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中的重要法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此經蓋全彰自性。

  (2)什麼是性?言性有二。兼無情分中。謂之法性。獨有情分中。謂之佛性。今雲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爾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己。非屬他故。此之自性。蓋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覺。亦名真知。亦名真識。亦名真如。種種無盡。統而言之。即當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也。

  (3)片言者。即所念阿彌陀佛之片言也。

  (3)為何偏贊《彌陀經》?問。小乘且置。只如諸大乘經。廣如山積。雲何妙用偏贊此經。答。修多羅中雖具有此義。未有如此經之明且簡者。故夫稱性而談。正直而說。非不圓頓。而澄濁返背。方便未彰。其餘法門。或浩博而難持。或幽深而罔措。今但片言名號。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 。即方便而成圓頓。神功勝力。不歸此經。將誰歸乎。又前是性德。今是修德。前是自性清淨。今是離垢清淨。乃至性盡障盡等。互融不二。如教中說

  (4)念佛之優勝:言世尊始成正覺。演大華嚴。大教難投。隨眾生根。說三乘法。後乃會權歸實。悉與大車。故曰等頒珍賜。此如來一代時教之大致也。而於其中。復出念佛一門。不論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會之歸實。但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蔭序之官。恩出非常。名殊恩也。又殊恩復含二義。一者念佛是恩中之殊。二者持名念佛。又殊恩中之殊也。

  (5)往生是先務之急:近事如來。如是大願。庶可希冀。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以求願往生為先務之急也。

  (6)為何持名號?故以持名念佛。所守尤為要約也。天如謂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是也。舉名者。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專持者。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該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沙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盡。故名守約。

  (7)什麼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於一心。則念極而空。無念之念。謂之真念。又念體本空。念實無念。名真念也。生無生者。達生體不可得。則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如後教起中辯。故知終日念佛。終日念心。熾然往生。寂然無往矣。心佛眾生者。經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蓋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諸佛心內眾生。念眾生心中諸佛也。故雲一體。中流兩岸者。娑婆喻此。極樂喻彼。始焉厭苦欣樂。既焉苦樂雙亡。終焉亦不住於非苦非樂。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蓋如是。

  (8)修淨土不能執理費事:上文雙揭二病。今於二病。別舉其尤。謂著事而信心不切。固無足論。假使專持名號。念念相繼。無有間斷。雖或不明諦理。已能成就淨身。品位縱卑。往生必矣。所謂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惡。但恐榜上無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執理而心實了明。亦不必論。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問。何故不咎鈍人。反抑利者。答。利者恃才高舉。常謂遠勝鈍人。今為此說。使知畫虎弗就。反落一籌。冀彼知非。迴心念佛。非曰抑之。實惜之耳。

  (9)蓮池大師自己的根性:惟崇念佛。今初先以鈍根自量也。

  (10)學佛要依古人為師:既揣鈍根。事必師古。

  (11)怎樣得到佛加被?欲興善事。必仗佛加。菩薩且然。況復凡品。精者無二。誠者不虛。古謂精誠之極。鬼神與通。而況三寶大慈。憫念眾生。猶如赤子。但有利於眾生。精誠求之。寧不加被。(11)佛接引有兩種:復有二義。現生接引。則資其道心。臨終接引。則攝其神識。

  (12)佛說《彌陀經》的目的: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

  (13)一心念佛即是修六波羅密:諸菩薩眾。有恆沙劫中。修六度萬行。未能滿足。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捨。即布施波羅密。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密。一心念佛。餘想不生。即禪定波羅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密。推而極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如大本法藏願雲。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密多。不取正覺。

  (14)此經能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群邪。彼佛願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為護念。直至道場。故知澤圖辟怪。寶鏡遁妖。正念分明。無能嬈者。多諸障難者。行人於禪觀中。擊發陰魔。如楞嚴開五十種。皆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見稍虧。邪魔遂熾。無益更損。求昇反沉。由此淺根怖道不學。今念佛者。以佛大願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測。雖有魔事。行將自消。又經雲。念佛之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魔不能犯。以阿彌陀佛。及十方佛。常護念故!!!!。從今發心。直至道場。自始至終。吉無不利。良由正念分明。縱魔來者。易識易遣。非比耽靜著空。中無主宰。逢魔不覺。遂至入心者也。澤圖寶鏡者。以此二喻。明非但佛力。即是自己念力也。有神獸名白澤。能人言。辨萬物之情。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澤之圖。必無如是妖怪。又山精野魅。能變形種種。誑惑於人。而不能變鏡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現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15)念佛一念代萬念的原理?信論雲。心體離念。而起念念佛。豈不反擾其心。佛藏經雲。無覺無觀。名為念佛。無想無語。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豈不反背於佛。今謂滅諸覺觀。實相念佛。理則誠然。但以心雖離念。而無明染心。念念相續。如七年之病。久亂之民。故曰慣習。茲欲勉強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縱粗念暫息。細念猶存。便謂相應。錯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絕慮忘緣。何不即緣慮而作修進。故以念還攻於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也。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故雲萬法虛偽。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觸目菩提矣。喻如病體瘳時。便名健體。亂民定後。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醫必滅身而療病。將必屠國而安民也。豈理也哉。

  (16)乃至八地。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也。

  (17)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餘門學道。萬裡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鶴沖鵬舉。驥驟龍飛。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徑中徑矣。(18)持名念佛如周易是感通也:下喻持名念佛也。不疾不行者。易係詞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謂疾而後速。行而後至者。物之常也。蓍卦之體。寂無思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萬物而謂之神也。

  (18)如大本廣談諸福。而此經謂但持名號。即為多福多善。

  (19)教起所因:別者。別明此經專重持名。以持名為因故。總者。即前總明一切諸經。皆一大事以為因故。言佛說此經。為教眾生念佛。為教眾生持名念佛。為教眾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見。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合之為此經教起之所因也。

  (20)今此經者。菩薩藏攝。

  (21)今此經者。頓教所攝。[雖名念佛。蓋無念之念也。念而無念。是名一心。如是之心。心無其心。強名曰一。尚無一相。安求所謂五者三者八者二者。然則一心不亂。不異一念不生。焉得非頓。]

  (22)一念不生。即名為佛。

  (23)此則如清涼雲。阿彌陀佛即本師盧捨那故。

  (24)何為修淨土之器?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又復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雖有諸過。於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為器。反是皆器。

  (25)什麼是信願行?信。謂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經所雲。汝等皆當信受我語。是也。願。謂信非徒信。如子憶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經所雲。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是也。行。謂願非虛願。常行精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故。如經所雲。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也。

  (26)信願行的關系:此之三事。號為資糧。資糧不充。罔克前進。又復此三。如鼎三足。或俱無。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又以喻明。譬之五穀。其無信者。不信即種是穀。栽培此種。定得成穀者也。信而無願者。雖知佳種。無心求穀者也。願而無行者。雖望得穀。不事耕耨者也。俱無互缺。准上可知。

  (27)總收:總收者。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28)一心兩門:以一心(阿賴耶)原有真如生滅二門。真如即是生滅。故理不礙事境心。生滅即是真如。故事境心不礙理。

  (29)宗趣: 通論佛教。因緣為宗。宗之所歸曰趣(目標)。

  (30)今此經者。宗乎法性。以淨土依正信願等。皆歸一心。一心不亂。即法性故。

  (31)對王會本的態度:六名佛說大阿彌陀經。宋龍舒居士王日休者。總取前之四譯。參而會之。唯除寶積。彼所未及。然上五譯。互有異同。漢吳二譯。四十八願。止存其半。為二十四。其餘文中。大同小異。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華文(加了自己的語言及修改)。未順譯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刪掉)之。故雲未盡。然今疏鈔所引。義則兼收五譯。語則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餘五間取。而概以大本標之。故上六種皆名大本。

  (32)。信願念佛必得生:惡人念佛。尚得往生。何況惡未必如善和。畜生念佛。尚得往生。何況靈而號為人類。以此比況。知必生也。信願熏修。所作唐捐。無有是處。

  (33) 念佛往生重在信:昔人有言。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念佛往生。但谛信不疑而已。

  (34)今經言一心不亂。即自性彌陀。惟心淨土。為一經大旨也。

  (35)信入: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36)菩薩示現:如不思議境界經言。捨利目連。乃至阿難等。皆大權菩薩現聲聞身。

  (37)三阿難:三阿難者。一名歡喜。結聲聞藏。二名喜賢。結緣覺藏。三名喜海。結菩薩藏。則阿難以大神力。隨機示教。是知一代時教。

  (38)“此”指娑婆:是者。指此界言。從此娑婆世界。往西而去。

  (39)臨終之心:淨業若成。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也。

  (40) 四土: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蓮池大師:法性土。即是寂光。)  。經雲。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是極果人所居。二曰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亦雲無障礙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余土。斷四住惑。屬方便道。無明未盡。名曰有余。是三乘聖人所居。四曰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

  (41)修淨土要立相:上都儀雲。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

  (42)為何專求極樂?專求極樂者何。一以因勝。十念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緣勝。四十八願。普度眾生故。

  (43)未得無生忍不能在此界度生:論雲。菩薩未得無生法忍。不能度生。喻如破舟拯溺。自他俱陷。求生淨土。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乃克有濟。故初心菩薩。必先捨此苦處。生彼樂處。據此。則捨苦者。正欲拔眾生之苦。取樂者。正欲與眾生以樂也。自利利他。是菩薩道。豈二乘獨善之可俦乎。

  (44)勘驗是否是聖人的標准:今汝自審。果能糟糠臭腐以為飲食。不異膏粱否。廁溷坑井以為床榻。不異華堂否。木皮荷葉以為衣服。不異羅绮否。虎兕熊罴以為伴侶。不異父母兄弟否。冬坐冰雪。不異缯纩否。夏暴烈日。不異涼風否。乃至地獄中锉燒舂磨。不異入第三禅否。異類中行。不異游戲否。如其不然。宛爾凡夫。何得妄以大聖人過量境界而為己有。取快一時。流害無盡。

  (45)蓮花接引:此蓮華者。遍至十方。接彼念佛眾生。歸於極樂。即飛行義故。

  (46)此方念佛極樂就有蓮花標上名字:此方念佛。華即標名。勤惰才分。榮枯頓異。是為感應冥符妙。

  (47)念佛亦可少帶觀想:問。此經不兼色像。今胡乃爾。答。有專主故。兼亦無礙。如菩薩偏行六度時。以施為專主。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今念佛亦然。專主於觀想者。少時持名。專主於持名者。少時觀想。亦隨力隨分之意也。所謂不兼色像者。蓋恐一心執持名號。又一心觀想色像。不唯心無二用。而兩事雙行。輕重不分。俱無成就耳。苟明於正助之義。則一心持名以為其正。少時之助。助亦歸正。如火益薪。復有何礙。

  (48)念佛眾生也莊嚴極樂淨土:又此功德。雖佛力成就。亦兼由眾生。以心淨土淨故(大安:此方念佛極樂就有蓮花出現,是莊嚴故。)。(49)何為功德?又功德者。無漏性功德也。無漏功德者。初祖以營修世福。為有漏之因。不名功德。又雲功德在法身中。則此之大行大願。皆自性無漏功德。非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也。

  (50)臨終天樂迎接:今人念佛。臨終之日。天樂迎空。正唯淨土常作天樂故。

  (51)眾生的范疇:除佛者。唯佛一人。獨稱大覺。菩薩而下。以至往生彼國初心凡夫。皆名眾生也。

  (52)淨土修行要走中道:精進者。修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故。

  (53)念佛見到善惡境界都要捨:捨者。捨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取捨虛偽。永不追憶故。

  (54)信:此經以信為主。

  (55)名句:故雲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56) 名句: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以心外無物。物即是心。但心離分別。即是正智般若。

  (57)光無量:唯阿彌陀佛光明。照千萬世界。無有窮盡。

  (58)光攝念佛眾生不捨: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59)發願的重要性:又願之為力。不可思議。彼佛淨土。亦由願故。臨終往生。惟仗願(自己發的願)故。三界因果。悉隨願故。諸大菩薩。皆願生故。

  (60)名句: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為勝友(往生到極樂後)。

  (61)何為多善根多福德?A:謂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為生彼國之大因緣也。B:而今經持名。正回向無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彌陀佛。即無上菩提故。是則善中之善。名多善也。福中福者。亦有二義。一者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則福中之福。名多福也。C:故知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62)什麼是修淨土的正行及發菩提心?今雙為和會者。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

  (63)名句:別而言之。則菩提心偏屬善根。總而言之。則菩提心亦可雲福。

  (64)大悲經玄記:我滅度(七百年)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祈婆伽(馬明菩薩)。修習無量最勝善根。已而命終。生於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佛國。以後成佛。號無垢光如來。

  (65)持名念佛最殊勝:A:今有一法。直捷簡易。即為多善多福。故顯持名功德殊勝。B:今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備。十願未齊。淨業一成。便生彼國。既得往生。此心此願。自然成就。豈非多善根福德乎。不經迂曲。是謂直捷。無諸煩瑣。是謂簡易。直捷而深造。簡易而廣獲。諸余法門之所不及。是謂殊勝.

  (66)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夫不以人天為善。而以得聞佛名為善。則信心念佛者。皆善人之俦(chou)類也。

  (67)念佛都能往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眾生也。

  (68)標念境:彼佛萬德成就淨土攝生。故以阿彌陀佛四字洪名。為所念之境。依之修行。有所詣故。

  (69)何為執持?:又執持。即歸命義。 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

  (70)何為聞?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是之謂聞。

  (71)何為思?既入乎耳。須存乎心。谛審谛觀。是何法門。是何義理。是之謂思。

  (72)何為慧?而言慧者。思即是慧。

  (73)何為修?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謂修。

  (74)何為信願行?復有三義。聞說佛名。心不疑貳。是之謂信。信已而執。心起樂欲。是之謂願。願已而持。心勤精進。是之謂行。

  (75)名句:A: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B: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76)為何偏念阿彌陀佛?佛佛可念。何不隨念一佛。不知彼佛與諸眾生。偏有因緣故。

  (77)為何專持名號?不知持名。於末法中最逗機故。不思議故。

  (78)此經要旨:一心不亂。言執持之極也。是為一經要旨。

  (79)何為一心不亂?A:一心者。專注正境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B:如大本雲。一心系念。正所謂一心不亂也。

  (80)何為事一心?初事一心者。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81)何為理一心?A:理一心者。如前體究。獲自本心。故名一心。B:以理一心。即實相故。

  (82)念佛消罪的原理?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

  (83)持名如顯密:四字名號。全皆梵語。但念不忘。與持咒同。是名曰密。且念且參。觀心究理。是名曰顯。為門少異。歸元則同。顯密圓通。事理無礙。

  (84)克期取證:但有一日或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謂閒時辦。忙時用。後至命終。因果相符。必生彼國。

  (85)稱揚諸佛功德經雲: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

  (86)臨終佛現是感應道交故:A: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亂。命終之時。佛必現前也。以自力佛力。感應道交故。B:是故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87)念佛往生靠三力:若依般若。則自力復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攝取力。乃成三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攝取如便風。三事周圓。必登彼岸矣。

  (88)臨終不會有魔:A:今謂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願力。大光明中。必無魔事。B:今念佛人。一生憶佛。臨終見佛。因果相符。何得概為魔事。

  (89)如修行中見佛怎樣判斷是佛或魔: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須預辨識。如經論說。行人見佛。辨之有二。一。不與修多羅合者。是為魔事。二。不與本所修合者。是為魔事。

  (90)名句:終日念佛。終日念心。終日念心。終日無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則名為真念佛者。

  (91)臨終十念為何能往生?正以一心故。如智論中說。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說。智論雲。臨死少許時心。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曰。雖時頃少。心力猛利。是最後心。名為大心。當知即是一心不亂故。那先經雲。王問那先。人生造惡。臨終念佛。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於船上。因得不沒。人雖本惡。因念佛故。不墮泥犁。而得往生。亦復如是。則己之心力。佛之願力。交相成也。(92)念佛人佛必護念:護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護。令其安隱。無諸障難故。佛心憶念。令其精進。無有退墮故。觀經雲。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經雲。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又十種利益雲。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此本師護念。而十方諸佛同此護念。當知念佛佛念。感應自然。不可誣也。

  (93)淨土法門的重要性:則知淨土法門。是為大事。同法華也。苟非大事。

  (94)撥無淨土阻人念佛的罪惡:今以喻明。於此有人。日出萬言。以謗萬佛。積滿千歲。是人罪業。無量無邊。而復有人出一惡言。撥無淨土。阻人念佛。是人罪業。過於前人百千萬倍。乃至無算。何以故。微塵諸佛。贊歎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獨生謗。即是遍謗微塵如來。陷害眾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辭哉。

  (95)佛護念的原因:謂持經及佛名者。諸佛護之念之。令不退也。

  (96)唯佛是覺者:惟佛一人。妄盡覺滿。如望夜月。更無有覺過於此者。名無上正等覺也。

  (97)往生前亦不退轉:此言聞經聞佛。皆得不退。則不待往生彼國。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壞。

  (98)何為深信?A:謂信憶二字。不離於心。稱敬二字。不離於口。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B:又信即心淨。

  (99)名句:智者雲。火車相現。尚得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雲。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願之至也。

  (100)名句:以彌陀諸佛。同一法身故。則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故不曰彌陀而曰諸佛。蓋該彌陀在諸佛中。

  (101)此經難信同金剛經:法華雲。欲令眾生。皆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又雲。此經難聞。信受亦難。金剛般若雲。聞說此經。心即狂亂。狐疑不信。而以不驚不怖不畏為希有。不驚等即能信也。今經難信。同於二經。奚可輕也。

  (102)經(持往生咒的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隱。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103)持名勝持咒:雖雲交攝。而專持名號。猶勝持咒。亦勝余咒。亦勝一切諸余功德。 

 

上一篇:蓮池大師:持名勝過持咒
下一篇:多少夫妻,耗盡一生做彼此的差評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