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夫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雲雖念亦無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論雲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者。此雙含事理而言也。”
“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
“永明謂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上生。二者專心。如但念名號。得成末品。今謂既雲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疏】問。既雲七日。彼臨終十念。特俄頃耳。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論中說。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說。
【鈔】智論雲。臨死少許時心。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曰。雖時頃少。心力猛利。是最後心。名為大心。當知即是一心不亂故。那先經雲。王問那先。人生造惡。臨終念佛。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於船上。因得不沒。人雖本惡。因念佛故。不墮泥犁。而得往生。亦復如是。則己之心力。佛之願力。交相成也。
【疏】其往生者。由上一心不亂。作三九因。更細分之。亦應無量。
【鈔】三九者。大本三輩。觀經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復各分勝劣。後得往生。如其本因而為品位也。三輩者。如大本謂上輩者。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命欲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便於七寶池內。蓮華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虛空中。去佛為近。是名上輩生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者也。中輩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發菩提心。專念回向。命終生彼。功德智慧。次於上輩。是名中輩生者。配前。則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而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生彼宮宇。惟在於地。又次中輩。是名下輩生者。配前。則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九品者。觀經所雲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羅尼門者。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有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淺。故成三品。例上輩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國。即得阿羅漢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羅漢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羅漢者。配前。則事盈理歉。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中輩也。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國。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經於六劫。蓮華乃開。發無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發菩提心者。配前。則有事無理。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下輩也。細分者。如前階品中。分之又分。則百千萬億無盡輩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淺。而為次第也。
-----引自蓮池大師《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蕅益大師:“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者,即是中三品生”“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蓮池大師:“觀經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下之三品。則有事無理。亦以深淺。故成三品。”
綜合看兩位大師的開示,九品往生都是“一心”而得生的,九品涵蓋了所有念佛往生的人,念到中三品的是深層次的事一心,那麼念到下三品是淺層次的事一心,而蕅益大師開示,事一心最低是伏煩惱,那麼就是所下三品的事一心也是伏煩惱,說明高等的事一心能圓伏煩惱,就是煩惱不起嘛,低等的事一心能暫伏煩惱,念時還有散亂嘛。
所以,講往生必須伏煩惱是以祖師的言教為根據的,反對的人,再別打著依法不依人之名,卻行違背祖師言教之實。
另外,蓮池大師講,“一心”也可講成“純一無雜”、“精一不二”、“至心”,《觀經直指疏》講至心就是“純一無間”、“相續成片”,印光大師講“功夫成片”就是“純一無雜”,蓮池大師還講,一心故不亂,不亂方一心,所以,純一無雜可以理解為純一故無雜(不亂),無雜(不亂)方純一。
所以,再看到諸如“功夫成片”那、“相續”那、“無間”那等,別說祖師或古德沒講過,也別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