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蘇州弘化社的總第92期《弘化》佛刊,有篇文章題目吸引了我的注意,正標題是“讀誦充實品德”,副標題是“高僧的讀誦經驗”。文章表達一個很好的思想:聖賢寄留人間的智慧經驗就是文字經典,如果我們反復讀誦,利益不可想象。“不管白晝或是黑夜,讀在心中的經典,始終不離不棄,假以時日,養成真真實實的德能,又有何難?”
這裡的“德能”是什麼呢?僅僅是一種“品德”嗎?關鍵是德字後面這個能字。我讀誦《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讀到第121遍的時候,其中“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這句讓我想起什麼來了,而且是以前從未想到的——這裡的“慈力”不是一般的慈悲心懷,而是一種經由修行達到的神通力量,可能與佛在《涅槃經》裡講到的“慈定”是差不多的含義,佛陀曾用慈定顯現巨大的神通,度化剛強難化的眾生。這麼聯系,就明白“遍生慈力”不單純講一個理論,而是在說一個神通事實,正因為如此,因為有“遍生慈力”的神通力量,才有“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的實際效用。過去誤以為,佛經裡大量的不可思議描述,是誇張的文法修辭,看來這是我們“不信佛”的悲哀。
看到《讀誦充實品德》文章,我開闊了境界:反復讀經,是古來高僧修行的重要法門。梁代慧皎法師撰寫《高僧傳》,把梁代以前的高僧大德分成十類,其中“誦經”是一類,意思是有此一類高僧是以誦經方式成佛道的。這十類是:譯經,義解,神異,習禅,習律,亡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傳中涉及誦經類的高僧列舉了21人。讀經的實際效用,得到的不僅僅是一些涵養。昙邃法師每天讀一遍《正法華經》,日久之後,精通經中旨趣,後來被一個寺院(“白馬塢”)的護法神請去講法華經,每天睡夢中去講經,渡過了一個夏天。昙邃法師雖然人在自己住處,可“白馬塢”的僧人見到他坐在高位上,下邊是聽經的弟子,有人聽到說法的聲音,又聞到奇特的香氣。另有一位叫僧生的法師,常在山中誦《法華經》,一只老虎蹲在座前聽經,每次聽完才離開。後來每當他誦經時,就見到左右周圍有四個人當侍衛。有個道冏法師平時以誦《法華經》為道業,有一夜結伴過冰河,中途落水,三個同伴淹死,道冏法師一心念誦觀音聖號,腳下踩到一個高起來的東西,得以免難。有個慧慶法師每晚必誦《法華》《十地》《思益》《維摩》等經典,有一次乘船遭遇大風浪,眼看要翻船了,慧慶法師唯有誦經不斷,大浪中竟似有人牽引渡船,很快抵達岸邊。
讀經養德,讀佛經養德能。德能成於內,是一種佛性的寧靜;德能化於外,是一種慈定的神通。一般人很難做得到,也很難獲得這種德能和慈力。古代高僧示現了榜樣:要有佛家的那種發心,要有佛家的那種心境,要有佛家的那種誠敬,要有佛家的那種實行,要有佛家的那種堅守。現在社會上,人心是漂浮的,學習古人比較難。成年人多是勸導青少年讀經典,沒有強調成年人也應該讀誦經典;勸別人讀經典的專家,未必像古代高僧那樣親身體驗天天讀經典;學佛人因為事務忙而不能天天讀經,很多人奉行“讀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
不是每個人都有天天讀經的因緣,況且絕大多數人並無讀經的願望。但是可以達成一些共識:讀聖賢經典是能涵養德性和增長德能的;只要願意和發菩提心,就可以激發讀經興趣;做不到天天讀經但可以做到經常讀經;成年人可嘗試“身體力行讀經”,代替言辭勸導別人(包括子女)讀經;相信發聲讀經(誦讀)既利於身心健康,又利於眾生聽你誦經而受益;嘗試通過讀經的方式來“修定”(老法師就是這樣做的)。(2015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