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過一則公案——帝釋天供養釋尊時,曾向釋尊提問:“該用人間的食物還是天界的妙食來供養佛陀呢?”釋尊的回答是:“可以用人間之食供養如來,因為我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還說:“我今亦是人數,父親的名字是真淨,母親的名字是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原始佛教常常強調佛陀種種事業“成辦於人間”,這與大乘佛教中反復表述的“佛於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並且是在天界成佛”觀點不同。比如《增一阿含經》中便有這樣的話語:“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佛來人間成佛是“隨諸佛法”,不僅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超越恆河沙數無量諸佛世尊都是在人間成等正覺的。諸佛為何選擇人間而非天界成佛?
首先,這與輪回中六道的特點有關。六道可分為善惡兩部分,人、天二道為善趣,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四道為惡趣。其中天界有無量福報可享,惡趣則有無數痛苦不得不受,而人道的特點是苦樂參半。印度有很多宗教家把苦行作為修行的標志和必經之途,釋尊早年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修了六年苦行,每天僅以一麻一麥維持生命,直至皮包骨頭仍未悟道。由此,釋尊悟出了“中道”之理,放棄苦行,這才有了菩提樹下成道的因緣。“苦”的生活容易策勵出離心,正是修行增上之因;而天人福壽隆長,多耽於享樂,顧不上出離,人道福報的有限反而成了最大的福報。過分享樂使人懈怠,而過度的“苦”則使人身心熱惱,執著苦痛。如同惡道眾生,歷盡苦難,自顧不暇,更無機會聽聞佛法,談何修行?而人生之樂可以帶來身心的安定,有助於修行,所謂“身安而後道隆”。
其次,人的根性猛利,更易接受如來教法,這一點是天人無法比擬的。《立世阿毗昙論》將這殊勝的修行條件分說為八種:一聰明故,二者勝故,三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聰慧業所生故。《大毗婆沙論》還認為人能夠令心意寂靜,其他道的眾生在這點上都不如人。《長阿含經》中也談及了我們這個世界——南閻浮提洲人類修行的優勢:一是“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是“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是“勇猛強記,佛出其土”。這三件事不僅勝過諸天,也超勝了其他的三大部洲。
再次,天道眾生可以往來人、天道中,而人道眾生不可隨意去往天道,如佛在天道成就後再化生人間,會引起猜疑而使眾人難以生起信心,所以佛在人間成道。
在早期佛典的描述中,釋尊帶領眾弟子游化諸方,乞食露宿,於寂靜處安居修行,向世人宣說宇宙與人生的真理。“佛在人間”,這是一個充滿人文色彩的佛陀觀,充分顯現出佛教的“人本”特點,始終把人作為修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