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26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昨天我們講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經」,昨天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什麼是佛教,以及佛經它是如何結集的,如何傳到中國來的。佛不在世了,經典就等於佛在世,它是佛留給我們的教誨,因此能夠恭敬三寶這叫拜佛,拜就是恭敬禮拜,念經是接受佛陀的教育,所得的利益就無量無邊。一般說來有三種利益,第一是化惡為善,第二是化迷為悟,第三是化凡為聖,我們人就轉化了。不僅人得到殊勝的利益,實在講九法界一切的眾生,能夠聞到佛法,親近三寶,都會得到殊勝的利益。周安士先生在給我們引用的幾個公案當中就給我們說明,他給我們講了六則公案,首先是講天人能夠拜佛念經得到的利益,然後講人拜佛念經得到的利益。

  先看第一個故事,是「得免驢胎」,這是記錄在《法句喻經》裡面的,講的是過去忉利天天主,就是帝釋,這是過去的一位天主,他的壽命要到了,所以五德離身,就是五種天人的德能失去了。他自己知道命快要終了,知道自己這一期天人壽命完了之後將要下生到凡間做驢,就做畜生,他會投生到一個做陶器的人家裡面做驢,所以他就非常的恐怖、非常的憂愁。天道和畜生道真的是天淵之別!但是天人天福享盡了還是要墮落,業力驅使,自己也無可奈何。突然就想到,因為過去曾經接受過佛法,所以就想到,在三界六道當中,能夠救濟人苦難的只有佛陀。這時候正好佛在世,他就馬上奔往佛講經的地方,對著佛禮拜,非常的懇切,至誠的皈依。就在他這種生起至誠皈依佛法僧三寶的時候,這個念頭起來了,忽然就命終了,壽命到這個時候就結束了。由於他的業力牽引,他真的就進入了驢胎,在做陶器的人家裡做驢,進入驢胎,還沒有出生,它的母親,就是這個母驢,因為畜生不懂,就踐踏了主人的陶器,搞壞了很多陶器,主人就非常生氣,於是就非常嚴重的打這個驢。結果這個母驢被這樣的毒打之後,它的胎被傷了,這個胎兒就死了,也就是這個帝釋天他就在這個母腹裡面就命終了。在畜生道命終這也不是壞事,他馬上就脫離了畜生道。由於他拜佛、皈依的這個功德,又回到了忉利天上來,又重新恢復了他忉利天主的這個身體。佛這個時候就對他說,說善哉善哉,你能夠在臨命終時那一剎那皈依三寶,因此得免驢胎。於是佛就給他說法,佛給他說法,因為佛知道眾生的根基,所以一說法,這位天帝就證得了須陀洹果。須陀洹果是小乘四果裡面的初果,是見惑斷了就可以證得。須陀洹雖然沒有離開三界六道,但是就決定不會墮落到三惡道去,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也就是出三界。為什麼他不墮三惡道?因為他的知見正確,他不會去作惡、不會起貪瞋癡,所以他就不會墮惡道。這是記載在經典上的故事,佛法妄語是大戒,所以我們很相信這是事實,正說明皈依三寶的殊勝利益。這個皈依要真皈依才行,如果這個心不真誠,就很難得到這麼殊勝的利益。

  下來安士先生在評論當中引用《涅盤經》說到,他說「《涅盤經》雲:雖得梵天之身,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命終之時,還墮三惡道中」。這是證明在三界當中,哪怕是天道的眾生,也不究竟。不僅是說欲界天,哪怕是你得了色界天的天神,做梵天,大梵天王,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梵天是初禅,非想非非想天是無色界裡面最高的一層,四空天裡面最高的。也就是說欲界、色界乃至無色界,不論你的禅定功夫有多深,如果你不能夠出六道,你的天福享盡,禅定失掉以後,命終之時還會墮落三惡道,剛才帝釋天這個故事就為我們說明了。所以學人要真正永離三惡道苦,必須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在我們三界當中,它是阿彌陀佛願力之所成就,我們念阿彌陀佛叫橫出三界,這樣子永離六道了,才能夠杜絕三惡道的可能性,否則在六道當中,雖然暫時能得人天福報,福享完了還會墮落。

  下面我們繼續看第二則公案,叫「得免豬胎」,這是記錄在《折伏羅漢經》裡面的故事。這是講到忉利天宮有一位天人,他的壽命也要盡了,五衰相現前了。一般來講,天人他的這個色身、相貌、他的受用都是非常的美好,但是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會有五種衰相現前,天人就知道了,這五種衰相便是命終的預兆。一般七天就要死了,天道死了以後那必定是墮下來,因為天是最高那一道,六道裡面最高是天,再往上沒有了,他就要墮落。這五衰相一般來講有大五衰、有小五衰,大五衰這是天人的衣服產生污垢,一般來講天人的衣服非常的光潔、莊嚴,沒有任何的污垢,污垢染不上,但是衣服如果髒了這就是第一個衰相,天人會覺得很痛苦。第二個他頭上的花,一般頭上都戴著花冠,這個花冠都是鮮花,永遠是新鮮的,可是命終的時候這花會凋謝,這個也會令天人非常的痛苦。還有腋下流汗,流汗對於人來講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天人他不流汗。第四種是身體臭穢,大概是因為身體有出汗,就產生難聞的氣味。天人一般身體都是非常香潔的,還帶著香氣,這種香氣叫天香,凡間都聞不到的,可是在臨命終的時候這個香味沒有了,身上會起難聞的氣味。對於人來講這都不算什麼,人如果三天不洗澡身上都發出難聞的氣味。可是天人就受不了,為什麼?因為天人享的福太殊勝,所以稍稍有一點不如意,他會覺得非常的痛苦。這就是很麻煩,享福的時候享慣了,所謂是從奢入儉難,你已經奢侈慣了,享福享慣了,現在稍微有一點不如意,你就會覺得非常痛苦。第五種叫不樂本座,一般天人都很安樂,可是到了命終的時候坐臥不安,他不喜歡或者是很厭煩,不能安心坐在自己本座上面。這叫大五衰。還有小五衰,這是講天樂不再揚起,一般天人所過的地方自自然然有天樂,可是現在沒有了。

  第二種小五衰是身上散發的光芒逐漸退散。第三種是洗澡的水會沾在皮膚上,一般天人身體很光潔,水是沾不上來的,可是現在皮膚可能已經沒有那麼光潔,水會沾上來。第四種,天人對事物會起戀戀不捨的這個心,執著心、貪戀心比較重。天人一般來講不太執著,對很多事物他不會生起貪戀,這是十善業道裡面,他貪瞋癡比較少,很淡很淡。一來是因為他們福報大,所以沒必要貪,因為想要什麼,應念現前,他可以變化,受用很豐足,他就不會有那些貪心,二來是他本來就是心地善良,可是現在貪心重。第五是天眼受到影響,本來天人可以看到很遠,甚至能夠看到三世,但是現在天眼受到影響,就像我們肉眼到老的時候老花了,他的天眼也是老花了。這是小五衰。首先會有小五衰,然後會有大五衰,大五衰之後一般來講七天就要命終。這個忉利天宮的天人他出現了這個五衰相,知道自己命終,所以很恐怖,而且他能看到自己將要生到凡間鸠夷那渴國,做一個母豬肚子裡的小豬,要投豬胎了,非常的恐懼。有一天他的一個同行,另外一個同伴天人告訴他,說現在佛就在我們這裡給他母親說法。我們知道佛這時候正是在忉利天宮講《地藏經》,這是佛在入滅之前為報母親的恩德到忉利天宮來,待了三個月。結果這個時候,這天人聽了就很高興,就立即來到佛講經的地方,非常誠懇的向佛頂禮,請佛授三皈。結果佛給他說法以後,他又七天精進的修行,七天之後就壽終了,下生到人間到了維耶離國,就做了一個大長者子。長者子這是一種有身分、有地位、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就比做豬要強多了。所以這是拜佛念經,你看天人都得到好處。

  安士先生在評論當中說到,說「大富貴人臨終,欲捨官爵財寶,田宅妻孥,如割身肉,其苦無量。天人壽終,亦復如是」。這是大富大貴的人,我們能看到,他到命終的時候要捨離他的財產,他所擁有的一切,妻子、兒女、田宅他放不下,非常的痛苦,像割肉一樣。為什麼大富大貴的人他應有盡有,反而那麼痛苦?原因就是因為他生前念念在積累,真是像《無量壽經》所講的,「累念積慮,為心走使」。他念念增加的、增長的是什麼?貪吝,放不下!愈富有是愈放不下。所以錢財不是好事情,害人不淺。富貴的人走的時候痛苦,反倒貧窮的人走的時候得到了解脫,因為他貧窮他苦,他對世間不再留戀,反而他死是一種解脫,不會那麼苦。所以在享福當中我們要覺醒,我們現在享的福是不是真的福?假如沒有智慧,心裡起了執著,這個福可能變成禍。正如老子所說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就是這個道理。人如此,我們同理可以推斷,天人亦復如是。所以享天福如果執著心還在,那麼享的福反而成為自己將來的苦的因。

  所以《正法念處經》這麼說到,「若先世有偷盜業,爾時見諸天女,奪其所著莊嚴之具,奉余天子」。這裡安士先生是引用《正法念處經》裡面所說的五衰相,這是從對應五戒來講的,這個五衰相是果報,有果必有因,這個因是前世造的。這裡舉出殺、盜、淫、妄、酒這五戒來給我們說明先世造作五種惡業,現在壽終就會感得這五衰。所以先世有偷盜業的,這個時候命終了,業力所牽他會看到自己身邊的天女,就是來照顧他、侍奉他的這些天女,會把他的莊嚴器具給奪走。天人用的這些莊嚴具,包括很多金銀財寶、珠寶,那都是天上的寶,還有天衣、天香、寶座等等。這些天女看到這個天人命終了,把他的東西拿走去供奉其他的天人。「若先世有妄語業,諸天女等,聞其所說,生顛倒解,謂其惡罵」。所以一個人如果前世有造過妄語,妄語業是什麼?包括四種,第一種叫妄語,就是欺騙人,自欺欺人,第二個是惡口,就是罵人,說那些難聽的話,第三種是兩舌,說人是非,第四種是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講那些不真實的話。這四種口業統統都叫妄語,妄就是不真,與自性性德相背離的這些業就叫做妄語,就叫妄,口業叫妄語。所以真的是自己造作的業自己要受,在臨終的時候,由於業力的作用,周圍這些天女聽到自己所說的話,她們會誤解,以為我在罵她。這些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到,譬如說我們在講話,平時跟人講話的時候,本來沒有任何的意思去罵他,也沒有一個念頭說要含沙射影去批評他,我們就這麼講了,可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他就給聽歪了,他以為你在罵他,以為你在含沙射影的指責他,這個事情常有,我自己都會遇到過。看到這段經文我們就曉得,固然對方他有責任,可能他聽歪了,他自己分別、執著,但其實因還在我們自己。因是什麼?先世有妄語業,自己過去曾經造過妄語的這些口業。所以業力不可思議,它就能夠讓對方起這些不好的念頭,生顛倒解,所以我們要反求諸己,不能責怪對方,要怪就怪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以前造作的業,這叫業障。所以對他更要用真誠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純真無妄,念頭裡沒有妄,口業上自然這個妄就沒有了,這是天人在臨終的時候這些業障現前。

  還有第三個是「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飲酒,臨終迷亂,失其正念,墮於地獄」。這是飲酒的業障,先世,過去生中可能用酒給那個持戒人來喝,本來他持戒,持戒是持五戒,其中一條就是不飲酒。為什麼不飲酒?因為酒能亂性,喝了酒之後會迷亂,智慧生不起來,會做出糊塗事。所以佛制這個酒戒是為了防止我們喝醉會做出糊塗事。在經裡記載著一位優婆塞,這是一個在家的男居士,本來持戒都很好,結果有一天不小心喝酒,結果喝得有點醉,在糊裡糊塗之中就干了殺盜淫妄這四重重戒都犯了。所以酒戒叫遮戒,它會導致我們犯前面的四重性戒。所謂遮戒跟性戒不同的是性戒它是本來就該戒的,就是你不持戒你要是犯殺盜淫妄這都有罪。酒戒,如果不持酒戒的人他喝酒沒有罪,但是他喝醉了犯那些殺盜淫妄那他就有罪。佛制定酒戒是讓我們杜絕造前面四條性罪的這個因緣,所以叫遮戒。我們對於持戒人來講應該護持,不能夠去誘導他去破戒。所以,譬如說我們知道一個人持五戒,招待他的時候不能夠用酒,防止他破戒。在中國,學佛的人大部分都吃素,不殺生,我們知道以後,招待這些人就不可以用肉食,這都是護戒。如果是用酒引發一個持戒人破戒,或者是自己破戒飲酒,自己受酒戒了但是又飲酒,這種業就會導致天人在臨終的時候迷亂顛倒,失掉正念。人失掉正念以後肯定墮三惡道,因為三惡道都是糊裡糊塗去的,如果人清醒,正念分明,怎麼可能墮三惡道?所以在《阿彌陀經》當中說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心不顛倒就是不失正念,他心能夠不顛倒、不迷亂,他就能夠念佛,他一念佛,臨終一念是佛號,他肯定往生極樂世界。最怕的是臨終顛倒,平時雖然念佛,但是臨終用不上。所以平時我們要持戒就重要了,持戒就是保證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一失掉正念就容易墮惡道,很可怕!所以為什麼我們師父上人重視我們三個根的修學,三個根是戒律的基礎。古德告訴我們要持戒念佛,如果戒律守不好,念佛就不一定能往生,看你臨終幸不幸運,會不會心不顛倒,往往破戒之人臨終心都是顛倒的、糊裡糊塗的。

  下面又說到,「若先世有殺生業,壽命短促,疾速命終」。殺生的因招感的是疾病、短命。人如此,天人也不例外,他過去有殺業的,他天福一到享盡的時候,他的壽命很短促,通常來講,這五衰相一現,七天就要命終,但是有的天人可能很快,不用七天就要死了,這是他前生殺業比較重。下面又說,「若先世有邪淫業,見諸天女,皆悉捨己,共余天子,互相娛樂」。這是講到過去生有做過邪淫的,這個邪淫包括事上犯的、也包括心上犯的。什麼叫邪淫?凡是不屬於正當夫妻之間的這些行為,男女的關系,就叫邪淫。在家人斷邪淫,出家人要斷淫欲。如果是有邪淫的事,這果報就非常的嚴重;如果沒有這個事,但是有這個心,也是有果報。這個心如果是念念在相續的話這就很麻煩,這個念頭要是不斷,將來這個三惡道的果報就免不了。天人過去造作過邪淫的話,他這一生雖然有這些天女來侍奉,可是感得這個果報是這些天女都不忠貞,所以到自己最需要她們的時候,她們就捨離了自己,反而去跟別的天人走了。這些情況天道和人道都很相似。所以當我們如果是在這種境遇當中,自己要反省、要忏悔,不可以怨天尤人,不能責怪那些背信棄義的,我最需要他的時候,反而他離我而去,你怨天尤人這是增加自己的罪業,應該忏悔自己先世有邪淫的業,凡事都有因果,沒有偶然發生的事情。所以天人因為過去生中有造作這些惡業,他在臨命終時現出這些衰相,這叫名為五衰相。這是另外一種說法,跟我們前面所說的不同。兩種說法都很好,前面是就天人的形體上來講五衰相,這裡就天人的德行感得的果報,這是前生造作五種罪業感來的果報。當我們有這些衰相現前的時候,其實我們不要講這是天人的事,常常要聯系自己,學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才能得益處。假如我有這些衰相的時候怎麼辦?經上已經告訴你,應該皈依三寶、拜佛念經,深入學習佛陀教育,這才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增長自己的智慧和福德,這些五衰相很快就會消失,自己的心也能夠恢復安樂。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講了另外一則故事,叫「經救全城」,是出自《法苑珠林》裡面。這是講到人道,剛才兩則故事講天,這裡講人拜佛念經有什麼好處。這是講到晉朝有一位叫劉度的人,他是平原人士,他的家鄉有一千多個家庭,這一千多家人,全城的人都信奉佛法,供養出家人。這個時候剛好遇到北方的這些逃難的人,大概那些逃難的人是被他們的首領虐待,他們自己逃出來了,就逃到了這個城裡面躲起來。這個北方的首領就非常的氣憤,就追殺過來,在這城裡找不到人,他就下令要屠城,把全城的人都要殺掉。結果劉度這時候立即率領全城的大小、男女老幼一起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結果沒有多久,這個首領就看到天上掉了一個東西下來,掉到他自己的庭院裡面。這首領拿來一看,原來是一本經,是《法華經》裡面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首領看了之後非常歡喜,認為這是佛菩薩賜給他的寶物,於是他也就斷惡為善,把這個屠城的命令撤銷,所以全城的人都得到生命保障。這是講到讀經、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有這樣殊勝的利益。觀世音菩薩有願,在十方一切世界,任何一個眾生,只要在急難恐怖當中虔誠的歸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都當下得到解脫,這些故事確實屢試不爽。

  下面又講了一則故事,叫「枷鎖自脫」,這也是出自《法苑珠林》,也在晉朝,在河內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叫窦傳,他是在永和年間做並州刺史高昌的部下,後來被呂護擒拿了,結果一起被俘的有六、七個人,呂護把他們關在一個監牢獄裡面,已經定了日期,到那一天會問斬。窦傳他是學佛的,在這個急難當中他就很專心的念觀世音菩薩,三天三夜都沒有懈怠。結果奇跡出現了,他的枷鎖突然撲登一下就斷開了,他心裡面就很高興,就想趕快走,可是又看到自己的很多同伴他們都是被枷鎖給綁住,所以他就不忍心離去,於是就跟這些同伴們講,請他們也一起來念。所以他們大家一起念觀世音菩薩,最後每個人的枷鎖都脫開了。所以他們馬上就往監獄外面跑,翻牆出去,連夜逃命,一直走了四、五裡地,就隱藏在一堆灌木叢裡面。第二天一早這些守獄的衛兵可能發現了這人都走了,立即派兵追趕,結果就來到這個灌木叢,找不到人,就下令放火來燒,結果這些人又在灌木叢裡面拚命念觀世音菩薩,結果這火一直燒燒,燒到他們在的地方就不燒了,所以後來這些追兵走了以後,他們都保存了性命。所以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有講到,說在急難恐怖當中,「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能夠念觀世音菩薩就蒙菩薩威力加持,可以得到解脫。自古以來像這些公案、故事,那是多得不計其數,像入水不會被淹死,入火不會被燒死,這裡就不再贅述。

  下面又有一個故事,叫做「僧作天王」,是出自於《唐高僧傳》。這是記述在隋朝相州這個地方,有一位法師叫元景法師,他俗家姓石,滄州人,因為仰慕大乘,所以天天讀誦大乘經典。後來到命終,抱病,臥床三日,就告訴他的侍者說,我現在准備去見彌勒尊佛,結果為什麼偏偏做了夜摩天王?就跟他侍者這麼說。然後自己又說,我看見這賓客很多很多。結果大家有點不太明白他所說的什麼話。然後他又說到,現在有很多天人來迎接我,我要走了,說完之後果然滿室異香,這位法師安然而逝。等到這個法師去世以後,大家把他的遺體葬到了紫柏河最深的地方,結果三日之後再去看,就發現那水中噴射出像泉水一樣的水流,這個河道就分成兩道,分開,這是一種異相,驗證了這位出家人確實他已經生天做了夜摩天王。夜摩天這是在欲界天裡面,忉利天再往上一層就是夜摩天,他做了夜摩天王。一般來講,欲界天乃至三界的天人,那都屬於凡夫,還沒有出六道,可是這些天上的天王,往往有一些菩薩示現來做天主、天王教化眾生。在經上有說到,發光地菩薩常常就現作夜摩天主教化眾生。所以這一位高僧元景法師他說自己到夜摩天去做天王,是不是也是發光地菩薩示現的?

  下面又給我們說的一則故事,是出自於《北史》,叫「盲者得視」。這是出在五代十國的時期,在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叫後周,五代是在唐之後、宋之前這段時期。後周有一個人叫做張元,字孝始,他在十六歲的時候他的爺爺就雙目失明,三年過後,這三年當中張元每天都虔誠晝夜的禮佛為他的爺爺祈福。有一日他在讀《藥師經》,看到經文上講到說「盲者得視」這一段經文,就是你虔誠讀誦《藥師經》,感得藥師如來加被,能夠讓雙目失明的人也能復明。於是他就很感動,馬上請了七位僧人,點了七盞油燈,七天七夜轉讀《藥師經》,而且一邊讀還一邊拜,非常的真誠,一直都流著眼淚。他自己邊拜邊祈禱說,佛你是天人師,我自己做孫子不孝,使到自己的爺爺雙目失明,現在我要在佛前供燈,普施法界,令法界一切眾生都見到光明,願我代替自己的祖父失明,使到自己祖父眼睛能夠看得見。你看他這樣子的真誠,殷勤的來祈禱,連續干了七天七夜。結果有一天晚上就夢到了一位老翁,這個老翁用一種金鎞,就是古代治療眼睛的一種工具,用金鎞去刮他爺爺的眼睛,他在夢中見到,這個老翁就告訴張元說,你不要擔憂,三天之後你的爺爺就會復明。張元做了這個夢非常歡喜,知道這是佛菩薩感應,所以跟家人也說了,果然到了三天之後,他的祖父真的雙目復明。這是為我們說明至誠感通真的是效應很明顯,所以拜佛念經所得的利益大小完全靠我們自己那種至誠之心。為什麼有的人拜佛念經得到利益殊勝,有的人拜佛念經得到的利益很少,甚至沒有利益?原因就在於有沒有至誠心。

  安士先生在評論當中說到,「善醫病者,莫如對證發藥」。你能夠真正是個良醫,你能夠治好病的,那是對症來下藥的,你知道症因在哪裡。「失明之故,多由宿生謗佛、謗法」。人為什麼會雙目失明?真正的因在於過去毀謗三寶,這個謗佛、謗法也包括謗僧,自己一知半解,不懂得佛法的真谛,於是毀罵佛教說是迷信,毀謗經典,毀謗出家僧人,也包括毀謗說法師,在家居士也包括在內,這是毀謗三寶,得到的果報是雙目失明。「故欲救生盲,須是點金剛正眼」。要救雙目失明的疾病要對症下藥,把那個因給化解掉。它的因既然是毀謗三寶,現在要用至誠心皈依三寶、拜佛念經,這是點金剛正眼。金剛正眼是比喻佛法給我們眾生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所謂正法眼藏,讓我們看得清要怎麼樣去走我們的路。

  下面引《大集經》說,「若有眾生,於過去世,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或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業緣,今得盲報」。這是《大集經》上說的,這因果絲毫不爽,說如果有眾生在過去世曾經毀謗過正法的,或者毀謗過聖人。聖人,這裡的法和聖人是廣義的,不僅包括佛法,也包括儒釋道三教聖人,乃至其他正教他們的創始人都是聖人,我們也不可以毀謗。或者「於說法者,或作障礙」,說法的人他是發心弘揚正法、利益眾生的,可能他不一定是聖人,他未必是斷煩惱的,未必能出三界的,可是他所說的法沒有錯誤。盡管他沒有真正做到,但是他說的法沒錯,我們就應該護持,不能障礙。如果是障礙說法的人,這也是障礙眾生的法身慧命,那麼自己也會得到失明的果報。「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抄經,古代沒有印刷術,要流通經典是要用抄寫。抄寫的時候如果文字給漏掉了,或者是不注意文字洗掉了,如果不是故意,是因為不謹慎,不謹慎也有果報,所以抄寫經典要恭恭敬敬。現在印刷經典亦復如是,我們看到很多經典印得很精美,一看大家生歡喜心,這就是利益眾生。如果這個經典印得很隨便,文字沒有認真校對過,出錯誤很多,印的紙張質量又很差,人家拿了之後不生歡喜心,可能把它當作廢紙就扔掉了,糟蹋經典,這都會有果報。所以印經,不僅是經典,乃至世間善書,不印則已,要印那就要認真的、謹慎的來校對。印刷最好用比較好的紙質,不要為了省錢而讓這個經典印得很難看,或者是很容易損壞,這裡面都有過失。或損壞他法,或暗藏他法,這裡是講到破壞其他的法門,這是蓄意來破壞,也包括其他的宗教,我們都不應該诋毀。凡是能夠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的,我們要隨喜,我們自己好好修我們自己一門,對其他的法門我們雖然不學習,但是絕對不毀謗,這樣子就不會造作不善的因。由此業緣,今得盲報,這不善的因造出來之後得的不善的果報。

  下面又引《付法藏經》裡面說到,「障人出家,必墮惡道,惡道罪畢,得生人中,生盲無目」。這經上講的,不能夠障礙別人出家,因為一個人能出家,他的發心是為了出三界、成就聖道的,或者是弘法利生、利益眾生。如果你障礙他,斷了他的慧命,也斷了眾生的慧命,這個業極重,必定是墮惡道。但是這個出家要真出家的人,他是身心俱出,那最殊勝,不是那種真的是走投無路,想在佛門裡混一口飯吃,這種出家我們就不必去隨喜,應該對那種發真誠心出家的人要隨喜、要護持。印光大師對這些方面曾經有過評點,他說真正要想出家,目標要很明確,那是要荷擔如來家業。為這個目的出家的,那動機純正。出家不僅是自利,也要利他,紹隆佛種,弘法利生。所以出家人的素質很重要,因為這是代表佛門的形象,出家就要真正提起那種大願,紹隆佛種。要自己認真學習,就不辜負出家之志,這就堪作天人之師,那必得人天護持,諸佛菩薩、天龍鬼神護佑。這裡就講到,如果是障礙這種人出家,那個業很重。當然出家有身不出但是心出了,譬如說有年輕人希望走上聖賢教育之路,全身心投入這個工作,他不考慮自己這些成家立業的問題,他就想著全身心奉獻到這個教育事業上來。對這種人我們要隨喜、要贊歎、要護持,絕對不能障礙,一障礙那果報很嚴重。普遍來講,障礙人學佛,障礙人學習聖賢教育,這個果報都是很嚴重。這裡說墮了惡道,惡道罪滿了得生人中,這是三惡道受夠了,那個罪業消了,生到人道裡面還會做雙目失明的人,這是余報,儒家講余殃。這裡評論說,張孝始可謂對證發藥者矣!張孝始就是前面講的張元,為他祖父祈三寶加被,雙目復明,這叫對證發藥,這個證也是通那個病症的症。這是在因上對治,消除不善的因,這不善的果也就消除了。這裡是把「或拜佛念經」這一大段我們講解完了。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十七句。

  【報答四恩。】

  安士先生解釋『報答四恩』的「四恩」是什麼?他說「四恩者:一父,二母,三如來,四說法師也」。這是四個對我們有恩的人,父親、母親、還有如來,如來是我們的本師,另外有說法師。「父與母生育我之形骸」,父母生我、養我,身體是父母給的,「如來法師,長養我之智慧,皆恩之極重而難報者」,如來和法師是生我的慧命,人有兩種命,一種是身命,一種是慧命,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師長,所以這些都是恩德極重的、極難報答的。佛門裡有講《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如來和師長的教誨之恩也是一樣極重難報。下面引用《觀佛相海經》雲,「有恩不報,是阿鼻因」。這個阿鼻就是阿鼻地獄,地獄裡面最苦的那個地獄,又稱作無間地獄,它的苦沒有間斷,而且一墮到這個地獄裡面這個時間太漫長了,用劫來論。墮阿鼻地獄的因很多,如果歸納起來就是這四個字,有恩不報,也就是世間講的忘恩負義之人,這是墮阿鼻地獄的因。所以有其因必有其果,一個人如果不知父母恩德、不報師長的恩德,將來真的就會墮地獄,不孝、不敬。「然則報答之事,可忽乎哉」?剛才那句是總說,有恩不報這是因,地獄的業因,我們現在要報答四恩,這個事上很廣泛,我們不可以輕忽。首先講的是報父母恩,「報答父母之恩,唯有盡勞盡養,得親之心,引導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這裡講到報父母親恩三重層次,第一個是盡勞盡養,父母對我們的恩德首先是生育,母親十月懷胎,出生以後三年不離父母之懷,長大了,父母為我們操辦上學、工作、婚姻,甚至幫我們帶兒女,可以說父母是一生都給我們奉獻,這些恩德真的報不盡。所以父母需要我們奉養的時候要盡心盡力,這叫孝養父母之身,在物質生活上照顧父母無微不至,這是第一個層次。那夠不夠?不夠,因為光只是報父母恩德,養父母之身而已,這個其實動物界都有,烏鴉有反哺,小羊懂得跪乳,這都是養父母之身,如果不能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不能說是盡孝。所以下面講要得親之心,這是養父母之心,讓父母生歡喜心,不能有憂愁、煩惱,他們如果有這些煩惱的話,我們要想盡方法幫他們解決,總要做到盡心盡力。

  第三條是養父母之志,志是志向。養親之志有兩種,一種是父母對我們的志向,我們要努力去做到。一般來講父母都希望自己兒女出人頭地,有一番的事業,得到一番成就,這個我們要努力去做到。那學佛以後,父母希望自己兒女成就聖賢、成佛成菩薩,這個志向就更加大了,但是也要努力去做到。過去我母親在沒有學佛之前,她對我的志向,希望我做博士、當教授,做一個正人君子。我們要努力去做,這是報答父母恩德,養父母之志。學了佛之後我母親對我的志向更高了,她對我說她是一個希望自己兒子作佛的母親。佛是世出世間最尊貴,可以說大孝顯親只有作佛才能做到圓滿。這個志向確實太大了,可是不能因為它很大、很難,我們這個心就沒有,還要發出來,這養親之志。幸好我們很幸運,遇到淨土法門,作佛就不那麼難了,只要我們這一生能夠保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就不退成佛,這就能夠滿足母親的大願、大志。所以如果這一生不往生極樂世界,那真的叫大不孝!這是從一個角度來說,是父母對我們的志向我們要努力去做到。另外一個志向是倒過來的,父母如果沒有立志,我們應該幫助父母立志。一般講父母比我們年齡大一倍,他們在世間你說再立什麼志向也未必能達到,但是世間志向無所謂,出世的志向要立起來。所以要引導父母以出世之法,幫助父母立志出三界、了脫輪回,甚至能夠圓成佛道。我們也是要用淨土法門,因為淨土法門最保險,就是勸導自己父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養親之志。父母如果沒有這個志向,我們要幫助他生養這種志向,所以也叫養親之志。像我母親帶我學佛,我學了佛以後要發願求生淨土,還有我父親?還有我爺爺、奶奶?也要勸導他們求生淨土,總要做到盡心盡力,這都是養親之志。所以報答父母,圓滿的報答是讓父母這一生真正能夠出三界、生淨土。

  下面是講報答師長的恩德,「報答師長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養而已」。這裡主要講的師長是教我們的老師、說法師,我們著重在帶領我們學佛的、學習聖賢之道的師長,師長他所希望的是自己的學生能夠真正成聖成賢。所以如何報師恩?唯有依教奉行。老師並不期望自己學生給他很多供養,因為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老師都淡泊名利,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真的能放得下,所以他對學生可以說是一無所求的,只有一個心願,成就學生,成就他們的聖賢之道。所以做學生的要懂得老師的心,不能以世俗的心去跟老師來交往,世俗人是講到互相有禮尚往來,供養一些物質上的東西可以關系會打得很好,這是世俗的這種感情,但是跟真正有德行的師長不能用這個,你用這個反而讓師長看不起,會讓師長失望。要怎麼樣?依教奉行,老師講的道理我們不折不扣的落實,老實、聽話。像我們師父上人教我們要落實四個根,我們就老老實實的落實,雖然沒有能夠給師長任何供養,但是依教奉行這叫法供養。《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講到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有七種,第一個就是如教修行供養,這叫報答師恩,這是最重要的。當然奉事師長也包括對師長的四事供養。在佛門裡面,特別是出家人,生活都是非常儉樸,過去佛的時代出家人是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在物質上真的是降到最低的水平。所以一般四事,這四種供養是包括飲食、臥具、還有醫藥、衣服,這四種物質上的東西拿來供養師父,除了四事以外其他都不需要。所以真正奉事師長還在於自己依教奉行,這是報師恩。

  下面講報如來恩,「至於如來之恩,尤難言報」,報如來恩德那就更加難以報答了!要怎麼報答?「唯有發菩提心,立宏誓願,仰學菩薩而已」。對如來,如來也是老師,叫本師,所以對他的報恩也是依教奉行。他教我們要發菩提心、要發四弘誓願,要學菩薩、要作佛,那我們也要如教奉行。菩提心,常問問自己有沒有發?什麼叫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是不是真的發出來了?對一切眾生是不是有一個真心幫助他們、愛護他們、關懷他們、照顧他們、教導他們的這種心,這叫度眾生。而且是無分別的,不能說某個眾生我喜歡,我就多度一些,某個眾生我討厭,我就不度他,這種分別心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真正落實必須是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必須是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要成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才是圓滿菩提心。我們末法時代具體怎麼落實?唯有真信切願求生淨土,這就是真實菩提心,這是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說的。因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真正圓滿四弘誓願,能夠不退成佛,如果不往生,這四弘誓願都會落空的。所以我們就想想我們對這世間還有沒有放不下的,有放不下的,這說明往生淨土的心不切、願不足,對於人我是非還掛懷,貪瞋癡慢還常常生起,心裡面還有對立、還有矛盾、還有沖突,跟別人相處還不能和諧,這種種的過失都表明我們菩提心不夠,自私自利、執著的心還很重。所以這就不是報如來恩,這有負佛恩,那我們就要忏悔,天天檢點改過,不忘失我們的菩提心。

  下面說,「蓮大師雲」,這是蓮池大師,淨土宗八祖,「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說父母真正脫離三界六道了,塵垢是比喻三界六道,兒女的孝道才算是圓滿。假如我們父母還在六道當中,試想想我們沒有辦法讓父母脫離苦難,能叫做孝道嗎?所以我們才知道為什麼地藏菩薩發這個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真的是大孝!因為他看到一切的眾生都是自己父母,所以要度盡一切眾生他才成佛,他的子道方成就。因此孝道,孝心是菩提心的根基,如果沒有孝心就不可能有真實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不可能在學佛上有成就,往生淨土也不可能。因為《無量壽經》講,往生淨土三輩九品的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首先第一個是發菩提心,然後才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都沒有了怎麼可能往生?孝心都沒有了怎麼可能有菩提心?所以才知道孝道的可貴,這真是根!孝親才會尊師,尊師才是重道,這真正會報答四恩,這心才能起來。所以《楞嚴經》上講,「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塵剎就是微塵剎,這是比喻數量像微塵一樣。一個世界有多少微塵?我們現在科學家講的基本粒子,有多少基本粒子?無量無邊。這麼多數量的剎土、世界,我們都要去奉獻、要服務。要用什麼心去服務?要用深心,這個深心就是菩提心。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就講了這個深心。一般來講深心是好善好德之心,斷惡修善這種心,但是他的心非常真切、非常真誠,所以叫深心。也是代表用菩提心,用這種真實菩提心去為一切眾生奉獻、服務,這叫做報佛恩。所以佛恩難報,如果不是用這樣的心去服務眾生、度眾生的話,佛恩是報不盡。報不盡佛恩就是負恩、負義了,那怎麼能夠脫離苦難?所以這句話我們要常常念著,要心心念念想到報佛恩。這是安士先生解釋「報答四恩」這一段。

  下面講了三則故事,第一則是「禮塔度親」,出自於《缁門崇行錄》。講的是唐朝范家,有一位母親叫王氏,不信三寶,他的兒子,就是范先生,常常勸導他母親信佛,但是都不聽,最後沒有辦法了,范先生只好出家,而且跟隨一位律師學律。出家先學戒律,這很如法,因為戒律是無上菩提本,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所謂「毗尼在世,佛法永住」,毗尼就是戒律,戒律在佛法就在,如果戒律不在了,佛法雖然經典在,已經只有空架子了,沒有真實的佛法。這位法師出家以後,號子鄰,子鄰法師,他持戒修為非常好。後來回家去探視他母親,結果才知道他母親已經過世三年,他知道自己母親因為不信三寶,造了不少罪業,所以肯定是墮惡道,他要救度他母親,於是就來到一個廟裡面。這個廟是個神廟,但是他到廟裡面至心的來讀誦《法華經》,《法華經》是一乘了義的經典,他發誓一定要見到岳帝,就是主管地獄的頭,一般講閻王。因為求母心切,讀經也是非常的誠懇、真誠,結果後來果然夢到了閻王,告訴他,說你的母親被關到地獄裡面,受很多的苦,現在你要想救度你的母親,可以到鄮山那裡去禮阿育王塔,這樣或許能夠幫你母親超度出來。結果這位法師聽了以後馬上就到了阿育王塔虔誠的禮拜,非常的誠懇,一邊拜一邊哭泣。結果拜著拜著,忽然聽到他母親的聲音來答謝他,說因為你這種法力,我已經從地獄超生到忉利天。這是「禮塔度親」。這是講到真正報親恩,能夠讓他母親從惡道裡出離,就像《地藏經》裡講的,婆羅門女可以把她的母親超度到天上,從地獄裡超拔,這是真正報恩。如果不用佛法就很難做到。

  下面又講了一則故事,是「誠感父骨」,這個是一個脍炙人口的孝道的故事,出自於《高僧傳》。這是講到五代後周這個時期,有一位姓李的人家,他是唐朝的宗室,也就是個貴族家庭出身,但是唐朝已經滅了,現在是五代後周,這種所謂的沒落的家族。他的父親因為戰死在沙場,這個孩子七歲出家,就叫道丕禅師。道丕法師他在十九歲的時候,正好遇到皇帝到長安,因為長安是唐朝的故都,皇帝帶兵到那裡進行掃蕩,唐朝宗室的後代肯定要逃難,所以背著他的母親就入了華山。結果這母子兩個人沒有東西吃,道丕法師為了救他的母親,省下糧食,自己就決定辟谷,就是不吃東西,自己就去乞食,把乞討來的這些東西奉養他的母親。母親也很關懷這個孩子,問他說你吃了沒有?他總是說我已經吃了。母親有一天跟他講,說你的父親在霍山陣亡了,大概屍骨都暴露在外面,能不能夠把屍骨收取回來安葬?於是道丕法師就到了霍山去尋找,結果看到滿地都是白骨,大概這場戰役戰死的人很多,不知道哪一個骨頭是自己父親的骨頭。所以他晝夜都誦經,代他父親忏悔,因為這種戰爭死亡的都是因為殺業所感,佛法裡講刀兵劫,戰爭來源於殺業。所以道丕法師代他父親忏悔殺業,而且祈禱說,這麼多骨頭裡面,如果能有轉動的這些骨頭,就是我父親的遺骨,希望得到這些感應。然後他一心的持誦,眼睛就看著這些骨頭,目不轉睛,一直誦經誦了好幾天,忽然之間就看到這些白骨堆裡面有一些骨頭就跳了出來,而且就在地上搖來搖去。道丕法師就明白了,立即把這些跳出來的骨頭撿起來,撿成一堆,很傷心,也很感動,把這些骨頭都包裝好,帶回來跟他母親重新相聚。

  結果他母親在等他,道丕法師還沒回來之前那個晚上,他母親就夢到他的父親回到家裡來了,等到第二天一早,果然看到道丕法師回來了。這都是不可思議的感應,誠心招感,有這些效應產生。所以我們知道孝心真純,就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能夠感應諸佛菩薩、龍天善神來庇佑。所以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安士先生有一段評論,他說「孝有二,有世間孝、有出世間孝」。孝有兩種,世間孝、出世間孝。「師蓋兼而有之矣」!這師就是道丕法師,兩種孝都有。「若夫道紀荷親而講演,法雲居喪而毀瘠」。這都是講到過去在佛門裡面的高僧大德,道紀法師背著他的父母來講演,法雲法師在居喪的時候毀瘠。「鑒宗醫父病而兩股皆刳」,鑒宗法師為了醫他父親的病,割股療親,把大腿肉給割掉來做為藥引。「智聚丁母憂而三年泣血」,這是智聚法師為母親奔喪,三年哭泣得血都出來了。「如斯之類,罄竹難書」,像這一類的出家大德演示出來的孝道,可以說是真實感人,罄竹難書是說用所有的竹子來書寫這些感人事跡都說不盡。這個罄竹難書在過去也用做這些贊頌美德的,現在常常用到不好的地方去,但是古時候罄竹難書是講說這個美德表揚不盡。這是講到出家法師的孝道不亞於在家人,而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倘謂辭親出家,父母遂可不必奉養,豈識孝名為戒之義乎」?他說倘若說出家以後就不用養父母,這種說法就不對了。因為《梵網經》上面講的,說「孝名為戒」,孝名為戒這是講到真正孝道這是真正的戒律,因為這個戒是廣義上講佛的教戒,佛教我們第一是「孝養父母」,然後是「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孝道是戒的根基,三福的第一條,孝名為戒。所以出家之後還是應該贍養父母。所以出家以後,別人對我的供養,應該自己盡量的節儉,分出供養出來供養父母,這是可以的。當然如果父母以外的親人,那就不要了,因為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我們要報答,其他的親人都跟眾生平等,要平等的報恩。這是講到這兩則故事,還有一則,我們因為時間到了,我們今天不能夠繼續的分享,明天我們再來學習。如果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08/11/07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26

 

上一篇:妙祥法師:對孩子的教育都得和心感應
下一篇:涼水戒淫秘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