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問答
念佛消罪與因果不空矛盾嗎?
問:有位同修問一個問題,他說:“您說因果不空、不昧因果,只要參透‘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原理,不必求什麼。可是念佛可以消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世間的一切,還有什麼求不到?過去我們無知所造的種種罪、種種業,經過真心忏悔,誠心改過,可以消業,釋迦牟尼佛的三個月馬麥之報,這裡是否有矛盾?” 答:你所說的大意我懂得。句子聯貫不起來,大意我曉得。因果不空、不昧因果,前面都曾經詳細的說過。你第三個問題說,只要參透‘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原理,你底下說,不必求什麼。你所希求的都在其中。你了解“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兩句話是《太上感應篇》上說的,你就知道種善因必定得善果,造惡業一定得惡報。所以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要細心去體察,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 念佛決定可以滅罪,只是滅罪效果大小,每個人不一定。原因在哪裡?原因在念佛的心態、念佛的方法。如果能夠如理如法,滅罪的效果就非常顯著。你懂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世出世間最不可思議的成就都能夠得到,世間一切法當然能求得到。所以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可是你求,你要知道“只求我所需的”,這個該有感應。如果並不是自己迫切需要的,那種種是奢侈品,這就有罪過,那會增長你的貪心,這是錯誤的。生活必需品,這個沒有罪過;但是多余的,就是個錯誤。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就是決定不能幫助自己增長貪瞋癡慢,不能增長自己的過失、罪惡,決定不可以。 因此,菩薩應化在世間無盡的慈悲,不僅僅是只取他自己需要的而已,往往是取最低的物質生活方式。像釋迦牟尼佛在世,經典上記載,他老人家一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保持著三衣一缽,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做給我們看。我們在生活上做不到,常生慚愧心,要努力向他學習。我們有多余的,決定要幫助一切眾生。 特別是出家同修。出家同修自己沒有從事於生產營生的事業,出家人的生活都是大眾供養的,尤其要惜福。大眾供養的,很難消化。古德常警惕我們:“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個話都是千真萬確。我們有多余的,不知道輾轉布施,將來要還債。現在供養的人多,你的債主多,將來還起來可麻煩了。所以出家人接受供養怎麼辦?趕緊輾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