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中國歷史上的30個千古謎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中,沉澱了許多令人費解的歷史謎團,有的已經水落石出,而有的還等待後人的探索才能真相大白。

  神秘未解的事情總是驅使著我們去一探究竟,想去揭開那鮮為人知的真相。下面是中國歷史上至今未解的30大千古謎團。

  第1謎:東太後慈安死因之謎

  在清朝的歷史上,作為兩宮皇太後之一的東太後慈安是與西太後慈禧一樣舉足輕重的人物,然而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一向健康無病的東太後慈安在12小時內竟突然發病及暴卒,實在出人意料。從此,慈安之死成為清宮的一件疑案。

  傳說鹹豐帝留給慈安一封密诏,要她必要時處死慈禧,慈安在慈禧的哄騙下焚毀了密诏,把自己對抗慈禧的一件最大的武器也毀了,慈禧便毒死了她。

  對慈安太後暴卒的具體原因至今還存在著爭議,除中毒之說外,還有自殺、自然死亡等說。〝自殺〞說來自《清稗類鈔》,書中說:〝或曰:孝欽實證以賄賣囑托,干預朝政,語頗激。孝貞不能容,又以木讷不能與之辯。大恚,吞鼻煙壺自盡。〞《清朝野史大觀》裡又用〝或曰慈禧命太醫以不對症之葯致死亡〞來說明慈安為〝用錯葯致死〞。

  慈安太後暴卒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第2謎:〝金匮之盟〞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認為光義乃合法繼位,是奉太後〝金匮遺诏〞之命行事。但後來有人對〝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質疑,使得這一事件變得撲朔迷離。

  《宋史》有好幾處提到〝金匮之盟〞事,《杜太後傳》裡面記敘:〝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後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後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後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後之積慶也。

  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匮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一千多年來,沒有人懷疑〝金匮之盟〞的真實性,這一盟約就成了宋太祖坦蕩無私的例證。

  第3謎:鄭和七下西洋之謎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使鄭和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領規模龐大的船隊馳騁萬裡海域,先後七次下西洋。鄭和航海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為歷史所罕見。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經濟的〝雙重目的〞。李長傅的《中國殖民史》,將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稱為〝炫耀自我〞。

  鄭鶴聲、鄭一均在《鄭和下西洋簡論》中認為,鄭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亞非三十多個國家結盟,順便打聽朱允的下落,後四次則是為宣揚〝國威〞。到底哪種說法才是當時明成祖派鄭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

  第4謎:和紳受寵之謎

  清以來,明君屈指可數,乾隆帝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個,但令人奇怪的是,在這樣的一個賢君身邊,竟時刻跟隨著一個奸臣,這個奸臣就是和,民間有〝和扳倒,嘉慶吃飽〞一說。然而為什麼這樣的奸臣會受到乾隆的無比寵幸呢?

  有人認為,是因為和善於揣摩乾隆的心思。有名的〝乾隆下江南〞就是和鼓動而成的。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和到底由於何種原因受到寵信?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

  第5謎:《推背圖》之謎

  《推背圖》是中華預言書中最為著名的奇書之一,相傳是唐朝貞觀年間,由預言大師李淳風和袁天罡對唐朝及以後朝代重要事件的預測。全書共六十圖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別命名。因為它預言的准確,使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心驚,一直被列為禁書。《推背圖》真的能預測未來嗎?

  民間廣為流傳的《推背圖》大體上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比較常見的清朝學者金聖歎批注的《推背圖》,這裡簡稱為金版;另一種是由李世瑜先生在德國一本刊物上發現的,據稱是最為接近原貌的版本,這裡簡稱為原版,原本現仍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中。

  第6謎:敦煌鳴沙山鳴沙之謎

  鳴沙,就是會發出聲響的沙子。位於甘肅省敦煌縣城南6千米的鳴沙山,東西大約40千米,南北大約20千米,高有數十米。若從鳴沙山上滾下,沙子便會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天晴時,鳴沙山上會有絲竹弦的聲音,像演奏音樂一樣。雖然已有了各種假說,但卻是沒有徹底解開的謎。

  鳴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兩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還有蒙古戈壁灘、智利阿塔卡瑪沙漠、沙烏地阿拉伯的一些沙灘和沙漠,都會發出奇特的聲響。人們發現,只有直徑是0.3-0.5毫米的潔淨石英沙,才能發出聲響。

  第7謎:阿房宮焚毀之謎

  被譽為〝天下第一宮〞。兩千多年以來,《阿房宮賦》裡的〝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是阿房宮最後命運的憑據。而在考察過程中,並無焚燒痕跡,相傳的當年項羽燒阿房宮,恐怕只是人們的想像,阿房宮從來就沒有被燒毀過的證據,或者說,阿房宮根本沒有建完。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約兩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只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跡。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准確的。在歷史之中,阿房宮沒有建成,更沒有被燒毀過,它只是秦始皇一個未盡的夢想。

  究竟專家的話可不可信,阿房宮到底存不存在,我們還要期待更多歷史根據才能解開這個千年難解之謎。

  第8謎: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因而在楚漢之爭中落敗,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呢?兩千多年來,人們有種種說法。

  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死。有人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

  項羽為何烏江不渡?兩千多年來,無論是文人騷客,還是歷史學家都給予極大的關注,但至今難有定論。

  第9謎:女兒國消失之謎

  《西游記》中描寫的〝女兒國〞曾經留給人無數的幻想。〝女兒國〞在歷史上的確存在,據《舊唐書》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但是到了唐代以後,史書關於東女國的記載就中斷了。難道東女國的出現只是昙花一現嗎?

  扎壩極有可能是東女國殘余部落之一。扎壩人現在依然實行走婚,到晚上,女方在窗邊點一盞燈,等待男方出現。扎壩人住的都是碉樓,有十多米高,小伙子必須用手指插在石頭縫中,爬上碉樓。這要求體力好,身體靈活,其實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選擇。第二天雞叫時,小伙子會離開,從此兩人互相沒有任何關系。

  第10謎:慈禧夜明珠之謎

  夜明珠是一種螢石礦物,發光原因是與它含有稀土元素有關,是礦物內有關的電子移動所致。

  螢石雕琢成珍珠者即叫夜明珠,能發光的夜明珠不是珠貝蚌所產的珍珠。夜明珠還有許多奧秘,至今還沒有被專家們了解。至今仍是尚未徹底揭開的一個千古奇謎。

  離咱們最近的夜明珠,最著名的,估計就數慈禧口含〝美齡飾鞋〞的那顆了。據盜慈禧墓的人,也就是孫殿英講:此珠分開是兩塊,合攏就是一個圓球,分開透明無光,合攏時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百步之內可照見頭發。有書記載:說它重四兩二錢七分(合今133.4375克)。慈禧含在嘴中是為保屍身不化。

  第11謎:《易經》之謎

  《易經》是華夏文化的寶貴遺產,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一直被作為群經之首。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研究斷層,導致精髓失傳。只留下《河圖》、《洛書》、先天卦、後天卦,以及六十四方陣等。但該書成於何時?作者是誰?有人說是伏羲氏,有人說是周文王,眾說紛纭。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易經》有三個版本:《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分別形成於夏、商、周三代,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第12謎:岳飛墓之謎

  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是個陰暗的歲末,抗金民族英雄岳飛,以及岳雲、張憲等,以〝莫須有〞的罪名被以秦桧為首的投降派殺害於獄中。國都臨安的老百姓無不涕泣,〝市人聞之,淒怆有墮淚者〞。但是,這個墓裡是否真有岳飛的遺骨,卻始終是歷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在民間傳說中,杭州眾安橋下十七號被認為是岳飛葬處。

  至於今天所見的棲霞嶺岳飛墓,是否是假墳,也難以說清。我們知道,岳飛遇害後人們一直要求為他平反昭雪,但宋高宗始終置之不理。到了宋孝宗即位,為了給太上皇保留體面,假稱〝仰承〞高宗〝聖意〞,給岳飛恢復官爵與名譽,此時距岳飛遇害已21年了。

  《金陀續編》卷十四載有淳熙六年(1179年)岳飛之子岳霖等《賜谥謝表》,其中講到朝廷昭雪岳飛冤案,說〝葬以孤儀,起枯骨於九泉之下〞。中國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南宋紹興十年,朝廷曾特授岳飛為少保,故岳霖稱〝葬以孤儀〞。其上曰〝起枯骨於九泉之下〞。若記載無誤,當指將岳飛之遺骨改葬於棲霞嶺。

  第13謎:〝東臨碣石〞之謎

  曹操的《觀滄海》的起首四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秦始皇出巡求仙時曾登臨碣石,修建了行宮,並將一路事跡刻在石頭上。漢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和唐太宗等都曾駕臨碣石,還留下不少詩詞。但到今天,碣石到底在什麼地方成了一樁謎案。

  碣石在哪裡?在遼寧綏中縣的萬家鎮,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處宮殿的遺址。它規模宏大,占地達14平方千米。據考證,這正是秦漢時期的。但這一發現仍未能給碣石之爭畫上句號,因為尚無證據證明此處就是碣石,而在北戴河的金山嘴同樣發現了一些秦漢古城等遺址。究竟誰是誰非呢?

  第14謎:《山海經》之謎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典籍中,《山海經》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異數。《山海經》在古代一直是被作為地理書看待的,但是任憑學者們上下求索,卻誰也說不清書中那些山在何方?水流何處?對於那些所謂神話的解釋卻仍是眾說紛纭。古人為什麼要留下這樣一部著作?

  《山海經》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全書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5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地理、動物、植物、礦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考證。

  《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過去認為為大禹、伯益所作,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

  第15謎:〝上帝之鞭〞之謎

  蒙哥,蒙古汗國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之孫,以狂飙之勢橫掃歐亞大陸,被西方人譽為〝上帝之鞭〞。1258年,蒙哥號稱10萬大軍進攻宋朝,阻於重慶釣魚山城下,遭受重大挫折,蒙哥魂斷巴山。蒙哥是真正陣亡於戰場上的皇帝。但是〝上帝之鞭〞究竟如何陣亡,仍然沒有定論。

  釣魚城之戰,有〝東方特洛伊〞之稱,是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跡,是十三世紀扭轉歐亞戰局和震驚世界的著名戰役,蒙哥大汗是真正馬革裹屍、陣亡於戰場上的皇帝。釣魚一城以彈丸之地,支持危亡河山。折斷這位〝上帝之鞭〞的,是重慶釣魚城這片寂寞沉落的古戰場。

  第16謎:《河圖》《洛書》之謎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是中華文化,易經八卦和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從現存的有關史料來看,《河圖》《洛書》的來源古老悠久,撲朔迷離,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答案。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第17謎:懿安皇後下落之謎

  明熹宗朱由校皇後張氏,名嫣,字祖娥,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其父張國紀,因女兒致貴,被封為〝太康伯〞。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張氏被冊立為皇後。熹宗在位七年,昏庸無能,朝政被宦官魏忠賢和乳母客氏所壟斷。因此,史學界稱天啟(1621-1627)七年間為明代最黑暗的時期。

  張皇後為人正直,常在熹宗面前歷數魏忠賢及客氏的不法行為,但始終未能引起熹宗警惕。直到病危之時,熹宗才聽取了張皇後的規勸,認清了魏忠賢及其黨羽篡權的野心,同意將帝位傳給信王朱由檢。

  思宗(即崇祯皇帝)繼位後,為鞏固政權,在張皇後的幫助下,不負群臣眾望,干脆利落地清除了閹黨魏忠賢及其同伙。崇祯為感激張皇後,授予皇嫂〝懿安皇後〞尊號,享受皇太後待遇。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走投無路,於十九日晨自缢於萬壽山(煤山)。皇後周氏也在宮中自殺身亡,惟獨懿安皇後下落不明。為此引起種種傳聞,成為明清之際的一樁歷史疑案。

  第18謎:同治帝死因之謎

  清入關後第八代皇帝同治,是葉赫那拉氏(慈禧)於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所生,同時也是鹹豐皇帝(奕)的獨子。同治六歲時即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登基稱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親政。但他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病逝,此時距其親政日期不到兩年。

  對於載淳的死因,眾說紛纭,有的說載淳是死於天花,有的說是死於梅毒。

  在一些正規學術著作裡都記載著同治帝微服出宮,嬉戲游樂,甚至出入煙館妓院的故事,如蕭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終致死亡的記載。

  同治究竟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來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證據,讓人難以辨明,遂成清宮又一疑案。

  第19謎:北朝眾帝後出家之謎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很難將高高在上、享受榮華富貴的帝後與孤獨寂寞、陪伴青燈古佛的尼姑聯系在一起,然而,在封建王朝中,卻有多位早年出自尼庵或是晚年遁入空門的尊貴帝後。而且在北朝的中後期,大概100多年之中,僅歷魏、齊、周11帝,竟然有17位帝後出宮為尼。

  這種現象實在是世所罕見。這成為了我國佛教史和北朝發展史上的一個極為奇怪的現象。何以造成這種現象呢?

  第20謎:明代〝壬寅宮變〞之謎

  自古以來,防備森嚴的地方不是監獄,而是皇宮。皇帝為防人行刺,日日夜夜命人巡邏守衛。明朝也不例外。

  嘉靖年間的干清宮,暖閣設在後面,共9間。每間分上下兩層,各有樓梯相通。每間設床3張,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個床位,皇上可以從中任選一張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裡,誰也不能知道。這種設置使皇上的安全大大加強了。然而,誰又能防備那些守在他身邊的宮女呢?

  就是這群宮女,干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這就是歷史上的〝壬寅宮變〞。〝壬寅宮變〞發生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十幾個宮女決定趁朱厚熟睡時把他勒死。

  從司禮監的題本中可知,朱厚後來下了道聖旨處理這群宮女,聖旨中提到了曹氏、王氏,曹氏、王氏是誰呢?據人考證,她們是寧嫔王氏和端妃曹氏,因此,有人根據這道聖旨得出結論,是曹氏、王氏指使發動了這場宮廷政變。

  〝深閨燕閒,不過銜昭陽日影之怨〞,是明末歷史家談遷對此案的看法,但事實究竟如何,無人知曉,因此成為又一樁宮闱之謎。

  第21謎:三星堆未解之謎

  出四川廣漢約三四公裡,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這裡數量龐大的青銅人像、動物上沒有留下一個文字,簡直讓人不可思議。四川省文物考古所認為,三星堆人有可能來自其他大陸。

  古蜀國的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然後又像它的出現一樣突然地消失了。歷史再一次銜接上時,中間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關於古蜀國的滅亡,人們假想了種種原因,但都因證據不足始終停留在假設上。古蜀國消失在歷史長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個民族必備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備,只缺文字。學者們對此的爭論已有些歷史。在祭祀坑中發現了一件價值連城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至於金杖上的圖案是圖是文,仁智各見,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第22謎:閻羅王原型之謎

  長江中游,瀕臨三峽的酆都小城,背山面江,據說是閻羅王地府所在地。在那裡,從唐宋伊始,陸續建起了〝玉皇殿〞、〝閻王殿〞、〝陰陽界〞等大大小小48座廟宇等系列工程,這就是人們談而色變的〝鬼城〞了。民間通常就把它的總頭子呼之為閻羅王。

  這位閻羅王,據說他〝本居第一殿,因憐屈死,屢放還陽伸雪,降調此殿〞。

  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諸家閻羅王之說。一是隋將韓擒虎。二是北宋名相寇准。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四是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包拯。五是南宋江丞相。

  一個閻羅王職位,傳說卻有五家輪回,而且很緊湊。閻羅王的原型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第23謎:端午節真實來歷之謎

  端午節與中秋節、春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那麼端午節是從何而來呢?有關它的來歷說法很多,但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有以下四種。

  一、認為源於紀念屈原。南朝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有這樣的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見民間傳說也是有一些根據的。

  二、認為是龍的節日。古代的吳越族就是以龍為圖騰的,為顯示他們是〝龍〞的傳人,有著斷發紋身的風俗。他們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活動,將裝在竹筒中的食物或裹在樹葉裡的食物,一面倒入水中,獻給圖騰神吃,一面自己吃,並劃著那刻有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取樂,表演給圖騰神看。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證明,〝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說法是比較科學的。

  三、認為起源於惡日。戰國時的孟嘗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田嬰不讓家人養之,說明那時五月初五日已成為俗忌。端午節掛艾草、菖蒲是為了消除疾病瘟疫的蔓延。《荊楚歲時記》這樣記載:〝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還認為粽子只不過是一種民間普通食品,龍舟競賽是一種節日活動,最初並不固定在端午舉行。

  第24謎:清明節來歷之謎

  在歷史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了祭掃陵墓、郊外春游、折柳插門、蕩秋千、放風筝等一些清明獨特習俗。然而這一傳統節日它究竟從何而來呢?

  在二十四節氣中,俗演為節日的主要是清明。為什麼清明能演變成節日呢?

  《荊楚歲時記》記載〝:晉文公與介子推俱亡,子推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推獨無得,子推作龍蛇之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從此就有了〝寒食節〞。到了清朝,寒食節漸被清明節取代,寒食漸漸被人忘記了。

  清明節在我國民間相傳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關於它的來歷,學術界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第25謎:東晉孝武帝出生之謎

  說起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許多史學家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千古奇人。作為一個帝王,他不僅死得出奇,而且其出生也是一個奇事。按慣例,他是不應該來到這個世上的。原來,司馬曜的父親司馬昱與司馬曜的生身之母李氏並非天生地設的一對。

  在司馬曜的母親李皇後之前,司馬昱有過兩任正妻。其中之一的鄭氏是個不會下蛋的〝母雞〞,沒有給他留下一男半女。第二任王氏的肚子倒是爭氣,一口氣生下了三個兒子,但其中二子早夭,另外的一個兒子司馬道生一門心思想謀反作亂,最終被廢黜了王位。母以子賤,王氏也因之被打入冷宮抑郁而死。

  史家認為,沒有李氏就不可能有東晉孝武帝,而沒後宮佳麗十余年絕無子嗣,那麼,天大的雨點,未來的皇太後位置也輪不到〝形長而色黑〞的李氏身上。但這個長得又黑又丑的李氏此後不久卻接連為司馬昱產下了兩個兒子,卻是至今難解的謎題。

  第26謎:梅妃之謎

  提起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人們自然會想到讓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貴妃楊玉環,他們之間纏綿悱恻的愛情故事,在後世眾多的詩、文、詞、曲、小說、戲劇、民間傳說乃至神話故事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記述。

  殊不知在楊玉環之前,還有一位梅妃江采萍曾經深得皇帝的寵幸。自楊玉環入宮開始,兩人為爭寵甚至到了宮中路遇互不行禮的地步。楊玉環專寵後宮後,梅妃獨居東宮,後不明不白地死去,為同情她淒苦境遇的人們留下了又一個千古之謎。

  梅妃,人如其名,飄逸俊秀,清麗可人。她本姓為江,祖籍福建。9歲的時候就能吟誦《詩經》中的《周南篇》和《召南篇》,還對父親說〝:身為女孩,我要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益的後妃。〞父親見女兒小小年紀就有如此的志向,便為女兒取名〝采萍〞。

  采萍15歲時果然被高力士相中,選送入宮。當時宮中嫔妃幾近四萬,個個濃妝艷抹、盛裝俗飾,采萍的到來,彷佛為宮中送來一縷清風,她溫柔婉約,淡妝素裹,清爽宜人。最難得的是,采萍不僅容貌秀麗,而且才高八斗,擅樂器、曉歌舞,還尤其喜愛梅花;她的住所周圍,梅樹隨處可見,花開時節,便徘徊其間,賞花作賦,悠然忘我。玄宗憐惜她這份對花的癡愛,稱她為〝梅妃〞。

  第27謎:泰山封禅之謎

  除武則天在中岳嵩山封禅之外,歷代有資格封禅的皇帝都親臨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在客觀上為泰山帶來了寶貴的歷史文化積澱,使泰山享有〝五岳之首〞的千年美譽。按照《史記正義》中的解釋:封禅是統治者祭奠天地、禮拜山神的儀式。但這種儀式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或機會來舉辦的。泰山封禅開始的年代問題,現在還是一個千古流傳的歷史之謎。

  有學者認為泰山封禅自上古皇帝就已開始。在司馬遷《史記・封禅書》中曾引述管仲向齊桓公列舉的封禅帝王,包括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颛顼等,並說應有七十二家,而他只記住了十二家。究竟泰山封禅起於何時,現在還難有定論。

  第28謎:《紅樓夢》的原作者之謎

  紅學研究者在對《紅樓夢》進行長期研究中,透過對許多歷史資料的真偽辨析,認為《紅樓夢》除了曹雪芹這樣一位卓絕的〝披閱〞〝增刪〞整理加工者外,還應該有一位原作者。因此〝紅學〞研究者在《紅樓夢》的作者問題上,發生了爭論。多少年來,一直眾說紛纭,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

  脂硯齋眉批設疑問。脂硯齋在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條眉批曰:〝讀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聲大哭,三十年前作書人在何處耶?〞曹雪芹是壬午(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1760年)年。

  《紅樓夢》成書過程作證明。在《紅樓夢》自述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空空道人因空見色,自色生情,傳情入色,由色悟空,遂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目,又題曰:《金陵十二钗》,並題一絕,即此便是《石頭記》的緣起。〞這顯然告訴讀者,《紅樓夢》的原作者是〝空空道人〞,又名情僧;曹雪芹只不過是對該書進行〝披閱〞、〝增刪〞而已。又在《紅樓夢》甲戌本第十三回的一條批語中有〝命芹刪去〞的說法。這就證明了《紅樓夢》的成書,有一個原作者,又有一個進行〝披閱〞、〝增刪〞的,他們不是同一個人,而是兩個人。

  《紅樓夢》原作者年齡應比曹雪芹大6-10歲的樣子,這樣他才能了解曹家鼎盛繁華的生活,而在小說中重現。再者,他的輩分應比曹雪芹高一輩,這樣才符合〝自傳〞說法的人物輩分關系。

  那些評書者,在談到《紅樓夢》的作者時,大都諱莫如深,不敢直書其名,只用了一個化名——〝空空道人〞。在寫曹雪芹時,毫無諱忌,直書其名,這恐怕不是沒有原因的。因而,《紅樓夢》原作者可能是一位帶罪的朝廷命官,後被削職隱匿民間或出家為僧。盡管如此,曹雪芹為《紅樓夢》的成書〝淚盡而逝〞,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對《紅樓夢》的偉大而艱巨的〝披閱〞、〝增刪〞的再創造中去,他的光輝業績是名垂史冊的。

  現在仍然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紅樓夢》原作者,像一顆埋在泥土中的璀璨的珍珠一樣,他的業績也是同樣永放異彩的。《紅樓夢》的原作者到底是誰?〝三十年前作書人在何處耶〞?

  第29謎:唐伯虎名畫玄機之謎

  居住在法國巴黎的法籍華人曹先生藏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絹畫。此畫高近200厘米,寬100厘米。畫中一位貴人和10個仕女,在春光明媚的花園裡戲蝶。園內梨花似雪,空中蛱蝶飛舞,貴人神態不俗。畫的落款是:吳郡唐寅。作畫的時間是:正德庚辰(1520年)秋九月。此外,畫上還有好多位收藏者蓋的印章。在苦苦揭秘這幅名畫過程中,收藏者在萬裡之外偶然發現唐寅一首藏詩,與名畫可謂絕配。經查,此詩竟來源於丹陽孫氏家譜。

  從丹陽縣志上了解到,丹陽的孫氏族人,基本上全是三國東吳孫權的後裔。在厚厚的孫氏家譜中,在這些家譜中居然收藏著唐寅、祝允明等諸多名人數百首在七峰山房留下的詩句,其中唐伯虎一人就有7首,而且基本都是鮮為人知的詩句。

  不久,唐寅在孫氏園林的〝抱甕園〞內參加多人的飲宴時,又即興飲酒賦詩《宴孫氏抱甕園見梨花大開立成一律》,也就是後來畫中的意境。

  第30謎:《夢溪筆談》記錄UFO之謎

  《夢溪筆談》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的著作。書中對UFO的記載:〝嘉佑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這恐怕只有揭開UFO之謎,才能得到答案。

  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有類似的記載,解釋一下就是:公元234年秋天,在西北五丈原地區,天空中出現了一顆發著閃閃紅光,來去自由的星星,它三來三往,從東北飛向西南,後來就消失在歷史的天空之中了……三國時期的衛士,茫然的看著天空中飛過UFO,歷史就是這樣神秘。

  中國歷史上10大悲壯的瞬間,令人肅然起敬!

  <

  >

  張自忠壯烈殉國後,蔣介石、馮玉祥、孫科、於右任等在碼頭迎靈祭奠(網絡圖片)

  岳飛盡忠風波

  崖山一戰天下亡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明英烈不北王

  史可法揚州抗清

  李定國客死異鄉

  夏完淳為國赴難

  石湖奉命出使日

  張巡盡節睢陽城

  自古英雄多遺恨,然而正因為這無窮的遺恨,才令人肅然起敬,才令人感動不已。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物形象,有許多令人感動不已的悲壯瞬間。這篇文章所選出的十大悲壯瞬間,雖然只是歷史江河中的一束浪花,但畢竟是被波瀾壯闊的浪潮湧起的最為耀眼的浪花。

  1、張自忠壯烈殉國

  張自忠壯烈殉國後,蔣介石、馮玉祥、孫科、於右任等在碼頭迎靈祭奠(網絡圖片)

  張自忠作為抗日戰爭以來中國戰死的最高級別將領,所以將他放在了第一位,因為不僅僅是張自忠將軍一人,更是代表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所有為了中華民族之存亡而犧牲的抗日英烈。

  張自忠將軍在日軍四面圍攻之下,身中七彈,彌留之際只說了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憑這一句話,張將軍排名第一,當之無愧。

  2、岳飛盡忠風波亭

  岳飛盡忠風波亭

  岳飛勇抗金兵、保家衛國的事跡,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然而可歎這南宋一代名將沒有戰死在疆場,卻慘死於自家朝廷的牢獄之中。

  這裡以岳飛作為悲壯英雄的代表,實際上在他的身上集中了歷代以來冤死於自家朝廷手裡的名將賢相,類似這種自毀長城的行經,人們在憤怒之余,更多的只有唏噓歎息。

  3、崖山一戰天下亡

  崖山一戰天下亡

  亡有亡國與亡天下之分,崖山一戰,亡的卻是天下。崖山海戰,作為宋朝與元朝的最後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存亡,乃至於華夏民族的存亡,另人扼腕的是,實力上的巨大懸殊,最終的結果,就是亡了天下。

  以〝宋末三傑〞為代表的南宋民族英雄們,卻在這一戰中,發出了歷史上最為悲壯的吼聲。這一仗雖然南宋軍隊慘敗,但是十萬宋朝軍民,卻在目睹了陸秀夫抱著年幼的小皇帝蹈海殉國後,齊齊的跳入大海。

  據《宋史》記載,崖山之戰七日後,十余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也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

  傳說,張世傑在風雨中問天求卜,若天亡大宋,則讓船沉於此海。最後,果然在風雨交加中,船沉,人死,國滅,天下亡。

  4、文天祥寧死不屈

  文天祥寧死不屈

  文天祥,南宋末年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蒙元入侵中原,馬踏長江,南宋政權風雨飄搖。

  文天祥本來是個文官,可是為了反對蒙元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祥興元年,即西元1278年,文天祥不幸兵敗被俘。

  在元兵押送北京路上,文天祥揮筆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氣浩然的詩句,遂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慷慨赴難。

  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5、南明英烈不北王

  南明英烈不北王

  〝甯作南鬼,不為北王〞是南明英烈的真實寫照。從史可法到張蒼水,歷史告訴了人們,華夏民族不只有貪慕富貴、屈膝投降的六大漢奸,更有高風亮節、氣壯山河的民族英雄。

  想來史可法、張公若投降滿清,絕對可以封王拜侯,但是,可以毀滅一個民族,卻無法讓一個民族降尊屈膝。看到一個個壯烈殉節的英雄,實實在在的感歎中華文明作為歷史上唯一沒有斷裂的文明,確實有著所獨具的原因。

  當投降滿清的南明故將劉良佐,妄圖勸降死守江陰孤城的南明守將閻應元時,得到的回答卻是〝江陰士民,三百年來食毛踐土,深戴國恩,不忍望風降附。應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義所在,絕不服事二君。將軍位為侯伯,掌握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見我江東忠義士民乎?〞每讀此話,不覺淚流滿面。

  6、史可法揚州抗清

  史可法揚州抗清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將。弘光元年,即西元1645年,滿清入侵中原,兵困揚州。史可法率兵抗清,督師揚州。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清軍多铎勸降,史可法大呼:〝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於是,壯烈殉國。

  清軍瘋狂屠殺揚州百姓。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清代詩人張爾荩為其撰寫楹聯曰:〝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十四個字言簡意赅,讓後世領略到史可法與揚州共存亡的凜然正氣、飒飒風采。

  7、李定國客死異鄉

  李定國客死異鄉

  李定國,這位南明乃至中華歷史上的絕代名將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續,鞠躬盡瘁八個字來形容。滿清入侵中原,李定國率兵屢破清軍,連殺滿清四大漢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滿清敬謹親王尼堪。實在是萬歷朝以來中華對外族戰爭之從所未有的勝利。

  可惜的是,他的戰功遭到了同為大西軍出身,又同為南明軍事領袖的孫可望嫉妒,最終孫可望投降了滿清,被封為王,並將南明軍的虛實盡數告訴了大漢奸洪承疇,最終李定國被迫退向緬甸。不久又傳來永歷皇帝被吳三桂絞死於昆明的消息。

  李定國,這位南明最後一根支柱終於病倒了。臨終之際,他對兒子說:〝寧可死於荒野,也絕不可投降。〞一代名將如此客死異鄉,不禁令人動容。

  8、夏完淳為國赴難

  夏完淳為國赴難

  西元1647年,既是明永歷元年,也是清順治四年。就在九月十九日這一天,清兵如林的南京大獄中,43位抗清義士慷慨赴死,為國捐軀。

  其中有一位年僅17歲少年,臨行前面不改色,一如平常。同時赴難的一位老人問他:〝孩子,你年紀輕輕,為何就要赴死呢?〞他微笑答道:〝甯為袁粲死,不作禇淵生!老人家為何看不起我呢?〞說罷,從容就義,為國赴難。這位少年就是史上為國捐軀年齡最輕的抗清英雄夏完淳。

  在清軍的大牢中,夏完淳寫下一首題為《別雲間》的五言詩:〝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當後世人們看到這首詩時,誰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壯與豪邁?誰能體會出一個十七歲的短暫生命的真正含義呢?

  9、石湖奉命出使日

  石湖奉命出使日

  如果說陸游只能是懷著滿腔憤恨而老死山野,那麼范成大就是用實際行動,扞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西元1170年,南宋孝宗皇帝決心廢除使臣向金國皇帝跪拜受書這一恥辱性的禮儀,朝中大臣無不畏懼,滿朝文武竟無一人敢奉命北上。

  於是,范成大挺身而出,抱著必死的決心出使金國。他在金國幾乎被害,但終於不辱使命。在出使途中,他含淚寫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這首詩遂成為千古絕唱。

  10、張巡盡節睢陽城

  張巡盡節睢陽城(網絡圖片)

  唐朝安史之亂中,張巡以數千人的兵力堅守睢陽城,與十三萬叛軍前後進行了大小四百余戰,殺死敵將三百人,士兵十二萬人。

  當時戰斗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辄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

  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最後城破,張巡與麾下部將三十六人一起殉節,留下了大唐王朝最悲壯的瞬間。

  別再被騙了!與教科書完全不同的事實――中國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奴隷社會

  網絡圖片

  我們從小就被教科書灌輸,在中國古代,夏、商、周朝是奴隷社會,奴隷的處境極其悲慘:〝奴隷被剝奪一切權利,在暴力下從事最緊張、最繁重的勞動。奴隷主占有和支配奴隷的全部勞動成果,過著奢侈豪華的寄生生活;奴隷只能獲得極少的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命。〞

  其實這完全是欺騙!夏、商、周朝根本就不是奴隷社會。

  不僅如此,事實上,夏、商、周朝是道德水准極高的時代。堯舜禹時代,是聖人治世。夏商周的初始階段,也是聖人治世。這些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清明的時代,因此才能成為中國歷朝歷代尊崇的楷模。

  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婦孺皆知。他采取疏導的辦法帶領人們治理黃河水患,長達十三年,歷盡艱辛,三過家門而不入,是與堯、舜齊名,被後人歷代尊崇的聖賢帝王。大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也非常賢明。

  商湯是商朝的開國明君,他敬天信神,禀性仁德,愛民如子。《史記》記載,有一次,商湯外出,見郊野四面張著羅網,張網的人祈禱說:〝願從四面四方飛來的鳥都進入我的羅網!〞商湯認為這太殘酷,於是把羅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祈禱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不從命的,活夠了、任性的就自己進我的羅網吧。〞這就是成語〝網開一面〞的由來。諸侯聽到這件事,為商湯的仁義感召,陸續有三十多個小國歸順商國。

  開創周朝的周文王,以及他的兒子周武王,更是以仁慈著稱的君主,被稱為儒家的真正鼻祖,他們以仁德治天下,善於教化民眾。有一次,虞、芮兩國的國君為了田野的界限發生了爭執,他們慕名想請周文王裁決。兩國君來到周國,看到的是〝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一派君子之風。兩相對比,內心羞愧,兩國君互相說道:〝像我等小人,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讓人家給評理呢?〞還沒有見到文王本人,他們就都主動把所爭之地讓給對方,結果雙方都推讓不受,這塊土地便被閒置起來,後人稱之為〝閒田〞或〝閒原〞。鄰近的諸侯聞知此事,都以文王為典范,並紛紛前來歸附。

  史籍上對夏、商、周朝的農業生產情況也有諸多記載,比如采用〝井田制〞,將方圓九百畝土地,劃分為九塊,每塊一百畝,猶如〝井〞字型,四周八塊田為人們自己的私田,中心的一塊田是人們共同耕種的公田,大伙干活時先合力把公田裡的農活干完了才能干私田裡的活。農民也不用另交什麼稅,收成時,將公田裡的谷物上交就行了。說明當時的社會並不是奴隷出苦力為奴隷主耕種土地的情況。

  其實,中國歷史經歷過奴隷社會這一說法,是郭沫若等人在三、四十年代,為了迎合馬克思主義才提出來的。歷史學家黃現璠早在1957年就提出異議,結果他被打成歷史學界頭號大右派,遭迫害22年。

  黃現璠是一位正直、嚴謹的歷史學家,雖然遭遇許多磨難,但他並沒有放棄對歷史真相的探索。他所著《中國歷史沒有奴隷社會》一書歷經艱辛於1981年出版,他在裡面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說:〝我堅決主張我國歷史上沒有奴隷社會,漢族沒有,少數民族絶大多數也沒有。〞

  他還指出,希臘、羅馬的奴隷制社會只是歷史上的特例,不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他說,〝世界古代各國歷史發展,絶大多數都沒經過奴隷社會。〞同時他還說明,家庭奴隷制在世界各國古史都有,但這與奴隷社會是兩回事。

  至於教科書中提到〝黑暗的歐洲中世紀〞,也是歪曲外國歷史,欺騙中國人的說辭。現在專業學者們已證實,中世紀大量的國王(或皇帝)加冕誓詞和《大憲章》一類的法律文件基本原則是:〝關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所以中世紀也不是黑暗的。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笃信基督教,道德水平維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回頭再看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軒轅黃帝向神仙廣成子問道,孔子向老子問道,再到佛法東傳,儒釋道為中國人奠定了重德行善的文化內涵,規范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使敬天、敬神、修德、愛民等道德觀念深植人心。所以中國古代的社會是尊道重德、民風淳樸的社會,而不是什麼剝削壓迫的奴隷社會。

 

上一篇: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下一篇:十種清心降火美食,助你吃出健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