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尚之這一段對話很重要,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信心。『百家之鄉』,一百家,在當時我們用概略的估計是一家四口,百家就是四百人,這四百多人裡面,他說只要有十個人持五戒,這十個人淳厚、謹樸(謹慎、樸素),他就能感化這一百家。我們想想,這是百分之一的數字,百分之一、二,一百個人裡頭有一兩個人,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夠理解,依教奉行,對於社會風俗就能產生這麼大的效果。『千室之邑』,邑是一個都市、一個城市,這個城市有一千戶,這一個城市裡面有一百個人持十善,真正能依十善業道去修學,這一百個人和睦,他就能感化這個都市。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個世界亂了,人心壞了,感覺到失望無救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他們做不善,我們行善,要有耐心,時間久了必定能夠感化這些人。我們看上古時代,中國歷史裡頭記載的舜王,他的父母、兄弟都是很惡劣的,時時刻刻要置他於死地。他能夠盡孝,真的像六祖能大師所說的,「不見世間過」,只看到別人的好處,而不看別人的缺點。父母對我不好,他總是反省「我做得不如法,我做得不好,才讓他生氣」,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過,這樣三、五年下來,全家被感動了。這一家和睦之後,就感動他的鄰裡鄉黨,最後感動到國王,是堯王,堯王聽到這個事情,特地來訪問他。所以中國講孝,舜擺在第一個。堯王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王位讓給他,孝感天地!一個人積行,以真誠心積集一切善行,能感動一家,感動一鄉,感動一國。這在佛法裡面叫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我們不要看到社會風氣不好,自己就灰心,就退轉了,這個錯誤的,要更積極捨己為人,做社會、做大眾的好榜樣。
佛家的教學,它的根本跟儒家講的完全相同,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三句就落實在十善業道。如果沒有十善,這三句是口號,是空洞的,用十善來落實孝親尊師。在佛家裡面,這個意思講得更深更廣,「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家講的孝順是孝順一切眾生。誰做到了?在中國歷史上舜做到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不是沒有人做到,不是沒有效果。佛菩薩做到了,在經典裡面的記載,那總是外國。舜做到了,舜是中國人,中國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這樣的人歷代都有,諸位如果讀《二十五史》,你就能發現。現在在新加坡,我們常常提到的許哲居士做到了。你看她一個人,不僅影響整個新加坡,訊息傳播出去之後,影響東南亞整個地區,可惜能夠這麼做的人太少了。
我們今天雖然學佛,五戒十善沒有做到,要真做!一個人做就能產生這麼大的效果,所以我們相信何尚之的話,如果這個地區有十個許哲,新加坡不是這個樣子。我們親眼看到了,我們要發心學習,捨己為人,為整個社會,為一切眾生。我們今天持五戒、學十善,不是光為自己,光為自己這個心量太小了。希望來生得福報,這一生能改善自己生活環境,這個意義太小了。我持五戒,我修十善,是為一切眾生。所以佛菩薩心量大,他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今天只要把心量放大到整個地球,我今天修行是為他們修的,是為他們做一個好樣子,希望他們從自私自利回過頭來,一切能為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為眾生造福。
我們這個人的身體,我常講、講了很多次,身體在世間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不是「我」,一切為我就錯了,這個世界沒有前途,一片黑暗。一切為眾生,決定沒有自己,念頭轉過來,一切眾生是主人,我是僕人,我是伺候主人的,這是佛菩薩。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做個好樣子,這就是救度一切眾生。這種人在中國很多,我們常常聽說,沒有被發現,沒有人去宣揚,要宣揚才能產生效果。所以許哲居士,我還想找專門的攝影師,給她錄一套記錄的錄像帶,向全世界流通。她雖然沒有讀過佛經,沒有接觸過佛法,佛經上所講的她全做到了。一百零一歲才發心皈依,在我們講堂皈依的時候,我連五戒證書都送給她,她全做到了。這要像一般打分數的話,她滿分,她打一百分,這是我們的好樣子。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五集)
要曉得,我們誠心誠意念這句阿彌陀佛,真正是自利利他。我們自己不知道,佛菩薩知道,天龍鬼神知道,我們的心真誠,不摻雜絲毫的欲念,這個功德就很大了。摻雜自己的目的在裡面,你的福報就消了。所以我勸同修們念佛,總是希望他,我念這句佛號為誰念的?最低限度你要有這個思想:為全世界苦難眾生念的。你有這個念頭這就是回向,不必特別回向,我這一句佛號是為全世界一切有情眾生念的,這個心就是回向心。我們行事,我們不殺生,我們為什麼不殺生?我為全世界一切有情眾生持不殺生這一條戒,或者是修不殺生這個善法,這就是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如果你的心更大,那你的功德就更大了。我修十善業道不是為自己,是為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而修的,你這個大智大福,跟諸佛如來靠近了。
同樣是念一句佛,同樣是修一個法,各人的所得不相同。這個不相同完全決定在心量,所以諺語講的話,說出來大家都記得,意思不懂,「量大福大」。諸佛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做一點點的功德,念一句佛,那個功德都周遍法界,都加持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他這個福多大!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六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