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聖嚴法師:倫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結婚之後的男女居士,必須要對婚姻關系的維護負起責任;要尊重並體會到對方是另外的一個獨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興趣、個性、尺寸來要求對方:無論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懷疑、批評、指責對方;發現沖突和矛盾,暫時不要處理,等待雙方心平氣和時,再解釋、溝通,以取得對方的信任和諒解。同時,在任何時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分,所以沒有權利單獨處理家庭中共同的財產、物品、生活方式,尤其對於管教子女等的問題,必須取得配偶的同意:若出遠門或已出遠門,必須讓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處,你在何處,是否平安、健康;要隨時而適當的關心對方的身心狀態和生活情況。
婚後至少要負起關懷三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第一,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長的父母及原來的老家。同時也要關懷自己的兄弟姊妹親屬的家庭,和他們的婚喪喜慶,否則會讓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讓親戚朋友批評。不要期待父母親友的援助,卻要時時刻刻想到父母親友是否需要關懷。最忌諱的是讓父母說:"娶了媳婦,丟了兒子。"也不要讓岳父母說:"嫁出去的女兒,等於潑出去的水"。如果是那樣的話,就變成忘恩負義的大不孝。
一旦生孩子,不論是男、是女,都應該感到歡喜,歡迎,悉心扶養,教育成人。夫妻不是冤家,子女不是討債鬼,他們來幫助你成長,來促成你履行父母的義務,所以是你的小菩薩,要對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材施教,給予適當的關懷和照顧。不可將子女當成自己的財產來支配;更不可將子女視為自己的替身來指望。尤其不可有養兒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饋的心。雖然當教導兒女知道孝心,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場,則但盡責任,不存企圖,那是最健康的心態。
現代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兒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論是否結婚,求學或就業,絕大多數會離開父母而過他們獨立的生活。所以,當兒女快成年前,必須做好心理准備,到那時候,夫婦倆已是中年或步人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顧子女的心情和時間,去關懷社會大眾的福利,以義工的方式來奉獻自己。最好是參加宗教團體的活動,一方面可精進修學佛法,同時也將對於子女的一份執著,轉化為對眾生的關懷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為四個時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過家庭生活、求學和求業,中年及晚年期是過社會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後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參加定期的修行,學習著過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參加佛七、禅七或受持八關齋戒,雖然如此,但自己依然過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態的生活,那確實是夫唱婦隨、白頭偕老的終身伴侶,不是彼此的糾纏,而是互相的提攜,做一個愉快、自在,和使自己滿意也讓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
|
|
|
|
|
上一篇:聖嚴法師:溫柔對待親愛的人
下一篇:時時刻刻做功德的秘訣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