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從女星嫁給活佛說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條《阿雅證實老公是活佛:沒有想象的那麼神》的娛樂新聞引爆微博和微信圈。有網友從各種細節扒出“阿雅的老公是竹慶本樂仁波切”。“女星”、“仁波切”、“活佛”、“老公”這些字眼放在一起,足以吊起大眾的好奇心。很多人問:活佛還能結婚啊?

  佛教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一直就有兩種體系,一種是出家人的體系,另一種是在家人的體系。

  【1】佛教把出家人和在家人合稱為“佛教二眾”。

  【2】出家人裡又分男眾和女眾,在家人裡也分男眾和女眾,合稱為“佛教四眾”。

  【3】進一步細分,出家男眾裡又分沙彌和比丘,出家女眾裡分式叉摩那、沙彌尼和比丘尼。在家人分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合稱為“佛教七眾”。

  佛教中,出家人是不能結婚的,而在家人是可以結婚的。出家人如果要結婚,必須先捨出家戒,然後才能結婚。如果不捨戒而與異性發生關系,屬於破戒行為,是會被逐出僧團的。

  活佛,是漢地人對藏區“祖古”的一種稱謂,藏語裡並無“活佛”一詞,“活佛”一詞是我們漢人創造的,出處已經不可考。但是民間一直流傳著把濟公叫做活佛。老百姓通常會認為活佛是很神秘的,甚至會一些神通法術的。而在藏區,“祖古”就是指乘願再來的轉世者,這些人前世就是修行者,因為發了菩提心的緣故,所以這輩子再來人間繼續修行和教化眾生。

  仁波切(rinpoche)是藏語,意為“人中之寶”、“如意寶”,是藏區老百姓對高僧大德和某方面事業有成就者的一種尊稱,比較貼切的、相對應的漢語是“大師”,也有人用“尊者”一詞。像漢傳佛教禅宗裡的六祖慧能大師,如果在藏區,就會被人尊稱為“慧能仁波切”。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一樣,也分出家和在家兩種體系。祖古(轉世者、活佛)也分“出家的祖古”和“在家的祖古”,俗稱“出家活佛”和“在家活佛”。出家活佛就是比丘,和漢傳佛教一樣,是不能結婚的。在家活佛本身就是居士,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出家活佛如果想要結婚,就要先捨出家的戒律,然後再結婚。偉大的愛國者第十世班禅大師就是捨戒後結婚的,但這絲毫無損於他在藏漢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佛教歷史上最著名的“在家仁波切”可能就是維摩诘大居士了。維摩诘是古印度毗捨離城中的一個富翁,他的妻子貌美,名叫無垢,有一雙兒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娛。

  維摩诘家有萬貫, 奴婢成群。但是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有一次,他稱病在家,驚動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師利菩薩等去探病。佛知道維摩诘菩薩只是詐病,所以派去了被譽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見到維摩诘後,兩位菩薩互斗機鋒,反復論說佛法,義理深奧,妙語連珠,使同去探訪的菩薩、羅漢們都聽呆了。一場論戰後,文殊菩薩對維摩诘倍加推崇,人們對維摩诘菩薩也更加崇敬了。

  維摩诘為諸大菩薩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親證平等實相;見得一切眾生心源,具足恆沙無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眾生,除心源上之煩惱,顯心源上之功德。所以維摩诘大居士又被我們稱為在家居士的祖師。

  第七世竹慶本樂仁波切(英語:Dzogchen Ponlop,),1965年出生於錫金,他在1974年(也就是9歲時)接受了沙彌戒,隨後又接受了完整的比丘戒成為出家比丘。後來竹慶本樂仁波切在美國捨戒還俗,成為在家的佛學導師。他是大圓滿法的持有者,同時也具有完整的噶瑪噶舉派傳承(他的三皈依戒和菩薩戒是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所授)。竹慶本樂仁波切現定居美國西雅圖,為美國公民。他以那瀾陀西方國際研討中心為教學基地,在西方廣傳佛法。也曾數次在香港大學擔任藏傳佛教課程的講師。

  很多人一提到佛教,就想當然的認為佛教是禁欲的,這是對佛教的一種誤解。佛教歷來主張中道,所謂中道,就是反對兩個極端,既反對極端的苦行主義,也反對極端的享樂主義。佛教認為,極端享樂,窮欲而為,對出家之人的修道絕然無益,所以必須力戒。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家都要去做苦行僧,大乘佛教修行的目的,在於達到圓滿的智慧和慈悲。而非讓人們在苦不堪言的境遇中生存。

  對於在家人而言,佛教主張既不禁欲,也不縱欲。從修行角度上講,佛教對人的基本大欲(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主張化導,即所謂“化欲”,使人們的這些欲望不至於走向極端。五欲是建立在五根的基礎上,五根為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是我們感受世界的五種渠道。五根同樣充滿強烈的需求,眼睛貪著悅目的色彩;耳朵貪著動聽的音樂;舌頭貪著美味的食物;鼻子貪著芬芳的氣息;身體貪著舒適的環境。

  對於已在寺院剃度出家的人而言,佛教制定了嚴格的戒律規范出家人的行為,使其通過修行最終達到人天導師的標准。佛教通過讓出家人學習佛法、修習禅定,使他們深深地體會到“禅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這種境界已遠遠勝過了凡塵之世的“五欲”之樂,從而使心不會再被外境所轉。正因為如此,出家人才能正確對待世間的“五欲”之樂,用智慧疏導不當的欲望,使它升華並轉化成有益的“正能量”,佛法的妙用即在於此。

 

上一篇:佛陀箴言:佛告訴八歲幼女怎樣遠離死魔天魔等各種魔
下一篇:陳大惠:用身邊案例深度剖析,一個人的福報問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