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楞嚴經》上說,你的發心不能有一個相狀。我們這樣講是高標准哪!高標准!即便這個相狀是一個佛陀的莊嚴相狀,都不可以!為什麼?《楞嚴經》上說,只要是相狀的東西它會變化。你說佛相好,但是佛陀他示現也會老病死,也要衰老。佛陀相好莊嚴,那佛老了以後你就不學佛了!你看到僧團的莊嚴,到了末法時代,僧團開始不莊嚴了,你就受傷了!所以,你一旦是依相狀而發心,你肯定因為相狀的變化而產生挫折嘛。
佛陀在《楞嚴經》中講出一個譬喻說:“你現在的修行是依止相狀來修行,有一個相狀來帶動你,那表示你的善根是借來的,借來的就不是你的東西。”佛陀比方說:“你看,天空中有光明,這光明是怎麼回事呢?跟太陽借來的!太陽走的時候,它把光明帶走了。你看,樹上的風在吹,它那個樹葉在動。為什麼有這個動相?跟風借來的!風走的時候,它就把動相帶走了。”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檢討一下你內心的善根哪些是借來的,借來的是要還的!”
你今天拜佛的善根,一定要有一個很莊嚴的佛像,還有一個很好的供品,還要把冷氣打開來,還有一個蒲團,你才可以拜佛,那你這個拜佛,是跟四個東西借來的,有四個因緣:第一個,要有佛像;第二個,要有蒲團;第三個,要有冷氣;第四個,要有香花燈燭。那你臨命終萬一要缺其中一個因緣,你拜佛的善根就生不起來了。
所以這叫生滅性,就是說你的心不能是跟外面借來的。什麼叫臨終的正念?你要培養一種“離一切相”,就是說,我這個善根發起來的時候,跟相狀都沒有關系,我的修行只有一個目的:開顯我自性的功德——稱性起修。
借來的東西是要還的!所以,佛陀問阿難尊者說:“凡是你借來的東西,都把它還走以後,剩下的才是你的東西。”從大乘的高標准,一個人發菩提心只有一個理由:因為你有真如佛性,你必須把真如佛性的珍寶開展出來,而開展真如佛性的功德只有一個方法——發菩提心!用菩提心打開通往你珍寶之門。所以我發菩提心“我為了要開顯我的佛性的功德,發菩提心”,只有這個理由是真實的。
在《楞嚴經》上說,這個理由以外的菩提心,全部不承認,因為靠不住。不管這個理由是多麼的冠冕堂皇!說:“诶,我看到佛像而發心,這個很好啊!”是很好,但是不真實,因為你心中有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便這個相是佛像也是虛妄,你發心不能有相狀的。
當然,初學者我們就不要要求太高,你這個相狀先陪你走過一個初學的階段。但是你開始要從一個積集善業,到了生死的時候,慢慢地你要把心中的相放掉了,你開始要依真如起修了,人不能老是靠相狀來支持你,因為相狀是你借來的東西,臨命終這個相狀要還給人家的。我們剛開始可以“借相修心”,你暫時借一借可以,但是你把它執著成這個相就完了!就不可以了。
所以,為什麼這個人會退呢?因為他是借四種相修行的:見佛色相發心,看到僧團而發心,借二乘人的修行而發心,或者是有善知識的引導而發心,沒有一個是依止自己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而發心,沒有!
如果你善根真的深厚,你就把你初學者的相放掉,重新發心,依真如發心。如果你現在還是“我心中還要靠某些相來支持我、來刺激我對三寶的皈依”,那你就把相狀暫時保留,但是這個僅是暫時保留,你一定要知道總有一天你要提升到依止真如而發心。因為這個相狀的發心,在《楞嚴經》說這叫“客人”,客人他是來掛單的,他有來要有走嘛,你要依止主人,就是你的一念真如本性。
這個地方講本質而退失,就是說一個人會退失菩提心,是有它的道理的,因為你的發心住在相狀。
——摘自《菩提心修學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