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你是功利放生還是慈悲放生?怎麼樣才是正信放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天有好生之德”的觀念古來便受到中國人的認可。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以慈悲心平等愛護眾生的放生行為,逐漸從佛教傳統成為中國人的民俗之一。然而,因為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動物可生存范圍急劇縮小,及部分放生者缺乏相關知識等原因,讓本是好事的放生活動屢現爭議,飽受诟病。

  戒殺護生,愛護眾生的慈悲之行不對嗎?如果對,又為何飽受诟病?日前,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蔣勁松撰文,從多個角度對這一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

  回歸佛教放生的真實義谛

  不當放生的根源在於,放生者缺乏佛法的正信,只知道古今佛教祖師大德不厭其煩地勸導大眾慈悲放生,只知道放生會獲得無量功德,卻並不知曉放生的所以然。熱心放生的信眾應該注意:根據因果法則,放生的功德是建立在利益眾生的基礎之上。而放生活動是否真的利益了眾生,需要嚴肅認真地審查考慮,不能想當然,應該尊重科學。放生出於慈悲,但是真正的慈悲從來都是要善觀緣起,一定要運用智慧。執著外在的形式,執著自身的福報和功德,而不全心全意從眾生的福祉出發,這種放生不僅是違背科學精神,也是違背佛法本意的。

  如放生者忘了佛法是心地法門,貪圖功德,一味追求放生數量,這樣放生可能超出環境的負荷,最後就會導致放生的物命無法存活,善良的願望並未達致預想的後果。放生者不觀察時節因緣的變化,在今天的環境中生搬硬套古代大德的結論。傳統社會中,交通不便,市場經濟不發達,所以這種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並不存在。在今天新的因緣條件下,我們想要救助生命就必須要隨順新的因緣。

  淨土宗祖師印光法師曾經明確提倡隨緣放生,應該堅持放生物命、時間、地點三不定的原則,表示反對佛教徒扎堆趕在佛菩薩紀念日放生的做法,就是這個道理。其實,那麼多佛教徒之所以不遵循印光大師明確的教誡,總是趕在佛菩薩紀念日放生,造成因放而捕的惡緣,是因為許多佛教徒平時不護生,節日才放生,如果不在那一天放生的話,就永遠想不到去救護生命。還有一些寺廟和許多佛教徒在放生的問題上追求場面宏大好看,不重實際,不考慮在短期內在特定水域或者山林一次性釋放如此多的物命,它們怎麼能活下來。有些佛教徒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想用放生來解決,這也是一種迷信的心態。

  作為佛法修行的法門,放生是大乘佛教慈悲與智慧的體現,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雖然畜生與我們人類形體、生活習性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無始的輪回中,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前世父母,與我們息息相關。眾生皆有佛性,時節因緣成熟時,都有可能修學佛法,未來都有可能成佛,都有可能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一起學習佛法的諸上善人。因此,救護生命是菩提心的表現和要求。

  六度之中,般若為導,作為佛教修行法門的放生,必須要有智慧。佛法是緣起法,佛法的智慧就是對緣起性空的深刻體認,因此放生的具體方式不可執著,應隨順特定的因緣開發不同的護生方式。祖師大德們開發出來的方便,在新的因緣條件下,必須調整,以適應新的社會和自然的條件。

  境由心造、業由心生,護生必先護心。究竟而言,放生主要目的是開發我們內在的慈悲心,而不僅僅是救度外在的眾生。因為我們實際能救的眾生數量非常有限,而且即使在我們努力之下,畜生道眾生得到了救助,保住了性命,在畜生道中輪回的眾生,也毫無幸福可言。所以,只有熄滅包括自己在內的眾生的貪瞋癡,發起菩提心才是救助生命的關鍵。因此,我們的放生活動,如果是以輪回心、功利心、貪圖世間福報的心推動的,那麼就沒有真正落實佛陀和祖師提倡放生的真實意趣!只可惜,今天許多人放生的時候,忽略了放生活動的教育感化作用,有的人盲目追求放生數量,不考慮放生的實際效果,也有的人放生歸放生,放生之後照樣吃肉穿皮草,這樣就使得放生的作用大打折扣了。所以,放生最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教育,把放生的道理講清楚說明白,從而改變參與者和旁觀者對待生命的態度。

  菩薩度眾生需學五明,放生的知識應該認真研究。雖然放生活動是由佛教徒的宗教熱誠推動的,但是如何將好事做好,涉及到許多專業知識,必須要向動物學家、環境學家請教,要向動物保護組織請教,要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上一篇:胡小林:婚禮上的祝詞
下一篇:首部墮胎全程記錄及嬰靈,如何報復父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