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的第六種善報就是“所作必成”。所謂“所作必成”,就是所追求的、或者想成辦的事情一定能成功。為什麼善人會“所作必成”呢?
首先,因為善人內心“我執”比較輕,與實相空性比較相應,所以所要成辦的事情容易成功。我們知道,如來藏會隨眾生的心而變現,心向如來藏輸送什麼,如來藏就會變現什麼。執著深重的人,會向如來藏輸送他的執著,如來藏就會將這個人所執著的對境越來越堅固地呈現出來。所以,執著越重,改變現狀越不容易。一個人想成辦一件事,實際上就是要對現狀進行改變,所以執著深重的人,是不容易成辦所願的。而對於執著淺的人來說,如來藏就很容易將他所希求的東西的呈現出來。
其次,人之所求無非是離苦得樂,而離苦得樂之境不會無因而生,而是從往昔的善根福德所生,善人往昔積累了很多善行,所以很容易從阿賴耶識中顯現善妙的外境。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德,再怎麼追求,也會枉然。如《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說:“現在財物受用貧乏的那些人,精勤勞作如山王,不如積累如火星般的福德好。如果自己沒有以往昔布施之果而獲得財物受用的福分,那麼今生無論如何精勤也沒有利益。”實際上,一切暫時的世間福報都是從往昔的善行中產生,如果過去未曾積累善行,則無論如何精勤也會收獲甚微。例如,我們現量可以見到,有些人雖然沒有吃太多苦,卻受用圓滿、財源滾滾,而有些人雖然終生千方百計、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從事經商、務農等,卻收益很少,甚至最終饑餓而死,這都是往昔有沒有積累善行所導致的差別。
第三,善人所求,利己少,利他多,因而會得到眾人的幫助。古人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是為了大眾著想,就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如果只是自私自利,為自己著想,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實際上,善人不僅會得到他人的幫助,還會得到善神的幫助,因而成辦利他之善舉,不會有困難。如《二規教言論》中說:“擁有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諸功德,若具功德則諸天,不求亦將自然集。”是說,如果一個人擁有智慧與福德,那麼就會自然具足種種美德,而具備種種美德的人自然會得到諸天善神的幫助。又說:“何人表裡為一致,所發誓願極堅固,眾人於彼亦歡喜,諸天喜之何須說。何人知恩且報恩,深信因果無倒行,人亦設法饒益彼,諸天利之何須說。何人勇敢不脆弱,親怨悲恨不顛倒,國王亦為護如眼,諸神護之何須說。一切所取所捨事,人前雖可保密之,於天卻難保密故,成就天尊誓為主。何人發誓語堅定,成辦大事具慧力,諸天於彼亦生懼,余眾畏之何須說。是故一切護神眾,居堡即為自身心,當掃不淨惡行塵,陳設善行之供品。其後雖未常祈求,自然聚會諸天神,猶如大海集海鷗,或如蓮園聚蜜蜂。何人若有神所護,則彼以其獨自力,堪與成千上萬眾,所有力量相匹敵。若天垂手予提攜,自亦登上善行梯,則彼真實能享受,利樂譽之無量殿。”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還說了這樣一則公案:“從前,一位住山的修行人一無所有、極其貧窮,於是他便開始觀修單堅護法神,結果真地修成了。並已達到了如同人與人交談般的境界但卻未獲得任何悉地。單堅護法神對他說:‘因你無有少分往昔布施的果報,所以我無法給予悉地。’一日,在眾多乞丐的行列中他得到了一碗稀粥,回來後單堅護法神問他:‘今天我給予你悉地了,你知道嗎?’‘我僅僅得到了一碗稀粥,不僅是我,所有的乞丐都得到了,不知道您所賜的悉地是什麼?’‘盛粥時,你的碗裡落的一大塊油脂便是我賜的悉地。’”因此,如果自己無有往昔所積累的布施之善根,那麼即使通過修財神法等也不能遣除貧窮。
善人的第七種善報就是“神仙可冀”,也就是說,善人今世命終之後,就可以升到天道去享受安樂。文中補充說:“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所謂“天仙”就是生活在天道的仙人,而“地仙”則是指雜居在人間的仙人。要升到天道做天仙,就必須做一千三百件善事;而要做地仙,就必須做三百件善事。
慈悲與善良是天堂的通行證。內心如果有希望一切人都離苦得樂的強烈善心,以此善心即可感召天道的美好,因為外境唯心所現故。當積善達到一定數量時,上升天道即成定業。
《軒轅黃帝請問赤松子中誡經》中說:“人為一善,神意安定;為十善,氣力強盛;為二十善,身無患害;為三十善,所求遂意;為四十善,殷富娛樂;為五十善,子孫昌盛;為六十善,不遭誤犯、惡人牽累;為七十善,所學顯貴;為八十善,獲地之利;為九十善,天神護之;為一百善,天賜其祿,逢遇聖賢;為二百善,揚名後世,子孫富貴遷祿;為五百善,五世子孫受封超爵;為六百善,世世子孫忠孝富貴;為七百善,世世出賢哲人;為八百善,出道德人;為九百善,出聖人;為一千善,出群仙,古跡善政,天道所錄,見身加,進位登仙,福及子孫,生賢出聖也。”
又說“若人為一惡習,意不安定;為十惡,氣力虛贏;為二十惡,身多疾病;為三十惡,所求不遂;為四十惡,坎坷衰耗,凡事乖張;為五十惡,終無匹偶;為六十惡,絕來子息;為七十惡,陰鬼謀害;為八十惡,水火為災,非橫燒溺;為九十惡,貧寒困弱,瘡疥風顛,為一百惡,天氣害之,橫事牽引,弄法惡死;為二百惡,地氣害之,資賊火災;為三百惡,世世出下賤人;為四百惡,世世子孫窮賤貧乞;為五百惡,子孫絕嗣;為六百惡,世世子孫盲聾痖,出癡顛人;為七百惡,出五逆不孝犯法子孫;為八百惡,出叛臣逆子,誅來親族;為九百惡,出妖巷之人,夷來族類;為一千惡,世世子孫異形變體,為禽獸不具之狀,積惡之殃滿盈,禍及數世矣。此為司命奪,星落身亡,鬼拷邦都,殃流後世。”
由赤松子教誡軒轅黃帝的這段話可以看出,積善或積惡達到一定數目時,就會感召不同程度的福報與惡報。
實際上,之所以規定行善數目,是從內心善念是否堅固的角度來安立的。當內心的善念圓滿時,即便一善未行,也定能上升天道。據說,漢鐘離曾經為呂洞賓傳授“點鐵為金”的法術,讓他以此方法去幫助窮人。呂洞賓問:“鐵被施了法術而變成金子,最後會不會還變回鐵呢?” 漢鐘離回答他說:“五百年後,會變回原來鐵的模樣。”呂洞賓說:“如果是這樣,不是會害五百年之後的人嗎?我不想學這個法術了。”漢鐘離感歎地說:“修仙要積三千八百善行,就你這一句話,已經圓滿了三千八百善。”
當然,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不能以來世升天作為行善的動機,而應該以菩提心攝持來行善——也即,我們行善的目標就是為了讓一切眾生成就遍智佛陀的果位,從而獲得永恆的安樂,為了兌現這個目標,自己首先應該積累善行,斷除無明煩惱,成就佛果。因為,如果內心的無明愚癡沒有斷除,或者說沒有證悟空性,那麼即便上升天道,也是獲得暫時的安樂,一旦天福耗盡,又會下墮到人間或三惡道受苦,那時就會覺得曾經享受過的天道安樂猶如夢境,加上馬上就要下墮受苦,內心會痛苦萬狀,難以忍受。
所以,大乘佛子行善一定應以三種殊勝來攝持。第一是前行發心殊勝,也即,行善的動機很明確,就是要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自己迅速獲得遍知佛陀的果位;第二是正行無緣殊勝,也即行善時,盡量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行善,做到三輪體空,不著相而行善;如果暫時達不到這一點,也應全心全意,內心專注地行持善法;第三是後行回向殊勝,也即,每做完一件善事之後,立即就將善法的功德回向一切眾生與無上佛果。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