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阿含經》卷七《弊宿經》中,記述了一個批駁人死斷滅論的故事。經載:有一少女迦葉,為釋迦佛弟子,已證阿羅漢果,釋迦佛逝世後,迦葉羅漢與五百比丘雲游至北印拘薩羅國的斯波(酉+盆)村。這個村子裡有個叫弊宿的長者,是村裡的婆羅門祭司,卻“常懷異見”,反對婆羅門教傳統的輪回說,宣揚人死後沒有來世,沒有再生,沒有善惡報應。此人聽說迦葉羅漢等來到村裡,向村民宣說死後有來世、有轉生,有善惡應,乃谒見迦葉,與她辯論死後是否斷滅的問題。他向迦葉羅漢提出種種诘難,論證死後斷滅,迦葉羅漢一一予以反诘。
弊宿先說:“按照諸家沙門、婆羅門的說法,人若行殺生、偷盜、YIN亂等惡業,死後要墮入地犾,我難以相信此說,因為我從未見過有死去的人回來報信說他墮入了地犾,若實有地獄,他應來報,使我知曉,才能確信。”
迦葉答言:“有智之人,應從譬喻中獲得領悟。比如有盜賊屢犯王法,被國王捕獲拘禁,下令斬首,此賊溫言軟語乞求行刑者:‘請您暫且放我回答,辭別親知故舊,然後再回來受刑吧!'弊宿長者,那行刑人會放他回家嗎?”“不會。”“同為人類,尚且不放,何況身死命終,墮入地獄,那無情的獄吏鬼卒,豈肯放他回來報信!”
弊宿又提出诘難:“既然沙門、婆羅門說行不殺不盜等十善的人死後皆生天上,為什麼我從未見過死者來報其生天之信?”迦葉羅漢還是設譬喻回答:“比如有人墮於茅廁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蔑刮、澡豆淨洗,香湯沐浴,眾香塗身,換上華貴衣飾,供以百味美馔,以五欲娛樂其心,你說此人還會再投到茅廁中去嗎?”“不會。”“行善生天者便如此人,這人間地面臭穢不淨,天神們在離地面幾百裡處,遙聞人間臭味,臭於茅廁糞坑,那生天者飽享五欲之樂,快樂無比,豈肯再返回人間報信?”
弊宿又诘難說:“我有個親戚,淨持五戒,按沙門、婆羅門之說,他死後應生於忉利天上,他臨終前,我曾囑托:‘你若生天,見實有天堂,請來告訴我一聲。'但他命終之後,並未來報,他是我的至親,不應失約而不來報,這不是說明沒有什麼後世嗎?”迦葉答言:“人間的一百年,只當忉利天上一日一夜,也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忉利天人壽命千歲。你的親戚生前淨守五戒,命終必生忉利天,他生天後,也許會想:我剛生此外,先娛樂游耍兩三天,然後再去報信吧,弊宿你說,縱使他來報信,你能見到他嗎?”“不能,等他來報,我已死去多年了。”
弊宿又問:“你說忉利天壽命如許長,誰能證明?”迦葉回答:“比如有人生來失明,從沒見過五色、日月星辰、丘陵溝壑等的形相,有人問他:五色、日月星辰等是何形狀?盲人答言:沒有什麼五色、日月星辰等東西。弊宿,你說盲人答得對嗎?”“不對。”“忉利天壽也是如此,實有不虛,你無天眼,不能親見,便說為無,豈有此理!”
弊宿說:“雖然如此,我還有不信的理由:曾有村民們捉得一賊,我命人將此賊置大鍋中,嚴加封蓋,以火燒煮,觀其靈魂出入之處,結果沒發現有靈魂出去,揭開封蓋,也未見靈魂的影跡。若有靈魂死此生彼,應該見到呀。”迦葉诘問:“你寢高樓之時,曾夢見過游行於山林江河園林浴池城巷等處嗎?”“夢見過。”“你做夢時,有家人在旁守護嗎?”“沒有過。”“你現在活著,意識從身中出入,尚不可見,何況死後?你不知道那些修道的僧人,精勤不懈,深入禅定,證得天眼通,能以天眼明見眾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你未得天眼,無理由以自己肉眼的有限知見能力,便斷言因看不見意識出入,便沒有他生後世。”
弊宿又說:“我管理的村子裡,有作賊者,被人擒縛到我這裡來,我命人活剝其皮,尋求其靈魂,而不得見,又把他的肉一塊塊割下來,把他的筋脈骨節剖開,骨頭敲碎,檢查骨髓,無論從哪裡也沒發現靈魂或心識存在,因此而知沒有什麼來生後世。”
迦葉還以譬喻回答:“在久遠的過去,有一侍奉火神的修道者,收養了一名孤兒,當此孤兒十來歲時,修道者有事遠行,囑咐孤兒守護火種,千萬不可讓它熄滅,萬一熄滅,鑽木取火以續燃。修道者走後,小兒因貪玩失職,致使火滅,乃吹灰求火,不能得,又以斧子劈柴以求火,方法不對頭,豈能求到?求火種須要用鑽木等正確方法,尋求眾生的心識,也必須通過正確的途徑,修道坐禅,得超越肉眼有限感知閥阈的天眼通,才能明見眾生死此生彼。”
弊宿還是說:“我還有不能相信的理由。我村子裡有作賊者,我命人將他捉來,以秤稱其體重,然後殺死,再稱其屍,誰知不見減輕,反而加重。由此可知沒有靈魂離開其身,也就不會有來生後世。”迦葉問他:“你見過稱鐵嗎?先冷稱已,然後加熱再稱,重量會減輕。人活著時身體柔軟溫熱而輕,死後屍體冰冷僵硬而重,就象熱鐵柔軟而輕,冷鐵堅硬而重。”
弊宿還是說:“我還是不信。我有親戚身患重病,我去看望,扶他右脅而臥,見其言語動作如常,又扶其脅而臥,也是如此。不久他命終,我令人扶他左臥右臥,反復觀察,見他不再能屈伸肢體、言語瞻視,可見人死神滅,沒有來世。”
迦葉答言:“往昔有一國家,國人從來不知有螺貝之聲。後來有一位善吹螺貝者到彼國中一個村裡,執貝三吹,然後將螺貝(海螺殼做的吹奏樂器)置於地上。村裡人被樂聲驚動,紛紛來圍觀問是什麼聲音,吹奏者手指導螺貝回答:是此物之聲。村民於是有手去觸摸螺貝,不聞有聲。吹奏者乃取貝吹奏,村民這才覺悟說:原來這好聽的樂聲不是螺貝所有,須用手指按、以口吹氣,才會發聲。弊宿,人也是如此,當有生命、有心識、有氣息進入時,才能言語瞻視動作,人死則沒有了生命、心識、氣息,只留下一具僵屍,豈能言語動作一如生時!”
迦葉勸弊宿放棄對自他有害的斷見,並設二譬喻勸導,弊宿還是不信,又反诘說:“你們既然宣揚行善生天,快樂樂無比,那是死了比活著要好多了,何不自殺去享天上之樂?”迦葉答言:“這斯波(酉+盆)村中,過去有一修道者,已一百二十歲,他有一妻二妾,妻先有子,妾方懷孕。不久修道者命終,其妻對其妾說:家中所有財物,都應屬我所有,沒你的份兒。妾言:此且慢提,等我分娩後,若生下男孩,遺產便應有我一份;若生女孩,你將她養大嫁出去,將得到一份財禮。不料妻的兒子卻幾次三番向妾索要遺產,妾無可奈何,便以利刀自剖其腹,即害自己,又害他人。你應拋棄邪見,接受正見,確信死後非斷,有來生後世,善惡果報,自己行善,勸人行善,這樣對己對他,才有益處。”
經過多番往復辯駁,弊宿長者終於接受了死後非斷說,並自願受三皈五戒,成為一名佛教徒。
弊宿婆羅門對人死有來世說的質疑,及其所持人死斷滅的理由,很具代表性,今人主張斷見的思路,實際上尚不出當年弊宿長者的路數,只不過依據科學知識,思考得更深細些而已。迦葉羅漢的反駁,現在看來算不得十分有力,而且全用譬喻,這在形式邏輯,屬類比推理,至多只能得出蓋然性的結論。做夢時意識從身中出入,死後身體變重二說,已被證明為誤。但其觀察死後非斷方法、思路,還是蘊含著從現代人眼光看來也不淺的道理,值得仔細玩味。
《大智度論》論證人死非斷:
釋迦牟尼滅度後,隨印度文化的發展,佛教內外異說歧出,教內有二十個部派先後分出,教外有九十六種外道出現於世。各宗教、學派之間,及佛教中派之間的論戰,將佛教教理的發揮推向高峰,非斷非常的輪回觀,進一步深化、理論化。大乘龍象龍樹的名著《大智度論》卷三八,從多方面批駁人死後“但見其滅,不見更有出者受於後身”的人死斷滅論。龍樹所舉的人死非斷的理由,大略有八點:
1.由眾生天性知必有其前世之因。若身死永滅,無有前生,便難以解釋眾生生來便有的天性:如嬰兒初生不經人教便自然會憂喜怖畏,會哭會笑,牛犢生來便會吃奶,豬羊之類生後不久便知牝牡交合;還有:兒女肖其父母,人的長相有美丑之分,資質有聰明愚鈍之別,如果沒有宿世所習作為其因,則這些現象便成了無因之果,違前緣起法果必有因的規律。由此應有前世,有前世故,必有後世。
2.以肉眼有局限性,天眼了了見故,知有前生來。若以人死亡時不見有什麼東西離體而去為無後世來生的理由,則人的肉眼等感知能力,有其局限性,非一切能見,以有局限性之感知否認自己不能感知到的東西的存在,是為荒謬愚癡。就拿具局限性的感知來說吧,耳朵能聽到的聲音,眼睛便已看不見其實體,難道便能以眼之不見聲音,而否認聲音的實有?輪回轉世的情狀,也非不可見知,只不過是凡人的肉眼之有限感知能力,豈能親見來生後世?若肉眼能知見一切,修道者們就不必去辛苦修正清淨天眼了。肉眼若能窺破生死去來之秘奧,凡愚與賢聖之間豈非是沒有了區別?
3.形成生命的主因煩惱未斷故,知有來生後世。煩惱(自我執著、自我貪愛、愛欲等),是人出生及生存的主因,人死雖不見有何物來去,但作為生命動力的煩惱為主因生起新的身、情、意。眾生由身、情、意造業,行善作惡,雖然沒有什麼看得見的東西從今生搬到來世,但必然從今生所造的善惡業生起來世的果報。“譬如乳中置毒,乳變為酪,酪變為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乳、酪雖變,而皆有毒。此身亦如是,今世五眾(五蘊)因緣故,更生後世五眾,生業相續不異故,而受果報。又如冬木,雖未有花葉果實,則次第而出。”
4.由宿命通,知必有前生後世。這個人世間,雖然大多數人都矇矇不知前生,但也有些能記得前世、自如宿命的人,對他們來說,前世的經歷,就像人夢中趕路,疲倦至極而睡臥,醒後回憶夢中所經由。不知宿命的人,沒理由僅依自己的無知,便否認別人的有知。
5.由身心關系可推知有來生後世。從身心關系而言,人若生起過重的瞋怒、嫉妒、疑慮、後悔等,擾惱自心,便會導致面色不佳,身體枯瘦;若生純淨的善心,深信因果,具有正信,得如實知見諸般事理的智慧,則能使心歡意悅,身體輕快,面容和悅。“以有苦、樂因緣故,有善、不善,今定有善、不善故,當知必有後世。”善或惡的心理活動為主因,必然會出生後世的身心。只不過眾生肉眼難見,智慧淺薄,產生種種邪見、疑惑,即使能修福行善,作些好事,但多心疑未必會有善報,總是難得作出太大的善舉,常作無悔。就像有醫師為一國王治病,疑心即便治好國王也不會有多少賞賜,卻不知國王已暗中派人為他家建造豪華宅第,等到醫師事畢歸家,見到國王為他造的新宅,才後悔當初心存疑念,未能精心盡力地為國王治病。
6.由聖人經書知有後世。一切聖人所說的經書,都講人有後世,不僅佛、羅漢、菩薩們所說的佛經作如是說,即婆羅門等宗教的聖典,亦作如是說。
7.以聖言可信故當信有他生後世。“聖人說現在事實可信故,說後世事亦皆可信。如人夜行險道,導師授手,知可信故,則便隨逐。”應由聖人(佛、羅漢、菩薩)所說現在之事理,如緣起法則、斷煩惱則得涅槃,入禅定能享輕快安恬等,信賴聖人的智慧、人格,相信他們所說來生後世,輪回轉生之事真實不虛。既為肉眼凡夫,智慧淺薄有限,若不信從聖人之言,豈能自知生死秘奧,豈能以淺薄斷言生死大事!
8.依緣起法知必有前生後世。“佛法中諸法畢竟空,而亦不斷滅,生死雖相續,亦不是常。無量阿僧祗劫因緣雖過去,亦能生果報而不滅。”有等無智之人見佛法說一切皆空,便又執著空,認為一切都空無所有,還有什麼他生後世,墮入了“惡取空”的邪見深坑。當知佛法說空,旨在破除眾生誤認假我、小我和一切生滅無常的現象為真常不變的執著、邪見,“空”的含義是無自性,而非斷滅無物。佛法一方面說空、無我,一方面又說生死相續,有他生後世,這兩方面是統一的,並不互相矛盾。佛法的極旨是中道,一切不執著,“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這樣才能符契中道,證見真實的本面,而不致墮於有害的邊見、邪見。就像“以刀斫空,終無所傷。”
龍樹所舉八條理由,幾乎打通了理性在解決生前死後問題時可能走到的所有思路,舉出了以理性論證錄後續存的一切可能舉出的理由。他提出的對人類感知的局限性的認識、對超感知能力的肯定、對人性的分析、及不著一切的中道的思想方法等,在今天看來還具有相當強硬的說服力和尖銳的挑戰性,是今天用科學方法破解生死之謎時,所不容回避的。
龍樹之後,佛教理論家們對斷見還有不少批判,如前面所舉《瑜伽師地論》之說,便代表了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方法。瑜伽行派在陳那以後,側重於用因明(邏輯)論證,出於與外道辯論的需要,將龍樹所舉八條理由中的六、七條即“聖言量”(以佛教聖人之言為論據)從因明論式中撤除,不以之為論證死有後世等問題的論據,因為“聖言量”對以被不信仰佛教的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