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說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李圓澍

  人與人見了面總要有個禮節,最常聽到的一句口頭禅是:“忙嗎?”可見,“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種現象。尤其在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了,有的人連吃飯、走路都在加速度,有的人晚上睡覺放在枕邊的手機都不敢關掉,怕失去賺錢的機會。

  照理說,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們的日子已經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吃飯穿衣早巳不是問題,怎麽反而比過去更忙了呢?這只要翻翻報紙,看看周圍那些疲於奔命的人,就不難找到答案。

  某電台主持人44歲,不僅自己編播節目,還私下辦了一家廣告公司。業內忙單位,業外忙個人,常常晚上重0點多才能回家。這天回來覺得頭暈腦脹,以為是酒喝多了,躺下便睡,誰知這一睡便再也沒有醒來。

  日前,我去看一個退休了的老朋友,他不在家,他的夫人告訴我說:“他在街上擺了個修理自行車的攤子,還捎帶著修鎖配鑰匙,每天平均能掙幾十塊錢。”我聽了有些詫異,快70歲的人了,又有高血壓,怎麽還去擺攤子。再說,每月領著一千多元的退休金,足夠兩人生活了,何必呢。我說:“辛苦一輩子了,歇上幾天吧!”老友夫人解釋說:“不瞞你說,我們想纘點錢改善一下居住條件。”我說:“你們這房子不是很好嗎?”她說:“面積太小了,想買個大房子住。你看人家都是幾室幾庭的,我們還住著這鴿子籠。別人見了笑話,自己也覺得寒酸。”這可真是一語道出了世人“忙”的真谛:不知足。

  一個醫生告誡說,如果人們放慢一下自己的生活節奏,減輕—下自己的身心負荷,許多人本來可以健康多活幾年的。其實,這個道理佛陀早已告訴我們了。那就是“少欲知足”。

  “少欲”就是減少自己的奢欲或者貪著,不去和別人盲目攀比,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就是孟子說的:“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順其自然,人就活得輕松了。“知足”就是度德量力,有自知之明。不要只和那些比自己條件好的人比,更要和那些條件不如自己的人比。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就活得愉快了。

  原來人們以為,出家人自在逍遙了,“深山古寺鐘”,六根多清淨。可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誦彌陀經。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一位老僧告訴我說,他們每天忙著接待香客,從早到晚在游人的喧囂聲中生活,抽空還要外出做法事,超度亡靈。真正坐下來潛心修道,不打妄想者並不多。看來,“忙”真是無所不在了。 那麽,佛教徒怎樣對待“忙”呢?或者說佛教徒怎樣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呢?我以為,除了戒除貪、嗔、癡三毒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到心裡不要“忙”。就是說,身體可以介入忙碌之中,但心態必須保持輕閒,不起煩惱,不能讓心與身共舞。有個給某機關看門房的老居士,他每天要接待許多上門辦事的人,還要負責管理院內花木,負責收發報紙信件,大家都說他太辛苦了。但他悄悄告訴我,他是身上忙,心裡不忙;身上累,心不累。他進一步解釋說:一般人是身上越累,心裹越煩,心力交瘁,這個人就垮了。念佛人不能心為形役,自己作不了主。比方說,我在分發報紙的時候,就想,我這是方便眾生,利樂有情;我在培育花木時,就想到諸佛菩薩,這叫借花獻佛。再比方,我在累的時候,心裹就念阿彌陀佛,或者哼唱一段佛樂。《普門品》就是我在忙忙碌碌中背會的。我真佩服這位老居士,對境無心,超然物外,多好的修行啊。這使我想起一首禅詩:

  眾人避暑奔走狂,惟有禅師不出房,

  非是禅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自涼。

 

上一篇:業的類別
下一篇:李炳南:悟迷之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