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博士學佛(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博士學佛(二)

  如錦畢業於南京大學,後又於某大學連續獲得有關西方文化的碩士、博士學位。她說: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其兩千五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以其深邃圓融、透徹宇宙人生的大智慧,慈悲濟眾、清淨安詳的思想境界,教化人倫、導人向善的道德規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智有識之士投身到對它的研究、實修與弘傳之中。

  在當前這樣一個競爭壓力日漸增大,許多人感到恐懼、痛苦、迷茫的當下,如果人們能深入佛教的話,它的悲智甘露定會潤澤世人那一顆顆煩躁不安的靈魂,使之都歸於安詳與寧靜。難怪有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佛教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此中緣由正如印度的大學者古倫斯南博士所言:

  “拯救世界危機,首先要改造人,這一點沒有比佛陀的教導更完美的。”面對社會人心的種種憂患、現代人隱埋於生活表層之下的各種煩惱痛苦與心理障礙,佛教真可謂是改造人類身心的首選妙藥。

  我個人以為,在人們眾多的思想行為當中,最欠缺的思想是對來生做准備的思想,最不應理的行為是不考慮後世因果報應的行為。

  所以眾生才會在“生命只此一回”的思想觀照下,極盡追逐物欲、超前享受、瘋狂占有、拼命掠奪之能事,因為他們笃信“人死如燈滅”,故而才會盡享今生,並由此帶動整個社會的畸形發展。不知他們思考過沒有,這種蠅營狗苟的生存,實則毫無價值與意義。

  憨山大師早就指明過這一點:“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瓦上霜。……傾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正因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才應該重新規劃此生,重新看待死亡。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死亡觀,人們才能正確處理今生的一切所作所為。

  佛教對此問題的看法是:人絕不可能只有一世生死,我們必須以今生的努力行善、證悟空性為來生打好基礎,乃至借此徹底超越生死、回歸永恆。

  現時之眾往往也能理解人生不過百、青春難再的道理,但他們常常都會從反方向落實這句話的涵義。要麼悲觀絕望、消極遁世;要麼及時行樂、放縱欲望,特別是後一種人生態度人數眾多。在這種短期目標的促動下,人們開始為所欲為地擴張自我心性,不僅向大自然,亦向同類及所有眾生伸出了攫取的雙手。所以才會有爾虞我詐、兄弟相煎,才會有自然環境的大規模、大范圍被破壞。

  我們不考慮調適人心、諧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主題,反而整日都在為金錢、權勢、家庭、身體做種種准備、種種營求,在拼命追求享受的過程中,掩蓋生命本質的空虛。我們准備了那麼多,卻唯獨不准備下一世,一旦無常到來,除了手足無措、悲慘啼號之外,我們還剩下什麼可以憑依的與死亡作戰的工具、手段、信心?

  凡夫要麼否定死亡、假裝它不存在,或是小事一樁;要麼就恐懼死亡,避諱或拼命拖延它的到來。記得西方有位哲人說過:“生如夏花般絢麗,死如秋月般靜美。”但這種詩意的生與死,只有依佛法教言精進修行之人,以及在佛陀教導下早已對死亡做好准備之人,才能達到如此境界。

  因為只有佛教的生死觀才會告訴我們:生命是綿延不絕的,好好利用今生吧。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死神降臨的那一刻,憑借平日的功用抓住中陰的剎那,從而徹底主宰生死,並至回歸法界的本來面目。如此一來,死亡就成為了一生中最珍貴、最光榮的時刻——只有體味了它的空性本質,我們才能回復無生的永恆狀態,人類延續千年的永生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

  來自某大學的文化人類學博士圓謀: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唯物論,長大後也是在無神論的灌輸中接受熏陶的。但我卻堅定地認為,宗教,特別是佛教,絕對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本身,解決古今中外一直困擾人類的“我是誰”這個問題,並且可以給人類提供終極關懷。

  世界上所存在的三大宗教的立足點都源自人性本身的需求,並試圖給出所有關於宇宙人生的問題答案。因而它們的基本思想都是想為人類提供人文關懷,對它們最低程度的估價也應認定它們的人道主義色彩。更何況這其中的佛教已遠遠超越了人的出發點與眼界范圍,它的慈悲目光關注大千世界的每一類眾生,它的智慧火焰照徹生死的本來面目。

  有人說宗教是喪失了自我或再度喪失自我者的靈魂避難所,其實這話並不准確。即便一個以世俗眼光來看各方面都很圓滿的人,他依然渴望精神境界的升華、生命內在本質的開發。簡單、通俗地說,他還是想尋求生命延續性的存在,希翼一種永恆狀態的來臨。

  我在美國講學期間碰到了很多大富翁,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人大多不像影像傳媒中所形容的那樣貪婪無恥、利欲熏心,他們多數都很講道德良心,真的是一群“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人物。究其原因,原來他們全都有宗教信仰——大都是一些虔誠的基督徒,也有少部分信奉佛教。

  據說電腦天才比爾?蓋茨也是一位信奉基督的教徒,他能將《馬太福音》倒背如流。而我認識的另一位國內的年青人,不到三十歲就自殺了,若論他的社會名望、地位、財富都可說是如日中天,但就是因找不到人生的究竟意義,“寄蜉蝣於天地,感滄海之茫然”,沒有歸宿感,也沒有立足點,最後只好以這種悲劇形式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所以我才會覺得人生在世需要給自己找一種正確的信仰!更何況國家現在正提倡以德治國,正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宗教絕對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對一個找到了人生的精神家園、因而就會以自覺的道理自律規范自己行為的人來說,他會從內心希望人人向善、社會進步,他哪裡會容忍道德倫喪、邪教泛濫、物欲橫流、人心險惡?

  韓明風畢業於安慶大學中文系,在雲南師范大學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又於南京大學取得了社會學的博士學位。

  從我個人來說,我天生就喜歡佛教,從小就對佛法充滿信心。後來當真的值遇佛法道理後,感覺就像如獲至寶,很快就投入了進去。多年來的研修讓我堅定不移地確認佛法是人生至寶,是真理之法,也是通向究竟彼岸的唯一航船。

  在我看來,科學與佛法是可以相容、但卻分屬不同層次的兩套體系:科學是研究事物外在規律的學問;而佛法則是研究內在心理的“科學”。科學抉擇的是世間規律,並依賴這種規律判斷事物及維持自身運轉,所謂的高科技也即指利用這種科學技術能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物質利益而已。而佛教關心的更多的是人心的層面。

  佛法修證當然要以理論掌握為基礎,同時它也需要次第的念誦、觀修、禅定等實修來相互配合。我對佛法充滿信心,並一直想達到最究竟的證悟狀態。我知道這需要自己的精進努力,更需要獲得具相上師的言傳身教。

  記得在上博士期間,我們曾開設有《佛教歷史》這門課,當時大家就向主講老師提出過希望派一位具德具法相的師父指導大家實修的問題。老師只是笑了笑並沒有直接回答。我們為什麼這麼重視上師,就是因為國內外盡管目前很多大學都設有宗教學的碩士、博士點,但絕大多數的宗教學研究生們都以鑽研佛理為主,從不或很少實修,這是這類學院派宗教學者的一個通病。

  如果再深入一些寺院、道場,我們就會發現,許多人要麼不通佛理,要麼不事修行,這樣發展下去,則很難對佛法產生正信、智信,更難於從佛法當中獲取身心狀態的實際提升。

  以我自己的聞思修實踐來看,我越發覺得佛陀的每句話都有不可思議的意義與加持,如果你能認真思維、領會、並融之於心、落實於行動當中的話,你一定會有所證悟、有所收獲。有些具體的感受、個人具體所得的益處,都很難用確切的言語表達,我只能從心底希望人們都能了解並接受佛教。

  常人根本無法衡量它的偉大,自己卻覺得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真實不虛,都有無比的說服力,都能給自己帶來無邊的受用。每一次想到經文的意義、想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留下這麼好的妙法甘露,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感恩的眼淚。再想到那些未趨入解脫道的眾生無法品嘗佛法的美味,我就替他們感到可惜。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為什麼會被鬼神捉弄?
下一篇:地藏經,讓你的生命回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