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法與生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關於受戒

受戒就是要關閉惡法,如我們一天一夜受八關齋,就是給我們一個出家的機會,出家人就要修清淨的梵行,所以就不能打妄語、飲酒等,另外又增加了不能坐高廣大床,著香花蔓、香油塗身等。這些都能增長我們的貪染心,雖然不是根本戒,卻也能讓我們犯戒,是放逸的緣,是為了護根本。再就是歌舞唱伎、故往觀聽,這些會讓我們的心散亂,都是屬於放逸的緣。

  八關齋戒也是以五戒為根本,一切的戒也都是以五戒裡的四條戒殺、盜、YIN、妄四條為根本的,也叫四根本戒。為什麼要制殺盜YIN,不管佛制不制戒,你做了殺盜YIN,要受自然的因果規律的報應的,就是作了這些事,一定會墮落三惡道的,佛看到做此事有如此不好的結果,故佛憐憫制戒。殺、盜、YIN、妄為什麼叫性戒呢?就是其性體是不好的,是惡的,不管佛制不制戒,做了之後,都會招致不好的果報。即使不受戒,做了也會受這個果報的。要知道戒是佛的大悲心裡流出來的,因佛看到我們眾生這麼苦,如果佛不立這法,制這些戒,我們怎麼修行呀?

  剛才說到修行,精進修行也要懂得修行地路線,不管出家在家,都是要以戒為根本。為什麼以戒為根本,如果一個人,身都沒有離開殺、盜、YIN這些過,怎能談到心的清淨;如果口不離開打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這些,又怎樣讓心清淨。所以說,持戒正是佛的一種慈悲,因為我們的心念非常不好管理,無論接人待物都在貪、嗔、癡裡打滾,所以佛慈悲,心雖然很難清淨,但事情很容易分出來對和錯,對的我先做,錯的先不要做,最先粗的一步,先能夠止惡向善,再轉善成淨,如果行為上清淨了,自然會影響到心的,所以佛說:因為心難以對治,故要先從行來對治。五戒雖只有五條,但遍於我們的一切生活。象不殺生,就意味著讓我們生慈悲心。所以修習戒不單單是我把這條戒持了就行,前四條為性戒,後面一條為遮戒,酒會令人喪失理智,飲酒醉後很容易犯同時就要我們來培養慈悲心,先從家人,慢慢再到外面的人。如果你慈悲心充滿的時候,你還忍心去傷害眾生嗎?所以戒就是在修行。為什麼去偷東西,歸到根上是貪心所起,所以我們就要訓練學會布施,學會布施的人經常會想著怎樣去送給別人東西,他還會去偷別人的東西嗎?

  酒戒是遮戒,遮就是遮止不讓我們去做,很多人不理解,殺、盜、YIN、妄我不會去做,喝酒應該沒關系。佛就說,如果貪飲酒,喝醉了會喪失理智,很容易犯上面的四條根本戒,故佛制不讓飲。後面的八戒中的不坐高廣大床、不往觀聽等都是屬於放逸的緣,為護心念,便於修行。底下的戒都是為了護上面的根本戒。佛受了八關齋戒後要一天一夜好好地念佛,佛告訴了我們這麼好的修行方法;要念法,法能讓我們解脫成佛;要念僧,三寶都是我們所恭敬處;念戒,要清淨守持,有戒才讓我們走上一條正確的修行道路,我們與外道有什麼不同,其實就是戒法的不同,佛是一切智人,他知道我們眾生有哪些根本的毛病,哪些是枝末的毛病,都說的非常透徹。戒都是對治我們的貪嗔癡,貪嗔癡都是屬於心裡的問題,心裡的問題要從行為上來慢慢地深入解決,像穿衣服,先穿裡面的,再穿外面的,我們起煩惱先從心裡起,導致行為上的錯誤,現在持戒,先從行為上拔正它,慢慢就回歸到自己的內心。所以念戒就是警覺我們不要去犯戒;念天,因天人比人享福報,令知善處,不持戒就要墮落,要得人天福報,也離不開持戒。成佛那麼高,也是以持戒為根本的,不管修學什麼樣的法門,受三歸五戒是根本,沒有五戒,就沒法保證下一輩子來當人。

  八關齋戒種了我們解脫的因,就是不貪著人天福報,還想更高的深入,出三界,不受輪回的苦。人生很短暫,生了死,死了生,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由其死苦,除了那些愚癡的人自殺,一般的人都非常愛惜自己的生命,世上除了割肉痛,就是要錢痛。不管年齡大,年齡小都要面對死,佛為什麼出世說法?《無常經》中講到“老病死此三法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因為有老病死,故佛出世間令學佛法,讓大家來明白。如果沒有老病死,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學佛。有老病死的地方,佛就要說覺悟的方法,弄清楚老病死,知道生從哪來,死到哪裡去,就不會恐懼它,不恐懼就會面對它;看破它,就會接受它,放下它。所以真正的了生死,就是生死自如了,死時沒有任何痛苦,而且知道要到哪裡去。所以古時解脫的人說“七十年來拖著皮袋,今日放下何等自在。”所以大家學佛要學怎樣來對治我們的煩惱。要知道受戒是怎麼回事,五戒是保證得人生;受八關齋戒是讓懂得生死輪回,讓我們種解脫的因。再加上受菩薩戒,就是要學佛、做佛了。佛就是無私無畏,明白了的人,一個完全不自私,勇於奉獻大愛的人。但是現在要學會解決我們自身人的問題,故要受三歸、五戒、八關齋戒,看有什麼煩惱,如何對治。

  就像布施不一定非得有錢,不一定非得有權,而是隨力隨份地方便地行布施,這些都是在聚集我們的福報,我們的福報從哪裡得來?要從眾生身上得來,有有緣的人,有沒有緣的人,有緣的人,因為你善於與他結緣,沒有緣的人,那你的福報就不好從他身上得到,因為他對你不歡喜。我們光說佛菩薩對我們有加持,其實眾生對我們同樣有加持,他不是用佛力的加持,而是用他的心念。我們與眾生結的緣有深有淺,所以我們布施人家一個微笑,幫人家做一點好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福報。你的福報越大,你的事業就越容易成就。同樣的一句話,讓十個人說,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福德的不同,而福德都是每個人自己修來的。故要好好珍惜與每個人的因緣,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善緣要讓它增長。

  再者,八關齋中的齋其實就是過中不食,並不是世間人一般所講的吃素。八關齋戒在寺廟中好持,在世間就難持了。並且這裡的中午是指每個地方日中的時間。為什麼不下午吃?佛在經典裡講,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是諸佛吃飯的時間,下午是畜生吃飯的時間,黑夜是餓鬼吃飯的時間,為斷六道的因,所以晚上不吃;再者,晚上不吃,在修行上會身心輕快。吃得太飽會影響禅定,也會起一些不好的心念,如世間所說的“飽暖思YIN欲”因為受八關齋戒是要種出世的因,故要有這些要求。


二、如何令對佛法不了解的人親近佛法 


首先要與他們交朋友,慢慢地讓他們認可你,讓他感到你對他的關懷,出自於個人的關系,他也就不好意思走了,覺得走了就對不起你。還有就是通過修行,可以都觀想成是自己的親人,“願三寶加被,願這些他們在三寶慈光的攝照下,與佛法結緣。並願他們和我一起皈依,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你去試驗,每天先從你的心念上面改變,改變以後,你內在的氣質變了,他們自然會親近你。你從內心真正充滿慈悲心,慢慢就會散發出世間人所說的魅力,自然就會吸引人。有一次榆次晉中的領導來,我也是這樣與他們說話,其中一位說“我們感到如師父你跟我們說話時,在全心投入地給我們說,能感受到你的心恨不得給了我們一樣。”實際確實是這樣,其實我過年也是很忙,但還是把大家集在一起,覺得大家能來也很不容易,真是想把真心,慈心、解脫心全部送給大家。故要用一種心去對大家,慢慢就改變了。在普壽寺有這麼多的學生,靠什麼去攝受,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但是我覺得我有種力量,希望傳遞給學生。要真正地有慈悲心,真正地將全部的心血用上去,一定有改變的。教書就是修行,首先要有責任心,再把慈悲心用足,然後再有一些善巧的方法。善巧的前提要智慧,智慧的前提要慈悲,慈悲的前提要責任。如果沒有責任的人就談不到慈悲,你有慈悲就能爆發智慧,智慧要從愛心中爆發,有了智慧以後就有了方便。


三、其他開示


  1、破我執很難,但先可學會忘我,要開拓我們慈悲的胸懷,為眾生忘我的付出,當你真正忘我的付出時,最後得到的都是自己的。

  2、做回人要認認真真地做,每天要努力地來改變自己。

  3、要慈悲地對人,想著不要傷害她,不要有得失的心。

  4、剛來普壽寺,想到老法師委以建立十方尼眾道場的重任。就以“慚愧、忏悔、敢當、敢為”八個字來鼓勵自己。慚愧:自己無德無能,如何堪能此重任,但是老法師交給了此重擔,我也不得不擔起。忏悔:自己智慧力量不夠,怕人事上處理得不對,從沒想過別人對不起我,而是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不管別人怎樣對我,都不計較。只要有眾生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我都要代眾生忏悔。敢當敢為:凡是為法的、為眾生的事就義不容辭地去做。所以“畏難二字佛經無”翻開經典,哪個教我們畏難了?“無畏方為佛教徒”,想成就佛教的事業,一定要有無畏的精神,但是無畏前面一定是無私;“無盡眾生無盡願,一肩挑起莫躊躇”只要眾生沒有度盡,那我們一定要承擔這個擔子。

  對人就是“飄去的是雲,留下的是天,天是那麼湛藍,流來的是水,流去的還是水,一切順其自然,沒有得就沒有失去的痛苦,要求自己的只是奉獻”為什麼有痛苦,因為有得失的心,常常我們做事情要求有一種回報,當你沒想得到什麼的時候,你還會失去什麼呢?

  5、有形的是有限的,無形的才是無限的。有形的就會用完。

  6、有時候挫折也是我們的老師,多點苦難,才多點反省,才多點慚愧。才能更好地讓我們開發進步。

  7、佛法回歸來是很實實在在的,因為你的恭敬心和信心而感得的加持,對善知識,你對她越恭敬是你自己得福。一分恭敬一分福,修行就從恭敬心中求,恭敬心中得福報,恭敬心中得智慧。印光大師說的“一切從恭敬中求”。

  8、佛可以引導你成佛,但一定要你自己努力才行。因為你的發心,所以三寶自然給你這種的加持。

  9、常常我們的冷哪、熱啊、饑啊、飽啊都是我們的分別心。

  10、當你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會忘記其它的。

  11、當你打破你的執著的時候,就又是另一番境界。  

上一篇:念佛觀想治病健身幾法
下一篇:南懷瑾居士談過午不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