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佛教“精進”的含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精進是佛教修行人修菩薩六波羅蜜當中的一項。“精進”二字是勤勞、勤奮義。佛教的經典《唯論三十論》寫道:“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也就是說,精進,就是對於善的事情要堅決修行,對於惡的事情要堅決斷棄,以勇健強悍之心,克治自己的懈怠心理,從而完善自己。
要做到精進,必須要具備勇悍的意志,勇悍是什麼呢?《成唯識論》道:“勇表勝進,悍表精純。”勇是一種前進的動力,而悍是意志精純無雜;窺基大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申其義:“勇而無惰,自策發也,悍而無懼,耐勞倦也。”勇乃是一種克服惰性的自策發力,而悍乃是無所畏懼,忍勞耐倦的意志力。再根據精進的程度,佛教又劃分為五種:第一,被甲精進,如勇將上戰場,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第二,加行精進,加強自身的策發力,堅固信念;第三,無下精進,不妄自菲薄,無掛礙無恐怖;第四,無退精進,遭遇苦境能堅忍不屈,堅猛心志;第五,無足精進,永無止境的精進,自強而不息。
所以,修行大乘菩薩法的人要具有堅韌不拔、自勵自強、奮斗不止的精神,這種精神,我們在古代的高僧大德中可以看到,象玄奘大師歷盡艱難險阻,克服常人所難以想象的種種困境,前往印度求學取經,而在印度求學中,又以其勇猛精進之心,成為印度境內第一流的佛教學者,被印度人譽為“大乘天”;又如鑒真大師,為了東渡日本宏法,前後計十二年六次渡海,雖然遭種種失敗,即使雙目失明,而不退其志,終於六十六高齡時到達日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這些佛門大師為我們作出精進的表率,這既是菩薩之精神,也是中國傳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今中華民族欲崛起,佛門欲重興,更是不可不發揚此精神了。
|
|
|
|
|
|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對經書亵渎不敬會迅速消耗福報
下一篇:日常法師:真正修學佛法就是聽老師的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