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弘法法師:淺談一心不亂及念佛要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心不亂指信、願、行的一心不亂 作者:弘法法師

  一心不亂這個問題,應該說困惑了很多人。因為不了解其確切含意,把易行方便的法說得難以實現,這顯然是極不合理的。事實上講,無論是事一心不亂,還是理一心不亂,我們一般人都做不到。就事一心不亂,根據蕅益大師的界定,好像要斷見煩惱,到這樣一種程度才算達到事一心不亂,那麼試想一下現在一般人怎麼能做得到呢?所以說讓人很困惑。就包括我在內,學佛那麼多年,也念佛,確實也很認真。特別是在做居士的時候,像你們一樣,真的虔誠認真,因為那時候很單純,做居士很單純嘛,沒有那麼復雜。但是要達到什麼所謂的伏煩惱、所謂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這簡直是很難做到的事情。坦白的說就是沒有做到過。那麼這不是很顯然的給人一種為難嗎?彌陀經上講,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而我們卻一點也沒有做到過,那怎麼能往生呢?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這個問題真的讓人很困惑,也無計可施。後來細讀印光法師文鈔,在印祖文鈔裡面看到了精確的答案,在增廣文鈔前面的《復濮大凡居士書》一文裡面,談到了一心不亂的問題。印祖認為這應該是冠前面的信、願、行三資糧,不能光說持名一心不亂。可是現在一般的認識呢,往往只理解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實彌陀經一開始,舉依正莊嚴是啟信。接著要大家發願往生是勸願。那麼當下應該怎麼做呢?指導大家要執持名號。如此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要起發信心,要有願心,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是冠信願行三資糧的一心不亂。否則光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把彌陀經截斷了。印祖這樣一解釋,讓大家就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我們不要三心二意就行了,不要朝三暮四就好了。能一心一意地念佛,歸心淨土,當然需要信心的落實。

  那麼這個信心問題,按照祖師大德的要求,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在你面前示現,告訴你念佛法門還不是很徹底,再告訴你一個另外更殊勝的法門。在那種情況下,你告訴佛陀說:佛陀啊,我已經修淨土法門了,我已確信無疑,別的法門我也不接受了,我就信這一個。這樣的信心才算是堅定了。那我們現在是很難做到喔,朝三暮四的多,今天聽聽這個,明天搞搞那個,一會兒想打打坐,轉過身來又要去****那裡求求加持,什麼禅宗比較適合自己的根性啦,密宗更能得到加持力啦,在學佛人中間,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總的來說信心不夠。不要問念佛的人像牛毛,往生的人像麟角,是不是因為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其實這不在於持名是否一心不亂,就連基本的信心還不夠。比如很多老太太,你教她念佛,她念得很認真,你對她說:你念得好啊,老菩薩,你肯定往生西方。她會說:哪裡哪裡,我們只是消消業障,種種善根,往生西方是根本不行的。她自己沒信心,不但自己信不過自己,更重要的是信不過佛陀,怎談得上堅固信心呢?看起來好像很謙虛,實際上是沒有信心,對佛的信心不足,對自己的信心沒有。所以這個信的問題沒有解決,怎麼能有堅固的願心與滿意的結果呢?

  那麼願心問題,當然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我們現在一般學佛的人,卻很難做到喔。舉個例子,當一個雖然肯念佛,也有願求生西方的人,在其生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醫生,首先想到子女來不來看,他不是先想到阿彌陀佛來不來接引,為什麼呢?願心不夠啊!所以說,持佛名號的功夫深淺倒是另外一個問題,而導致往生與否完全是信心和願心上的問題。再反過來看,現在的人呢,在持佛名號上倒是很計較,這個計較當然也是應該的啦。但是自己功夫沒有成片,沒有伏惑,覺得很苦惱,這正好說明其信心和願心都不夠。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行持之深淺。”這句話大家都背得很熟,可是沒有把它理解透。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用蕅益大師這個答案,才合理恰當,要緊的是信心、願心,有了這個基礎,叫你不念佛也辦不到啊。

  一心二用和耳根念佛

  持佛名號呢,印光法師告訴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念阿彌陀佛名號。怎麼念呢?耳朵聽。這是印祖開示中非常精要的內容。耳朵聽呢,就是利用我們六根中最利的一根,佛經上講,耳根功能是最好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會的,所謂耳聞十方。印祖之所以強調念佛要用耳根,道理就在這。那麼一般人的開示呢?要心念,要如此這般地念,把人弄得很累,效果並不理想。印祖告訴我們用耳聽,這個功夫好。我在文鈔上看到過,一心可以二用的開示,這個觀點非常重要。一般都是說一心不可二用,印祖說一心可以二用,他舉了一個例子,你在看到東西的時候,你同樣可以聽見聲音,這不就是二用的功能嗎?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自身具備的最強的功能,把它利用起來,聽佛號。譬如我們在吃飯,吃飯還是能聽到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邊吃飯,還是一樣聽得見。現在我們在交流,你要聽佛號,還是能聽得見,除非你不聽,是不是?你在任何時候,只要注意聽,都能夠聽得見自己念的這句佛號。這樣用功就比較嚴密了,可以說用耳朵聽的功夫,最能得力。我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法師告訴我們,看經要隨文入觀,教我們用功要如何如何,要內心觀照。那麼怎麼觀呢?隨文入觀又如何把握呢?法師也沒有明確的答案。後來看了印祖文鈔,要我們耳朵聽自己念的佛號,我就明白了,耳朵聽就是隨文入觀。念經時,一字一句聽清楚,不是隨文入觀嗎?念佛,一個字一個字聽明白,不是隨文入觀了嗎?所以看到印祖這樣的開示以後,就定心了,還確實高興得跳起來,特別是對一心不亂問題的解釋,看了以後真的跳起來,那時候我很興奮,對很多人講這個事,不止一次地講這一心不亂的道理。我說我看文鈔也看了很多次,就是沒有詳細地看,而我在講文鈔才看得這麼細。講文鈔必須,一字一句地去體會,看到這樣一個信息時,高興得不得了。站起來對著文鈔好好磕了幾個頭,感動無比。因此呢,學佛法就應當先學印祖文鈔,印祖文鈔決定不能錯過。念佛呢,不要急於要求自己馬上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我們事實上現在條件都不允許,環境不允許,根機也不可能。那麼我們應當好好地聽印光法師的話,時時刻刻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聽好,念念之間發願求生西方。

念佛得蒙佛光照耀之益

  印光法師好像還開示過,聽到佛號是佛光照耀的時候。當我們聽到自己念的這句佛號的時候就是佛光照耀的時候,佛光照耀的時候吉祥啊。所以我們祈願佛光普照,那怎麼能承蒙照耀呢?聽到佛號的時候就是。這就告訴我們念佛不光是往生西方的利益啦,現在就有利益呀。是吧?有佛光普照的利益,智慧啊,吉祥啊!是不是?所以要聽好這句佛號。

  當然印光法師開示裡面也教我們在有條件的時候要高聲念佛,我們有的時候在一種狀態下可能會懈怠,必要時還得要高聲念佛。印祖對此也做了一個比喻,他說挑擔嘛還要用聲音來幫助,何況念佛呢?比如我們在一個狀態下,光是默默地聽,恐怕要懈怠,恐怕要昏沉,要高聲地念。所以他用了挑擔負重要用聲音來幫助的比喻,也說得非常妙。所以呢,好好地細細地在印祖文鈔中去尋找答案,尋找消息,利益非常之多。

印祖文鈔對經文的微妙解釋

  就是經書的解釋,也是印祖解釋得特別妙。對經書的解釋,實質上印祖沒有從那一部經的全文作系統解釋。但是他對片段的經文解釋確實非常精到。比如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解釋,心經注解有不知道多少家的注解,怎麼解釋來解釋去,被講得糊裡糊塗搞不清楚,什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印祖用幾句話,把它說得清清楚楚,意思是說空與色同樣不可偏執,既知色是空,而空也如同色一樣的空。這種解釋真妙啊!又如,金剛經裡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什麼叫壽者相?蠻難弄懂的。我在開封的時候,一個河南大學的老師,有一次我上完殿下來,他把我攔住。他說:“請問法師,金剛經裡面壽者相怎麼解釋?我研究金剛經十年,金剛經的注解看了許多,就是沒有弄懂這個壽者相是什麼意思。”我呢,當時看到台灣一本雜志上有一個解釋,叫貪圖安逸名壽者相。他這麼一問,我正好用這個新鮮的資料講給他聽。我說:“壽者相呢,就是貪圖安逸,不思進趣。”他真的高興無比喲,他說:我研究了十年,看了十年的注解沒有弄通,被你一句話弄通啦。”他覺得他懂了。後來我看了印祖文鈔,我發現自己還是沒有弄明白。印光法師說壽者相就是涅槃相,無壽者相,就是無涅槃相。這個問題再從楞嚴經上對照就對了。楞嚴經裡面有一句話:如來逆流,菩薩順流而入。這個境界是什麼呢?“如來逆流”,如來就是妙覺。他一到妙覺果位,一刻也不住,馬上退回來,叫倒駕慈航。“菩薩順流而入”,等覺菩薩順流而入,達到妙覺果位。這句話解釋得通的人不多。“如來逆流,菩薩順流而入”。等覺菩薩,一個腳在門檻裡面,一個腳在門檻外面。當他跨進門檻證到妙覺果位時,兩腳都進門了,又馬上跨出來,倒駕慈航。所以呢,金剛經裡面講“無壽者相”,就是如來的最高境界。證到涅槃,不住涅槃。證到妙覺果位,不住涅槃,倒駕慈航,遍十方界度化眾生。沒有深入印祖文鈔之前,我對人家研究十年金剛經,而用一句話答復得很伏貼,當時很得意。但是發現了印光文鈔的妙義之後,才覺得我還是沒有講到位,光是講一個不貪圖安逸,好像有點意思了,但是還不到位。印光法師說,壽者相是涅槃相,無壽者相就是無涅槃相。再看楞嚴經“如來逆流,菩薩順流而入”,就明白了很多,而對過去的草率答復,很慚愧。所以有的時候,祖師大德只有一兩句話,就能點透奧義,讓學人受用無比。文鈔就具備這種功能。

念佛亦須學教

  我們學淨土,也要扎扎實實學教理,要努力學教。教理上搞不清,有的時候也會事倍功半。我學佛,一開始師父引導得好,就是要我學教理。學教理如果開圓解,就會時劫相倍— —修一天相當於修一劫。所以一開始受到學教的熏陶,算來還是福報。要隨分隨力,起碼要學一些教理基礎。學教理則天台教最為殊勝。專門學習天台感覺難的話,可以從研究《彌陀要解》入手。《彌陀要解》是用天台教義講的。藕益大師對天台教非常的透徹。解釋《阿彌陀經》最好的一部注解,就是《彌陀要解》,解釋《彌陀要解》最好的一部注解就是《便蒙鈔》了。我看了那麼多注解,比如圓瑛法師的《彌陀要解講義》他好像也是依《便蒙鈔》講的,但是沒有《便蒙鈔》講得好。《便蒙鈔》非常好,對教理分析得非常細。所以這可以一舉兩得,既對《彌陀經》能透徹了解,又對基本教理有所明白。那麼如果說看這個還有難點,那麼再去從《教觀綱宗》這些方面,摸索一些天台教的基本理路。其實摸到了一點教理基礎,深入經論,還是比較省力的,因為學佛的人都是有宿根的,應該前生都有學過的呀,是不是?宿世學過,所以學起來還是蠻容易的呀。你只要定下心來鑽進去,一定能理清的。學教很重要,明白了教理用功就不會顛倒啊。是吧?說實話,當你看了《彌陀要解》,看了《彌陀要解便蒙鈔》,你再也不會講淨土法門是老太太的交易,是老太太的法門了,反而會明白這是阿彌陀佛、妙法。蕅益大師為此比喻得多深刻啊!“華嚴奧藏,法華密髓”,這個教法非常了得。是萬法歸宗的一個法門。印祖他雖然說從自己的一路過來似乎沒有專門學教,但他對天台教很透徹,所以對淨土法門的認識,有無可倫比的見地。

 

上一篇:學佛答問: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二
下一篇:鬼道的壽命有多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