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靈山居士:把自己布施出去,就會得到整個世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把自己布施出去,就會得到整個世界

 在很多宗教傳統裡,布施都被視為是值得稱頌的善舉而被廣為提倡。人們盡自己的能力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這就是布施。

布施讓我們了解分享的重要性,讓我們有機會均衡財富消弭因貧富差距所可能導致的仇恨,讓我們有機會幫助他人,以及讓我們習慣捨棄積累福報。

佛教同樣強調布施,但有時候,人們會對布施產生誤解。作為佛教徒,我發現很多佛教徒會把丟垃圾叫做布施。

例如,有人送給一個佛教徒一箱蘋果,而他正好是個非常不愛吃蘋果的人,他在為如何處理這些蘋果而發愁,如果丟掉的話那就太可惜了。這時候,他看到了窗子外面的乞丐。於是,那箱蘋果被放到了乞丐的面前。

這樣做很有好處。布施者認為自己完成了一項善舉,而被布施者得到了食物。彼此皆大歡喜。但顯然,這樣的布施是有問題的。

這樣的布施看上去更像是丟垃圾。布施和丟垃圾的區別在於,布施是把那些你珍視的,你希望保留的,你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而丟垃圾則是把那些你不需要的,你急於拋棄的,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東西送給別人。把你不喜歡吃的東西送給別人,還落下一個布施的美名。這顯然是很劃算的事。

還有些佛教徒會把他認為印的不好的佛書送給其他人,把精美版的留給自己。這樣處理有兩個好處,一是你有了法布施的美名,二是你可以不必為如何處理那些不美觀的佛書而傷腦筋。

佛教提倡布施的初衷之一是讓你習慣捨棄。但是如果你捨棄的都是你不需要的東西,那麼布施就失去了意義。你其實並沒有在布施。因為你拋棄的都是對你來說毫不重要的東西:不好看的書,舊雜志,放的時間過長的面包,以及買了之後才發現不合身的衣服。

那些你認為重要的東西,你一點也沒有捨棄。至少這對你很不利,雖然他對被布施者有些微的利益。

如果你之前一直在扔垃圾,那麼從現在開始,也許你應該把你重要的東西拿出來一些和大家分享。如果一個人總是在扔垃圾,我想他不會因此受到尊重。布施是給對方他所需要的,而不是你可以給他的。

布施的終極目的是要你擺脫你的貪執,這樣你就不會再對方需要的時候說:對不起,我的鑽戒不能給你,我給你買瓶礦泉水吧。如果你還認為鑽戒比礦泉水重要,就無法成佛。

事實上,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是我們的,所有的東西都只是暫時借給我們用而已。到了時候,就要歸還。我們通常會誤以為那些都已經是我們的了,所以會發生不願歸還的事。不過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都要歸還,就像聖經所說:塵歸塵,土歸土,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如果我們對世界有“一切都是暫時”的心態,就不會經常激動。我們通常不會對暫時性的東西過於留戀(例如你不會留戀火車臥鋪上的枕頭,你甚至都不會注意他是什麼樣)。我們也就會更願意和他人分享。

布施有很多方式,較為常見的是財布施和法布施。當我們已經習慣了布施,你應該檢視一下自己的布施,自己是否是真的布施,把那些你較為珍視的東西布施出去才是最好的布施。

布施的過程是這樣的,起初你可能只會把一些不重要的東西布施出去,你會在交完所有該交的費用保證自己所有開銷之後才會考慮把余錢布施一點出去,後來你會試著把重要的東西也布施出去,再後來,你會發現你有很多東西都需要布施出去,例如,你多年積攢的習慣和見解。

在佛教裡,有一個法門(施身法)是觀想把自己變成食物和飲料,請冤親債主孤魂野鬼以及諸佛菩薩來大快朵頤。這就是布施自己——你最珍視的東西。如果你可以把自己布施出去,你就可以得到整個個世界。

 

上一篇:靈山居士:我們無法修改過去,但我們可以譜寫將來
下一篇:李連傑:慈善的功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