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原創
五時佛經串講08--華嚴經信分03毗盧遮那品
五時佛經串講08--華嚴經信分03毗盧遮那品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在前面,我們所學習的信分之一的世主妙嚴品,主要講了止惡修善的戒學。又在信分之二的普賢三昧品,主要講了普賢三昧的定學。今天,我們來學習信分之三的毗盧遮那品。 現在我們先來看經文: 在這一品中,以大威光依次見第一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第二個波羅蜜善眼莊嚴王佛,第三個最勝功德海佛,作為主要線索,而展開說法的。 我們先來學習大威光太子見第一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的情況。先來解釋此中的一些名相意義。 關於“劫”。 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佛教沿用他,把他視為不可計算的長大年月,故而在經論中,多用比喻故事,以比喻來顯示他。佛教對於‘時間’的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劫的時量悠長,算數難以計量。三劫三千佛緣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等,則說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 關於“須彌山”。 又作蘇迷盧山、須彌盧山、須彌留山、修迷樓山。略作彌樓山。意譯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積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為印度神話中的山名,在佛教的宇宙觀中,沿用他,說他是聳立在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 關於“莊嚴”。 嚴飾布列之意。即布列諸種眾寶、雜花、寶蓋、幢、幡、璎珞等,以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等。據世親之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載,彌陀淨土有國土、佛、菩薩等三種莊嚴,其中,國土莊嚴有十七種,佛莊嚴有八種,菩薩莊嚴有四種,合計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 關於“眾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都是名叫眾生。音譯僕呼那、禅頭、社伽、薩埵。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眾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大智度論卷三十一、大乘同性經卷上,說眾生是因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故稱眾生。又有,不增不減經載,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生死,故稱眾生。一般來說,為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者,通稱為眾生。 關於“佛光”。是指佛的光明。贊阿彌陀佛偈曰:‘佛光照耀最第一。’ 關於“法門”。 即佛法、教法。 佛所說的法,因為他是眾生超凡入聖的門戶,故稱法門。佛之所說,而作為世間的准則者,稱為法;這個法,既是眾聖入道的通處,又是如來聖者游履之處,故稱為門。這個門,有通入的意思,又含有差別的意思;以佛所說的法義,有種種差別,故稱‘如來開法門,聞者得笃信’、‘以種種法門,宣示佛道’。如是,法門一詞,既可作為佛所說教法的總稱,而以‘不二法門’總括其教說的絕對性;也可以用‘八萬四千法門’,含攝其重重無盡的個別性,以對應眾生千差萬別、重重無盡的煩惱;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而佛就為他們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些煩惱。 關於“四無量心”。 又稱四無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無量心解脫。分為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是四種廣大的利他心。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捨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而又名叫四梵行。 “諸佛子,彼勝音世界,最初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如來出興於世。其第一佛,號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諸佛子,應知彼佛將出現時一百年前,此摩尼華枝輪大林中,一切莊嚴周遍清淨, 這裡就是講述,在勝音世界的最初劫中,所出生的其中一個佛,這個佛名叫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然後講述此摩尼華枝輪大林中,所顯現的一切莊嚴周遍清淨之色相,令人生起歡喜之心。然後又“復出妙音,說一切眾生前世所行廣大善根,說三世一切諸佛名號,說諸菩薩所修願行究竟之道,說諸如來轉妙法輪種種言辭。”顯現如是等莊嚴的色相和聲相,他的目的何在呢?他的目的呀,就是“顯示如來當出於世。” 通過這些所有的莊嚴色相聲相,顯示如來當出於世,“其世界中,一切諸王見此相故,善根成熟,悉欲見佛而來道場。”注意哦!在這個世界中啊,一切諸王,由於見到了這個莊嚴之相啊,是“善根成熟”,才“悉欲見佛而來道場”的喲!你看看,就是去見佛啊,也需要“善根成熟”這麼一個條件,才能讓這些人去見佛。我們看看現在的世間上,有很多閒人,很多還是世間福報比較好一點的,他有時間,他也有精力,可是他把這些時間和精力,用在打麻將上,用在玩樂上,用在干其他的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面去了。干這些無聊的事情,他捨得干,而且樂此不疲。要叫他來信佛學佛啊,他說你這是哪門子的事啊,你這是迷信,是糊塗的老太婆們干的無聊事。他不懂佛教的真實,信口胡說。所以啊,我們的佛菩薩,要不是他們用各種方式和我們結緣,我們這些迷惑眾生啊,連向佛的心都沒有,連佛教的門檻兒都進不了啊!從這裡啊,我們就可以隱隱約約的知道,佛菩薩為了度我們,不知花費了多少的心血啊! 現如是等莊嚴之相,顯示如來當出於世。其世界中,一切諸王見此相故,善根成熟,悉欲見佛而來道場。爾時,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於其道場大蓮華中忽然出現。 注意哦!佛度化我們這些凡夫眾生,也是要講“善根成熟”這個條件的喲!你的善根還沒有成熟,佛也只能讓你先培善根,在培這個善根的過程當中,無論你受什麼大苦大惱,佛也是沒有辦法呀。你的善根沒有熟,就算是佛顯有形身來度你,叫你如何如何做,才能離苦得樂,也沒有用啊。為什麼呀?你的善根沒有熟,你是聽不進佛說的實話的!佛是大覺者,他是無所不知的,他對這個道理和事情明明白白的,明知未到時,便不會明顯來度你,他可不會犯傻。你看看經文中的一切諸王,他們的善根成熟了,這個勝雲佛就爾時主動來了,作不請之友,在大蓮花中忽然出現,主動的來度化這些人來了。勝雲佛,來了以後怎麼樣呢?請看下面的經文: “起見佛心,趣一切智”。這就是生起勝善根之後的結果。大家要好好回心想一想啊?我們到廟裡去,去拜佛去拜菩薩,很虔誠的,一面眼睛盯著佛菩薩美好的臉面,一面在心裡念念有詞的,我們許的是什麼願呢?有求財源廣進的,有求當官節節高升的,有求妻求子的。這些本來無可厚非,在人世間打滾的凡人嘛,都是生活在欲望中,希望這些都是很正常的,觀世音菩薩還發願滿眾生的這個願呢!但是我們還要更進一步的深入下去啊,我們要把我們學佛的根本目的搞清楚啊! 我們學佛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我們要搞清楚啊!就象一般的世間人活著,他都有個他生活的志向,也有他生活的理想。那麼我們學佛的人呢,也要有我們的志向啊!我們不但要有自己的志向,而且我們所立的志向,要比世間人的志向殊勝和高尚,這才是正確的呀!我們的善根成熟了,佛來度化我們來了,讓我們對佛生起希有的向慕心,起見佛心,自己主動到佛那裡去了,要見佛。不但要見佛,而且要通過見佛之面,再進而見佛心。生起見佛心,這就對了,我們的惡業被善根轉過來了,起見佛心了,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轉變。就象那些有打麻將愛好的人,他戒掉麻將瘾了,他不打麻將了,他把心轉過來進廟子拜佛來了。“起見佛心”,這句話看著很平常很簡單,但是他底子裡的意義,象大海那樣深得很喲!很多學佛人呀,一輩子都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的,大有人在哦! 我們的善根成熟了,終於起見佛心了,見到我們的那個佛心了。我們通過佛說法,通過佛的手指,指示月亮給我們看,而我們只是把佛的標月之指,當成月亮,而其實這個標月的手指,並不是月亮本身喲!我們尚且停留在佛的手指上,停留在標月之指上,其實並沒有見到真實的月亮。這只是解見,只是在我們的識心理解上的見地而已。 這裡所說的“起見佛心”,只是講的善根成熟,開始回轉趨向於佛,是這個開始的發心時的情景,只是心中有這麼一個願望,但是還沒有實際的行動。進一步呢,就是“趣一切智”。在這裡,把我們學佛的目的說出來了。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有人說是了生死,這是正確的。但是怎麼樣才能真正的徹底的了生死呢?就是要成一切智,成就了一切智之後,生死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而在成一切智之前,還有一個步驟,那就是這裡所說的“趣一切智”。這裡面的“趣”字,等同於“趨”,是趨向於的意思。意思是我們起了見佛心之後,開始趨一切智了。這是指在發了起見佛心這個心願之後,轉入實際行動的第一步,就是趨一切智。就象我這個人,現在正在四川的成都,我想到北京去,這是我的發心。發了這個心之後呢,然後我就去買火車票或飛機票,買好了票之後,就坐上了火車或飛機,這個火車或飛機開始前進了,向北京方向前進而去,這就是趨向了。 我們看,先是善根成熟,這是因。然後是因於善根成熟,而起見佛心,這是果。其後是起見佛心,這是因。然後又因於起見佛心,而趨一切智,這是果。這就是我們在學習佛法上的因果相續現象。 這個功德山須彌勝雲佛出世以後,焰光明大城中的喜見善慧王,還有夫人、婇女們,還有王子們,都來了。這些王子當中,是以大威光為上首的。這個大威光太子呀,見到佛的光明之後,憑借他過去所修善根的力量,馬上就證得了十種法門。 我們來看下面的經文: 我們現在來看第一句頌言“世尊坐道場,清淨大光明,譬如千日出,普照虛空界。”這個時候啊,世尊坐在道場之中,心性清淨,發出大光明來,就好像有千個太陽同時俱出,普照著虛空界。大家想一想,就象一千個太陽同時俱出啊,照著虛空界,這是圓滿遍照的光明啊,沒有遺漏的地方,也沒有虛假的地方,是在這樣的清淨大光明的照耀下的如實普照。這種如實普照啊,怎麼樣才能具有呢?就是我們在上面提到的,要成就一切智,成就無上正覺,成就了這種至高無上的真實智慧,才能具有。這個功德山須彌勝雲佛,他的智慧如日啊,就象千個太陽那麼明亮,在他的慧日覺照中,是沒有一絲無明黑暗的。當然啦,這個智慧如千日普照,也只是個比喻的說法而, 已,實際上呢,這個真實的智慧,是遠遠超過太陽的光明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句頌言:“無量億千劫,導師時乃現,佛今出世間,一切所瞻奉。”請大家注意啊!佛的出現,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哦!不要當作等閒看哦!我們所遇到的佛這個導師,是要經過無量億千劫,才出現一次喲!這個機會是難逢難遇的,我們要從內心深處,發出真正的稀有難遇之想哦!我們常常聽到“佛法難聞,人身難得”這個話,這個話是真實不虛的喲!我們這個業報身體啊,壽命是非常短暫的,絕大多數不過幾十年的光陰就匆匆過去了。而且我們這輩子重得人身,是極其不易的啊! 如果我們不珍惜今生啊,一旦無常到來,我們只有隨業受報,又不知道跑到哪裡承受生死去了。要想再得這個人身啊,不知又要經過多少的生死輪回,不知要到什麼時候了喲!還有啊,值佛難,遇到佛法也是甚難甚難的。我們娑婆世界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兩千多年了,現在只有佛法留在人間。我們的大恩導師釋迦牟尼佛,經過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功德圓滿,福慧具足,最終才證成佛道。所以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所證得的佛道,是經過長劫修行,最後才成就的,所以他成就佛道是極其不容易的啊!他講說出來的佛法,也是甚難希有之事,也是極其不容易的啊!所以我們這些學佛的佛子,要對佛法生希有心,要對佛法生珍惜心,要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心存感恩之心啊!我們要做到“佛今出世間,一切所瞻奉”,佛現在出現在世間了,我們一切人要用至誠恭敬心,來瞻仰敬奉他,這樣對待佛。 接下來的幾句頌言,是說佛的光明,佛的神通,佛身極清淨,妙音遍世間。我們又來看這句頌言:“世尊光所照,眾生悉安樂,有苦皆滅除,心生大歡喜。”世尊的清淨大光明所照到的地方啊,一切眾生全部都獲得安樂了,所有的痛苦全部都滅除啦,每一個眾生的心裡都生起了大歡喜。這是講的佛光的殊勝功德力用,佛光可以滅眾生苦,使眾生得樂。佛教裡說我們有八苦啊,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真是眾苦會聚,其苦難喻啊!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無一沒有受到這個八苦的逼迫,這個八苦,隨時隨處都伴隨著我們,讓我們無法擺脫,備受眾苦的煎熬。佛出世是為了什麼來的?就是為了讓我們這些苦難眾生啊,指示出世的解脫生死的道路,讓我們這些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來的,這就是佛出世的目的之所在。 這個大威光太子說了頌言,宣說佛出世的希有難遇,稱贊佛的功德,表明佛出世的目的之後,這個喜見善慧王聽聞這個頌言之後,心中就生起大歡喜心來啦,就普告召集他那個國內的所有眾生,用許許多多的上好東西作禮物,“一切持向佛,心生大歡喜,妻子眷屬俱,往見世所尊”,就禮拜佛來了。再接下來,就是主述大威光發願心“我當如世尊,廣淨諸剎海,以佛威神力,修習菩提行。”於是就得到了佛的稱揚贊頌“善哉大威光,福藏廣名稱,為利眾生故,發趣菩提道。”大威光發願“修習菩提行”,佛贊揚他,為利眾生故,“發趣菩提道”。在這裡面,隱含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就是“發菩提心”。要修習菩提行,發趣菩提道,就要在自己的心中立下一個志願,而要達到這個志願該麼辦呢?就是發菩提心。 這個發菩提心的問題,我們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的淨宗祖師省庵法師,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有名的感人肺腑的文章,他的名字就叫“勸發菩提心文”。由於這個發菩提心,在本經的後面要專門涉及,所以在這裡只是簡單的提說一下,不作過多的說明,到了那裡再作細說。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發菩提心,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內容。 現在,我們來對上面的內容,作一個小結。第一位佛的出世,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的出世這一節,主要就是演說“善根成熟,發菩提心”這個內容。下面我們進行到第二位佛的出世,來學習其中的內容。 我們先來看下面的經文: 第一種說法,又叫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則為波利匿縛喃。譯為圓寂。所謂滅者,滅生死因果的意義。所謂滅度,是指滅生死的因果,渡生死的瀑流。這個滅即是度的意思。所謂寂滅,寂者是指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是指滅生死之大患。所謂不生,是指生死的苦果不再生起。所謂無為,是指無有惑業因緣的造作。所謂安樂,是指安穩快樂。所謂解脫,是指離眾果報。 第二種說法,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隸槃那、抳縛南、匿縛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與擇滅、離系、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槃(般,是完全的意思,意譯作圓寂)、大般涅槃(大,就是殊勝的意思。又作大圓寂)。原來指吹滅,或表示吹滅的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契入悟智(即菩提)的境地。這就是超越生死的迷界,契入不生不死的悟界,這也是佛教實踐的終極目的,故而用他來代表佛教的特征之一,而列為法印之一,稱為‘涅槃寂靜’。 在這裡面,隱含了一個很重要的內容,舉個例子來說明。大家都知道,一棵樹子,無論它的枝干分有多少,枝葉花果多麼地茂盛,究其實際,都是從一個共同的根發生發展出來的。由修念佛法門,而證得念佛三昧。由證得念佛三昧,其後的一切“即得”就跟著來了,這後面的所有“即得”,都是由於成就念佛三昧而成就的。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和念佛三昧呀,就象樹根一樣,由這個樹根,發生出其他一切的莖干樹葉花果來。這就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之處,她是樹之根,是諸法唯一的母親,由此法門,出生其他所有一切法門。 可是這個念佛法門啊,由於看著她好象很簡單,而修行她所得到的結果又是如此殊勝,只要把她修成功了,其他的什麼都修成了。所以她的利益又是如此巨大,真是讓人難以置信。所以佛把她稱作難信之法。我們在看經時,可不要忘記了這個念佛法門,是在哪一個佛經中講說出來的喲!這個念佛法門,是在稱為經中之王的華嚴經中講說的喲!這個念佛法門,由華嚴經中首先提定,如果說華嚴經是經中之王,那麼這個念佛法門,就是法中之王,這是順理成章的推定。所以啊,我們應當充分地認識這個念佛法門的重要性啊,不可因為她好象過於簡單而輕視她哦!如果有人輕視念佛法門,就等於輕視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喲!這個輕慢的罪過是無邊的啊,請大家千萬不要進入這個大大的誤區中去哦! 接下來,我們來看大威光童子的頌言,其中最後是這樣的話:“汝等應生歡喜心,踴躍愛樂極尊重,我當與汝同詣彼,若見如來眾苦滅。發心回向趣菩提,慈念一切諸眾生,悉住普賢廣大願,當如法王得自在。”在這裡呀,大威光童子就開始勸導了:你們這些人啊,應當生起歡喜之心,踴躍愛樂極尊重,我也應當和你們大家一起,一同前去參拜波羅蜜善眼莊嚴王佛,如果見到這個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呀,一切眾苦全部都消滅了。這是第一勸。後面緊接著是第二勸:應當發心,回向自心,趨向菩提,在自己的心中,要慈悲憐念一切眾生,全部都安住在普賢的廣大願海之中,就當如同法王一樣,得到大自在。 如果我們把這裡的內容,和上面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就是說明的這個意思:發菩提心,住普賢願,修念佛法,得大自在。其後,這個波羅蜜善眼莊嚴王佛,為大威光菩薩所說的頌言,大致也是這個意思。 我們來看莊嚴王佛所說頌言的第一句:“善哉功德智慧海,發心趣向大菩提,汝當得佛不思議,普為眾生作依處。”前面“善哉功德智慧海”,是稱贊功德智慧海。“發心趣向大菩提”這一個,是說明的因。“汝當得佛不思議,普為眾生作依處”這一個,是說明由發菩提心,所得到的相應的結果。這個結果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汝當得佛不思議”,一個是“普為眾生作依處”。 先來說明“汝當得佛不思議”。這裡所說的“汝當得佛不思議”,下面的這些頌言都是說明這個所得的佛不思議的: 再來說明“普為眾生作依處”。得到不思議的佛果之後,就能“普為眾生作依處”了。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佛說這個國土危脆呀!大家看我們近些年,什麼水災呀,地震呀,鬧這些自然災害,不知傷害了多少眾生的生命。我們現在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呀,也是一個無常變化的小泥丸呢,經過若干年以後,就要變化毀壞。生意味著死,凡是產生出來的東西,注定了他早晚都要滅亡。整個世界都有成、住、壞、空的演變過程,這是一切有為法的生死定規,是誰都逃脫不了的。還有呀,佛說人身無常呢,我們這個身體呀,也是無常變化之身,時常都受到無常鬼的威脅。大家看我們這些稱為人的眾生,壽命長一點的,不過活百多歲。壽命短的,只活了幾歲幾個月就死去了。還有其他更短的,還在娘肚子裡沒有生下來就死去了。現在車禍那麼多,說不定什麼時候運氣不好,走在路上就被車子撞一下就奪去了生命。現在疾病那麼多那麼厲害,今天晚上脫了鞋上床睡覺,明天早上醒不醒得來還打個問號。 可是得到不思議的佛果之後,就能“普為眾生作依處”了,不用再擔心這些無常的東西來威脅我們啦!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成就了佛果之後,就滅除了一切生死的幻相,契入了不生不滅的真心體性實相境界,在這個真心體性的實相境界裡,一切有為的法相被滅除了,這些法相本來無生,無生就無滅,就超出了生滅的輪回心識,契入了常樂我淨的涅磐境界。這個真心體性的涅磐境界,他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無常,也沒有毀壞,他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他是一切眾生的歸依之處。我們一切眾生呀,只要回到了這個真正的家,就回到常樂我淨的安樂寶窩裡了,再不用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不用擔心這個害怕那個的。所以我們這些受無常大苦逼迫的眾生呀,就要發菩提心,修普賢願,好好真修實行,決定要把自己也度到那個安樂寶窩裡去。不但我們要為自己樹立這個理想,而且我們同時也要發願,盡力幫助其他眾生,讓他們也離苦得樂,也讓他們這樣修行,也回到那個本真的涅磐安樂寶窩裡去。 這個莊嚴王佛所說頌言的最後兩句“廣大劫海無有盡,一切剎中修淨行,堅固誓願不可思,當得如來此神力。諸佛供養盡無余,國土莊嚴悉清淨,一切劫中修妙行,汝當成佛大功德。”是說要成就以上所說的不思議的佛果,其一就要“堅固誓願”,其二就要“修妙行”,才能成就佛果這個大功德。這其中所說的堅固誓願,堅固什麼誓願?修妙行,修的什麼妙行?請大家自己去思考。 關於“菩提”。就是指的覺悟,覺悟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前面已說。 這個菩提心的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證’這四弘誓願,前一個為利他的願心,後三個為自利的願心。以要言之,此心即是自他二利的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所以諸多經論都廣歎其德以勸發行者。 關於菩提心的體性,《大乘義章》卷九中說,知菩提之性是己體,歸心自實名為真發心。這就是以如來藏性,為菩提心之體。《大日經》卷一〈住心品〉中說︰‘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這就是以本有的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這個菩提心,為求菩提之心,即無上菩提之正因,故應為本有之自性。 菩提心的實質意義,就是自願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薩,都以發起菩提心為要,即使求淨土往生者,也應當發起此心,如《無量壽經》卷下,說三輩往生之人,皆當發無上菩提心。 關於“菩薩”。前面已說。 明白了菩提的意義,我們要想成就出世間的菩提,第一步需要怎麼做呢?就是我們首先要發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也就是發成佛之心。發菩提心,是我們在出世間的佛法上,在自己的內心中,必須要下的第一顆種子。這個菩提心一旦在我們的內心當中發起了,就在我們的心田當中,播下了一顆出世間的金剛種子。有了這個金剛種子,即使我們由於惡因緣的阻礙,此時此生沒有得到大成就,可是由於這顆金剛種子存在於我們的心田之中,有了這個因存在,彼時彼生她遇緣就會發起現行,讓我們重溫舊夢,重新燃起向往菩提的火花,促使我們在菩提路上繼續前進。而那些善根還沒有成熟,沒有發過菩提心的人,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只有等他們的善根成熟了,才能發起菩提心。只有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才算真正進入了出世間佛法的門檻兒。沒有發過真正菩提心的人,全部都是在出世間佛法的大門外邊的。所以發菩提心,這是進入出世間佛法的第一步基礎啊,希望大家深切地重視這個問題,真真實實在自己的心中發起菩提心,真真實實的播下這個出世間的金剛種子,發成佛的大菩提願,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再進一步的進修,直至最後成佛成菩提。 也有這個說法,發菩提心的前面,還有一個發出離心的問題。我打個比方來說明這二者之間的關系。發出離心,就象我們受到世間痛苦的逼迫,不想再受這些痛苦了,想擺脫這些痛苦,我們在自己的心中,“轉過身來”,這個欲轉身的還處在轉折點上的心理,就是發的出離心。而當我們已經轉過身來了,打開佛法的大門,開始跨過這個門檻兒,進入佛門,心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就是發的菩提心。就人們通常的理解而言,出離心是厭世間苦,欲求出離這個苦難世間的心理。但是這個出離心,如果細細而言,有消極的出離心和積極的出離心兩種情況。消極的出離心,就是反面的不正常的悲觀厭世的頹廢心理。積極的出離心,就是正面的積極尋求正常的方法解決痛苦的良好心理。不管是消極的出離心,或者是積極的出離心,都是偏向於側重於世間法上而言的。但是出世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定是積極出離心的後續行為,或者先是由消極的出離心,轉化為積極的出離心,再由這種積極出離心,所發起的後續行為。 在前面,我們說到菩薩有兩種,一種是生死肉身菩薩,這種稱謂的菩薩,實際上還是凡夫。另外一種是法性生身菩薩,這種稱謂的菩薩,是有實際修證的菩薩。法性生身菩薩,肯定是早已發過菩提心的人。而對於生死肉身菩薩來說,要想適合菩薩這個稱號,必定也要具備這個必須的條件,這就是他自己已經發過菩提心,才能稱其為菩薩。對於連菩薩心都沒有發過的人,是不能稱其為菩薩的。我們通常在出家人或在家人當中,有時聽到這個人在叫那個人某某菩薩。要注意哦!這個被叫的人啊,如果他沒有發過菩提心,那麼這樣子稱呼他,給他戴上菩薩的帽子,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恭維喲!請大家注意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學佛的人,就要如理如法的學,如理如法的行,不要隨著自己的濁陋習氣,去搞名不符實的虛偽的恭維,在佛門佛教佛法中造成混亂。 發菩提心,成就菩提智慧,這就是本品毗盧遮那品所說的主要內容。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一個改變命運的故事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30882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