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孝還是不孝,是判斷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基本標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朱傑人

  2013 年12月24日,我的母親去世。母親患老年癡呆病多年,最後的一年基本上是在床上度過的。對於她的離世,我們是有充分思想准備的。但是,24早晨,當我看到她靜靜地躺著,突然之間意識到我們已經永遠失去她的時候,卻怎麼也無法控制自己而失聲痛哭起來。其實,那個時候,我就想對她說一句話:“媽媽,兒子對不起你呀!”

  “對不起”,是因為有很多想為媽媽做的事情還沒有來得及做;“對不起”,是因為媽媽曾經向我提出的要求,我沒能滿足她;“對不起”,又因為媽媽在得病以後,我們才意識到其實她的一些病狀早已有所表現,如果我們有一點醫學知識,及早送醫,也許可以延緩她的病程;“對不起”,還因為陪媽媽的時間太少了、有時候她問這問那還有點不耐煩……總之,我痛感自己沒有好好地盡孝。現在明白了,卻永遠失去了。於是,我這一生欠下了一份再也無法償還的債,一份心債。

孝還是不孝 是判斷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基本標准

  中國人講孝,孝是中國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甚至上升到了一種“道”,所謂“孝道”。孝還是不孝,這是中國人判斷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的一個基本標准。在古代,這甚至是判斷一個官員是不是稱職的紅線。再大的官,如果被發現不孝,就得下台,皇帝老子都救不了你。中國古代有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論,但是講孝,這一點卻是共同的。其中又以儒家對孝的提倡和孝道理論的貢獻為最大,影響也最深遠。孔子是非常強調孝的,大家耳熟能詳的“父母在,不遠游”,就是講孝的。當然那是在農耕時代,交通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失孝,而對為人子女者提出的忠告。它的核心還是一個“孝”字,所以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游必有方”。今天交通便利了,遠游已經不構成對盡孝的阻礙,過年回家就成了游子盡孝的最生動诠釋。

  中國人過年,走得再遠的人也要回家。為什麼?為了和家人團聚。而和家人團聚中最主要的節目,是看望父母。這就是為了盡孝。我的家是一個大家族,我清晰地記得幼時,我們家每逢過年,新年第一天,起身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客堂去輪著給奶奶(爺爺早逝)和爸爸媽媽磕頭。中國人為什麼表示孝敬一定要磕頭呢?磕頭,是各種禮儀中表示最高誠意和最大謙恭的一種肢體語言,把自己的身體下降到受禮者的腳下,與大地平行了,這種謙恭可以說是已經無以復加了。這樣的禮儀,要表達的意思很清楚:你是在做一件最重要的、至高無上的事情。中國人就是在用這樣的方式提醒自己:孝,就是一件最重要的、至高無上的事情。就這樣,中國人把一個孝字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當然,近代以來,這一切受到了文化激進主義者們的诟病,他們甚至把孝與革命、孝與國家、政治對立起來,在他們看來,講孝就是不要革命,講孝就是不講國家利益、就是政治立場不堅定。可是,如果你仔細想一想,一個如果連父母都不愛的人,他會愛國家嗎?他會忠於革命和政治嗎?今天我們盡孝可以不磕頭,但是磕頭所蘊含的意義不能不知道,否則,你就會懈怠,你就會輕慢,你將會失去敬畏之心。

  孝的文化意蘊,還是一個愛字。外國人也講愛父母,但是唯獨中國人創造了一個專講對父母之愛的詞:“孝”。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把對父母的愛定義為孝呢?難道對父母的愛和對其他人的愛有區別嗎?

  是的,在儒家的學說中,愛是有“差等”的。中國古代的墨家也講愛,他們講“兼愛”,也就是對一切人施以同等的愛。儒家不同意這種觀點,毫不客氣地予以批判。為什麼儒家要批評“兼愛”說呢?對一切人施以同等的愛不是很好嘛?儒家說,不是不好,而是做不到。朱子說:“人之有愛,本由親立;推而及物,自有等級。” 也就是說,人的愛心,是由於愛自己的父母而建立的。把對自己父母的愛做好了,才有可能把這種愛心推及到其他的人身上。所以,愛是有等級的,愛父母是根本,有了這種愛才有可能有其他的愛。如果愛父母做不好,你不可能“兼愛”。正因為對父母的愛如此重要,所以,儒家專門造了一個詞“孝”,來區別和強調對父母的愛之特別與重要。

  孔子認為,要做到孝,其實並不容易。他說過一句很費解的話,在歷史上引起過很多不同的解釋: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有弟子為你效勞,有好吃好喝的給長者享用,這不能算是孝,盡孝難的是“色”。那麼,什麼是“色難”呢?朱子解釋說:“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就是說,你對父母的表情和態度非常重要,要始終做到和顏悅色,很難。因為“人子胸中才有些不愛於親之意,便有不順氣象,此所以為愛親之色為難。”就是說,你是不是真正的愛你的父母,其實都寫在你的臉上,這種臉色,是裝不出來的。

  孔子在回答子游關於孝的提問時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他認如果簡單地把奉養父母就看做是孝,那就與養狗養馬沒有區別了。重要的是要有個“敬”字。在朱子的解釋中,敬有兩層意思,其一,就是要心誠,真心真意地愛自己的父母。其二,就是要把愛父母的事做好,“小心畏謹,不敢慢道(怠慢)”。所以他說:“愛而不敬,非真愛也;敬而不愛,非真敬也。”

 

上一篇:黃柏霖:行善的力量還不夠,所以她要還這個因果,開刀已經三次
下一篇:半杯水值一百萬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