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曲

 

《大乘起信論》的往生思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乘起信論》的往生思想

  姚長壽

  一、問題的所在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對中國佛教有著重大影響的論著。這部論著以真如緣起說為其理論基礎,闡述了“一心”與世界萬物的關系。在對一心、二門、三大作了詳細的闡述之後,又指出了生起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所謂四信五行,從而要求人們修習大乘之行,最終達到成佛的境界。該論在修行信心分中有如下一段: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謂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眾生初學此論所說大乘佛法,會產生怯弱之心,認為住於此娑婆世界,怕自己不能經常遇到諸佛,親自奉承供養,害怕信心難以成就,於是產生退卻念頭。但是如來有一種殊勝的方法,能攝護其信心。這就是專心一意念佛,便可隨願往生他方淨土,經常見到佛,永遠離開惡道。為了說明這一念佛往生法門的行之有效,底下應用了一段經說(修多羅)。這段經說應該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取意,說如果有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以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於那個極樂世界,就能往生該處。因為在那個世界裡可以經常見佛,所以信心無有退失。這段經說至此意思都很明確,問題是下面的一句,“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應該作何理解?一般似乎是作這樣的理解:如果能夠觀想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常常勤加修習,最終必定往生淨土,住於正定位。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麼這就是一種與上述念佛往生法門不同的另外一種修行方法,即觀想法身進入三昧。能夠進行這一方法的也決非是上述那些怯弱眾生,而應是那些利根上機之人。修行信心分的這一段本來是為怯弱眾生而設的,為什麼又要在這裡提出對怯弱眾生來說很難做到的真如三昧呢?這裡應有值得探討之處。高崎直道博士即曾對此有所疑問,可惜沒有對此作深入探究。

  我們知道《大乘起信論》現存有兩個譯本,一為梁真谛(499—569)所譯,通稱“舊譯”;一為唐實叉難陀(652—710)所譯,通稱“新譯”。而上述這一段,新譯卻是這樣翻譯的:

  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饑謹等苦,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於此命終必得往生余佛剎中,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道。如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於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

  我們注意到新譯的最後一句,即“於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其中的“彼”,根據上下文的含義,應該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新譯的意思是說,怯弱眾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在那裡可以經常見佛,信仰大乘佛法之心永不退轉。在那極樂世界(於彼)傾聽佛的教誨,觀想佛的法身,漸次修行,即可入正定之位。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一段的含義就成此土念佛,彼土修行了。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很大爭議的論著。關於本論的真偽,比如本論究竟是真谛所譯,還是中國人的著述,實叉難陀究竟是否重譯過本論,學術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這裡暫不討論這些問題。從文獻的角度來看,上述一段的內容,新舊兩譯確實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此土觀佛修行,還是彼土觀佛修行,這在中國淨土教歷史上曾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文擬就此作如下探討。

  二、關於往生思想

  籐田宏達博士在《原始淨土思想之研究》一書中,對往生思想及其源流有非常精辟的論述。《大阿彌陀經》說:

  其欲求作菩薩道生阿彌陀佛國者,其人然後皆當得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者,皆當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皆當作佛。

  往生的意思也就是成佛,因為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誓願而成的世界,是佛的覺悟的世界。但是極樂淨土的往生,並不意味著就是立即成佛。往生者有著各自相應的證果,其證果的內容,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為聲聞四果,在大乘佛教即為阿惟越致(不退轉)。

  聲聞四果,第一果予流,輪回生死,極七返生,即於人界與天界七度往來,在此期間不斷修行,最終得阿羅漢果;第二果一來,即於人界與天界一度往來之後而得證果;第三果不還,即不再還回人間而在天界入滅;第四果阿羅漢,諸漏已盡,解脫生死,不受後有。從這四果的情況來看,能夠在現世證果者,只有第四果阿羅漢,其余三果盡管時間長短有所不同,從生於天界完成修行這一點來說,卻是相同的。

  往生思想與見佛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所謂見佛,就是希望能夠在佛的身邊修行而得以覺悟。這一點對佛滅後的佛教徒來說,那是一種最為迫切的願望。部派佛教認為現在佛就是釋尊一佛,而且包含在過去七佛之中,所以現實是無佛時代,當然也就談不上見佛。到了大乘佛教,由於現在他方世界多佛思想的出現,便形成了見佛思想。比如《般舟三昧經》就說到可以通過三昧見佛,而且在諸佛之中特別提到了見阿彌陀佛。廬山慧遠的阿彌陀佛信仰,依據的就是《般舟三昧經》。依靠三昧來見佛,這是大乘佛教的一股潮流。

  然而在《無量壽經》等淨土教經典裡卻有著一種與三昧見佛不同的見佛方式,那就是通過往生見佛。這些經典說到三輩往生,上輩者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而中輩和下輩因對阿彌陀佛國存有懷疑,而生於邊地的七寶城中,五百年不得見阿彌陀佛,亦不得聞此經。從這些情況來看,所謂往生極樂淨土,就是見阿彌陀佛,以期在阿彌陀佛的身邊完成修行而達於成佛。

  三、《往生論注》與《大乘起信論》

  上述《大乘起信論》修行信心分中一段的勸歸淨土思想,與龍樹(約150—250)《十住毗婆沙論》第九《易行品》有關系。《易行品》說: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越惟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這是說菩薩要想在現生得阿惟越致(不退位),方法有很多,概括起來有兩種,一種是修習困難之行的難行道,一種即是稱念佛名的易行道。這一難一易二道的教說對以後的淨土教家以很大的影響,使之成了一種淨土往生之行。昙鸾(476—542)的《往生論注》就是如此。《往生論注》以五濁無佛的時代意識為立論的基礎,認為在這個時代之中,自力修行是難行,他力稱名是易行。龍樹在《易行品》中說難行易行,指的是大乘菩薩道,昙鸾則把在現世之中求不退位進而覺悟的菩薩道統統稱之為難行道,而把往生淨土進入不退稱之為易行道,與龍樹的本意有所不同。

  《往生論注》是世親(約400—480)《往生論》的注釋。《往生論》主張通過五念門,即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回向門來生安樂淨土,見阿彌陀佛。現存《往生論》只有菩提流支一種譯本,近來佛教大學綜合研究所“淨土教の綜合的研究”研究班,對《往生論》作了各種版本的校對,為《往生論》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但是因無梵文對校,《往生論》中的有些句子受到漢語譯文的制約,自古至今就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這麼一句: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這一句與上述《大乘起信論》中“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一樣,奢摩他(止)寂靜三昧的修行,可以理解為在此土,也可理解為在彼土。如果把“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一氣連下來讀的話,那麼修行的時點就在彼土。如果在“作願生彼”作一停頓,那麼這一句的意思就成了在此土一心專念,作願生彼,(同時)修奢摩他寂靜三昧,修行的時點就在此土。從《往生論》的原義來說,應該采用後一種讀法,日本的學者大都也是這麼理解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世親思想的本義。但是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說,應該采用前一種讀法,昙鸾就是這麼讀的。《往生論注》對這一句的注釋是:“為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意思很明顯,奢摩他的修行是在彼土。

  類似於這樣的情況《往生論》中還有一些,比如“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也可以有兩種讀法,昙鸾采用了彼土修行的讀法。今天我不想在這裡具體探討這個問題,只是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想說明一點,那就是昙鸾的《往生論注》中有著濃厚的彼土修行的思想,這一思想雖然沒有被後來的道綽、善導等繼承,但卻對《大乘起信論》產生了影響,並通過《大乘起信論》也影響了後來的唯心一系的淨土教家。

  望月信亨博士認為,如果《大乘起信論》是出於地論師之手的話,那麼上述《大乘起信論》一段的往生淨土之說,很有可能是受了昙鸾淨土不退思想的影響。他是從《往生論注》與《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的關系、菩提流支與地論學派的關系等來論述的。從彼土修行的方面來說,我認為《大乘起信論》很可能也是受了昙鸾《往生論注》的影響。

  《大乘起信論》的這一專念往生說,以論書的權威對後來的淨土教,特別是唯心系的淨土教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一專念往生的勝方便,為一切眾生進入淨土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比如,永明延壽在(904—975)《萬善同歸集》第二十八問答之中,在回答“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蓮台寄形安養”一問時,即答以“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並引用了《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以作經證。主張“本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天台宗學者四明知禮(960—1028),也在《四明尊者教行錄》中,提出“托彼勝境修觀”,也引用了《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以作經證,“求生彼土,而令觀於彼佛真如法身”。

  四、小結

  以上對《大乘起信論》修行信心分中專念往生一段的往生思想作了一些具體的分析,現小結如下:

  一、真谛譯本中的“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一句,通過與新譯的比較、昙鸾《往生論注》的比較、唯心淨土教家的引用等考察,應作彼土修行來理解。

  二、昙鸾接受了龍樹《易行品》的影響,把往生淨土進入不退稱之為易行,雖然不同於龍樹的本意,但是正是這一不同使他能在五濁無佛時代意識下,在解釋世親《往生論》的時候,表現了濃厚的彼土修行的思想。這一思想很可能影響了《大乘起信論》。

  三、《大乘起信論》在昙鸾的影響下,其往生思想的含義,不僅是指怯弱眾生的往生,而且也是利根上機之人的往生。這就是《大乘起信論》為唯心淨土教家普遍重視的原因。

 

 

上一篇:芒果的功效作用與營養價值
下一篇:十善業道經譯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