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增法師:多修習無常想能斷一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雜阿含270經]裡佛陀說修習多修習無常想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而證得阿羅漢果。

  無常者是以滅盡之義來觀察,苦者是以怖畏之義來觀察,無我者是以不實之義來觀察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美,丑,遠,近十一種情況的諸法。

  [雜阿含(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2)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3)譬如庵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4)譬如樓閣,中心堅固,眾材所依,攝受不散。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5)譬如一切眾生跡,象跡為大,能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6)譬如閻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悉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7)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闇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8)譬如轉輪聖王,於諸小王最上、最勝。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諸比丘!雲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佛說是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在這部經裡,佛陀以八種比喻來解釋整個修行的過程:相信佛陀、修習正法、清淨戒行、守護根門、具足波羅蜜、斷除煩惱、精進不懈、觀照無常、和向於涅槃等。

  這八種比喻:田夫深耕斷草、人攬草取其長者、風搖落庵羅果、樓閣依眾材、象跡最大、諸河赴大海、日出除闇冥、轉聖王於諸王最勝。

  1.農夫深耕其田地斷除雜草以示修行須要先把不善之行為先以持戒、守護根門完全淨除。

  2.人攬草割除長的草是指修行須要把最主要執著先解決(指先觀照無常)。

  3.風搖落熟的庵羅果,是指已經具足善根的修行人能斷除眾多的煩惱;向往涅槃須依眾多的波羅蜜,如布施(dāna)、持戒(sila)、忍辱(khanti)、精進(Vīriya)、慈愛(mettā)、真實(sacca)、出離(nekkhamma)、決意(adhitthāna)、智慧(Paññā)、和捨(upekkhā)等。

  4.樓閣依眾材,是指修行是依靠三學來成就的。

  5.眾多的善根中又以精進為最大,猶如眾生的足跡皆入於大象之跡一般。

  6.諸河赴大海像眾修行人,四雙八輩皆入於涅槃;

  7.日出除闇冥喻要依正法,靠觀照破除無明才能停止輪回。

  8.轉聖王於諸王為最勝是比喻佛陀在三界眾生之中是最勝,無一眾生能及。

  一切身心的現象,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美,丑,遠,近;都是在不停地生滅,沒有一刻是固定的。觀照者須要作數千數萬次或更多的觀照之後,才能如實地知道這些身心現象的無常(anicca)和不實,是不園滿,是屬於苦,沒有一絲毫可以稱為是‘我’或‘我的’,這種觀智稱為三法印智(Sammasanañāņa)。

  阿羅漢道的主要煩惱是五上分結,即是色界愛、無色界愛、掉舉、我慢、和無明。[雜阿含270經]裡佛陀說修習和多修習無常想,因多修習的緣故能斷除這一切的煩惱;而證得阿羅漢果。色界愛是對色界定所起的貪愛,無色界愛是對無色界定所起的貪愛,掉舉是正念還不能完全園滿,我慢是潛在的我執,無明是對四聖谛未能園滿透徹三轉十二行。

  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裡指出色蘊具有無常性:有壞滅的特相,有沉沒的作用,以色的滅盡為現狀,以受壞滅的色為近因。

  色蘊之所以會繼續生存是因為有段食,也即是攝取食物,段食有滋養素的特相,有取色與食物的作用,以支持身體為現狀,以食物為近因。

  但我們被延續的色蘊所蒙蔽著,見不到無常的真相。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9.9])受、想、行、識也如是。

  「諸比丘!對色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色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蘊相應52.10])受、想、行、識也如是。

  修無常隨觀者會斷除常想,從觀無常所行的道,叫做無相解脫道。由無常隨觀而離顛倒相,即想顛倒、心顛倒、和見顛倒,因此而能次第證斯陀洹果,阿那含果,和阿羅漢果。觀無常而解脫的行者叫做入於‘無相隨觀解脫門’。對一切諸行,是無常的、暫時的、限於生滅的、壞滅的、剎那的、動搖的、破壞的、非恆的、變易法的、不實的、非有的、有為的,死法的種種理由而觀無常。

  在[相應部]IV.72經(MalunkyaSutta)裡佛陀指出:「在看、聽、想時,即刻觀照(無常),連續的意門所引起的執著,就無法生起。」「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9.9])受、想、行、識也如是。在[濟歷曼南達經(GirimanandaSutta)]([增支部10.60])佛教導說:「阿難!如何觀修諸行無常想呢?於此,阿難!比丘對諸行生憂患,慚恥,厭惡心。阿難!如是觀修諸行無常。」

  再以四十行相來觀察,即:

  (1-10)無常、苦、病、癰、箭、惡、疾、敵、毀、難、

  (11-20)禍、怖畏、災患、動、壞、不恆、非保護所、非避難所、非歸依處、無、

  (21-30)虛、空、無我、患、變法、不實、惡之根、殺戮者、不利、有漏、

  (31-40)有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惱法、雜染法。

  這樣的觀察能得隨順忍,而能決定五蘊之滅是涅槃。

  我們應以苦隨觀斷樂想。了解有為法的苦,經常修習的結果,就會生起對諸造作的厭倦,而以‘無願解脫門’,證得涅槃。「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10.10])受、想、行、識也如是。對諸行以是屢屢逼惱的、是有苦的、是苦之基、是病、是廱、是箭、是惱、是疾、是禍、是怖畏、是災患、非救護所、非避難所、非皈依處,是過患、是痛苦之根、是殺戮者、是有漏、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愁法、是悲法、是憂法、是惱法、是雜染法等種種理由而觀苦。

  對諸行以是非可愛的,是惡臭的、是可厭的、是可惡的,不值得莊嚴的、是丑陋的、是棄捨的種種理由而觀苦相是不淨。

  我們應以無我隨觀斷我想。了解諸法的空性,經常修習的結果,就會生起對諸法的空性的智慧,而以‘空解脫門’,證得涅槃。「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11.11])受、想、行、識也如是。在[濟歷曼南達經]([增支部10.60])佛教導說:「阿難!如何觀修無我想[8]呢?於此,比丘前往林中,樹下,閒房空地,如是觀修:眼是非我,色相是非我;耳是非我,聲是非我;鼻是非我,香是非我;舌是非我,味是非我;身是非我,觸是非我;意門是非我,意境是非我。如此住於觀修六內處與六外處是非我。阿難!如是於色觀修無我。」對諸行以是他、是無、是虛、是空、無主、不自在、不自由等種種理由而觀無我。

  上述的四十行相又分為三組:無常隨觀是觀察無常、毀、動、壞、不恆、變異、不實、不利、有為、死法十種,於五蘊觀察而有五十無常隨觀。無我隨觀是觀察敵、無、虛、空、無我五種,於五蘊觀察而有二十五無我隨觀。其余的二十五種於五蘊觀察而有一百二十五種苦隨觀。

  他們的差異在於入門的不同,因為觀無常而證入‘無相解脫門’。因為多病觀苦而證入‘無願解脫門’。和因為觀無我而證入‘空解脫門’。多數的人是觀無常證入‘無相解脫門’,或觀苦證入‘無願解脫門’。極少數的人是觀無我證入‘空解脫門’。為什麼呢?因為觀無我是更深的,它是從觀無常開始的。

  佛對彌醯說:「彌醯!一個已領悟無常者,無我的知覺亦生起。」(《彌醯經》)佛又說:「當自性的無常被觀照,自性的無我也被理解,三相之一若被察覺,其他二相也會被領悟。」(《三菩提經Sambodhisutta》)

  因為在道非道智見清淨時,它為十種觀的雜染影響,不能如實的觀察三相,所以在行道智見清淨再作觀察以使三相現起。為何三相不現起呢?因為不能照見五蘊的生滅,被相續的假相所覆蔽,所以不現起無常相。又因為不能觀照生滅的逼惱,為四威儀所覆蔽,故不現起苦相。又因為不能觀照種種界的分別,為堅實所覆蔽,故不現起無我相。

  這裡每個人雖有不同的習性,但是觀照五蘊現象是無常,苦,無我是一致和必需做的,最後視觀照的深度,而入不同的解脫門。每個人的行捨智可由三相隨觀而轉起三解脫門。

  法增比丘11/12/2009於馬來西亞宜力佛教會

 

上一篇:惟賢法師:心經講記
下一篇:弘一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