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弟子有一事不明,請師父慈悲開示: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菩提心真發出來了?如果真發出來了,那怎樣實踐?急盼。
恆傳法師:阿彌陀佛!我們要了解何謂“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無上圓滿教育的智慧之心。發菩提心,就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發起的一種求取無上菩提的真誠意願和行持。《彌勒菩薩菩提心贊文》中雲:“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日,普照一切諸世間故”<入菩薩行論>中雲:“發菩提心已,睡覺放義時,功德亦不斷,其量等虛空”。它具有兩種特征:
第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第二:欲成就無上菩提即成佛。如果我們所發的心,只要是去利他,而不為了成就佛,就是說只有第一個特征而不具備第二個特征,這個時候發起的心只是大悲心而不是菩提心;如果但求成佛,不為了利他,那麼只能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菩提心還具有兩種鮮明的特征:
第一:欲度有情出生死苦海;
第二:欲成就無上菩提,一定要即身成就。這樣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菩提心,按照發心的次第可以從低到高依次分為三類: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那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者合而為一又稱之為世俗菩提心,這樣也就是可以把菩提心分為兩種:“一種是世俗菩提心,一種是勝義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首先要發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願為百業之先,具有偉大的抱負、深宏的誓願,這是修菩薩行的一個先決條件,比如我們在皈依的時候,發的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果我們所發的這個四宏誓願是真正從我們的心裡發出來的,就是願菩提心的開始。有了願菩提心,又付出行動,就可以提高為行菩提心。願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願心之成,只有把願心付諸於行動,提高成行菩提心,菩提心這個誓願,就會深深地深入到我們的深層意識當中去了,此時我們所發的願心、所持的戒行、所行的修持,就必然會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到了行菩提心這一步,世俗菩提心就完整地發出來了,如果成就了世俗菩提心,即使在睡覺或者是有點放逸,那麼,你的福德都還是繼續在相繼生長的,其功德等量多得像虛空一樣。勝義菩提心,是慈悲和空性的真正統一,此心一發,就已經悟入到“無生法忍”了,“無生法忍”是我們習修的一個境界。轉識成智,證得真如實相,這種境界是沒辦法用語言描述的,忍什麼,忍就是忍證得空性,證得空性的時候要忍,這種境界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無上智慧,不生不死、涅槃寂靜。也就是說真正證得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法界同一體性沒有分別、沒有二元”的境界,當然不是說空,真的沒有,而是在證得了真如實相下的“空性”,這就是勝義菩提心。以上的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可以視作發菩提心的三個階段。但是又各有側重,願菩提心,側重於發願;行菩提心測重於得悲利他;勝義菩提心側重於體證般若。三者是相輔相成不能分開的。菩提心的產生,哪怕是火花那樣一點點,就已經具足了無量的功德,所以,在佛經中他贊歎初發心的菩薩為“眾生的上首”,可見菩提心對學佛的人有多重要.
其次,我們再談談如何發起菩提心?
第一步:忏悔罪業。在一個充滿煩惱和罪業的心中是發不起菩提心的,這就好比是一個瓶子,它要裝純淨的水,這個時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瓶子洗干淨,否則的話裝進去的清水又會被重新污染,所以,純淨的菩提心,必須要在三業清淨的心中才能夠生根開花結果,所以我們要想發菩提心,首先要做的就是忏悔罪業,如同洗瓶子一般,把心中髒東西清理出來。佛陀在《四法經》中說:“若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減輕所造久劫過最,何等為四,所謂悔過行、對治行、自治力、依止力”。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成就菩薩的這些眾生們,如果想減輕或者除去過去很久積累的罪過,方法有四種:悔過行、對治行、自治力、依止力。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他又把這四個過程作了一些適當的調整。(1)悔過行。悔過行要建立在覺悟的基礎上。所謂忏悔,是在覺悟的基礎上才會忏悔,覺得自己有錯誤才會有忏悔,知道自己罪業深重,這就是覺悟的開始,發露先罪稱之為悔過行,就是將心中的罪業拋露出來,如同一個吃了毒素的人,吐出腹中的毒物,這樣做的方法,就是為了避免這些罪惡潛伏我們內心的深處作祟,造成更大的一些隱患,要把它吐出來。(2)依止三寶。我們叫它依止力,依止三寶就是要尋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就好像病人要尋找醫生,從醫生那裡得到有效的治療和幫助一樣。(3)要依教對治。我們也叫它對治行,依教對治就是用佛法調伏煩惱,如十善、四攝、六度等等,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佛法對治我們先罪的一種很好的方法,用佛法來來調伏煩惱,積累資糧、恢復道力,就好像病人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吃藥、調理、恢復健康一樣。(4)誓不犯罪,又叫自制力。誓不犯罪,就好像病愈以後要處處小心,以免再度引發疾病。忏悔了以後要嚴守戒律,戒是要保護自己的,精進持戒以防止罪業的再度發生。持度是為了度毀犯的,毀犯了以後我們才會去忏悔,如果我們不毀犯,那麼就不需要去忏悔了;所以,持戒是為了保證我們身、口、意的清淨而采取的一種防范手段。
以上四步是忏悔罪業的最有效、最圓滿的方法。像這樣的習修,日久功深以後,原來五毒熾盛的心理溫床,就會逐步轉化為安詳、慈悲、智慧的土壤。而菩提的種子,在這種環境下,就會自然地生根。開花、結果。望這位善士你能早發菩提心。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