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中國遠祖如何教導後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淨空老法師講述 2003/10/22 澳洲淨宗學院
諸位同學,今天我們利用這個時間,把中國遠祖,我們古老的祖先,要是根據歷史的記載,至少可以推到四千五百年前,堯舜的時代,他們是怎樣教導他的後代子孫;特別是在國外,這個題目是認識中國人,認識中國傳統的教學。這個教學的理念一直綿延到滿清末年,滿清亡了之後,民國興起,才把它廢除掉的。我們現在來看看,堯舜(實際上來說可以推得更遠,祖祖相傳)所謂的五教,就是教導五個科目,學者學此而已。
這五個科目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現在我們逐條來介紹。第一個是“父子有親”,親是親愛。這是天然的,絕對不是有人教的,從什麼時候最容易看得出來?從小孩、嬰兒。你看看二、三歲到五、六歲,這個時候所謂是天真爛漫。天就是天然的、自然的,父母之愛護子女無微不至。有人教他嗎?這個愛是發自於真誠、發自於真心,是沒有條件的。絕對沒有想到我現在照顧你,你將來長大要怎麼樣報答我、孝順我,沒有這個念頭。子女在嬰孩時代,對於父母之愛是天然的,這叫道。所謂“道”就是自然而然,宇宙大自然運行的規則,這是道。隨順道稱之為“德”,絕不違反天然之道,這叫有德。
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為什麼兒女長大了不孝?不像嬰兒時代、幼年時代,對父母那種出自於真誠、自然的親愛沒有了。而父母對於子女那個天然的親愛也沒有了,這是什麼原因?這個沒有了,就是道失掉了,德也沒有了。如果子女從小受過聖賢的教誨,能夠終身保持對父母的親愛永恆不變,這叫做德。中國古人最足以代表的是舜王。舜,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他長大了,確實永遠保持幼孩時候的愛心。他母親過世了,父親娶了個繼母,繼母對待他不好,非常不好。他能把愛他自己母親那個愛去愛他的繼母,這叫德,終身不改。在中國民間相傳的二十四孝,舜擺在第一個,這是我們的榜樣。教導什麼?教導“父子有親”。
所以,中國的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就是兄弟)、朋友就叫五倫,人與人的關系,這個關系是天然的,不是人制定出來的,自然而然。你細心去觀察,小朋友兩、三歲,他就跟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做朋友了,這是人教他的嗎?這是人在設計的嗎?沒有,完全出乎自然。所以,“父子”是自然的,“君臣”也是自然的,君臣是領導與被領導,人在這個世間,你總歸居一個地位,不是居領導別人,就是被人領導。“夫婦”也是天然的,“兄弟、朋友”統統是,這叫五倫。五倫不是人發明的,自然而然的,這叫道;順乎道,不違背道,那就叫德,所以,親愛是德,父子相親。聖人教人不是教別的,就是教你明了這個大道,一生當中到老死永恆遵守而不違越,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大學問,佛法裡面所說的真實智慧,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自自然然的般若智慧,它不是妄想、不是分別、不是執著。
在中國教學是“師道”,師道並不在五倫裡面明顯的列,師道是什麼?師道也在第一條。中國人對老師,看得跟父母完全相同,諸位讀中國的古禮你就明白了,尊師重道!一個人能夠在社會上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是兩個人教出來的。在家裡面是父母,父母真的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給子女做最好的榜樣,他天天看,天天在學!六、七歲上學了,上學,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父母教子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兩個教!固然這是天然的、自然的,但是年歲慢慢增長,現在人講聰明智慧開了,聰明智慧開了怎麼樣?他一定受社會的熏染,許許多多不孝之人、作惡之人,不是他本性惡,他本性不惡。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這個話正確的。一切眾生本性都是至善,佛法裡面講的法性、佛性沒有一絲毫缺點,圓圓滿滿。為什麼他會喪失了本性、忘失了本性而去作惡?這就是佛經上所講的過去生中,我們一定要肯定,人不是只有一世。人有過去世,人有未來世,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諸佛菩薩緣好,生生世世學善法,他的善圓滿了,惡完全消失了。一般凡夫沒有這麼好的運氣,無量劫來,不知道多少生多少劫熏染了惡習氣,所以阿賴耶裡面含藏著惡業種子。這些惡業種子又受到現在這個不善的環境一引誘,阿賴耶識惡習種子就起現行。起現行就叛離了本性,造作惡業。
如果沒有好的教養,他愈陷愈深,愈迷愈重,很難回頭!這些惡習、惡業總得要消除,他才能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回歸本性,回歸自然。消業障到哪裡去消?有地獄、有餓鬼、有畜生,這三個地方是給這些造作惡業眾生去消罪業的,很苦!那你是自作自受。正如同人在世間犯法、作惡,被法律制裁判刑了,他要坐若干年監牢獄,就這個意思。監牢獄是替他消業障,刑期滿了,他就出來了。同樣一個道理,造作一切惡業的眾生,墮落在三途,也要刑期滿了他才出來。出來再得人身,要是遇到善緣,學習善法。生生世世不斷學習、不斷提升。真正教導你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跟老師,所以師道是合在第一條。父子有親,師徒也有親;父子是血緣關系,師生是道義的關系,這些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所以,中國古禮,學生對老師跟對父母沒有兩樣,要照顧老師一輩子,有這個義務。還得要照顧老師的後代,他的兒孫,這是報恩!你怎麼成就的?老師教的。怎樣報答老師?老師在,要照顧老師;老師不在的時候,老師的後裔如果在生活上有困難要照顧。老師死了之後,心喪三年。父母死了的時候,守喪三年,帶孝;心喪三年,就是沒有孝服,在精神上跟對待父母之喪完全沒有兩樣。你從這些地方去看。所以,中國的教育是以孝親尊師為根本。
第二,“君臣有義”。義是道義,什麼叫道,你明白了,然後你能夠隨順道而行,就叫義;在父子,隨順道就叫親,所以親、義是德。要再說得細一點,領導人對待被領導的人,就是君對臣,要仁慈;君要仁,臣要忠,這是德。仁是德,忠是德,總的來說稱之為義。各人有各人的本分、職責,一定要盡到,這叫隨順道,這稱之為有德。這個關系在社會上非常普遍,我們看這兩個字不要想錯了:君,是國家領導人,臣,大概是帝王之下的各個機構的辦事人員。這種解釋不能說錯,也不能說不錯。為什麼?國如是,家亦如是。中國人講家,現在人說家,概念當中想起小家庭,中國人從前講家是家族。你看看我們中國人常講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最多的有五代同堂,那是家!家裡面最高的,這是君,下面所有的人都是臣。現代的社會不作興大家庭,都變成小家庭。在社會上公司行號林立,公司裡面的董事長、老板就是君,他底下的幕僚、職員就是臣。又何況在行政組織裡頭,各個階層都有領導人,省有領導人,縣市,縣市長是君;再下面鄉鎮,鄉鎮長是君,底下替他辦事的人都是臣。所以,無論你在哪個階層,你只要在領導人位置上,你對待被領導的人要仁慈,常常要關懷他、要照顧他、要想到他,他替你忠心辦事。這是符合於自然天道。
第三個科目,“夫婦有別”。別是什麼?別是差別。什麼差別?責任不一樣,各有各的職責,天職!中國古代的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絕對不是今天講的要提高女權,權力要平等。你們現在爭平等,實際上怎麼樣?把你自己的天然職責失掉了。你們去讀《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在《文鈔》裡講得很清楚,一個家庭當中,女人的權比男人重要得太多太多。女人一生,她的職責是相夫教子,所以叫內助,幫助你的丈夫,治理你的家庭,使你丈夫無後顧之憂。你管理這個家庭,最重要的職責是教訓兒女。所以,你家有沒有後代,這個責任落在婦女的身上。你的丈夫一生做到最偉大的事業,轟轟烈烈,如果後繼無人,他一生的成績等於零,現在人有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在古代最明顯的,諸位能看到帝王,帝王登基,登基就是我們今天講就職,舉行就職大典。就職之後,他第一樁事情是立太子,就是培養接班人。他要沒有接班人,他一生做的再轟轟烈烈,到第二代就亡國了。國如此,家亦如此。一個家裡頭代代有賢人,好兒孫,這個事情、這個責任是婦女的責任。
所以印光大師說,社會有沒有賢明的領袖出現,如果有賢明的領袖出現,這個社會安定、和平、興旺,這個人才是婦女培養出來的。今天婦女要出來跟先生爭權,他家後代就沒有了。兩個人可以榮耀一輩子,後繼無人就完了,這是大錯特錯!我們看中國從前讀聖賢書,能夠遵守聖賢教誨,他的家道有維持到幾十代不衰,有維持到十幾代不衰,代代都有賢人出來,那是什麼?夫婦有別,各人盡到各人本分的天職。現在人也不懂得什麼叫天職,沒有人教也沒有人講,講這些東西,說是什麼?說我們落伍了,思想守舊,現在是什麼時代!現在是什麼時代?亂世!現在是什麼時代,外國人講的末日。末日怎麼來的?世界怎麼亂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就是在我們把道德疏忽了;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隨順自然的法則。我們破壞自然的法則,破壞地球生態平衡,現在人聰明智慧就干這個,所以給自己制造災難,天災人禍是從這裡來的。我們今天讀到“夫婦有別”這一句,真的是無限的感慨。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真的是很多很多次提到,勸導大家,有幾個人肯聽?有幾個人能懂?有幾個人能落實?誰家裡落實,誰家後代出人才。
所以,教養兒孫,古人不是為自己家,是為整個社會、為國家、為世界培養一個好的優秀的人才。他將來長大了,能夠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為一切眾生謀幸福,你想想這一分職責值不值得做。世間人常講偉大的事業,還有比這個事業更偉大的嗎?在中國歷史上,孟夫子的母親是一個好榜樣,盡到相夫教子的責任。她沒有為自己,為自己的名聞利養到社會上去爭一份好的工作,沒有,全心全力教她的兒子。孔子稱為至聖,她兒子稱為亞聖,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能不懂!
第四個科目,“長幼有序”,這是講兄弟,長是哥哥,幼是弟弟。這個“序”是天然的,不是人刻意安排的,弟弟對哥哥要尊敬,敬長;哥哥對弟弟要關懷、要照顧。縱然弟弟有才干、有福報,哥哥比不上他,弟弟事業做大了,官做大了,財富多了,對他哥哥還像在童年一樣的恭敬,這是有德!古聖前賢以身作則教給我們看,做出榜樣。不要看這個事情是小事,踏實,展現道德,他的功德是潛移默化。每個人都能夠遵守自然法則,在家裡面,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家裡面的長輩,長兄、長姊(大姊),弟妹不能不尊敬,這是影響風俗,這是建立道德的典型、模范。第五個科目,“朋友有信”。說話不能不算話,要信實,有信要實在。這五個科目叫五教,中國古聖先賢教後代,教些什麼?就這五樁事情,這叫五倫。五倫是天道!你能夠隨順,有親、有義、有別、有序、有信,這叫德,隨順道就稱之為德。教,教這五個科目;學,也是學這五個科目,教學是一不是二。所以長輩一定做給後輩看,他一生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違背道德。
學習秩序也有,我們學習有學習的方法,有學習的程序,這個程序也有五科。第一個“博學”,人不能不學。我們現在講專精,專精是講學術,這個博學是包括生活教育,什麼都要學;掃地要學,抹桌子要學,從前砍柴要學,燒火要學,燒飯要學,燒水要學,凡是生活點點滴滴你不能不會!縱然你的福報很大,有人伺候你,你也不能不懂。孔老夫子《論語》裡頭有記載,家裡頭這些瑣碎的工作,他沒有一樣不會的,樣樣都會。至於學術他專精,專精而後博學,這個博學是講生活教育,要懂。如果一個人連生活教育都不懂,你在這個社會上還能立足嗎?現在確確實實有些年輕人疏忽了,書念得很好,不會做人,這就完了,將來踏進社會樣樣都不通,什麼叫不通?沒有人幫助他。你成績再好,再優秀,你得不到助手。這是什麼?這是你沒有學,你念書變成書呆子。書念得再多,在這個社會上,人情世故是一竅不通,生活教育一無所知,這沒有辦法在社會立身。
所以小學教育現在都沒有,這非常非常可惜!中國古時候,諸位去讀陳宏弘謀的《五種遺規》,第一篇“養蒙遺規”,那是教小學,教幼童。小孩從出生到六、七歲,教什麼?灑掃應對,你看看,還沒有正式去讀書,先教你,你會做人。再富有的人家都不例外,你們看看曾國藩的家訓、家書,這是滿清末年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官做到四個省的總督,這是清朝歷史上所沒有的。清朝歷史,總督只管兩個省,他做總督管四個省,所以人家稱他作小皇帝。他的兒女、子弟,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要自己動手。家裡傭人很多,傭人歸傭人,家裡子弟要惜勞,也就是說年輕不能把福享盡!許多用勞力的還是要教他們做,這個就不容易!曾國藩對於子弟沒有溺愛,要訓練他們成人。自己服過勞役,才曉得家裡面一般這些工作人員的辛勞,你自己動手去做過,不是從小你就一生受家裡人照顧,為你服務。所以,他教的是你自己要為父母、為祖父母、為長輩服務,不能讓傭人。這個意思是表示自己恭敬,自己在這裡面學習,這是真正明理之人他能做到,生活教育。這叫廣學多聞,日常生活樣樣都要會,特別是生在富貴人家。
像我們這些從小生長在農村,除父母之外沒人照顧你,什麼都要學,什麼都會!尤其我們生在戰亂的時代,我們從小,十歲,家裡面就開始訓練我,一個人要能夠獨立生存,活得下去。什麼原因?戰亂時候,怕的是在戰爭裡面如果父母散失了,一個小孩你要能活得下去,你要會找東西吃,你要會煮,自己要照顧自己。衣服不但會洗還要會縫補,你的臥具樣樣都要自己能夠料理,因為在那個時候你靠誰!沒有人會幫助你,從小就要訓練。童子最重要的還是要德行,知道孝親尊師,敬老尊賢,你才真正能夠學到東西。博學。
“審問”,審是審察,不知道的要問,問的時候要懂得這個問題該不該問,我問的有沒有錯誤。譬如問書本裡面的意思,你要問讀書人,你母親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你去問她就錯了。家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母親很熟悉,你問她就對了,審問裡頭這是最重要的。將來你踏進社會,你就知道怎樣問,這個人是學哪一門學科的,是在哪一個行業工作的,他的經驗、學識很豐富,你在這一方面向他請教,對了。審問就是要問專家、問行家、問經驗豐富的人,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對象,很重要!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今天我們學的是道,道德,如果你去問一個邪知邪見的人,好了,他教你,把你的路誤導了。你跟他學,不但你一生受害,恐怕是連累到後世,生生世世都受害。
所以問,審問!這句話裡面真的是有大學問在。在中國從前古時候,從小就培養、就教你,你會問,知道什麼問題問什麼人,你就問對了;你要問錯了人,你要受害。現在連大學生犯這個錯誤的犯得很多,我看到很多,甚至於犯得很嚴重,不會問,問錯人。所以不能成就自己的善業,道德就更不必說了,使自己知見不正,言行與道德相違背。佛家講身口意三業都在造罪業,要學佛他怎麼會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學之序”第三條,“慎思”,慎是謹慎,思是思考。思考一個問題不能不謹慎,這個與前面“審問”有密切的關系。“明辨”要用智慧來辨別,你才能與道德相應。如果你想錯了,你辨別錯了,現代在社會上這種錯誤的現象是非常的普遍;他沒有慎重思考,他沒有智慧辨別,在人事上,把善人當作惡人。父母是至親,可是長大之後對父母懷疑,不相信父母教誨,聽信別人的教唆。世間確實有些人,叫绮語,花言巧語、甜言蜜語欺騙你,教你違背道德,教你違背真正愛護你的人、真正幫助你的人,他在挑唆。挑唆的目的,顯而易見,目的何在?他要控制你,他要約束你。你不知不覺被他控制,被他約束了,為他做惡,你聽他的話。這就是你不知慎重思考,你沒有智慧辨別。
這一代的年輕人,在社會上比比皆是,這真是佛在《無量壽經》上說的,“先人無知”,他的上一輩“不識道德”,沒有好好的教他。真的現在有很多人,父母都從事於職業,所謂職業婦女,夫妻兩個人都工作,兒女請傭人來照顧。結果兒女長年接受傭人照顧,傭人比父母親,他相信傭人,他不相信父母。你們想想,做母親的人為了自己找一份工作,賺一點錢,把底下一代犧牲掉了。這就是夫婦有別,她現在無別,無別就產生這樣的後果,下一代沒有了。所以小孩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叛逆,為什麼?無親!父子有親,他沒有親。他跟他的傭人有親,他跟父母沒有親,這成什麼話!嚴重的不幸,子女殺父母,現在這個事情已經都不是新聞了,很普遍,倫理道德完全破壞了。社會動亂不安真正的原因何在,我們讀讀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明白,清清楚楚。但是現在世間人不相信,我們愛莫能助,只好念佛求生淨土。
至於不明事理的人,恩怨顛倒的人,是非顛倒的人,他念佛不能生淨土。你要知道生淨土不是那麼簡單,古大德講,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就能往生,“信願行”三個條件都有講究的,要用經論上的標准。你完全不信,你也沒有願,你也不行;信願行三個字你一個都沒有,你自以為都具足了。你沒有想想大本、小本經文上,每一段的前面第一句話,“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沒有具足這個“善”字,如果不具足這個善,佛這個經典不是對你說的。新加坡天主教的修女也跟我講,她說《聖經》裡面,上帝講“信我者得救”,那底下也有解釋,你可不能斷章取義。跟我們淨土宗講的具足信願行就能往生一個道理,那修女講得好,你要真正懂得他的意思。開經偈第一句話,“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你怎麼可能有信願行,你怎麼能得生淨土!大有問題在。所以慎思、明辨的功夫,自己不能不認真去做。
上面這個四條“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所以窮理也”,這是教你明理,明理之後你要落實。把什麼落實?這理是什麼理?就是父子有親的道理,君臣有義的道理,夫婦有別的道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你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要落實,“笃行”就是落實,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修身、處事、接物”,落實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我們做一個介紹,要不能笃行,全落空了。古人講的笃行,笃是笃實,實實在在的做到,現在人講落實。
落實第一個,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前天我寫了這幾條,我們翻譯的同學感到困難,不知道怎樣翻給外國人聽,於是我就用最簡單的批注,這個他懂了。“言忠信”就是誠實,這個好懂,誠實他能翻得出來。“行笃敬”,禮敬;“懲忿”是不瞋;“窒欲”是不貪;“遷善、改過”是不癡。這個他就容易懂了,你看看我們老祖宗教誨的,跟佛陀教誨沒有兩樣!這豈不就是中國人常講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我們就算保守一點說,堯舜距離我們四千五百年,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三千年,這還在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一千五百年之前,我們中國老祖宗不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的!跟釋迦牟尼佛講的完全相同,這是什麼?真理,真理永恆不變。
誠實的人,他說話忠。什麼叫忠?你看中國這個字,文字是符號,智能的符號,忠是你的心正,你的心不偏,你的心不斜,這叫忠;換句話說,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正知正見。你的言語出之於正知正見,這叫忠;如果你的思想、見解錯誤了,邪知邪見,你說出來的話就不忠不信了,你們想想這個道理。所以我用簡單的“誠實”來解釋,你們翻譯的時候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曉得怎麼翻了。正知正見又要解釋了,什麼叫正知正見?我現在這個知見正不正?給諸位說,我們的知見決定不正,為什麼你這麼武斷的說?佛在經上說的,佛說你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你可以相信你自己的知見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你的知見都不能算是正知正見,這是佛教的標准。
為什麼?因為你見思煩惱沒斷,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你的思想有問題,你的思想裡頭有貪瞋癡慢疑。你思想有錯誤,見解有錯誤,你怎麼能算正知正見!我們今天是凡夫,我們怎樣學習正知正見?只有一個方法,隨順佛陀的教誨。善導大師教我們,經論裡教我們怎麼做,我們一定遵守,我們一定要做到;經論上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違犯。你能夠這樣做法,你的知見隨順佛菩薩教誨,我自己雖然沒有得正知正見,我隨順正知正見,也算是正知正見。在中國人,隨順聖賢人的教誨,這個知見就正。
“行笃敬”,笃是笃實,實實在在,恭恭敬敬。所以我們的行為要實在,言行要一致,不能夠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你在這個社會上誰敢相信你,誰願意跟你往來。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你細心觀察,他有一個跟一般人不一樣的,言行一致。如果言忠信,行笃敬,這個人是聖賢君子,絕對不會做惡事。
後面講的這四句,就是前面兩句的批注,第一個“懲忿”,不能發脾氣。修身最重要的,常常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最怕的是瞋恚。忿是忿怒,最傷身體。“窒欲”,窒是控制。你是凡夫,當然有欲望,欲望一定要控制,這一句就是佛家講的“不貪”。貪瞋癡是三毒,你看看祖宗教我們的,懲也是克制的意思,你要克制自己的瞋恚,你要克制自己的貪欲。這個東西不但是傷德,也傷身體,人身體奇奇怪怪的毛病與這個都有關系。三毒煩惱,現在人講病毒,這是最嚴重的病毒,你裡面有這樣的毒,外面稍稍有一點感染,你的病就發作了。“遷善,改過”就是佛家面講的斷惡修善,改過是斷惡,遷善就是修善,斷惡修善這是“不癡”。只有愚癡的人他做不到,他不懂,他也不知道自己有過失,愚癡到極處。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天天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是什麼?反省。反省裡頭最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的過失,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過失,有過失趕緊改過來,明天不要再犯,那叫真忏悔,忏悔不是形式。這是早年我學佛的時候,我二十六歲,章嘉大師教我的。佛家非常重視忏悔,忏悔不重形式,忏悔最重要的是改過自新,這叫真忏悔。不是在佛前面禱告,那個沒用處的,這是“修身”最高的指導原則。
第二條“處事”,處事是什麼?辦事,也就是你的工作,無論哪個工作,甚至於很小、瑣碎的事情,灑掃應對,小事情也是事。不論大事小事,你要懂得處事的原則,“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個在翻譯上也遇到困難,為什麼會有困難?你沒有學過,你不懂得什麼叫道,什麼叫義。正其誼,這個“誼”跟義理的“義”是一個意思,可以通用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們處事、辦事要以道義為原則,決定不為私利,不圖有功。
我跟李老師十年,老師常常教我,辦事,我們講經也是辦事,所謂是如來事業。出了家,在家也行,發心出來講經弘法,這干的是如來家業,如來家的事業。這個事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發心干這個!這個教育是義務教育,沒有利益的。老師教我們,“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永遠要記住這句話。我們盡量減少自己過失,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進,不圖有功,但求無過,就是與道義相應。我們所講的東西合情合理,合情就是契機,合理就契理,契機契理就好,真正能夠幫助人覺悟,上等的。不能幫助人覺悟,要能夠警惕人,使他有警覺,能夠遠惡近善,我們不能講斷惡,他斷不了惡,距離惡遠一點,距離善近一點,那就好,這個對他就有真正的好處。
所以只問是否合乎道義,決不考慮是不是對自己有利。如果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可能就要做壞事了,這個做的不善業,要看你的影響,如果影響的面很大,譬如在佛法裡面講,障礙聖賢教誨的工作;佛法講的,障礙佛法的流通,這個罪過就不得了,這個罪過是阿鼻地獄的罪過。為了自己一點小小的利益,現在得利益,將來墮阿鼻地獄,得不償失!影響的面愈大,影響的時間愈長,罪就愈重,不能不謹慎,不能不懂。我們做這個事情,義,道義就是應不應該做,先要想這一點。一切為社會、為眾生、為正法久住,這是我們考慮的原則。
如果對正法久住有利益,對一切眾生有利益,對於社會的安定和平有利益,這個事情我們該做。但是該做,如果這個社會上有阻力,我們佛法講緣不成熟,它有障礙。甚至於國家有法令規章禁止你這麼做法,你做不做?不能做。什麼原因?佛在《菩薩戒經》裡面教導我們“不犯國制”,佛弟子決定不違背國家的法律。為什麼?國家禁止不准你這個活動,那個業是他負,他負這個責任。我們有心做,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不要做就圓滿了。《楞嚴經》上佛說的,“發意圓成,圓滿功德”。為什麼?緣不足。但是你要曉得,這個地方緣不足,別的地方可能有緣,不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做,哪裡有緣哪裡去,隨緣而不攀緣,決定遵守法令規章。
《梵網經》上教導我們,“不作國賊”,賊是什麼?賊是傷害、盜竊,這個意思就是,決定不可以做傷害國家社會的事情,決定不能做,不作國賊。“不謗國主”,各級領導人他做得再不好,破壞正法,毀滅正法,不可以毀謗。用什麼方法?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默擯”;默擯就是不說話,不毀謗也不贊歎,這叫默擯。世尊當年在世就是這樣做給我們看的,我們要向他學習,哪個地方有緣到那裡去。不能說這個地方沒有緣,你一定要做,那你是不知時務,你完全違背佛陀的教誨。什麼地方有緣到什麼地方去,這個地方緣將來成熟了,你再回來做,沒有成熟決定不可以勉強。
《璎珞戒經》裡面佛教給我們,“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國制就是國家的法律,決定不能夠違犯,這是佛弟子。佛弟子給社會、給所有一切眾生最好的印象,就是佛弟子守法。所以,不能破壞佛教的形象。事是好事情,但是你要是違背國家的法律,你是把佛教的形象破壞了:佛門弟子不守法律!這個罪過就不得了,傷害了整個佛教的形象,這不可以。你要曉得,在中國歷史上,三武滅法大家都知道,那是國家下的命令,不要佛法,把佛法消滅,佛弟子遵守。底下一個帝王看到了,佛門弟子這樣守法,守法是好事情、是好人。所以底下一個皇帝馬上就又恢復了,佛教又復興了。如果當時國家這樣的制止,佛弟子起反抗,底下的帝王看到這個樣子,永遠不會讓佛教發展。為什麼?佛教徒不守法,佛教徒擾亂社會,佛教,不可以要它! 你看看,你不能忍一時,你就把整個佛法法身慧命毀滅掉了,你要不要負責任?這些地方你有沒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過?古聖先賢、祖師大德往往在逆境裡頭,示現的忍辱負重,那都是教育,都是教導我們的。看看中國的佛教史,世界佛教史,幾千年來,佛教徒從來沒有搞過動亂,從來沒有搞過戰爭。這是今天大家都公認的,佛陀的教導是和平的。辦事的原則一定要懂得。
第三“接物”,接物就是待人。我們是社會動物,不能離開人群,跟一切人接觸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非常重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願意別人對我,我就不應該對別人,這是重要的原則。西方宗教經典裡面,這句話是反過來說的,他說己所欲,我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我要應該對待別人。話是一樣的,一個意思,東西方宗教的創教人、經典都是這樣教人。這句話的范圍非常廣大,我不希望別人毀謗我,我不可以毀謗別人;我不希望別人侮辱我,我不可以侮辱別人;我不希望別人造謠傷害我,我不可以造謠傷害別人。這是舉幾個例子。所以,凡事自己要細心去想想,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待別人,或者是想想人家這樣對我,我願不願意接受;我不願意接受,這個念頭不能動,這話不能說,這個事就不能做,這就對了。總而言之,我不願意別人傷害我,我是決定不能傷害別人。因果上講這是合乎原則的,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一定受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小到個人,大至家庭,你的事業,甚至於社會國家,總不能脫離因果的定律,所以古人常講,種善因得善果。
我們學了佛,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在學佛過程當中,還是遇到別人傷害、毀謗,常常遇到。造謠生事來破壞,甚至於破壞不應該破壞的,弘法利生他也破壞,我們深受其害。這個時候要用什麼心態?我們沒有怨恨心,一絲毫怨恨沒有,沒有報復的念頭,這是你真正得到佛菩薩教誨;沒有怨恨心成就忍辱波羅蜜,沒有報復心成就持戒波羅蜜。所以,人家以種種不善的行為對待我,自己要知道,是替我消業障!前面跟諸位說了,不然的話你這個業障是在三途消,你將來肯定要墮地獄、餓鬼、畜生,在那裡消業障。現在遇到這些人,遇到這些橫逆,就是逆境、惡緣,我們歡喜承受,我的業障就這樣消掉了,將來不必墮三途了。
這一生當中沒有學佛之前造了業,學佛之後,前十年還是造業,十年、二十年之後漸漸入佛境界了,把惡的行為、惡的念頭斷掉了。但是在這之前,還有過去生,生生世世,我們曉得阿賴耶識裡頭惡習氣太多太多了。所以遇到這些橫逆是應該的,很自然的,一點也不足以為奇,逆來順受,這個重要!不但對於傷害我們的人沒有怨恨心,我們還有報恩心。也許有人說,你這樣做是不是太過分?不過分,佛菩薩真的是這樣子。報什麼恩?他替我消業障,我要報他恩,他提升我的境界,業障一消就往上升,智能增長了,境界提升了。靠什麼?靠這個。
所以會學的人,一切時、一切處,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你學習的場所,都是善知識。孔子講,“三人行,必有吾師”。三個人是什麼人,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兩個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教導我正面的,我應當跟他學;惡人造作一切惡業,甚至於毀謗我、傷害我,他替我消業障,而且警惕我,他這種事情我決定不能做。你說正反兩面統統得利益,他不是善知識,誰是善知識!所以真正會學的人,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菩薩學處,一切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善財童子是這樣學習一生成佛的!他沒有到第二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不懂,學不會,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所以要會學。那我們現在還不會怎麼辦?讀經,讀經一定要明其理,理要不明,你就不能落實,你不會做!
底下這兩句尤其重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看到古往今來,許許多多做學問的人、修行人失敗了,不能成功,犯了這個毛病。那就是什麼?過失都是別人的,好處都是自己的,這就完了。這個想法、做法,給你說等覺菩薩都沒有,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等覺菩薩天天找自己的毛病,改自己的毛病,為什麼?他沒成佛,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是他的毛病,那是他的過失。所以,中國古人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清涼大師講,只有大聖如佛,才沒有過失,除佛一人,哪個人沒有過失!你要說是你自己已經沒有過失,過失都是別人的,你永遠不會有進步,你永遠迷惑顛倒,這個事情麻煩!你這一念就是罪業,這個念頭不斷,你的罪業念念增長。
我們祖宗教我們“行有不得”,行有不得就是你行行不通的時候,行不通怎麼樣?反過來求自己。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我跟他老人家三年,這個話大概都是前半年的時候告訴我的,重要的修學綱領。他跟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得”,我在這裡建立了信心。他說只要你真正發心奉獻給佛教,一生為佛法、為眾生,不為自己,他說你這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佛菩薩照顧,你一點都不要操心。我相信老師的話,我一點都不懷疑,一生當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別人贊歎、歡喜也好;別人瞋恨、嫉妒、傷害也好。為什麼?統統佛菩薩安排的。我只有一個感恩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境緣永遠存著感恩。他說遇到障難的時候,你自己一定有業障,你把業障找出來,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真的,一點都不錯!
真的,我學佛五十二年,講台上講經四十五年,確確實實有求必應,那個地方有障緣,我感恩、感謝他,我絕對沒有一絲毫瞋恚心。你看我都供牌位來供養,每天誦經、念佛、講經都給他回向。我不記人家不善,我記人家善,他對我有一天的好處,我一生都不會忘記他。這個人對我有一天好處,對我有一百天不好處,那一百天不好處,我忘得干干淨淨,我只記得他一天的好處。我常常記著將來這個好處還會現前,我有這個信心,這一生不能現前,來生會現前。人不可以記恨!記人家的不善,那個果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還得了!
我們今天學佛明白這個道理,一切不善,也就是說,縱然一切誤會都是前頭不善的因,我過去生中對他不好,今天他對我不好,應該的。我現在一點瞋恚心沒有,歡喜他、恭敬他、贊歎他,我還默默的在供養他,帳消了。下次見面,來生見面是好朋友,他一定護持我,他一定照顧我。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所以要“反求諸己”,孟子所講的,這個話非常有道理。所有一切過失都是自己造成的,人家為什麼毀謗我?為什麼侮辱我?為什麼陷害我?他沒有過,我自己有過失。這個過失不是在這一生,就是在前生,常常想自己的過失,常常感恩。
前面我說了,他替我消災,他替我消業障,他為我所做的是重罪輕報。非常明顯,明顯在哪裡?我的煩惱一年比一年輕,一個月比一個月輕,智能一年比一年增長,一月比一月增長,這就是好消息。如果有一點瞋恨心,有一點點敵意在,這個現象就沒有了。變得什麼?愚癡,年年都一樣,沒有進步,生活在迷惑、在困苦之中。所以,求學、修道成敗關鍵就在這一念覺迷,迷了,一切都錯了;覺悟,一切都對了。覺悟生智慧,迷了生煩惱,問問你現前每天生活當中你是生智慧,還是生煩惱?這不就明白了嗎?求往生,生煩惱不能往生,生智慧能往生,這句話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記住。
天天生智慧,肯定往生;天天生煩惱,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古大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人,古人說得好,“人貴自知之明”。這也是你一生有沒有成就,重要的關鍵所在,自己要知道自己。自己不知道自己,那是個胡塗人,要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不能沒有業障,業障是什麼?業障就是自己總是過去今生造的不善業,這個業障是什麼?有人來挑撥,有人來離間,讓你遠離你的老師。他說你的老師怎麼不好怎麼不好,說了很多不好的話,而你聽了之後,妄想起來了,煩惱起來了,愈想愈不對,算了!我不跟他了。你就走了,吃虧是自己。
我在《華嚴經》上,講得很詳細。你看善財童子要出去參學,文殊菩薩怎麼教他的?最重要的“不見善知識過”,你才能成就。你要見善知識過,你決定不能成就,你不在他面前,離開了,當然不能成就。你在他面前,有這個懷疑,你還是不能成就。為什麼?尊敬心起不來。印光大師給我們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對於你的老師、對善知識誠敬心失掉了。你看看這些業障、冤家把你對老師的恭敬心破壞了,使你不能得利益,你這一生障礙產生了,只好等到來生後世。但是一個輪回、一個輪轉,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年月日。最不幸的,這當中中斷多少大劫,你要墮三途就不得了,墮地獄的時間是論劫數算的,那就真正叫可憐,真正叫可惜。
我們懂這個道理,我親近方東美先生,有人說他的壞話,親近李老師、親近章嘉大師都有人批評,我無動於衷。你們批評,我點頭,一句話不說,我聽,我一句話不講,我還是非常認真的尊敬老師,跟老師學習。為什麼?毀謗的那些人都沒有親近過老師;我親近他,我認識他,我了解他。不離善知識是我們成功失敗第一個因素,遠離善知識,你怎麼能成就!以上是中國人五千年來的傳統教育總綱,中國古聖先賢教後代的就是教這些,這是最簡單的跟大家介紹。現在我這個報告就到此地,時間到了。
|
|
|
|
|
|
上一篇:我要皈依佛教三寶
下一篇:宣化上人語錄101條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