘者,運大悲心權巧方便,示現作比丘即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比丘身,利生益物,故在大眾中,皆同一心,以大眾位有大小之別,德有優劣之分,皆同運慚愧殷重,慈悲救濟之心,故曰一心。

  受缽和羅飯者,即受盂蘭盆供,先為施主咒願,然後乃食。缽和羅即缽多羅。此雲應法器,體色量三,皆應法故。體則或鐵或瓦,色則以杏仁搗碎塗缽,用竹煙熏如鸠鴿之色,不紅不黑,炎夏盛食不馊,量則隨其食量,而制大小。大者不過唐斗三升,小者半升。體色量三,皆應法(合法也)故,名應法器。

  具清淨戒者,事戒道戒,悉皆無犯,三業清淨,皎如冰霜。其德汪洋者,其,指三乘道德汪洋,猶如滄海,浩渺無涯。以上山間禅定是定學,教化二乘是慧學,具清淨戒是戒學。三學具足,故其德汪洋。如是大德之眾,供之者,其功德豈思量之所能及哉?戊四贊歎勝田竟。

  戊五父母獲益: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

  其或有人,供養此等自恣僧者,定能利益存亡。現世,指現生之世。已過父母,六親眷屬,六親者:父母兄弟夫妻、眷屬,通指兒女姻戚。若墮三途苦趣,承此設供功德,得離苦生天之益,思衣衣來,思食食至,而受自然之福樂。此承眾僧悲願之力,令得離苦益,惟是天宮雖樂,畢竟無常。天報若畢,五衰相現,還來散入諸趣,當求父母,往生淨土,則永離諸苦矣。

  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前二句,指此生之父母。若現在者,為其設供求福,則福樂百年,長壽無病。此承眾僧慈願之力,令其得樂。

  若七世父母,已經過去,承此孝心設供,功德之力,亦得超生天上。自在化生,入於天界,妙華光明之中,受自然之快樂。丁三教示目連救濟之法竟。

  丁四敕令眾僧受供之儀: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上佛說修供之法,此佛敕(令也)受供之儀,佛制比丘,食存五觀:一計功多少,當思來處。二忖已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此五觀法,佛為未成道果之比丘而制。今佛敕十方自恣僧,多得道果,為世福田,故教受供(即盂蘭盆供)之儀。

  囑其位位,皆應存慈悲救濟之心。先為乃未曾受食之前,先為施主家(設供之家)咒願者,口中祝禱,心中願求,願設供報恩之者,七世父母,承斯善利,俱得超升善道。

  行禅定意者,乃敕眾僧。此三昧加持。經偈雲: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無始諸障礙,一切皆消滅,行禅定意已,然後方可受食。

  初受食時五句,乃初未受食之時,先將盂蘭盆供,安在佛前,或塔中佛前,或寺中佛前。塔者塔波,正雲窣堵波,供佛捨利(譯雲靈骨,碎金剛固堅之身,而為捨利,令人供禮,為世福田)。此雲高顯處,塔高而顯,可以遠瞻,而往禮拜。寺即寺廟,供佛像之殿閣。

  眾僧依佛敕,為施主咒願已竟,然後應供,便自受食,四敕令眾僧受供之儀竟。

  丁五孝子依教修供報恩: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此既領妙法,轉悲為喜。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之眾,聞佛授以修供報恩之法,如前文雲: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又父母現在,福樂百年。七世父母,俱得生天,知妙供而克修,必親恩之可報。於是皆大歡喜,悲啼哭泣之聲,釋然除滅。

  既已領教,自必修供,以報父母深恩。父母有遠近:今生為近,七世為遠。親恩有新舊:今生為新,七世為舊。報答有分全:侍養為分,度脫為全。忻聞修供,能度七世父母,則遠近新舊父母之恩,完全可以報答,自必按日修崇法供,以竭孝思。正文阙略施設盆供之事,諒必抄寫脫漏,故此科之中,以補其意。五孝子依教修供報恩竟。

  丁六慈母獲益離苦得樂: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時即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目連依教修供,已竟之時,目連母即於是日,業銷報盡,而得解脫,一切餓鬼之苦。三藏法師雲:孝子既獻供於此辰,慈母乃除殃於是日。大哉聖力,速疾如斯,其七世父母,亦必因斯得度餓鬼受苦年劫。經中有雲:以人間三十日為一日,乘此積月(九百日為一月)、積年(一萬零八百日為一年),壽五百歲(合人間五百萬四十萬年)。於此時劫之中,常受饑寒之苦。若非聖眾威神之力,豈易得脫?本科慈母獲益,離苦得樂竟,合前五科,正宗第二科如來為救倒懸竟,再並前目連悲除苦厄。正宗分全文已竟。

  乙三流通分分五:丙一申請快慰,二普令修供,三願益存亡,四常憶報恩,五勸持奉行。今初: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不(否)?

  目連本大乘願,發普利心。自既得報親恩,欲令人人皆得報恩,故殷勤申請流通。圭峰大師雲:目連愛其親,以及他人,如颍考叔谏莊公也。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

  佛因問贊言:大哉善也,快慰我心。我正欲說,汝今復問,是謂師資冥契,曷勝忻快,故稱快問,不作快慢解說。

  佛本大孝,欲令眾生,人人行孝故說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又戒條中多言,發孝順心、慈悲心。一切眾生,是我過去父母,不可殺害,令受苦痛;不可盜其財物,令生煩惱;不可奸YIN其身,令壞名節。

  又佛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集地藏分身,贊其孝行。雖成佛道,為父牽棺,表示孝心,以為眾生作則。外道謗佛不孝,實不知佛也。佛說此經,正普欲眾生行孝,觀下科自知。一申請快慰竟。

  丙二普令修供: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一切眾生除濕生化生之屬秉質陶形,皆由父母,慈烏反哺,羔羊跪乳,彼為禽獸,尚解報恩,豈況人倫,而可不思行孝乎?故佛舉道俗貴賤,一一勉以慈孝報恩。慈即慈悲心,慈以與樂,悲以拔苦;孝即孝順心,以順父母,厭苦求樂之心理。應先為現在父母,及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依法修供,圖報親恩。

  自恣本有三日:十四十五十六。文但雲十五者,攝取前後也。佛心常住不動,本無悲喜。今於此日,為歡喜日者,因見九旬結制圓滿,考驗德業,聖眾有得三乘道果者,或得四禅定者,慰佛度生本懷,應機而喜也。

  僧自恣日者,此三日中,九旬克期,精修梵行,只恐戒律有違,直心吐露,向佛僧中忏悔,縱未斷惑證真,亦期滅罪增福,猶恐自身有過,自不能知,恣任眾僧,舉發其罪,以誠懇心,對眾三白,請說過罪。白詞已見在前,是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供十方自恣僧,其福殊深。二普令修供竟。

  丙三願益存亡:

  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上依教修供屬行,以依行所求曰願。願報親恩,存亡獲益。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身體康健,無諸疾病,亦無一切苦惱憂患,則身心安樂,福壽康寧,乃至七世父母,脫離餓鬼之苦趣,得生人天之善道,仗承修供功勳,福樂綿延無極。三願益存亡竟。

  丙四常憶報恩:

  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是佛弟子,承佛教誡,欲修孝順者,應平聲當也。自當於念念中,常憶父母,生成之德,養育之恩,乃至七世父母,於我皆有恩德。每當年年七月自恣日,常以孝順心、慈悲心,憶念所生父母,為修盂蘭盆供,施佛及僧。父母愛子,既念念不離心。孝子報恩,須年年不絕供,以報父母生長養育慈愛之恩。四常憶報恩竟。

  丙五勸持奉行:

  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若一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人等,既承佛教,應當敬奉,受持盂蘭盆供之法。時目連比丘,與四輩弟子等,聞佛所說,歡喜頂禮,信受奉行。孝順既為至道之法,報恩乃屬分內之事。誰無父母?應竭孝思,果能孝順父母,必得孝順兒孫。因果循環,絲毫不昧。倘若五逆不孝,無間極苦,當自受之。圓瑛幼失怙恃,悲痛莫名,冠入佛門,立志修行,正期報答親恩,以盡子道,及見此經,深生感動,常於僧自恣日,寄款各省叢林,備設盂蘭盆供,供佛及僧,自行化他,已歷多載。演講此經,亦復多次,意在谛聞是經者,人人能本佛意,共報親恩,是所馨香禱祝者也。

  《佛說盂蘭盆經》講義竟

 

 

上一篇:你能幫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幫你
下一篇:墮胎醫師的恐怖經歷,墮胎嬰靈找到了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