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引導】:學業、道業與事業的相應狀態?
相應學習、聞思的請舉手?(有十多個同學舉手)相應學習、聞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心態上很好樂,行為上能夠坐得住,心能安住在學習上。比如說:上自習時,你喜歡在教室裡學習,不喜歡出去玩,學一天也不會煩躁,不會疲厭,並且越學越寧靜,有一種說不出的清涼感。上課的時候,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想盡辦法與師父講課的“頻道”相應,不至於煩煩惱惱。這就是比較相應學習、聞思的狀態。
比較相應實修的請舉手?(有一兩個同學舉手)實修是什麼狀態呢?按道次第來說,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坐上修,一日四座不間斷,就是說我們一上座,一個小時不動。喜歡學習的可以坐一天不動,而且越學越寧靜,那只是實修的淺階段,更高的是一日四座不間斷。比如說:念佛、持咒,一念幾個小時不散亂,還能起觀照,慢慢升起緣空的三摩地,通過反復的觀修,漸漸會升起道次第各個法類的相應證量,這才叫實修啊!
喜歡做事的請舉手?(有十個左右的同學舉手)不論相應哪方面,都說明我們過去世,曾在不同的階段有熏習、有用過功,這些習慣、等流都是好現象。這三種情況很類似師父所說的學業、道業和事業。學業就是與聞思相應的,道業就是與實修相應的,事業就是廣度眾生,廣大承擔。它剛好是一個道次第,通過學習慢慢地把整個道次第的知見建立起來。這樣不管自己目前在哪一階段,就不會迷失方向。不然,很容易偏掉,喜歡聞思的碰見有事情心裡就煩,心量打不開,沒有廣大承擔心;喜歡做事的若不小心又很容易散亂、攀緣,不能控制自己的心。
【師友討論】
發心出世間,澄清染濁心
我們常說先出世,後入世。發心出家之前不是在世間嗎?發心之後就出世了。出世之後先要把種種的外緣切斷,比如,密護根門等,還包括一些規矩,如:不隨便打電話等,這些都是在慢慢澄清我們雜染的內心。就好像夏天喜歡玩水的小孩子從髒水溝裡出來,初到淨水裡一樣,身上的污濁還沒有被淨化。再比如,像洗菜一樣要在淨水裡面多淘幾遍,明白嗎?
親近善知識,行走大乘道
有一位善知識曾講:“走大乘道就如同在刀刃上走路。”刀刃啊!一不小心就會受傷的,不然就會從上面掉下來。走大乘道不是那麼容易的,福智二種資糧一分都不能偏。怎麼做才能既不受傷,也不掉下來呢?
同學搶答:“環境拉拔!”、“戒”、“正知正見。”
法師:“正知正見上面是什麼?”
同學:“親近善知識。”
法師:“對,依師,依師得正知見。這需要善知識引領,才不會出現這兩種狀況,偏到一方面,把你拉過來;偏到另一面又把你拉過來。反之,不願依師就很容易學偏。
以戒為基礎,策發菩提心。
"學業、道業、事業,不管你相應哪一種,都先要打基礎,基礎在哪兒?”
“持戒。” 同學不敢確定地回答。
“對,以戒為基。”法師肯定道。如果沒有戒的話,不管是念佛還是修“人無我、法無我”,都很危險。無我啊!一切都不用管了,一切潇灑自在。一樣會墮入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外道修定也可以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的。如果現在一個有宿命通的人,可以了知你五百世的生死輪回,你是不是馬上五體投地說:“您是我的上師啊!我永遠要皈依您。”外道也有止觀雙運的功夫,也能證到神通。但能斷煩惱種子的止觀雙運唯內道有,但要有戒律做基礎,即使我們臨終往生極樂世界,或者下一生再來等等,戒律是最基本的保障,戒律是三乘共法。如果沒有這個保障,所有的想法都將會變成夢幻泡影。
大乘戒是以利眾生為根本。比如我們每天念的“諸佛正法眾中尊”,是策勵我們發造作菩提心,學習發菩提心,練習發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別人怎麼惡劣,我們千萬不要在內心當中作意說:“你這個家伙我不度了。”這樣的話,我們就種了一個破壞發起菩提心的因種。所以先練習任何時候都不能捨棄任何一個有情,這是很重要的。
佛說:“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心雖然變化莫測,無非就是自己喜歡的、想要的—貪。自己想要,但得不到的—嗔。除此之外,就是處於癡相當中,無非這三種狀態。反過來,能夠不貪、不嗔、不癡,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如《入行論》中講:“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常常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細細檢查我們的過失,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持戒。再往上就是出離心,再往上菩提心。
成辦“三業”者,希求與信心
無論學業、道業、事業的成辦,必須得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
同學:“為利眾生願成佛。”、“利他心。”
法師:“是,這些都對,這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時時都不能忘懷,但是,最基本的心態是從何入手呢?—對法較強的希求心,如果沒有這個將一事無成。比如,學業,喜歡學習的,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當有因緣聞思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力量,這就是對法的希求心,這個力量導致我們越學越歡喜,堅持下去自然就容易趣入道業,這個力量越來越堅固的時候,承擔事業就會如魚得水。那如何培養這種心態呢?
“思維利益。”同學插了一句。
法師:“對師法友修觀功念恩。常常思維優點,內心當下就非常快樂、非常安祥。對師法友產生了信心之後,就會願意跟他學,這時再看某部經論,就會發現自己能看懂了。過去沒有印刷術,很多祖師大德一生就一本書、兩本書,還是手抄的,一輩子才抄半部經,可能就開悟了。現在科技發達,在電腦裡一搜索,幾乎所有的經本都可以找得到。我們呢?還是沒有什麼證量的跡象,或者是不深。問題在哪兒?有了信心、希求心,修行才會勢如破竹,才會與自心結合,然後通過聞思修,智慧就會現前。反之,不管怎樣看只是白紙黑字,味同嚼蠟!
所以,大家要多親近師友。方法已經說了,去不去實踐,不是別人所能主宰的。古德講:“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又如塔乙祖師說:“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修行這條路只有自己去努力、去奮斗,是不是?不要等到十年之後,發現自己身邊的人都已經成為大德了,那時已經來不及了。應該十天做一個反省,不要等十年,太晚了。經常反省,最好天天寫反省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