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慧遠大師
遠公大師(西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感歎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於是發心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道安大師曾贊歎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遠公二十四歲時,便開始講經說法,後居於廬山,刺史桓伊發心建造東林寺,遠公自此以東林為道場,率眾行道,精進念佛,鑿池種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花,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蓮社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淨土的瑞相,甚至有的還在現身中見佛。
遠公曾於念佛三昧中,三次見到佛菩薩聖相,然而遠公從未向他人說過,直至往生前才將見到聖相的事實告知法淨、慧寶等弟子。制訂遺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壽八十三歲。遠公大師圓寂,道俗奔喪,絡繹不絕。四眾弟子奉遠公全軀葬於西嶺,治冢壘塔,謝靈運作碑文,以銘其德。遠公大師德業廣被,自晉至宋歷代帝王谥號追薦多達五次。
二祖: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西元613~681年),於唐貞觀年間,見淨土九品道場,歡喜地說:“這真是進入佛法的要道。修行其他的法門,迂回艱困難以成就,唯有淨土法門,可以迅速地超脫生死輪回。”於是精勤苦修,禮拜讀誦,日夜不斷。不久,大師到了京城,激勵策發四眾弟子修行念佛。每次進入念佛堂,必定長跪念佛,不念到聲嘶力竭則不罷休。出念佛堂,則向人演說開示淨土法門。如此修行三十多年,從來不曾躺臥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凡美味佳肴都供養大眾,粗粝飯食則留給自己。凡是接受供養布施的所有財物,都用來書寫《阿彌陀經》,總共有十萬多卷。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總計有三百多幅的壁畫,並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燈供佛照明。無論出家在家,追隨導公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課誦《阿彌陀經》十萬到五十萬遍,有的每日稱念佛號一萬到十萬聲不等。在導公的弟子之中證得念佛三昧的,多得無法記載敘述。有人問:“念佛可以得生淨土嗎?”大師說:“隨著你的精進念佛,必定滿足你的願求。”大師自己念一聲佛號,同時則有一道光明從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樣一一放出,可見念佛功德真實不虛。
他勸勉世間人的偈頌說:“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三祖:承遠大師
承遠大師(西元712~802年),初學法於四川成都的唐公,後到湖北荊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並遵師命至南岳衡山,從通相受具足戒,於其座下學習經律。後得聞慧日法師教示,應依《無量壽經》修念佛三昧,以救濟群生;從此頓息諸緣,專修淨土。天寶元年(西元742年)歸衡山,住於山之西南邊的山巖下,精苦修道。有人供養食物則吃,無人供養則食野果花草,弊衣唯求御寒蔽體而已。慕名來求道的人,常見一人身形羸弱,塵垢滿面,負薪擔水,放下萬緣,精進念佛,得念佛三昧,常感聖境現前。當時,法照大師住在廬山,在三昧正定之中到了極樂世界,往極樂世界,見一褴褛僧人侍立在佛側,詢問得知是南岳遠公大師。出定後,即前往衡山,追隨遠公學習佛法。法照大師在唐代宗時被奉為國師,皇帝尊崇遠公大師至高的德行,故將遠公大師的居處恭稱為‘般舟道場’,大文豪柳宗元撰寫贊詠碑文,立石碑於彌陀寺門口的右邊。大師教化眾生,隨機設教,為了使眾生早日修行成就,於是開示大眾專修念佛法門,並將經教法語,彌陀名號,書寫在大街小巷,刻在山巖溪谷上,苦口婆心地勸勉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如此精勤地誘導鼓勵眾生念佛,從化者甚眾,附近的人們都背負布匹衣服,砍木材、撿石頭把它累積在遠公的山洞口,送給他建寺院,遠公不刻意拒絕亦不攀緣追求。待寺院建成之後,命名為彌陀寺。而建造寺院剩余的物資,則布施給饑餓和疾病的人。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終於彌陀寺,享年九十一歲。
四祖:法照大師
法照大師,身世不詳。唐代宗大歷二年(西元七六七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陽)雲峰寺,精勤修行從不懈怠。有一天用齋時,在缽中感見祥雲高山與寺院,澗溪北面有一石門,內中有一寺廟,題曰:“大聖竹林寺”。過了一段時間,又在缽中睹見五色祥雲,樓閣台榭,還見文殊菩薩與諸聖眾講經說法。大師將他所見的境界請教善知識,有僧人說:“諸佛菩薩聖人們的神妙變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見來推測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勢而論,這個地方應當是五台山。”
大歷五年(西元七七○年)四月六日,大師與同行數人到達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尋至大聖竹林寺,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端坐在講堂獅子寶座上,為眾說法。大師向二大菩薩恭敬頂禮,問:“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回答:“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大師又問:“當雲何念?”文殊菩薩雲:“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畢,摩大師頂授記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訖,二位大聖互說偈頌。大師恭敬聆聽,法喜充滿,作禮而退。頃時,剛才的景物倏然隱去,大師心中倍增悲感,便在原地立石作記,用資紀念。(詳見淨土聖賢錄)
五祖:少康大師
少康大師,俗姓周,浙江缙雲縣人。生下來之後就不言不語,七歲時,到靈山寺禮佛,母親問他說這是誰?少康忽然開口說:“釋迦牟尼佛。”父母因此讓他出家。年十五歲時,即已經能夠通達五部經典。唐德宗貞元初年(西元七八五年),到了洛陽白馬寺,看到大殿中的文字放出光明,仔細探究一看,原來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少康因此祈願說:“我如果和淨土有緣,應當使這篇文章再度現出光明。”說完之後,光明又再次閃爍起來,光中隱隱約約有菩薩的形像。少康因此說:“再巨大的劫石都可以磨滅,而我願生西方淨土的心,永遠不會再改變了。”少康於是前往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紀念堂瞻仰禮拜,忽然見到善導大師真實的身像在虛空中,並說:“你依照我的教法,普遍教化一切有情,等到他日淨土功業成就時,必定可以得生極樂世界。”
大師在湖北江陵,得一位法師教示:“你如果要化度眾生,應當到新定去(今浙江遂安縣西),你的因緣在那裡。”語訖消失不見。大師因此前往新定,至新定將所化得的金錢,用來誘導小孩念佛,念佛一聲,就給一錢。如此經過一年多,無論男女老少凡是見到大師的人,都會念阿彌陀佛。念佛的音聲,充滿於新定的街道。
於是,大師在烏龍山建立淨土道場,凡是遇到齋日,善男信女都來道場共修,每一次約有三千多人。每當大師升座,高聲念佛,眾人則跟著一起念佛。大師每念一聲佛號,大眾就看到一尊佛從大師口中出來,念十聲,則有十尊佛如同念珠般連貫地從口中出來。大師開示說:“你們凡是有見到佛的,必定可以往生淨土。”大眾聽了都非常歡喜欣慰。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十月,預知時至,安詳往生。(詳見淨土聖賢錄)
六祖:永明大師
延壽大師。字沖玄,浙江錢塘王姓人家的子弟。年少時即在家誦《法華經》,錢文穆王年間,主持稅務的工作,常常用官方的錢來買動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牽引前往市街大道准備處刑。錢文穆王派人暗中窺視他的行為,只見他臉色安然自如毫無改變,因此下令無罪釋放。然後延壽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巖禅師出家。後來又參訪天台山德韶國師,發明心性法要。
大師曾經在國清寺修行法華忏法,在禅定觀想中,見到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後獲得無礙的廣大辯才。後來因為自己終身的願望歸宿尚未決定,因此到智者禅院,作了兩個簽,一個是一心修禅定,另一個是廣修萬行莊嚴淨土。然後寂靜心思專注祈禱,七次抓取都得到淨土簽,於是一心一意地專修淨土。
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九六一年),忠懿王迎請大師前往永明寺居住,並賜號‘智覺禅師’。大師每日功課一百零八種,夜裡則到別的山嶺去經行念佛,在附近的人常常聽到螺貝天樂的聲音。一生誦《法華經》,總共有一萬三千部。居住永明寺達十五年之久,弟子一千七百人,時常與大眾授菩薩大戒、施食給鬼神飲食、並以錢贖取性命來放生,這些種種善行都回向往生極樂淨土。著作有《宗鏡錄》一百卷,會通天台、華嚴、唯識等各宗學說的異同,又著作有《萬善同歸集》,此集之中指引歸向淨土的地方,最為明確和重要。
大師所作的《四料簡》對後世修行者有極大的影響:
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詳見淨土聖賢錄)
七祖:省常大師
省常大師。字造微,俗姓顏,浙江錢塘人。七歲時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宋太宗淳化年間(西元九九○~九九四),住在南昭慶寺,由於仰慕廬山遠公的風范,因此計劃結集蓮社,刻阿彌陀佛像,後來由於刺血書寫《華嚴經》(淨行品),因此把蓮社改稱為淨行社。士大夫讀書人參與盛會的有一百二十人,都稱為淨行弟子,以文正公王旦為居士之首,而比丘眾則達到千人之多。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一○二○年)正月十二日,大師端身正坐而念佛。念佛不久,忽然大聲地說:“佛來也!”然後安祥往生,此時大眾都見到大地變成黃金色,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消失。時年六十二歲。(詳見淨土聖賢錄)
八祖: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杭州仁和沈氏的子弟。年十七歲,中秀才,以學問德行著稱。鄰居有一位老婦人,每日念佛號數千,大師問她是何緣故,老婦人說:“我的先生持佛名號,臨命終毫無病苦,與人拱手作別而往生,因此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大師從此之後即歸心於西方淨土,書寫‘生死事大’四個字,放在桌子前面,以自我警策。年三十二歲出家,拜谒遍融、笑巖諸長老大德,參究‘念佛的是誰’,有所省悟。
明穆宗隆慶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乞食到雲棲山,看到山水景色極為幽靜,於是定居下來。雲棲山本來一向多虎,大師為之放瑜伽焰口,虎即不再為患傷人。有一年大旱不雨,居民請求他為大家祈雨,蓮池大師回答說:“我只知道念佛,並沒有其他的方法。”大眾堅持地請求,大師於是就拿木魚出去,循著田埂而行,稱念佛號,即時大雨如傾盆般地跟著下起,隨著大師腳步所到的地方即下起雨來。眾人非常歡欣喜悅,於是互相聚起來為他准備建材、造立屋捨。四方的僧人也日漸地前來親近歸附,於是此處成為一叢林。
明神宗萬歷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六月底,忽然進入城裡,告別弟子們和故舊朋友說:“我將往他處去。”回到山裡之後,設茶點告別大眾,大眾都莫測他的意思。到七月初一的晚上,入法堂說:“明日我就走了!”第二天晚上,入方丈室,示現些微的疾病,閉目靜坐。等到城裡所有的弟子們都來到山上,蓮池大師於是又張開眼睛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然後面向西方稱念佛名而往生,時年八十一歲。(詳見淨土聖賢錄)
九祖:藕益大師
蕅益大師,俗姓鐘,江蘇吳縣人。父親持誦大悲咒,夢見觀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時以孔孟聖學自我期許,曾經著作文章批判佛教,總共有數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閱讀雲棲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論著焚毀。年二十歲時,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因此發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誦佛名。
明熹宗天啟元年(西元一六二一年),年二十四歲,聽聞某一法師講經,疑情忽然發起,於是用心參究,後來終於豁然開朗,不久之後就閉關於吳江。
蕅益大師又曾經開示人說:“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有‘至誠深信努力行持’為最重要!釋迦牟尼佛說:‘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天台智者大師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雲棲蓮池大師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教門八法,圓攝禅門五宗。’只可惜如今的人,將念佛看做是膚淺容易的事,說是愚夫愚婦的修行工夫。所以信念既不深切,修行也不努力,終日悠悠散散,淨土的功業無法成就。
清世祖順治十一年(西元一六五四年)冬天,得疾病,遺命交待火化之後,搗碎骨頭混合面粉,分別布施給飛禽和魚類水族,廣結西方淨土之緣。次年(西元一六五五年)正月二十一日清晨起來,疾病已經好轉。到了午時的時刻,自己跏趺端坐於床上,面向西方舉手而往生,時年五十七歲。等到圓寂往生的三年後,大眾准備依法火化,打開龛柩一看,只見大師的色身頭發變長覆蓋耳朵,面貌如生。門徒弟子不敢遵從大師的遺命將他結緣飛禽魚族,因此收拾他的遺骨,建塔供奉於靈峰。(詳見淨土聖賢錄)
十祖:截流大師
行策大師,字截流,俗姓蔣。父親蔣全昌,是江蘇宜興一帶老一輩的儒者,與憨山德清大師為友。憨山大師圓寂後三年,時為明熹宗天啟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蔣全昌夢見憨山大師進入室內,而生下兒子,因此將他命名為夢憨。等到行策年紀稍長時,父母親相繼逝世,於是發起出世修行的志願。年二十三歲,在武林(浙江杭州西)理安寺,箬庵問公的座下出家。修不倒單達五年之久,因而頓然徹悟諸法之本原。問公往生後,行策便住在報恩寺,遇到同參的息庵瑛法師,勸他修行淨業。後來,又遇到錢塘樵石法師,引導他閱讀天台宗的教義。於是和樵石一同進入淨室,修習法華三昧,宿世的智慧因此頓時通達,窮究徹悟了天台教義的精髓。
清聖祖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結茅屋居住在杭州法華山西溪河水中的小陸塊,專修淨土法門,因此把所居住的地方取名‘蓮柎庵’。康熙九年(西元一六七○年),住在虞山的普仁院,倡導建立淨土蓮社,學習的人從四方雲集而來追隨。
行策居住在普仁院十三年,一直到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七月九日往生,時年五十五歲。當時有一個名為孫翰的人,生病而死,經過一晝夜之後又醒過來,說:“我被陰間的鬼卒所勾攝,系縛在閻羅王的殿內,黑暗之中,忽然看見光明照亮天際,香華布滿虛空,閻羅王拜倒在地上,迎接‘西歸大師’,並問大師是何人?回答雲:‘截流也!’。我以截流行策大師的光明所照,因此被放回來。”同一天,還有一個吳氏的子弟病死,過了一夜又醒過來,把所見到的情況說出,也和孫翰所說的一樣。(詳見淨土聖賢錄)
十一祖:省庵大師
省庵大師,名實賢。字思齊,號省庵,江蘇常熟一帶時姓人氏的子弟。從小不吃葷腥。出家後,參究念佛者是誰,有所省悟,說:“我的夢醒了!”後來閉關於真寂寺,其間三年,白天閱讀藏經,晚上課誦佛號。曾經到山禮拜阿育王塔的佛陀捨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眾,廣修供養。在佛前燃指,發四十八大願,於是感得捨利放光。
實賢法師晚年居住於杭州的仙林寺。清世宗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創立蓮社,作文章為大眾立誓,以終其身命為期限。將每日的功課分為二十分,十分持名念佛,九分作觀想,一分禮拜忏悔。他曾開示修禅者念佛的偈頌曰:
“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撄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只葛籐,一刀齊斷。任他佛不喜聞,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
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十二月八日,告訴弟子說:“明年四月,吾將去矣!”於是閉關在一室內,每日念佛名十萬聲。次年四月十二日,告訴大眾說:“我從這個月初一以來,一再地見到西方三聖,大概是要往生了吧!”於是書寫偈頌向大眾告辭,第二天(十三日),斷絕飲食,收攝眼光端身正坐,五更時,沐浴更衣。十四日,將近中午,面對西方寂然而坐。前來送行的人成群而至,此時實賢忽然張開眼睛說:“我去了就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就可以了!”說完就合掌連續稱念佛名,然後往生,時年四十九歲。(詳見淨土聖賢錄)
十二祖:徹悟大師
清代乾嘉時人。名際醒,字徹悟。一字讷堂。京東豐潤縣人。俗姓馬氏。投三聖庵榮池老宿剃發。於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旨,靡不通達。乾隆三十三年冬參廣通粹如純翁,乃印心焉。是為臨濟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也。嘗慕永明延壽禅師之為人,遂棲心淨土,主張蓮宗。日限尺香晤客,過此惟禮拜持念而已。師每當說法,如瓶瀉雲興,辯才無礙,蓮宗之風大扇。當時為法門第一人。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西向合掌,端坐念佛,見佛垂引而化。年七十歲。所著有示禅教律,念佛伽陀行於世。
十三祖:印光大師
當代淨土宗高僧,蓮宗第十三祖。陝西郃陽人,俗姓趙。名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少治儒學,喜讀程、朱之書。曾排佛,遭目失明,繼而猛省,轉研佛典,以至誠所感,目疾獲愈。年二十一,至終南山南五台,歸依蓮華洞道純長老出家。光緒八年(1882),掛搭湖北竹溪蓮華寺。未久,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二十六歲,赴淨土道場紅螺山資福寺念佛,自號‘繼廬山行者’以明其志。
其後,往浙江居普陀山法雨寺二十余年,朝夕唯閱藏念佛,不求聞達。曾兩度閉關,空諸色相。民國元年以文稿刊於佛學叢報,署名‘常慚愧僧’,名震遐迩。民國七年,為募印‘安士全書’而常至上海,遂駐錫太平寺,各方投函請益者甚眾,師皆慈悲攝受。師畢生弘揚淨土,其行事堅守‘不當住持,不收徒眾,不登大座’之三大原則;且淡泊名利,刻苦儉樸,恆示人以老實修持之道。年七十,閉關於吳縣報恩寺,初不欲見客,後始對大眾開示。曾修輯普陀、清涼、峨眉、九華等四大名山之志書。又於吳縣復建靈巖山寺,由真達和尚主其事,為我國淨土宗第一道場。民國二十九年,示寂於靈巖山寺,世壽七十九。荼毗後,得五色捨利花及捨利珠無數。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第一尊宿。坊間有印光大師文鈔及印光大師全集行世。文(/佚名)
優秀文章能否分享與人,在於伯樂轉載一鍵之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