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愛
第五章今晨,我要將微笑帶給誰
喜悅之心:願一切眾生以禅悅為食以下是最後一組的三項練習:願我知曉,如何每天滋養心中的喜悅種子。
願你知曉,如何每天滋養心中的喜悅種子。
願他們知曉,如何每天滋養心中的喜悅種子。
願我能活得清新、安穩、自在。
願你能活得清新、安穩、自在。
願他們能活得清新、安穩、自在。
願我心無執著與厭惡,且不冷漠。
願我們心無執著與厭惡,且不冷漠。
願他們心無執著與厭惡,且不冷漠。
以上這些禅修,幫助灌溉在藏識中的喜悅和幸福種子。喜悅和幸福是禅僧的食糧。進食之前我們會念:“願一切眾生以禅悅為食。”
這種喜悅的本性是什幺?如何在生命中每一時刻接觸真正的喜悅?怎幺把微笑、愛的眼神、幸福帶給生命中每一位我們碰見的人?發揮你的才華,設法帶給你自己和他人幸福(是那種從禅修中生起的幸福,不是來自了無意義地追求欲樂那種)。禅修的喜悅能滋養正念、理解和愛。試著在生活之中,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深深的幸福。“我發願,要在早上將喜悅帶給一個人,要在下午為一個人止息痛苦。”問你自己:“今晨,我要將微笑帶給誰?”這就是制造幸福的藝術。做自己的島嶼:依止自己,幸福自在
《沙密地經》講一個年輕比丘的故事。有一天大清早,沙密地跑到河邊洗澡。在他洗完澡等待身體干時,出現一名天女問他:“比丘啊,你是如此的青春年少,為什幺在黃金年華之際就出家呢?怎幺不出去走走,享受一下青春呢?”沙密地回答道:“親愛的天女啊,我很幸福的。我依著佛陀的教導修行,幸福地活在當下、追逐紅塵中的財色名食睡五欲,不會帶來長久的幸福。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正念,體驗到了深刻的平和、自在和喜悅。”《沙密地經》中討論了四個很重要的主題。第一個主題是對於幸福的觀念,第二個主題是幸福地安住於當下此刻,第三個主題是依止,第四個主題是三慢,即是自卑感、優越感和同等感。
我們的幸福觀囚禁了我們。我們忘了那也不過是觀念而已。對於幸福的觀念可能會妨礙我們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以為幸福應該要以某種形式出現,就會錯過當下喜悅的機會。經中所談的第二個主題就是“現法樂住”,幸福地安住於當下。那天女問年輕的沙密地比丘,為什幺他要放棄眼前的幸福,去追求未來模糊不實際的幸福。沙密地答道:“剛好相反。我放棄的是“未來會有幸福”這個觀念,這樣我才能深刻地安住於當下。”沙密地解釋,不善的欲望必然帶來憂慮和哀傷,而美善喜悅的生命,會在當下就帶來幸福。經中所用的名詞是akalika“非時間性”,意思即是超越時間。
《沙密地經》中所談的第三個主題是依止的修行。依止佛法並不只是一種觀念。若依從佛法過生活,也就是說依佛陀所開示的理解和愛的方式生活,將會得到喜悅、寧靜、穩定、自在。依止佛法也可以說是“自皈依”,皈依自己心中的島嶼,平和的島嶼就在我們每人的心中。我們必須學會在有需要時回到那個島嶼。當佛陀快要入涅時,他對眾僧尼說:“親愛的朋友,皈依自己心中的島嶼,不要皈依其他。返回你心中的島嶼,你將發現佛法僧。”
皈依自身的島嶼歸向依止,
自身島嶼。
正念是佛,
照耀遠近。
呼吸是法,
保護身心。
五蘊是僧,
精勤配合。
雖說這項修行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使用,但當我們感到憂慮、不知道如何是好時,這項修行就特別有用。依此修行,可以將自己帶到最平靜、最安穩的地方。自身的島嶼便是正念、覺醒的本性,也是心中穩定和平靜的基礎,照耀著人生道路。若五蘊是在和諧狀態中,我們很自然地會依平和的方式做事。覺察呼吸帶來這種平衡。還有什幺比這更重要呢?
經中第四個主題,談到三慢,即是優越感、自卑感和同等感——以為你比別人好、比別人差或跟別人一樣平等。這些感受的生起,是因為我們以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是因為我們的我執。建基於我執上的快樂是不穩定和不真實的,因為你仍然有擔憂和恐懼。只有在恐懼、擔憂和憤怒都消失時,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借著禅修,我們看到自己和其他所有眾生之間相即相入,恐懼、憤怒和悲傷因而消失。如果你依從佛法修行,認知一切眾生之間相依相關的本質,你將一天比一天自在,一天比一天安穩。漸漸地,你將進入佛陀所說的那個彌漫著愛的樂土。佛陀對愛的教導,真摯完整。這種愛永遠會帶來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單單一個人的事,而是有相即的本質。如果你能使一個朋友微笑,他的幸福也將滋潤你。你若找到了通往平和、喜悅和幸福的道路,也就是替大家找到了通往平和、喜悅和幸福的道路。首先用喜悅的感覺滋養自己。在室外做行禅,享受新鮮空氣、樹木和夜空中的繁星。要怎幺滋養自己呢?與密友談談這個題目,找出滋養喜悅和幸福的具體方法是很重要的。
若是成功做到這點,你的痛苦、悲傷和心裡的痛楚將會開始轉化。當你的身體受到有害的細菌侵襲時,體內的抗體會包圍住細菌,使之變得無害。如果沒有足夠的抗體,身體就會制造更多抗體來抵制發炎。同樣地,若是你讓禅修的喜悅充盈身心,你的身心也會更堅強。喜悅的感覺有能力轉化心中的悲傷和痛苦。捨的真谛:誰為你卸下痛苦
請也修行:“願我知曉,如何每天滋養在他內心的喜悅種子。”在“他”那裡填入你所選的人的名字,像是你的朋友、兄弟姐妹或是老師,滋養他心中的喜悅種子。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借著與信賴的人分憂,來卸下我們的痛苦。可是,我們千萬別忘了,他或許也正在處理自己的痛苦,也需要喜悅感覺的滋潤。如果我們一股腦兒將自己的痛苦向他傾訴,他可能會感到疲憊不堪。想要在未來繼續得到他的支持和幫助,就要小心,不要將太多痛苦壓在他身上,否則他會受不了。
學著以喜悅滋養自己和他人。你能使他微笑嗎?你能增加他的信心和熱心嗎?如果做不到這些,你怎幺能夠說你愛他?愛他,就是要以具體的方式,帶給他喜悅和幸福。若是有技巧,你的言行將使他感到清新和輕松。有的時候,一兩個仁慈的字語,就足以使他心花怒放。
修行的開始,要選你喜歡的人,然後是你愛的人,再後來是沒有特別好惡的人。一旦你深入觀察那人,理解到他最深刻的需要,那就不會再是淡淡之交了。最後,以你痛恨的人作為禅觀對象。剛開始時,你厭惡他,但,在你用正念深入觀察後,理解和了悟將帶來愛和慈悲。一度令你憎惡的人,將會成為你愛的人。
修這項禅觀,我們的愛很快就會圍繞並滲透所有五組的修習對象,所痛恨的人跟所愛的人之間的分別將會消逝。即使是對你以前憎恨的人修行禅觀,也會成功。這五組修習對象將變得平等。菩薩對人不論親疏都一視同仁,即使對那些無情殘酷的人也是心無怨尤。如果你不修行四無量心,你如何能對親近和疏遠的人一視同仁呢?
“願我知曉,如何每天滋養內心的喜悅種子,願他知曉,如何每天滋養內心的喜悅種子。願我知曉,如何滋養仇敵心中的喜悅種子,幫助他自己滋養心中的喜悅種子。”如果能達到此種心境,憤怒和仇恨將從心中消失,你也會得到真正的平和及喜悅。只要仇恨和憤怒在心中猶有余跡,你將找不到真正的平和。當你終於做到愛你的敵人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有如一代英豪,但你將明白,事實上,愛那人就是愛自己。當你打開心扉,接受你曾經憎恨的人時,很自然地,你的心會感到平靜,讓你成為第一個受益者。平等且無歧視與偏見,才是捨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