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讀經的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至於閱經, 若欲作法師, 為眾宣揚, 當先閱經文, 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 見解過人, 罔不徒勞心力, 虛喪歲月。若欲隨分親得實益, 必須至誠懇切, 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 凝定身心, 然後拜佛朗誦, 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 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 如對聖容, 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 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 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 利根之人, 便能悟二空理, 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 亦可以消除業障, 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 即能明心見性, 即指如此看耳, 故名曰但。能如此看, 諸大乘經, 皆能明心見性, 豈獨金剛經為然。若一路分別, 此一句是甚麼義, 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 圓悟經旨, 因茲業障消滅, 福慧增崇乎。(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問:昔承慈示閱經之法, 謂須端身正坐, 如對聖容, 親聆圓音, 不敢萌一念懈怠, 起一念分別, 從首至尾, 一直閱去, 無論若文若義, 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 利根之人, 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 即根器鈍劣, 亦可消除業障, 增長福慧。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 此一段是甚麼義, 全屬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 豈能冥符佛意, 圓悟經旨, 因茲業障消滅, 福慧增長乎。弟子似覺此段訓示, 為閱經無上妙法。但所謂不起分別, 若文若義, 一概不加理會, 是否但以竭誠盡敬, 將文字認得明白, 音讀念得圓熟, 如老太婆念經之模樣乎。以前弟子頗慮, 照不分別不加理會文義閱法, 或至難能心得, 不生法喜。故每讀阿彌陀經, 普賢行願品, 即口誦心維極樂莊嚴, 普賢慈悲萦回胸臆, 法喜盎然。繼思如此讀法, 未免落於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窠臼, 縱使微有所得, 譬如四大海水, 澎湃汪洋, 以手掬之, 反只涓滴。正如師訓所謂豈能冥符佛意, 圓悟經旨乎。
答:文義明顯者, 何妨了了。但不特生心動念理會耳。非並讀而了了亦不可也。
問:又見一僧, 識字不解意, 乃持誦法華, 而歡喜之情, 溢於眉宇, 可知能生法喜, 與不生法喜, 非專關於文義之洞解與否。果能以恭敬心, 慈悲心, 不起分別心, 不理會文義心, 蓦直讀去, 自然獲受實益, 增長法喜。意擬今後照此讀法, 回向菩提, 未知於師訓原旨, 有無違異否。
答:世間聰明人, 多是心常理會。於義理則可得。於法喜則難得也。
問:又讀與誦, 功德孰大。
答:孔子讀易, 韋編三絕, 讀益為大。否則孔子何得如此勞勞翻閱也。韋編三絕者, 木板或竹簡之皮繩, 已斷過三次。其翻閱之數, 則不勝其多也。(三編·答念佛居士問 周孟由)
|
|
|
|
|
|
上一篇:雪公生活點滴──鹽就是寶
下一篇:地藏菩薩本願經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