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吝法者的果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原文】

  在南印度地方有位迦毗摩羅尊者。當初,這位尊者未皈依佛教前,是一位外道論師。那時,他有弟子三千名,名震全印度。有一次,這位尊者聽到天竺十二祖馬鳴菩薩說法後,他感到佛法的偉大,隨後皈依了佛教,拜馬鳴菩薩為師。後來,他繼承了馬鳴的祖位。

  有一天,迦毗摩羅尊者要到遠方去作度化的因緣,所以出發向西山走去。晚上,他在途中休息,一條大蟒蛇橫臥在路上。因為他心中無物,見到等於沒有見到一樣,可是這條蟒蛇卻纏繞了他的身體。他知道蟒蛇定有解脫蛇身的要求,於是,就向它說三皈依,使它皈依三寶。剛說完了三皈依,蟒蛇就忽然不見了。

  第二天尊者繼續向前走,偶然看見前面有一石洞,他就進洞裡休息片刻。在這個時候,忽然有一穿白衣的老人從石洞裡走出來,向他禮拜後站在一邊。尊者問他:“你可以告訴我你過去的情形嗎?”老人說:“從前我是一個比丘,每天快樂而安穩地在修行,當時,常有初學的人來發問求智慧,我因厭煩於回答他們,起了嗔恚的念頭,不知我已犯下了重罪。終於墮落為蟒蛇,住在石洞內,已經有數百年了。恰巧遇到尊者為我說法,從此得救,特來謝恩。”

  尊者聽後,非常感慨。知法而不弘法的比丘,就有這麼不幸的後果!

  【學文解讀】

  這個故事很短,我們修行,也有這個問題。我們受益了,就願意讓大家也學佛,結果家人統一罵你神經病,完了以後就開始心裡不高興了。我們要小心,起了這個一念的嗔恨,那就跟這位比丘一樣,有可能要墮落蟒蛇呀!所以現在我們不要先說,先修好,等人家來問的時候我們再說。

  這個比丘,當時他修行很快樂安穩,就是因為別人問他了,他心裡產生了煩惱,產生了嗔恨,於是產生了力量,就有了因果。那麼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如果沒有能力回答別人的時候,可以不做這個事,沒關系。但是,不要產生嗔恨,不做沒關系,安安穩穩地,我們先管好自己,等到我們修行成就了,有力量了,可以回答別人了,我們再去做這事情,這是可以的。沒有能力就去做,結果產生了嗔恨心,這樣的話就會出問題了。所以從這兒,我們學到了很重要的一點經驗教訓,有能力要做,沒能力可以暫時先不做,但是修行是一定要修的。別人來問,我們回答不來,或者回答了以後,覺得占用時間煩惱,我們可以暫時退一退,這是可以的,等修好自己以後再說。

  另外前邊講的這位尊者,心中無有恐怖了,蟒蛇纏繞身體,他毫無畏懼,明白它為什麼要來,處理了就完了。要是蟒蛇纏我們身體,那估計得嚇死,這就是我們和聖者的區別。佛、祖師內心已經空寂了,無物了,他們不害怕了,這是真正修行的方向。如果說修了半天越來越害怕,心裡邊煩惱越來越多,學的東西那麼多,就開始拿學到的佛法評論別人了,點評別人了,這個恐怕不是真修。

  可能我們經常看到,老有人評論說這個人是魔,那個人是魔,我們千萬不要干這事。人家是不是魔,那是人家的事,跟我們沒關系,我們讓自己內心清淨了。世間上披著人皮,其實是蟒蛇的人,多不多?太多了!遇到了這些人,我們害怕不害怕?是不是煩惱了?是不是心裡起了嗔恨了?不能那樣。人家無非有所求,要什麼我們盡量滿足。我們現在還達不到佛祖的境界,佛祖是要眼睛給眼睛,要頭給頭,要啥給啥,那沒關系,咱躲著走就得了,趕快躲,躲得遠遠的,但是不要爭論,不要去斗爭,心裡邊千萬不要再產生出恨的念頭。如果產生出嗔恨的念頭,那就跟這蟒蛇一樣了,不是修行人了。

  所以說這裡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另外,別人來問我們什麼,有很重要的觀念:一定要實事求是。我們知道了,跟人家說清楚,按照我們的理解是這樣的。可不能直接就說“我代表佛”了,“你必須這麼做”,可不能這麼說。佛講的佛經,佛講的裡面的理念,那裡邊有無數層的含義,而且也是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講的。如果情況不同,我們同樣引用了佛祖的同樣語錄,可能也把這個人害了。比如說,佛說這個藥挺好,他是對這個人說的,這個人他有胃病,他吃這藥就挺好。咱不分青紅皂白的,什麼肝病、心髒病,通通都說這藥好,那可能就把人家害了。沒有這個能力之前,千萬不要那麼說。只能尊重原來佛講的那個條件,只能把這個推薦給人家,還得試驗試驗,如果不合適,還不要弄,弄了以後,得出問題。一定要明白這個事。所以說,說法也不是個容易事,挺難,說不合適有後果的。有了後果那壞了,那可能就是蟒蛇身。上面學習過的那個公案,是野狐狸身。蟒蛇也好,狐狸也好,那完了,天天就洞裡鑽著吧。

 

上一篇:為什麼要做善事
下一篇:許願和還願—莫把佛陀當貪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