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16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繼續來講「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這一句。這一句經文是整篇《陰骘文》的總綱,是核心,所以我們要花多一點的時間來深入的探討。這個福田在哪裡去種?在我們心地裡去種。心所起的念頭這是因,生了這個善心善念就會得到福報,福報就是果,這就是因果絲毫不爽。世間人都希望有福,這個福是從心地產生,而在我們的相上就顯現出來,所以一般會看相的人就會懂得哪種人有福,哪種人他福薄。其實福厚或者是福薄,相上只是顯現出來,根源就在我們的心地,存心仁厚就自然感得厚福,存心刻薄面相也就薄了。我們今天將這句的經文做一個發揮,我們采用宋朝初年一位相學大師叫陳希夷,他寫的一篇「心相篇」,我們來學習福德、福相從心生的道理。

  陳希夷他的原名叫陳抟,他是五代末年,宋初年的一位道家的隱士。他在少年時期就發了出世隱居這樣的一個心,他也無心於功名,他隱居在華山二十多年,在華山之前他也隱居武當山,相傳他活了一百多歲。他對於道家的學問可以說是精通,尤其是對《周易》,對於這些相學真的是研究得非常的精通,他的學問,乃至對後來理學的這些大師們,像我們講到的周敦頤,對他們也有很大的影響,後來邵康節,這些都是私淑他的弟子。宋太宗對他的學問非常注重、重視,就賜他的號叫希夷先生。陳希夷先生他所作的這篇「心相篇」,可以說是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這篇文字不長,總共只有一千三百零四個字,我今天早上數的,一千三百零四個字,一百一十七句,可是它把相學的綱要都給點出來了。它的總綱就是「心相篇」的頭兩句話以及末後兩句話,所謂「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最後的兩句,這一頭一尾,末尾兩句,「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這一頭一尾兩句,開頭是提綱挈領,末後是總結,把整個相學的宗要給我們點出來。而且它不是一種宿命論,告訴我們人的相由心生,相由心轉,存好心相就好,就是福相,如果心不善,念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就變成刻薄的相、薄福的相。

  所以這篇「心相篇」,雖然是道家裡頭的文章,但是我們也要把它當作修身立德的很好的參考借鑒。古來陳希夷的「心相篇」幾乎是與《感應篇》、《陰骘文》相提並論的,有助於我們修身立德的佳作。我們現在學的《陰骘文》也是道家的,這是印光大師極力提倡的,我們師父上人也極力提倡《太上感應篇》,這也是道家的,這些都是很好的因果教育的教材。這篇「心相篇」講的是什麼?就是講的心地的因果,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相,心是因,相是果,心轉了相也跟著轉。所以我們學了這篇之後,當然目的不是為了學看相,我們佛弟子對於算命、算卦、看相這些我們不講究,我們知道它有,但是我們不追求這些,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只在表相上看,我們學的是如何修心,修心是抓住根源、抓住根本,況且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希求世間任何名聞利養、功名富貴,所以對於福報我們也不貪戀。可是我們學這篇,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觀照我們的內心,有時候觀照內心不容易,所以借助相上來觀察,這就很容易達到內省的功夫,幫助我們自己斷惡修善,這是很好的扎根教育,同時也可以用它來擇友、觀人,看看哪些人是善知識,我們應當親近,哪些人心地不善的,我們就要遠離,所謂親賢遠佞,「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我們用這個來做為鏡子,對照一下,知道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對象,所以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我們來簡單的利用這兩小時時間把它讀一遍,學習一遍,要詳細講確實兩個小時講不完,只能是走馬觀花似的,但是過一遍之後,我們心裡也就有一個善惡標准的准繩,也知道如何去修心,改造我們的命運。我們來看這篇文章,「心者貌之根」,心是我們相貌的根,所以「審心而善惡自見」。這個貌,面貌有善有惡,我們自己的面貌是善還是惡?我們先不要看別人,先看自己,我們要從審心來做起,命運的善惡也從我們現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下面說「行者心之發」,我們的行為是我們心念的一種反應,有其心必有其行,儒家也講,「誠於中,形於外」,你的心如果是誠懇的、恭敬的,你外表一定是恭敬的、有禮的,所以你的行為是你心的一種表現,我們就可能通過行為來看一個人的禍福,因為觀察心不容易觀察到,心無相,我們從什麼地方看?從相上觀察,就能夠預卜人的禍福。左丘明先生曾經注過一部《國語》,這裡面也記載著不少春秋時期的大夫,他們就會看相,看一個人的外表、神態、言行、舉止,就能夠預卜他未來的禍福,都非常的應驗。為什麼?因為「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是由於人心的善惡招感的,善就招福,惡就招禍,所以我們通過他的行為能夠知道他心的善惡,也就能夠預卜他的禍福。古代真有學問的人他都懂得看,這就是看相的綱領,所以我們即使是不懂這些相術的學問,沒關系,抓住這條綱領也就大概能夠看得出來。古代的真正讀書人都懂,當官的、做皇帝的他們都用這個方法來選拔人,一直到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他也是用這種方法,看人的言動,就能知道這個人是國家棟梁之材還是一般庸才,是忠臣還是小人,都能看得出來。所以曾國藩先生有人說他的眼睛很厲害,看你幾眼,他把你的裡裡外外都看透了,那是為什麼?因為他有這個學問,這就是這門學問的總綱。

  我們繼續看這個總綱以後,底下是別說,一條條給我們講,真的是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的相、有如是的福。他說「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復,應知心腹無依」,他整篇「心相篇」都是用這種對偶的形式來寫的,可謂是言簡意赅,語言非常簡練,意思非常的深廣。這裡講出納,出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在相學上的說法,所謂出納就講的是口,五官這口為出納,出納不公平也就是說話不公道,心口不一,這是一種。另外一種解釋,出納是講我們錢財上的,跟人交往上的出入、取與,你看《弟子規》上講,「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這才應該。可是如果出納不公平,是倒過來,他是取多與少,他拿別人的多,給別人的少,這就不公平。尤其是講做生意的,老是想到占人家的便宜,把人家口袋裡的錢抓過來,自己不想給別人任何利益。甚至最近我們看到報導上講的,現在奶粉裡面都摻上這些化學的毒粉坑害百姓,這些毒粉會導致腎結石,腎結石一個禮拜洗二、三次腎,很多嬰兒吃了這些奶粉就遭到這樣的傷害。嬰兒小,腎也特別單薄,這麼小就洗腎,這人就廢了,不會有多久這人也就斃命了。你看這樣坑人、害人,當然難得兒孫長育,他的兒孫,要不然就是斷子絕孫,要不然就是兒孫變成他的冤家債主,把他的家產全部蕩完。語言多反覆,這是講到說話反反覆覆,也就是說話不算數,此一時彼一時,沒有誠信。沒有誠信,他的果報當然就沒有知心朋友,心腹無依,心腹就是有推心置腹的朋友,他可以做依靠,但是語言多反覆,他必定是沒有知心朋友,他沒人能夠依靠,因為別人都遠離他,知道這個人反反覆覆,喜怒無常,有德君子自然對他是避而遠之,所以這種人肯定是晚景淒涼。

  下面一句,「消沮閉藏,必是好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這個消就是削減、損耗的意思,沮就是破壞、敗壞,消沮的意思也就是損耗別人錢財這樣的意思。閉藏,閉是封閉,藏是藏匿,他自己的這些財物他封閉得很,不讓人知道,躲躲藏藏,隱隱蔽蔽。這種人我們就看出必是好貪之輩,這種人貪心重,喜歡損人利己,一有機會他就損耗別人來充實自己財富。披肝露膽,我們講這是仗義疏財之士,他能夠為朋友兩肋插刀,非常的忠誠,講求信用,是俠義之人。這種人必定是英傑之人,他心中坦坦蕩蕩,大公無私,這種人就是英雄豪傑。這些相基本上從小孩也就能夠看出來,因此這個教育要從小開始教,把他的德行基礎奠定好,將來他就能成為英雄豪傑。

  下面講「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心和氣平就是一般我們講的心平氣和,他的心總是和諧的、總是歡喜的,不急躁,他的氣總是平和的,不會心浮氣躁,遇事他能夠耐心,以仁厚待人,這種人我們就可以預測到他將來必然是子孫榮貴,家庭興旺。為什麼?因為有這樣好的人做家長,兒孫肯定是受到良好的家教,家長的身教非常的重要。所以最重要的是家裡太太要有心平氣和,你才知道她能夠旺你家三代,如果娶了一個才偏性執的太太就麻煩了,不遭大禍必奇窮。才偏就是她很有才華,這種才華還是偏才,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奇才、鬼才,人家一般人沒有的,她有。這倒沒什麼,但是問題是她性執,這個執就是執著、偏執、固執,不能夠聽從人勸告,非常擰,我們講這種人通常都會性情偏激,恃才傲物,很狂妄,不能聽勸。俗話有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如果有這種才偏性執的人,他就不會聽老人言,那他的虧就吃大了,他必定是遭大禍的人,為什麼?因為通常禍都是因為一個人傲慢、放肆招來的,或者是失言得罪人,禍從口出,或者是放肆、不謹慎,招來天災人禍臨頭。倘若幸免不受大禍的,那也是這一生奇窮,窮困潦倒。古來有一些所謂的大才子,往往都會有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所以他也是一生潦倒。

  下面說「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轉眼無情就是我們講的這個人無情無義,一轉眼不認人,今天你對他有好處,他對你卑躬屈膝,非常的熱情,等來日你對他沒有好處,他認都不認你,薄情薄義之人,他們肯定一生貧寒夭促,夭是夭折,促就是很短,短壽,又貧窮又短壽,這福薄,福薄的相就是無情無義。反過來,時談念舊,就是常常念舊的人、念恩的人,你跟他交往你就能夠從他口中聽到,他常常感念某某人對他的恩德,古人講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哪怕是他過去對我施過一頓飯,這麼一點恩德,我都念念不忘,就好像韓信,一飯千金。韓信過去是一個窮苦的人,一個老太太給他一碗飯吃,他就念著,最後自己當了大將,以千金報答。能夠念恩念舊,不忘故友,這種人他的富貴綿長,這個期頤的意思就是綿長。古人用一百年做為一期,頤就是頤養,就是養的意思,就是頤養天年,富貴期頤就是你百年富貴、長壽多福這個意思。為什麼?因為他厚道,他不忘本,這就是厚福之相。

  下面「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如果一個人他對富貴很重視,見到富人他就非常尊重,但是對於貧寒的人他就看不起,甚至會欺負他,這種心刻薄,對這種人你怎麼能夠把妻子寄托給他?古人真正厚道的,跟朋友肝膽相照,這個朋友他能夠把自己的妻兒子女寄托給他,甚至可能失去生命了,他知道這個朋友到以後也一直會照顧好自己的妻兒。最有名的,《三國演義》裡面劉備托孤,把他兒子托付給諸葛亮。周朝武王去世得早,把成王托付給周公。這些人都是大厚大德,存心仁厚,所以他能可靠,因為他們對功名富貴很淡泊,他注重的是道義、恩義、情義,這種就可以把重擔交付給他。下面講,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這個人能夠敬老、愛老,對老人,特別是孤寡的老人,特別的照顧、愛護、關懷,對於晚輩非常的慈愛,我們就可以預卜他將來必定大發。裕後就是他的福德可以庇佑子孫,他子孫榮顯,光前就是他自己能夠立身揚名,光耀門楣,前就是指祖先,令祖先都得到榮顯。就好像「窦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於公治獄大興驷馬之門」,這前面我們說到的,厚道存心必然是能夠光耀門楣,福蔭子孫。

  下來「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違言,我們佛家就說這是造口業,這個違就是違背心性。一般說來有幾種,第一種,違心的話,口和心不符合,心口不一,就是說心裡想一套,口裡說一套,就這種人,而且是輕口說出來,隨便說話,隨便答應人,隨便承諾,這是輕口,很輕率,語言不慎重。另外一種違,就是違情之言,不合情理,說話傷人感情,傷了和氣,令人聽了之後心寒,這是違情之言。第三種,違理之言,就是講話不符合道理,我們講強詞奪理,而且即使有點理,他也不饒人這種。第四種是違實之言,就是不符合事實,蓄意捏造,古代有所謂指鹿為馬,無中生有,講這些話,這就是造口業。那麼他的果報是什麼?壽元短折,就是他折壽了,他短命了。而且不僅自己短命,可能他子孫也會短命,也會夭折,斷子絕孫,都是口業造的。所以三寸舌是利刃,怎麼可以隨便輕口出違言?下面說,忘恩思小怨,就是忘恩負義,忘恩,小怨他老記著,人家對他再多的恩德他不念,稍有一點過錯他就老記著不忘,恩怨纏縛在胸中,這種人心地刻薄,當然他就科第難成,科第是功名,他考不上功名,也就是他沒有富貴。所以《弟子規》教我們,「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這種人他才會有功名富貴,尤其是讀書人,這條是大忌。

  下面講「小富小貴易盈,刑災准有;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這是講一個人剛剛遇到了一點富貴,我們講他驟發了,或者是有一些才能,得到一些重用,得到一點名聲,他就自滿了,盈就是自滿,驕傲,甚至狂妄,覺得自己最了不起。謙受益,滿招損,你要是自滿,必定有減損。什麼是減損?刑災准有,肯定有災禍。這個災禍是什麼?刑災,他會遭到官刑,就是被判刑,甚至引來殺身之禍。最明顯的,三國時代的呂布,憑著一點骁勇,覺得自己最了不起,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結果最後被曹操抓了,還是喪命,被砍頭了。大富大貴的人他遇到富貴他不動心,像關公,關公被曹操俘虜了,勸他投降,而且給他封侯,封他漢壽亭侯,大富大貴都來了,可是關公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念念想著回到他兄長劉備那裡去,他不動心,這種人才是厚福無疆,因為什麼?他重道義,輕富貴,這就是厚福。

  下面講「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公平正直,雖無子息死為神」。這個欺蔽陰私就是講的心地隱諱,暗中造一些壞事,損陰德,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丑事。這種人,人雖然不知道他干了壞事,可是天報應之,即使他有榮華富貴,也不能長久,到不了兒孫那一代。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到有人大富大貴的,沒幾年就不行了,家道中衰,為什麼?肯定造了缺德事,損了陰德。甚至有時候表面上看是善的,慈善家,可是你要知道,他為什麼家道中衰?為什麼沒有善終?裡頭有我們沒見到的因果。要知道,天道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這個道理一點都不會差錯,所謂是福善禍YIN。下面講公平正直,一個人光明正大,他公平,待人公道、正直,內心是正直,這種人即使是他沒有子息,就是沒有後代,他死了也會做神,為什麼?因為神就是公平正直。他能夠享受大眾的祭祀供養,雖然自己沒有子嗣祭祀,大眾給他祭祀。我們最近的看到,周恩來總理,公平正直,雖然他沒有子息,可是他受全中國人民的愛戴,甚至是世界人民的愛戴,他走的時候聯合國為他下半旗,這都是證明這個道理。

  下面說「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這是開口隨便就來豪言壯語,說我可以給你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惜,說輕生。這種人,你別聽他現在豪言壯語,真的有需要他的時候,臨大節,他就不知人去哪兒了,決然規避,不知道他去哪了,靠不住!真正靠得住的人,反而他口裡不說這個,忠厚老成,急則可相依,真正有急難的時候,反而忠厚老成的人,平時緘默,不太愛說話的,這種人反而是很好的依靠。逢人稱知己,這種人有,見到人,剛認識沒多久,拍肩膀稱哥們,跟人是患難知己了,你跟他深交下去,一看也平平常常,這種人怎麼是知己?要知道人生,古人講得一知己足矣,知己難遇,有的人甚至一生都得不到一個知己。所以真正得了一個知己,這種人必定是非常珍惜這種友情、這種朋友的道義。朋友可以滿天下,跟每個人都應該和諧,都應該講禮貌、恭敬,這是對的,但是知己沒幾個人。因此對那些輕佻的人,一下哥們來哥們去的,那種人你就知道你不可能跟他深交。

  下面講「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梁棟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如果一個人,你交代給他大任,他能夠不辭勞苦,不避譏嫌,不辭勞怨,這種人他能夠堪任大事,他是國家棟梁之材,我們講這是中流砥柱的人物。為什麼?因為他能擔當,他不會因為這些辛苦,或者人家譏嫌他,他就會推托,當然這種人肯定不是隨便擔當。就像劉備去請諸葛亮,三顧茅廬,諸葛亮不出山則已,一出山,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應該學這種人。反過來,遇小故辄避嫌疑,這是什麼?遇到點小事發生了,或者人家有一點譏嫌了,說點風涼話,他這一聽就坐不住,他就要避嫌疑了,不願意承擔一點責任,把自己的面子放在第一位,有什麼責任,推得干干淨淨,跟自己一點關系也沒有,不肯擔當,那豈是腹心之寄?腹心就是你很難把他做為心腹之交,你很難寄托他大任。為什麼?他不能擔當。所以做大事的人是能擔當的人,你看我們現在學習弘法利生的人,這是大業,如來家業,這就要學不辭勞怨,不避譏嫌,不用怕人家有嫌疑,要能夠勇於承擔,這種人才能夠成就棟梁之材。

  下面說「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待人有地,無端福祿更延年」。與物難堪,什麼意思?物就是一切萬物,人、事、物都包括了,難堪,堪就是忍受、包容的意思,也就是他跟一切人事物都很難忍受、包容,就是跟人事物過不去,常常會起對立、起煩惱,怨天尤人,這種人這個福已經損得差不多了。所以他不測亡身還害子,不測就是橫禍,沒有預料到的橫禍突然來了,所謂橫禍而死的,而且還贻害子孫,子孫也會遭到報應,遭到連累。所以人要有包容心,天地重和氣,和氣能育萬物,如果跟萬物都不能夠相容,真有這樣人,我還見過,跟每個人都鬧矛盾,而且東西擺得不正他都會起煩惱,跟萬物都會對立、矛盾,一有點什麼事就會大發脾氣,什麼事都沒有他自己一個人還生悶氣,這種人肯定是會遇上奇禍。下面說待人有地,這個地就是余地,待人處事接物都留有余地,要懂得包容、懂得容忍,留三分給人面子,給事有余地,這種人他會無端得福,就是無端端的得福報,福從天而降,就好像中了六合彩這種,福報從天而降,而且他還延年益壽,福報來自於他厚道,他留有余地。

  下面講「迷花戀酒,阃中妻妾參商;利己損人,膝下兒孫悖逆」。迷花戀酒就是我們一般講尋花問柳,心YIN念很重,而且很放蕩,生活放蕩,這種人我們可以預測,他家裡的妻妾女眷肯定也是不和睦,甚至也會出現所謂的婚外情。所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今日YIN人妻,來日自己妻被人YIN,這一報還一報。利己損人,這種人他的兒孫必定是敗家子,為什麼?因為他跟人家損人利己,是別人的冤家,他的兒孫也就做他的冤家,他損人利己得來的這些利益,沒多久他兒孫就給敗完了。這種故事歷史上多得不得了,小說裡看到的真的是非常多。

  下面說「賤買田園,決生敗子;尊崇師傅,定產賢郎」。賤買田園,就是人家賣田園家產他要賤賣,為什麼賤賣?肯定是因為有急事,譬如說父母有病,沒錢,急著要變賣家產來醫治,或者是要變賣家產來還債等等,總是都是有急事,才不得不變賣家產。如果我們這時候趁火打劫,把這個田園壓低價格,從中漁利,這叫做趁人之危。人家有危難,不但我們不能夠幫助,反而趁火打劫,這種人你想想,決生敗子,肯定他生的是敗家子。因為他的這些家產得來的,這裡面缺了陰德,有怨氣,所以自然招感冤家來給他敗完。尊崇師傅,這是對老師非常尊敬,尊師重道之人,這種人定產賢郎,他肯定有孝子賢孫來投生。為什麼?這是感應,你重視師道,必定有尊師重道的子孫來投到你家,所以他長大必定是賢能之人。因此你要求福報、求好兒孫,還得反求諸己,要自己從內心裡求。

  下面說「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先看第一句,這個愚魯,愚是愚昧,魯是魯莽,又愚昧又魯莽,還帶說話尖酸刻薄,你想想真的是薄福之相,他肯定貧窮短命,必損壽元就是短命,這明擺著的,本來就不識時務,還亂說話,得罪人,甚至是得罪天,必得天災人禍。下面說「聰明子,語言木讷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诰」。聰明子就是天資聰慧的人,可是他語言並不多,語言木讷就是少言寡語,這個讷就是少言寡語。老子說的「大辯若讷」,這個大辯就是辯才無礙之人,很會講話,可是平時看到他少言寡語,好像不懂說話,就好像孔子的學生闵子骞一樣,平時不說話則已,一說話,這個語言可以定國安邦。孔子說「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君子說話要少,沉默,但是行動要敏捷,這才是君子。他不僅說話謹慎,處事戒多言,言多必失,處事的時候要少話,多話了很容易有過失。只有愚人、魯莽之人他才會多話,他就得罪人多。他不僅少言寡語,而且神態優容,就是悠然自在、和諧、潇灑大方,這個神態一看,大富大貴之人,他能夠享安康,安是平安,康是健康,而且還膺封诰,膺是接受,接受什麼?朝廷重任,封爵封位。

  下面說「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這是在艱苦患難的時候能夠堅持自己的操守,這種人他如果能夠讀書,將來可以做朝廷砥柱棟梁這樣的重臣,可以定國安邦。為什麼?因為他的品格忠厚,而且他讀書又有學問,他就能夠堪當大任。下面說「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這個安樂中若忘,什麼意思?就是他不會耽於安樂,不會沉淪於安樂,這叫安樂中能忘,換句話說,他有憂患意識,安樂中他還要想到憂患,甚至能想到天下人的憂患。這種人他必定有功名富貴,縱然他是才學比較低,他也一定是金榜題名,青雲是青雲直上,這種人他的功名富貴很暢通。為什麼?因為他有德,而且他不會被富貴所迷,胸有大志,這就是國家的人才。

  下面說「鄙吝勤勞,亦有大富小康之別,宜觀其量」。這個鄙就是心地卑鄙,心胸狹窄,不能夠容人,不能容事,吝就是吝啬、自私,這種人往往是什麼?什麼東西捨不得,你看他好像挺惜福的,對很多自己的這些用品確實很珍惜,本來勤儉是好事,可是他這個勤儉是出於自私。他也很勤勞,一生都在很勤苦的干,但是他能不能得大富?這個不一定。這種人能夠一輩子勤勞,而且能節儉的,他也能得個小康,吃飯、生活能過得去,但是如果得大富,那就要看他的量,宜觀其量,這個量是心量,心量大他的福才大,他才能有大富。換句話說,你看他很節儉,還要看他對人怎麼樣,如果他對人也吝啬,那麼你知道,他最多是個小康,他不能得大富,他量小,我們講量大福大。所以勤勞、節儉是好事,你還得擴大心量,對自己要勤勞、節儉,但對別人要豐厚布施、服務,讓人家安樂,你有這個心量你就能得大富。

  下面講「奢侈靡麗,寧無奇人浪子之分,必視其才」。這個奢侈靡麗就是我們講的生活,一般都是富貴人家,很奢侈浪費,靡麗就是很華盛,生活真的是豐富多彩。這種人有兩種,一種人是奇才之人。什麼是奇才?就是他有一種特殊的才能,所以他能夠恃才傲物,這種人往往是視金錢如糞土,所以他對生活他可以很奢侈,他無所謂。過去弘一大師就是這種人,未出家之前他是這種人,生活也是很奢侈,甚至還不太檢點,我們一般看起來他不太檢點,看起來像個纨褲子弟,可是這種人他一旦接觸了正法,他也是一個難得的大成就者。另外一種人那就不行了,浪子,就是纨褲子弟,他就是愛耍這些闊氣,顯示自己富貴,實際上自己沒量,無才無學又無德,這種人他這一生肯定就不行。所以這也要看兩種不同,這是相學當中看人看得很細致。

  底下講「弗以見小為守成,惹禍破家難免;莫認惜福為悭吝,輕財仗義盡多」。見小就是見識小,沒見過世面的,守成就是他能夠墨守成規。這兩種人其實是不一樣,不要把這些見識淺薄的人,只顧眼前利益,他本質上實際上他是膽小怕事、貪吝,捨不得自己的錢財,害怕自己的家產破落,他不肯布施,你看這種人,表面上看他好像挺老成,挺忠於家道,墨守成規,實際上他內心裡貪吝如果沒放下,布施的心沒有真正拿出來,甚至會有損人利己的心,這樣他也是會最後破家難免,惹禍也難免。底下講惜福和悭吝這兩個不同,惜福他是對自己的生活節儉,很珍惜福報,不會奢侈浪費,但是對人他不會悭吝,不會吝啬,不小氣,小氣的人就沒有福報。惜福的人往往會做出什麼?輕財仗義。你別看他自己生活好像很節儉,一到需要的時候,他可以為朋友傾家蕩產去布施。所以惜福的人他不是貪的,心不貪,這跟悭吝不一樣,悭吝是自私,惜福的人他是大公無私的。

  下面講「處事遲而不急,大器晚成;見機決而能藏,高才早發」。處事遲,這個意思是講臨事的時候很鎮靜、沉著、從容、淡定,不急不躁,這種人往往是大器晚成,因為他有耐心,他往往能夠給自己留有足夠的時間和余地,他不會急躁,可以預言他是大器晚成。見機決,這是見到機會來了,馬上就決定,這個人當機立斷,他不猶豫。這個機,特別是大事來臨,他能夠馬上把問題看清楚,當機立斷,已經下了決定,但是他還能藏,藏是什麼?他不會顯露,機是有機密的意思。特別是古代的統帥,領兵打仗,看到眼前這些軍事的形勢,他已經是心中有數,可是他藏而不發,他的心有這個量,我們講「將軍額頭能騎馬,宰相肚裡能撐船」,他的心量很大,所以他能藏得住。心量小的藏不住事,一點小事都給發出去了,這就不能夠擔當大任,也做事就很容易敗。所以見到這個機會來了,當機立斷,而且能夠藏而不發,慢慢的把他的工作計劃推展出去,這種人高才,而且高才早發,他往往會我們講很快就能夠走上大任。

  下面講「有能吝教,己無成子亦無成;見過隱規,身可托家亦可托」。這是講有一類人,自己有能力、有才能,可是他不肯教人,吝教,就是佛法講吝法。吝法的人,他不肯布施法,自己就沒有成就,這因果,所以自己無成,子孫也無成,禍延三代,所以千萬不可以吝法。自己有才華,人家來請教,一定是和盤托出,毫不保留,這是真正成就自己。布施法得聰明智慧。見過隱規,就是見到別人的過失,隱就是暗中,暗中來規勸他,不在大庭廣眾,不在別人面前來規勸。為什麼?因為在別人面前規勸的話讓他不好意思,讓他下不了台,要給人留有余地,給人留面子,這種心是厚道。厚道存心的人你可以把身家都托付給他,這種是叫高義之士,他有道義,能夠擔當的。

  下面講「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知足,這是他安分守己,沒有非分之想,而且他是謙卑的。自滿的人不同,表面上來看好像知足人和自滿的人有共通點,都好像不想再進取了,不與人爭,可是自滿的人他的內心是傲慢的,自命清高。那麼這種人是得什麼?矜而受災,矜就是自滿、驕傲,滿招損,謙受益,自滿的人他就有災禍來了。知足的人能謙虛,他能獲福,他能常樂,常得安樂。

  下面說「大才與庸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大才和庸才有區別,什麼是庸才?誕而多敗,庸才的人是沒有實際能力的,反而他會誇誇其談,誕就是誇誇其談,俗話有一種叫扯誕,就是這個誕字,愛扯誕的就是愛誇誇其談的,說假大空的話,紙上談兵,像戰國時的趙括,紙上談兵,最後全軍覆沒,做事往往多敗,那是庸才。大才不同,大才是實而有成,實是實實在在的,一步一個腳印,重視實際操作,不重視誇誇其談,這種人往往有成就。所以我們要看是不是真才,要有真才實學。

  下面講「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這個忮,忮求念勝的忮就是固執的意思,所謂剛愎自用,不能聽人勸導,自己認定是這樣就不肯回頭,這個念勝就是好爭勝。確實有這種人,很固執,他這個目標他一定要去實現,實際上這個目標不一定是妥當的,別人勸阻他,他也不聽,一意孤行,為什麼?因為他爭強好勝,不服輸,不肯認低微。他心裡圖什麼?圖的是名利,他為這個動機來的。到最後,到底遜人,遜就是差過人,最後結果他肯定也是敗局,他爭不過人,為什麼?他沒這個德、沒這個才,換句話說,他沒這個福報,他怎麼能跟人較量?他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不知道統觀全局,最後他這一局棋還是輸的。歷史上劉邦跟項羽之爭最明顯的,項羽是非常厲害的,也是一意孤行,爭強好勝,也是勇猛無比,所去無敵,確實一直都是打勝仗,打到最後,人家劉邦很有謀略,有張良輔助他,有韓信幫助他,最後一舉還是把項羽給滅了,項羽烏江自刎,到底遜人,他這局棋還是輸了。所以不要有爭強好勝,名利也不要去圖,不貪圖。不貪圖名利,不爭強好勝,你的心是定的,看問題就清楚,你自然就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下面說恻隱心多,恻隱之心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之心、仁愛之心,仁愛心很厚,慈悲心很重,遇到人總要去幫助別人,他的果報自然是他遇到艱難他中途也獲救,往往我們講他是福大命大之人。所以一般世間人有句話講,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個話不是因為他大難不死才有後福,這個必有後福這個果不因為他大難不死這個因來的,大難不死也是果,因是什麼?因為他恻隱心多,他有慈悲心、有仁愛心,這就是福,所以他能夠大難不死,他也有後福無窮,因果不能搞錯,我們要看到根本的因。

  下面講「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較量锱铢,豈足期乎大受」。不分德怨,這在《弟子規》上講的,恩和怨他不明白,渾渾噩噩,《弟子規》講的是什麼?「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要有這種厚道心。可是恩他不記,甚至有人對他有恩,稍微有一次做錯了,他就記著他的怨,把他的恩都忘了,這就是不分德怨,講的是這個意思。所以他的果報是什麼?料難至乎遐年,遐是遠,遐年就是晚年,他很難到晚年,料就是我們可以預料他難到晚年,換句話說,他必定是夭折。一個人的壽命跟他的福報成正比,而他的福報是跟他的心地相應的。所以你看《太上感應篇》上講,「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等等,最後講到「算盡則死」,壽算最後盡了就死了。壽算,天神他依人的這個善惡來加減,心地刻薄,老念怨不念恩,那壽算一定大大減損。較量锱铢,锱铢是古代重量的單位,是很小的重量,一锱是一兩的四分之一,一铢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所以這是很小的一個重量單位。較量锱铢就是這些小的東西都是斤斤計較,不只是斤斤計較,兩兩計較,一斤都算多了,一兩一兩都得計較,那他的福就小。豈足期乎大受,你怎麼可能讓他能得到大受、大富貴?他受不了,為什麼?因為他的容器小,量小,裝的福就少。所以量大福大,待人都要厚道,「與宜多,取宜少」,不可以斤斤計較,要盡量的布施,不能為利益去跟人爭執,這種人有大福報。

  下面說「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無?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這個過剛者就是人太過剛強,剛強本來不是壞事,人應該堅強,要能夠勇猛精進,特別是做事,需要有勇猛之心,才能夠堅持到底把它做完。但是如果太過剛強了,就變得很容易跟人家鬧矛盾,做事不圓融,那麼你做事,可能一件、兩件事你能夠很容易成功,你憑著你剛勇之氣一蹴而就,很快你就能夠做成功,可是災傷豈保全無,你怎麼能夠保證沒有災傷、沒有禍害?一次、兩次行,再多了可能你就會遭到很大的障礙,甚至是天災人禍、傷害、毀謗統統來了。所以做人不能夠太剛,古人講的,要內剛外柔,外圓中方,內是剛的,就是有一股正直之氣,對外要圓融、要柔和,這是我們老法師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裡講到的四德之一,就是「柔和質直」,內要正直,處世待人要柔和。下面講,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柔和也是好事,但是不能太柔,太柔就變成軟弱了,軟弱的人他就很難辦事,他不能擔當,所以做事難成,一生做不了什麼大事,可是他因為柔和,他也能夠平平安安,平福,他有個平安的福,他也能夠安受。為什麼?因為他也能做到逆來順受,不跟人起沖突,不跟人爭執,可是要辦事他又辦不來,那就得一個平安,安享晚年,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命。這是要學會中道,剛柔相濟這就是好,不可過剛亦不可太柔,這些都是學問,讓我們自己去體會。

  下面說「樂處生悲,一生辛苦;怒時反笑,至老奸邪」,這是從相上來預卜人一生,一個人遇到樂事,本來是快快樂樂,值得慶幸,值得歡喜,可是他偏偏生起悲惱。這種人是什麼?他受不了樂事,他沒這個福。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懂得知足常樂。為什麼會生悲惱?因為他想到樂極生悲,月圓了就得虧了,事到樂極了就生悲了,他想到這他就生悲了。所以一切法由心想生,他想這個就得這個,所以一生樂的少、悲的多,一生辛苦操勞。我們修行人不要有這些憂悲苦惱,只在當下,永遠都是歡歡喜喜,知足常樂,一生過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下面講,怒時反笑,至老奸邪,這種人很厲害,本來他遇到這個事,一般人會很生氣的,可是他竟然笑起來,這種人我們講他城府很深,所謂喜怒不形於色,他的相貌上你看不出他內心裡想什麼。三國裡面曹操就是這樣的人,他赤壁之戰大敗,走到華容道遇到了張飛、關公、趙雲來擒他,這時候他應該是非常生氣才對,兵敗如山倒,正是很憤怒的時候,他反而大笑,至老奸邪,這種人他肯定是大奸大惡之人,所謂老奸巨猾,這種人也不是好對付的。真正我們不要學這個,不要學城府,要學什麼?坦坦蕩蕩,也不要發怒,但也不要故意做出這種怒時反笑的樣子,總是正直、坦蕩,做個正人君子,心裡不要有奸邪。

  下面說「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這個好矜己善就是很喜歡自己表功,矜就是誇獎自己,講自己善,講自己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有這些功勞,愛自我吹噓,這種人就不要再望功名,換句話說,你的福都被享完了,都被你吹掉了。你的好名聲也是你的福報,你的好名聲都出去了,將來怎麼還有再多?沒了,沒有再有功名。讀書人過去都非常謹慎這一點,所以都很謙虛,自己做善不要人知道,要積陰德。所以陰德能夠讓你提升,功名富貴你才能夠有。樂摘人非,就是好挑剔人,好講人的是非,特別揭人短處,揭人的陰私。《太上感應篇》講的,「攻人之過,揭人之私」,愛講人家的毛病,特別是人家最不樂意的那些陰私的事,他都給抖出來,這是最敗壞陰德的,所以他自己性命也難保,因為福都給他蕩完了。

  下面說到「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功歸人而過歸己,盡堪救患扶災」。有一類人喜歡責備別人,特別出現問題了,他不肯自己擔負責任,他把責任推給別人。責己輕,就是對自己不會責備,不會自我批評,去批評別人,這種人我們就不能跟他同謀共事,他不是你真正的朋友,他不可能跟你共患難,不是你的知己,為什麼?因為他不願意擔當,有責任推給別人。真正的正人君子都是過歸於己,功歸於人,就是下面講的,功歸人過歸己,自我責備很重,絕不批評別人,這是厚德,所以他能夠堪當大任。救患扶災,救百姓患難,救人於水火之中,這就是正人君子。

  再看下一句,「處家孝弟無虧,簪纓奕世;與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這是講到在家裡注重孝悌,一家能和睦,所謂孝悌傳家,無虧是沒有虧損,大家都做得很好,這樣一個家庭,我們知道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他後福無窮。簪纓就是過去古代達官貴人他帽子上的這些裝飾品,這是比喻顯官。奕世是累世,世世代代都有出這些顯貴的兒孫,所謂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找人才肯定是從孝悌之家來找的,自然子孫就能榮貴。與世吉凶同患,這是跟世人同患難、共吉凶,我們一般講有福共享,有難同當,這種人受到世人的愛戴、敬仰,所以血食千年,一般民間用血食供養鬼神,祭奠這些神靈。這是比喻什麼?世世代代的人民都懷念他、愛戴他、敬仰他、祭祀他。

  下面講的,「曲意周全知有後,任情激搏必凶亡」,這句話是講,曲意周全就是委曲求全的意思,自己甘願吃虧,能夠顧全大局,能夠照顧到別人,寧願自己受點氣,吃點虧,不在乎,這種人必有後福,知有後,這個後就是一般世間人有後代,有好兒孫。另外一種人,任情激搏,就是任性,他性格很激烈,很愛搏斗、好斗、好爭,那麼這個人必定最後是凶亡,死路一條。從歷史上看,大凡早亡夭折的人都是任性、好斗之人,頑固、不肯回頭之人。

  下面說「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這個易變臉就跟前面講的轉眼無情那個意思相像,他這個人心裡沒有道義、恩義、情義,老是變臉,對富貴的人就點頭哈腰,滿臉笑容,對貧賤的人他就傲慢,看不起,做出那種輕賤別人的樣子,這是薄福之人,這是最薄的,因為心地刻薄,相也就刻薄。這種人奚較,奚就是何必,何必跟他計較。所以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幫助他的時候他們千感恩萬感恩,轉頭他不認識你了,這種人我們知道他福薄,不要跟他計較,再過幾年你再去看他。耐久朋,這是什麼?能夠耐久的朋友,什麼是耐久的朋友?跟你共患難多年,所謂松柏能夠歷嚴寒,歲寒才知道松柏之後凋,他這個道義、恩情耐久,這種人他像大海一樣能包容,他有容量,他能擔當,他可以你以身家托付,你能信任,能夠靠得住。

  下面說「好與人爭,滋培淺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積厚而事業能伸」。這句話是講喜歡爭強好勝,跟人家競爭,爭功搶利,這種人我們知道他滋培淺,換句話說,他福薄,他膚淺,只重眼前利益,眼光也短淺,那你就知道他前程有限,不可能成大氣候。下面講的必求自反,他能反求諸己的,特別遇到了發生問題的時候,他必定是自我檢討,把過失歸到自己,他不會去責怪別人,這種人他蓄積厚,他有容乃大,他根基厚、福報厚,我們可以預料這種人將來事業能伸,他事業能夠得到大發展,將來必定得功名富貴,學佛的人必定是在佛法中有很大的成就。為什麼?佛法常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的人不會看別人的過失,都是反求諸己,所以他才能夠成就。

  下面講到「少年飛揚浮動,顏子之限難過;壯歲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這是年輕人、少年人,閱歷不深,經驗不足,但是飛揚浮動。這什麼?好出風頭,好表現。可能是有點才華,也給他能夠表現出來,人家在旁邊看到都很贊歎,年紀很小有這麼好的才華,神童,天才,都給他贊歎,心就浮動,心浮氣躁,他的心就扎不下來學習,這種人最後必定是我們講的江郎才盡。古代的江郎就是這樣的,從小就會寫詩,寫得很好,個個大家都捧他,都贊歎他、恭維他,說他是神童、天才,都找他寫詩,成年以後這些才華都沒有了,江郎才盡,用完了。所以少年人最重要的是充實自己的才華,加厚自己的德行,我們希望的是大器晚成,不是求的少年飛揚浮動,所謂的厚積薄發。如果不是這樣,少年飛揚浮動的話,那麼顏子之限難過,顏子是顏回,顏回只活到三十二歲,這是用他來代表壽數,三十歲也就難過了。一般講的才子、紅顏多薄命,古代的這些才子,早發的才子,很少過三十歲的,像駱賓王、王勃這類的所謂才子,都是三十歲上下就走了,為什麼?福都享盡了,沒有積後福。縱然沒有夭折,他中年以後也不會有什麼成就。現在我們看到很多父母培養孩子都喜歡搞這個飛揚浮動的東西,讓孩子出來表演節目,《四書》背得爛熟,到處去風光,大家都喜歡得不得了。看了這句你就曉得,顏子之限難過,所以就要把浮躁的心降下來。

  下面說「壯歲冒昧昏迷」,壯歲是壯年,一般講到了二十幾三十歲還冒昧,所謂魯莽行事,冒進,這種人做事考慮得不全面,沒有考慮觀察大局,做的決定魯莽,或者昏迷,昏迷就是混混蒙蒙的,迷惑顛倒的。這個不惑之期怎免?不惑是指四十歲,叫不惑之年。這個不惑的四十歲的期限你可能都過不了,換句話說,你也是短命夭折之類。為什麼?到二、三十歲了,還沒把這些習氣、毛病改過來,那就難了。所以古人重視從小的教育,給他扎好根,就防止他將來會出現不幸,這是父母真愛子女。即使是天生命不好,相不好,也能通過教育,讓他能夠知書達禮,來斷惡修善,改造命運。我在小時候長輩們就告訴我,說一個人命運是由五個方面決定,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民間說的話,你這個大運,當然你天生的是命,後頭是流年運,大運、小運、流年,這是運,還有風水,風水是你家裡的,你的祖先墳地,這三者你改不了,可是四積陰德、五讀書,這兩條你能做,你積陰德可以改造命運,也能改變風水,我們這裡講的,你能夠改相,跟改風水一樣,風水也是相。五讀書,這個讀書就是讀聖賢書,學習了聖賢教育,知道了倫理、道德、因果,你就知道如何做人,斷惡修善你就能夠改造命運。所以教育是何等重要。

  這個「心相篇」非常的好,可是我們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還沒有講完,我們就留到明天繼續來跟大家分享。最重要的,不是拿這個東西來看別人,看人家的相是怎麼樣的,有沒有福報,關鍵是反求諸己,看看自己,對照一下我自己有沒有問題,要改正過來,這就叫修行。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十六集)  2008/10/10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16

 

上一篇:淨空法師:回歸宗教教育,實現宗教團結
下一篇:為何不能吃狗肉,牛肉,五大家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