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十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守持五戒的同時,還要積極奉行十善。­

  第一、不殺生而行放生、救生、護生。對人類應常行救死扶傷,敬老憐貧,保育幼兒,幫助殘廢,救人急難,調解糾紛,以及社會福利、公益慈善,維護和平等公共事業,都要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對眾生也要學古人“水中救螞蟻,行路不傷蟲,卷簾歸乳燕,憐峨不點燈”。隨時隨地常行慈悲,廣修方便,見生即放,見難即救,等觀音之慈心,行普賢之願海。­

  第二、不偷盜而行施捨。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財送財,求法說法;又如看到盲人攙一手,看到腿腳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難幫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勸導,吵嘴打架的給予勸解,老人跌倒扶他起來,見到尋短見的設法挽救,需要幫助的人為他出點力,做點事,如此等等,樂善好施,見義勇為,出錢出力,捨己利人,都是功德無量的好事。­

  第三、不邪YIN而修梵(清淨)行。出家人應全斷YIN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亂搞男女關系。依戒修行,看經念佛,潔身自好,自淨其意,敬事三寶,孝養父母,親近良師,遠離惡友,深信因果,廣種福田,學修正法,斷除邪見,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為梵行。­

  第四、不妄言而說老實話。《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我們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語,不混淆是非,不顛倒真理。­

  第五、不绮語而說質直語。《法華經》雲:“若欲說此經,當捨嫉恚慢,謅诳邪偽心,常修質直行。”學佛人,直心是道場,應當存直心,說直話,修直行,這是佛教徒本色,花言巧語,哄人騙人,非佛弟子所應為。­

  第六、不兩舌而說調解語。《成實論》說:“善心勸化,雖使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斗亂,即是兩舌,得罪最深,墮三惡道。若得為人,世世得敝惡眷屬。”因此,我們在人與人之間,在遇矛盾爭吵,都應善意調解,排難解紛,解怨釋結,息事寧人。­

  第七、不惡口而說柔軟語。《法華經》雲:“是人口清淨,終不受惡味,以深淨妙聲,聞者皆歡喜。”我們學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語,自當“柔和順善,而不卒暴”。別人聽來,也就歡喜接受,假設口出粗言,疾聲厲色,辱罵誹謗,別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難免招受苦報。­

  第八、不貪而修不淨觀。對治貪欲。貪欲有五種,即財、色、名、食、睡。使人造業受苦,是障礙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一、貪財:對於財物我們應不悭貪而慈心施捨——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悭貪嚴重的人,他為不擇手段去獵取財物。根本不考慮法律、正義、良心、和他人受損害等等。既得之後,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計,保持安全,市場變動,提心吊膽,患得患失,惶惶不安,心為財累,不得安寧,這種人怎能修行聖道呢?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慈心捨施,不悭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合理謀生得來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師長,教育子女,幫助親友急難,救濟病困孤苦的社會福利事業,此是佛法的勸人慈心捨施以對治悭貪的方法。什麼事都有因緣,因緣成熟時,財物就聚集,因緣分離時,財物就散失。聚得多的,失得也快,你不捨財,財將捨你,這是一定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悭貪有什麼用呢?佛曾經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

  二、貪色:是指男女之間的YIN欲,YIN欲是從愛念生起的,因為愛他(她)身上的這樣那樣美好優點,就發生追求的念頭,為了達到目的,就不惜財力、功夫,不辭赴湯蹈火,不顧性命地位,甚至皇帝也不願做,不愛江山愛美人。戰場上咤叱風雲的將軍,在女人前面俯首貼耳,唯命是從。歷史上才志過人的俊傑,他們很多失敗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難過美人關”之句。為什麼有這樣大的迷惑力呢?原來這是我們眾生的生死根本,(從YIN欲生)《圓覺經》上說:“欲從愛生,命因欲有,愛欲為因,愛命為果。”所以佛制,比丘必須斷YIN欲,才可了生死,如不斷愛欲,比如煮沙想成飯,任他堅苦修行無量世,終不能成佛,因此出家人以斷欲為第一戒(主要戒)。­

  那末怎樣斷YIN呢?斷YIN應該先從斷愛上著手,就是說從思想上開始。­

  第一、尊重他們,視一切女人如姐妹母女一樣,不起邪心。­

  第二、不淨觀。我們認為可愛的對方身體,實際上是很不清淨,可愛的只不過外表一層表皮使你迷惑罷了,剝去外皮,只是一堆膿、血、痰、唾、屎、尿、筋、骨……等等腥臭之物,哪一樣使你留戀可愛呢?在顯微鏡下是各種蟲類成堆蠕動,互相吞食,剩余分泌物,通過各個孔道及全身毛孔排出體外,即屎、尿、汗、垢不淨之物,在X光下是可怕的骷髅一具,骨架一堆。在紅外線儀器下所見的是紅、黃、綠三種色彩旋轉不停所構成的人體。經過透視分析,不見得有什麼可愛的東西在裡面吧!­

  人的身體是息息在變化的,難免有種種疾病。想到生病時的涕唾屎尿,吐嘔抽搐,瘡爛膿流呻吟悲泣、乃至癫狂愁苦種種情形,你還愛得起來麼。­

  還有睡熟時身體僵直形同死人,及流涎鼾聲,蓬頭磨齒,夢言驚呼你還有愛心麼?青春不常駐、轉眼已老年,那時發白面皺,耳聾眼花,腰佝背駝,行動蹒跚,那時還有愛欲否?直到最後死時:昔是淺颦輕笑,已成僵屍一具,逐漸發青發脹,流水流血,皮脫肉落,面目具非,最後只剩枯骨一具(詳見九想觀)昔日所迷戀的原來本質如此。­

  上面所說的身體上種種不淨事實,是要使我們從理智上清醒過來,減輕愛念,割斷YIN欲。一個人抱住一個滿盛屎便臭穢的皮袋睡覺,總不是滋味吧?­

  三、貪名:名譽是好事,它是工作後自然產生的,得了名譽驕傲自滿,便不會進步了。念念不忘於名譽就是貪名。不是你的功勞,硬拉在你身上更不應該,有人為了要名,寧願化了很多錢去活動,也有為了勝過他人,要面子賭氣不賭財,也有的人做種種好事情,目的是為了一個好名聲,學佛的人為求名聞利養都是不對的,名聲越大,攀緣越多,就不能清淨修行了。­

  名、實際上是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實質,但卻比財、色更細微深入,難放難改。同事二人,一同工作,成績一樣,表揚了他,沒提到你,心中終有些不平,受到幾句誹謗就尋死尋活。偶然和大人物講幾句話,拍個照,或獲得了世界性獎狀,就終身念念不忘,這不都是為了名?有一些人說:大丈夫不流芳百世,也當遺臭萬年,貪名到入地獄也不怕,可見得貪名的危害性多麼嚴重。佛經上說:“比如焚香,煙出香盡”可為貪名者戒。­

  四、貪食:食欲是與生命同來的。目的是治療饑餓,維持生命,標准應該是一個飽字,但是貪食的人吃飽了還不算,要吃好吃多,講鮮味,講營養,講闊氣,講排場,講調味。考究色、香、味等等。原來山珍海味,人參鹿茸還不夠,甚至蝸牛、螞蟻之類亦列為上品,為了貪吃,殺害大量生命,化費無數錢財,浪費寶貴時光,消耗有用精神,反而使身體造成種種疾病,因為高蛋白、重補品不是每個人吸收得了,而動物屍上各種毒菌所繁殖的病毒,也被吞入肚內,還有被殺時一股怨氣,在血液中產生毒素,附在肉上,即是屍毒,屍毒雖經蒸煮毒性難以消滅。種種葷腥油膩吃得多了,慢性疾病中毒、死亡必定相繼發生,所以平常人的疾病和死亡從過量飽食中來,占絕大多數,饑餓致死者極少(災荒除外)。佛教是提倡素食的,第一為了慈悲心,不忍食其肉。第二清潔衛生,保證健康。第三經濟節約。還可減少市場壓力。第四簡單省時,多余時間可看經用功、所以信佛人以素食節約為宜,用功的人經常過午不食。佛時印度名醫耆婆說:“比丘患病,減食為宜”。可見貪食不可取。­

  五、貪睡:睡眠能調節身體疲勞,醒後精神充沛,可繼續工作,睡過了頭,就是貪睡,反而使頭腦昏沉提不起精神來,養成貪睡習慣的人,越睡越想睡,多睡的人肌肉松馳發胖,精神萎糜不振,工作沒有干勁,事業沒有信心,念佛修定時坐下來就睡著了,這種人做不好任何一種工作,何況學佛是節眠用功的事,貪睡雖不是什麼罪惡事,佛教認為它是一種過失,一生中大好辰光都在昏睡中浪費了,所以佛說:“咄咄為何睡,螺師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佛法不聞知”。可為警惕。­

  上列五種貪欲,略說一些,供大家參考,總的來說,貪的根本是身體,身體是罪惡的聚集點,(八大人覺經:形為罪薮)。我們為愛護身體而造罪,現在知道這個身體是不淨的,無常的,就不為它做種種惡事了,這是治貪欲的方法。­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觀。《法華經》雲:“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大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行菩薩道者:“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我們佛弟子應當學佛菩薩的慈悲喜捨,視一切眾生,如父如母如六親眷屬,常思與樂拔苦,不應懷恨惱怒之心,讓他離苦得樂才對。­

  第十,不癡而修因緣觀。《緣起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緣滅,因果相續,在空間上是無量無邊,相互依存,錯綜復雜的聯系著,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相續不斷,循環往復的流轉著,形成“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因果關系,一切聚散成敗,還有什麼事情想不通呢?­

  以上十善法,要從身口意三業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著力去修,務使三業清淨,六根純和,遠離五欲,不染六塵,做一個清淨的佛弟子。­

  我們佛弟子,不僅要懂得一些法相名詞,增加一些佛學知識,更重要的,要有真切地信解修證,要深信五戒十善,可以離苦得樂。要認真修行,堅持到底,必獲人天勝果,進而趣向聲聞、緣覺、菩薩、乃至無上菩提。能如此,對國家來說,這樣的人也是一個愛國親民,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上一篇:念佛三昧,其來尚矣:截流大師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斷惡要快,修善要積極,刻不容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