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任汝平 陳小玲:《壇經》人生價值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任汝平 陳小玲:《壇經》人生價值論
我們知道,人生觀作為世界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們對人和人生總的、根本的看法和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就其觀念形態而言,本質上是現實世界在人腦中非客觀的、顛倒的反映,屬於唯心主義世界觀的范疇。在宗教世界觀中,包含了宗教的人生觀,因為這是它無法回避的現實難題。宗教的人生觀反映了宗教的特質,認識它是認識和評價不同宗教的重要方面。《壇經》作為佛教禅宗經典,與其他宗教經典一樣,本質上是關於引導人們“信仰”的學說,但同時也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即整個世界的探索和認識——雖然其方法和結論在本質上並非科學。《壇經》是禅宗五家七宗的根源,是禅宗及中國佛教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經典,是中國佛教徒的著述中唯一被稱為“經”的著作。研究和認識禅宗及中國佛教,必須研究和認識《壇經》。 研讀《壇經》,考察其簡約文字背後的大義,筆者認為:《壇經》具有較為豐富深刻的關於人和人生的思想觀點。它關注來世,引導信仰,更關注當世,引導生活。它的人生價值論是對印度佛教社會觀的突破和革新,具有重大的意義。
《壇經》人生價值論的主要內容表現為以下二個方面:
一、人是本源,凡夫即佛,眾生平等的人的本質論
人類是自然和社會的產物,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具有認識客觀規律和把握、順應客觀規律改造世界的能力。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是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為了滿足需要而進行的實踐活動的總和。認識“人”是認識社會的出發點和基礎。《壇經》從不同的角度涉及了對“人”的認識。
首先,在認識人類起源及其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人類在世界中的地位方面,《壇經》認為:人是世界的本源;人的心性是世界的載體。《壇經》指出:“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外無一物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也就是說:世界歸根結底是人的世界,世上的一切事物因人心的加被才被斷為“有”和“無”,沒有自心自性的加被,就沒有萬物,沒有社會,沒有世界。因此自然和社會及整個世界都存在於人的自心自性之中。所以,認識事物、社會及整個世界,只需認識自心自性。由此可見,從起源及與世界的關系上認識人的本質,是《壇經》的世界本體論,其核心是:人的心性中存在著整個世界。
其次,在對人的本體及心性的認識方面,《壇經》認為:人的心性即佛性,它自在自由,凡夫是佛。《壇經》指出:人的心性具有“自清淨”、“無生滅”、“自具足”、“無動搖”、“能生萬法”的本然性。所以《壇經》說“即心即佛”、“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壇經》還認為:人的佛性是自在的和自由的,即自心佛性本自俱足、自悟自覺、自由自在、無滯無礙。“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見性之人,……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現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自性無非無癡無亂,……自由自在”。另外,《壇經》從佛性的角度認識人性,認為人性非善非惡,超越二邊對立,恰守“中道”;眾生心現實的具體存在狀態是本來清淨且無差別的本心本性被無始虛妄所污染,才有了世俗的善惡,若能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景下(即無相、無念、無住的狀態)覺悟本心本性,此人便是佛。所謂“善惡”、“差別”、“聖凡”都是外加的,並非“本心”、“本性”,而“成佛”僅是恢復人心的本來面目。由此可見,從人的本初心性的角度認識人的本質,《壇經》認為:人性即是佛性,它自在而且自由,人具此心,本來是佛。
再次,在對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認識方面,《壇經》認為:“自性平等。眾生是佛”。如果說人人具有佛性,凡夫即佛,那麼為什麼不同的人在現實中會有境遇、愚智、凡聖等等方面的不同,這些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佛性是否也不同呢?對此,《壇經》作了否定回答。據《壇經》記載:惠能在投拜禅宗五祖弘忍時,弘忍對慧能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回答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這是《壇經》關於佛性平等的最明確的表述。《壇經》還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又雲“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由此可見,《壇經》強調從現實中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的角度認識人的本質,認為:人們的佛性沒有差別而是平等的,眾生是佛。
總之,《壇經》從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間接地論說了人的本質。其基本觀點為:人是世界的本源和載體;人性即是佛性,凡夫即佛;人人佛性平等,眾生是佛。
依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壇經》關於人的本質論,並非科學的理論。《壇經》關於人是世界本源的觀點,從根本上顛倒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但它強調人性即是佛性,自在自由,凡夫即佛;強調人人佛性平等,眾生是佛。這些內容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我們知道,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一是關注人生。但傳統印度佛教更加注重和肯定的是人生的來世,而《壇經》強調凡夫即佛,眾生是佛,則是肯定了現實人性的高尚,肯定了現實人生的重要,縮小了現實眾生與佛的距離,突破了現實和來世的界限,引導了信眾注重人生的現實生活,這是十分可貴的。
二、自修自度,修心見性,頓悟成佛的人生價值觀
印度佛教對人生價值的總看法集中體現在佛陀苦集滅道“四谛”上。即現實的人生本質是苦;原因是現實的人都是因貪瞋愚癡等業因而導致五蘊集結輪回不止;故人只有實現心性涅槃才能脫苦;脫苦的途徑是依“八正道”修行。“四谛”論是印度佛教的根本教義和理論基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佛教關於人生價值的判斷及總的取向為:一是否定現實人生,認為人生本質是苦;二是追求涅槃解脫,認為人活著的價值在於修道,人生的終極目的在於涅槃解脫。
《壇經》沒有直接論說“四谛”,其大部分篇幅在論述“心佛”即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沒有正面論說“四谛”並非《壇經》拋棄或否定了“四谛”,但其“心佛說”體系的建立,卻使其人生價值觀具有了新的內涵。表現為:
其一,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自修自度,自成佛道。傳統佛教提倡出家修行,寄居寺廟,《壇經》則主張修行不一定出家,認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強調僧侶信眾生活平民化、人間化;傳統佛教強調坐禅用功等公式化的苦修模式,《壇經》則認為:“道由心悟,豈在坐也?”主張用“無相戒”清除心中“三毒”引發的一切虛妄,只要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把修禅貫徹到一切日常生活及活動之中,將一切境相視作自心的妄念,做到無相、無念、無住。另外,傳統大乘佛教中如淨土宗講“他力救拔”。而《壇經》則提倡自力救拔,信仰自力,依據自己的主觀覺悟,“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若自心邪迷,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這種自力解脫的主張是南宗禅學的一大特色。
《壇經》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自修、自救、自度、自成佛道的主張,一方面是對人們的現實日常生活的重視和肯定,引導眾生首先把希望寄托在自我的現實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表明它不相信宿命論,認為人的命運不是由冥冥中的命運之神決定的,也不是靠他人的拯救而改善的,而是由個體自身決定的,是由個體自性迷悟以及因此而造諸業決定的。修行靠的是自力,是凡是聖,全在自己,自己倘若不親修親證,不明心見性,我惠能無法度你,即便是釋尊本人前來也救你不得。
其二,認為自力解脫的關鍵在於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因為《壇經》肯定凡夫即佛,心性即是佛性;認為現實中的人們的佛性心被染心覆蓋蒙蔽,才有了世俗的貪瞋愚癡,故“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因此,修道成佛即是覺悟本心本性,修道的關鍵在於修心,在於自覺本心。即“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此依法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要“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壇經》的“自覺本心”的認識非常可貴:首先,自覺本心觀的基礎是肯定凡夫即佛,心性即佛性,也就肯定了在原本本質上人的可貴性和高尚性;其次,自覺本心觀認為現實中的人們的佛性心被染心覆蓋蒙蔽,才有了世俗的貪瞋愚癡,也就肯定了“染心”及世俗的貪瞋愚癡並非人及人性的本體或“原罪”,而是外在的、後天的,這就較好地說明了人的先天禀賦與後天習氣之間的關系。這種現實人生由後天養成的觀點甚至突破了一切前定的因果報應說;再次,自覺本心觀本身把傳統佛教對涅槃的追求——對死後靈魂常住不遷的追求轉變為對現實內心的回歸,也就把彼岸世界轉移到了現實世界。這些都是十分可貴的。《壇經》的自我解脫論,與儒家的“自我作聖”論殊途同歸,對宋明理學以下陸王心學的理論影響極大。
其三,強調天堂地獄系於一念,頓悟成佛。傳統佛教及禅宗北派都主張修行成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壇經》強調“頓悟”,認為:“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可見所謂“頓悟”,就是“頓見真如本性”,“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就是在電光石火的一瞬間,從參禅者的心靈深處點燃了智慧的火炬,找到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無盡寶藏回歸了原本存在的真如本性。在這一過程中,天堂地獄全系於一念:一念悟,地獄即天堂,一念迷,天堂即地獄。“頓悟”說首起於安慧的《寶種分別論》。安慧及其弟子認為“頓悟是菩薩邁向佛位最後進程中到來的,在同一頃刻也獲得一切智,關於這些真理,關於輪回世界一切瞬息無常法背後實在性的直觀知識”。按其所言,頓悟是漸悟基礎上的質的飛躍,而《壇經》卻將頓悟作為悟道的一種方法,即瞬間放下一切,熄滅差別,入於平等性境。
在這裡我們看到:《壇經》的“心佛說”把成佛的根據、方法、途徑和境界都設置在現實的人心之中,強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修修心,自度自救,頓悟成佛,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現實人生的價值,肯定了主體的自我決定性;同時,它把傳統佛教對涅槃的追求——對死後靈魂轉世的追求轉變為對現實內心的回歸,也就把彼岸世界轉移到了現實世界。這就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生命主體的地位,使其人生價值觀具有了現實的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壇經》具有較為豐富深刻的關於人生價值的思想觀點,主要內容為:凡夫即佛,眾生平等的人的本質論;自修修心,頓悟成佛的人生價值觀;《壇經》從肯定人的心性是佛性為始點,進而肯定現實人生;它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到人生價值觀的持有,體現了一個遞進和放大的關系。它的人的本質論是生成其人生價值觀的基礎,而相應的人生價值觀又加強了其人的本質論,表現了一個環環相扣的演進關系和相輔相成的辨正關系。它倡導的“出世”是入世當中的出世、在世俗當中實現出世。它關注來世,引導信仰,更關注當世,引導現實生活。因此與其說它是出世法,不如說它是入世法。
|
|
|
|
|
|
上一篇:皈依修學手冊:結束語[濟群法師]
下一篇:學誠法師:人生何需太多行李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