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八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八講)

  經文講到,若一日至若七日。‘若’是不一定的意思。那麼,從一天到七天,這是說克期取證,由於眾生發心修行,容易懈怠。在前面,也跟諸位談到這個問題。這個懈怠,是我們修學最大的障礙,也是最不容易克服的障礙。但是,這個最大的障礙,雖說是不容易克服,我們必須得克服。為什麼呢?因為,不克服,我們就沒有成功的一天,什麼時候克服了,什麼時候我們就成就了。克服的方法,有許許多多種,這個必須自己要研求對治自己懈怠的方法。因為,這個毛病的斷除,也是每一個人不相同的。所以,沒有辦法說,某一種方法能夠對治一切人懈怠的毛病。那麼,經文裡面,講的這個七天,當然這個‘七’,還是表法的意思。但是,如果說它是事實,也並不是不可能。因為,自古以來的修學,有一天到七天證得一心不亂的人,的確是有,並不是不可能。但是,達到一心不亂,就是圓滿的意思。所以這個‘七’也是代表圓滿。那麼,我們在此地,給諸位作一個簡單地說明,這就是一日到七日,若一日至若七日,是克期取證,是定了這個期限,我們要證果;這個證果就是證得一心不亂。本經講七天;大本,就是無量壽經,它定的是十天;所以說,‘十’也是代表圓滿。‘七’代表圓滿,‘十’也是代表圓滿。

  那麼這地方有幾句話,諸位要特別把它記住,否則的話,這個七天,或者是十天,你得不到圓滿。第一個齋戒清淨,一心常念;著重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十晝夜,這個就是大本經裡面講的,它講的就是十天。命終必生我剎,這是阿彌陀佛在經上自己說的。我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什麼叫做齋戒?心地清淨就叫做齋戒。當然這最著重在心;心清淨,那麼身也清淨,你的身心都清淨,這個就叫做齋戒。念呢?得要一心;常呢?是不間斷;你看十晝夜,就是二十四時當中,這個佛號不間斷。我們平常講,打佛七,又有所謂精進佛七;精進佛七是七天,這個七天,諸位要記住,七天的佛號,不能間斷,這個事情,不容易。念七天佛,是個普通事情;七天佛號是一句接一句,而不中斷的,這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這個精進佛七;那七天睡覺呢?精進佛七,沒有睡覺的。為什麼呢?睡覺是昏沉,是懈怠;功夫提不起來,所以,這個事情是睡不得覺的。就是要拼上命念上七天七夜!那要是依大本經,十天十夜。前面這個兩句話,比什麼都重要—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啊!斷斷續續的念,不行!一心念,這是精純而一直念,裡面沒有摻雜妄想,沒有摻雜望念了。念佛當中如果起一個妄念了,那就不叫一心了。可是,初學的同修,一定會感覺到很困難。我們念佛,念一個鐘點,都會起幾個妄念,那這怎麼辦呢?你要真果然念上七天七夜,這當中不知道起多少妄念。這個事情怎麼辦?初學的同修們,古來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妄念起來的時候,你不要去理會它,你不要生煩惱,不要去想,唉唷!我的妄念怎麼這麼多;我罪業深重,我妄念又起來了。你愈是這樣想,豈不是增長妄念嗎?妄念起來了,不要去理會,把這個注意力量集中在佛號上,這時候的妄念,自然的它就沒有了。沒有了你也不要歡喜。我現在妄念沒有了,那又是個妄念。總歸是一切念頭起滅,一概不與理會;把你的念頭集中在佛號上,這個才叫真正提起啊!提起精神,集中力量,在一句佛號上,這個叫做一心專念、一心常念。目的能夠教我們達到身心清淨。身心清淨,佛土就清淨,與淨土就起感應道交的效用。所以,佛說,你能夠這樣地去念,這個十晝夜,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再看下面,這個講根,根性有利鈍不相同。說利根的人,什麼叫利根?就是煩惱比較輕的人,他一兩天,他就能夠得到一心了。所謂得到一心,他這個心裡頭,不起雜念了。我們首先求的就求這個。你也不要問,一心功夫的深淺,不必去顧這個。就是你二十四小時念佛當中,不起雜念。完全是一片佛號,這叫功夫成片;雖然不是真正的一心,那麼,與這個一心相應了,這是講根利的人。根鈍呢?這是煩惱障重的人;根鈍的人,那也許要三天、也許要四天,乃至於七天或者十天,才能夠得到一心。他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根愈利,時間愈短;根愈鈍,時間愈長。這個的一心,入於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正定,也就是本經所講的一心不亂。那麼,你就得到一心不亂。所以,念佛人,要以一心不亂,為我們的目標,為我們的這個目的。我這個地方,所寫的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不是重要的我就不會費這麼多時間把它寫出來;希望大家要聽清楚,要看清楚。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這一樁事情,純粹是屬於自己的事情,千萬不要去理會別人。我念佛的時候,問問別的同修,你功夫怎麼樣了?有沒有得到一心了?你起這個念頭,就叫起妄念,你就障礙自己得一心了。別人,一天得也好、兩天得也好、七天得也好、不得也好,一概不去理會。為什麼呢?求自家的一心不亂嘛!你去理會別人,不但你自己一心不亂得不到,破壞了;你還打別人的閒岔,人家已經得一心,你跑去問,你怎麼樣了?人家又得來應付你了,你不是叫打閒岔嗎?障礙自己不算,你還障礙別人;這個在同參道友上來講的時候,我們如何能對得起別人?那麼,這個是常常也有這麼一類的人,他就專門喜歡打聽別人的境界;實在講,這個都叫打閒岔。於自於他都不利。這個在真正念佛道場,特別是在佛七道場上決定不許可;不但在佛堂裡面不許可,離開佛堂也不許可。為什麼不許可呢?不是跟你講了嗎?七天七夜或者是十天十夜,叫你全神灌注。現在,我們有些地方得佛七,我也參加過幾次,那麼,有些請我在佛七當中講開示。講完之後了,在過堂吃飯的時候,於是乎,這個時候問題來了,有些人嫌這個敲的法器,敲得不對;有些人吃飯的時候,飯太硬了,菜不合口胃了。諸位想一想,這是不是雜念?這樣七天怎麼能得一心?怎麼能得感應?這是我們真正用功的人,必須要明白的;不但是道場裡面,七天七夜,這是一心不亂,就是莊嚴道場;不但,沒有這一些閒雜的言語;根本就不起第二個念頭。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叫一心常念。那麼,我們在家庭裡面,家庭也是道場,二六時中,也要學這個方法。那麼,也許說,家庭瑣碎事情多啊!不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家裡面有事情的時候,我們應付事情,把一切事情照顧得周周到到。可是,事情一放下來了,正念就提起來了。正念就是佛號。一切家務事情處理完了,這一句佛號立刻現前,這就是好功夫。有事去辦事;事情辦完了,自然佛號就現前,決定沒有其他的妄想雜念。如果,你的功夫到這種境界,這叫功夫成片;換一句話說,你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決定有把握。這個境界叫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功夫好的人,就是在這個境界裡預知時至。再好一點點,可以生死自在;那換一句話說,他喜歡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他就多住幾年;願意現在走,他現在就走得了。喜歡什麼方式走,就用什麼方式走,太自在了。那麼,這是希望大家要留意的,要記取的。

  在這個鼓音王經裡面,也是講的十天。經文裡面說,如果是受持彼佛號,這個就是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能夠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這個鼓音王經裡,也定了十天。大集經裡面定四十九天,七個七,七七四十九天,那麼,這個也是圓滿的數字。經文上說,假如有人專心念一方佛,這個是泛指無論是那一尊佛的名號,你只要能夠專心去憶念,或是行、或者是坐,你念到七七四十九天,這個時候必定有感應,感應到現身見佛,即得往生。這個是佛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實際上是暗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他老人家這個願力特別地宏深;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份。那麼,換一句話說,感應也就特別地顯著。在般舟三昧經裡面,是定的九十天,也就是九個十天。大本經裡面是講的十天。鼓音王經裡面,也是講的十天。九個十天,這就是講般舟三昧;古人有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的。那麼,經文裡面講,如果有一個人自己發願,他發的這個誓願,九十天,常行常立,一心系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那麼,這是講的般舟三昧,這個方法比較上,是不容易修啊!為什麼呢?你比如講,在這四十九天當中,他有坐,他可以走動,可以站在那裡,可以坐在那個地方念。可是,般舟三昧經裡頭不准坐的,這個時間是九十天。九十天,只可以走動,只可以站著,不能坐下來。諸位要想想,七天、十天,那個不睡覺,也許還能熬得過去;這個九十天,三個月不睡覺,你一坐下去就會打瞌睡,你一躺下去,那就呼呼大睡。所以,般舟三昧是決定不許你坐在那裡,不許你躺下來,這個期限是九十天,專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是求一心不亂。這初學的人,是很難做得到的,必須得有一點定力,得有一點定力的時候,可以能夠做到,換一句話說,有一點禅定的功夫。在文殊般若經裡面也講九十天,經文裡面講,九十天當中,它跟般舟三昧有點不一樣;般舟三昧很辛苦,不能坐;這個九十天,可以坐;但是怎麼樣?你站著也好,走著也好,坐著也好,面一定要向西方,求感應;一定要向西方。也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那麼,由此可知,念佛必念佛功深,功夫深,淨業方成。你的淨業不成;淨業就是一心不亂;我們把它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是理一心不亂;中等的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就是功夫成片,我前面跟諸位講的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算是念佛功深。為什麼呢?決定往生。當然,到這個境界,我們並不希望你止於這個境界。你比如,我們已經達到功夫成片了;這個功夫成片,很容易覺察到這個現象,就是二六時中沒有忘念;心裡頭不起念則已;一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決定不起第二個念頭,這叫功夫成一片,決定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面,就是在這個功夫裡面,把見思煩惱斷了,那就變成了事一心。我們後面會跟諸位講到這個一心不亂。如果,在這個裡面,再念到大徹大悟了,那就變成了理一心。所以,希望諸位自己到達這個境界之後,一定要再往上提升;千萬不要止於這個境界,這是很要緊的一句話。那麼,這是文殊般若經裡面,這個九十天的修行,比這個般舟三昧要好一點。在一切經裡面,般舟三昧的修行,是最苦的,是最苦的修行。

  在大本,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他所發的願,是這樣地說法,說‘一心’著重在一心上;大本,法藏就是阿彌陀佛,他所發的願,‘一心系念於我,雖止一晝夜不絕,’這是講,時間很短,‘必生我剎。’;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念一天啦?念一天,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事情便宜啦!我們現在不要緊,不念沒有關系;到我病重的時候,快死的時候,我再來念的時候,那就能往生了。你要存這個心,就錯誤了。你要曉得,此地佛所講的,一心系念;問題在一心,你要是雜心系念,那就不對了。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一心。這兩個字是萬萬疏忽不得。佛絕不騙人。這個意思真正是佛的大慈大悲。這世俗之人,有許多人,的確,他有許許多多的事務,不是自己想擺脫,就能夠擺脫得掉的;那麼,換句話說,他那有時間去專念阿彌陀佛呢?所以說只要你每一天早晚,修這個十念;這是講,真正發心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自己非常的忙碌,就不要忘掉,早晚修十念。這個十念法的修法,有兩種。一種就是早晨起來的時候,洗過臉,漱了口之後,面向西方,合掌,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另外一種是盡十口氣,一口氣發一聲,一口氣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口氣算一聲,這樣子念十聲,那就是念十口氣。這兩種都叫作十念法。那麼,念十口氣的,就不限於這一口氣裡念多少佛號;為什麼呢?每一個人氣的長短不一樣;所以,盡十口氣為十念。但是,一生當中,決定不能間斷。晚上在睡覺以前,洗洗臉,漱漱口,也面向西方;也是這樣念十聲,念十口氣,這個叫十念法。所以,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對於特別繁忙的人,可以用這個方法,就是早晚十念,盡形壽不缺。這一句話很重要;盡形壽就是這一生,我有這個形,身形在,我有壽命在,只要我活一天,我一天都不缺,我早晚一定念十念,這樣也能往生。‘總之,念佛之法無論時之久暫,’就是時間的長短,‘必定貴在一心,果能一心,自成三昧。’所以,這是,一心是比什麼都重要,這個希望諸位要特別地留意到,要特別地注意到;千萬要看清楚,要聽明白;這樣才不致於錯過了,這個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殊勝因緣。

  那麼,也許有人說,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斷,難道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這個事情,不能夠疑惑;為什麼呢?因為‘疑’在這個法門裡面來講,它是障礙;所以,懷疑聖教是重煩惱。你看在百法裡面講的這個二十六種煩惱,有六種叫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這個六種根本煩惱裡面就有懷疑聖教。所以,如果我們在這上起這一念的疑惑,自己要明白,這一個重障沒有消除。可是,如果要是不把這個事實真相,不能把這個道理搞清楚,的確教人疑惑。自己怎麼樣也信不過,這個時候,自己要曉得,自己有這一種深重的煩惱,而不能斷除。斷除這個煩惱,必須要有相當的智慧。那麼,你要想開智慧,一個要靠自己這個定慧,靠自己修行的功夫;另一方面呢?要有真正的善知識來開導你,破除我們的疑惑,使我們能夠真正做到精進不懈。那麼在這個地方,古德也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縱然未能夠破惑,沒有能夠破除這個煩惱,定為往生之因,決定是往生之因,這是我們要信得過的。此言,一心念力,有伏惑之功;伏什麼呢?就是伏這個疑惑,有這種功德,有這種功能。說:若能伏惑,煩惱伏住了,不起現行了,臨終正念自然現前;什麼叫正念?就是阿彌陀佛;臨終最後那一念,你這個心裡頭還是阿彌陀佛,而這阿彌陀佛自然現前。可見得,平時這功夫就相當深了;不想,它就現前了,這樣才能夠往生淨土,必定往生淨土,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頭常常教給我們的。希望大家要注意,就是講到六輪回,也是決定在最後一念。所以,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這一念太重要了;如果這一念是阿彌陀佛,他決定往生;如果這一念是十善,他決定生天;如果這一念是五戒,或者是中國倫常—仁、義、禮、智、信,他有這個念頭,他決定生人道;所以,臨終還有一念貪心,這個往餓鬼道去了;臨命終時,還有嗔恚心,某個人是我冤家對頭我還沒報復他。好了!他落到地獄道去了。所以,六道輪回往那裡去,決定在你自己臨終一念。所以,這個地方給我們講,臨終一念非常非常要緊。念佛人最期望的就是臨命終時,能夠說是這個佛號能夠提起來,這就叫正念現前;這個是決定往生之因。佛在一切經裡頭,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祖師大德也給我們證實這一句話。所以,我勸大家不必疑惑,如何能夠保持我們,二六時中自自然然正念現前;不要等到我臨終的時候,再來吧!那樣不行,到那個時候,來不及了;平時、平素就要正念現前;要把這個看做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就是培養自己的正念,培養它,自然現前。

  那麼,本經的宗要,就是本經的宗旨綱要,確實就在一心不亂這四個字,那麼,一心不亂,當然,這個裡面還是有淺深的差別;不但有差別,而且這個差別很大。我們在此地要跟諸位詳細地來介紹一下。什麼叫做‘一’?‘一’是純一;所以,純一就是‘專注一境’,這個心啊,專注在一個境界上;這個境界是什麼呢?就是佛的名號。本經,在前面跟諸位講了: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名號,就是一個境界;你這個用心要專注,住在這一個名號上。不亂呢?不起妄念,不起其余的念頭。由此可知,一心就是不亂;不亂就是一心。那麼,要是亂了,就雜念現前了;你雜念現前,這個心就亂了。不亂就沒有雜念,純一其心,這個樣子,專念阿彌陀佛;心裡面,決定沒有世間想法;世間的一切想法都沒有,出世間的想法也沒有,出世間的想法也沒有。換一句話說,世出世間的妄念,統統沒有;這個才叫做純一!那麼,由此可知,念佛絕不是口裡面有佛,心裡面無念,那就錯了。反過來說,心裡面有念,口裡頭沒有念,這個可以。為什麼呢?這個事情著重在心法上;口念累了,可以心念,默念,或者講心裡面憶想;我心裡頭,想佛,憶佛,想著這個名號,憶念著這個名號,口裡不念,我功夫沒有間斷。口念,心裡面忘掉了;心裡頭沒有,口在那裡念;那還叫失念,還是把佛忘掉了。所以,這個地方著重是心法。既然,你念到一心了,自然不亂;果然能夠不亂了,這個時候,就是一心,就是一心。那麼,這個工夫淺一點的,就是工夫成片。必須有成一片,才能夠伏斷煩惱;這個時候是伏。由煩惱,進入到斷煩惱。這個斷了就叫一心不亂。所以,嚴格的來講,這個一心不亂是要從斷煩惱講起。也就是最低限度,你要把見思煩惱斷掉。諸位要曉得,見思煩惱是三界六道輪回的根本,我們如果講這四種緣的話來說呢?這是六道輪回的親因緣,你要把它斷掉;更進一步,這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那就理一心不亂了。

  我們先來講事一心,這由淺而深。什麼叫事一心?事一心不亂,屬於定門所攝的,常言說:‘因戒生定’,這個生這個定;‘由定才開慧’。那麼,這個地方我提出五條綱領。第一條,這個心定了,深信不疑;這是指你聽到了這個念佛法門。聽了之後,你就能相信,不但信,信得很深;真正到深信,決定沒有懷疑,這是第一層。第二念念相續,正如同前面所講的,這是一心常念;常念就是念念相續。平常,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能夠自然現前,能夠自然現前,這個才叫做真正的念念相續。至於講,打個佛七,七天,那前面說過,那是克期取證,證什麼呢?證一心,證念佛三昧。第三,不為內惑;內惑就是疑,懷疑;因為你深信不疑了;內惑沒有了。外境是外面的境界之所雜亂;你這個功夫純,純一了;內惑外境都不會亂你,不會擾亂你了。換一句話說,內惑外境你都擺脫掉了,你都不取它了;就像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外面一切境界相,你不取了;內裡面,貪嗔癡慢,這個五見思,這個五種見惑、五種思惑,你也不取它了;這樣才把內外一切境界統統不取了;真正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不動,就是一心。雖然是這樣的一個境界,這境界不錯了。但是,理上未徹;就是說,你還沒有開悟,這個理是明心見性,你還沒到這功夫。這在理上,沒有能夠大徹大悟,功夫在此地,‘但伏妄,未破妄’,妄是講的煩惱;你扶住了,並沒有能夠把它破除。蕅益大師所講的‘伏除煩惱’這個就是功夫成片;‘乃至見思先盡’,見思煩惱先把它斷盡了,這是事一心。伏除煩惱,功夫成片;見思盡了,就是事一心。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法,功夫成片,真正伏住煩惱了,前面所講的這個四條,這是事一心功夫淺者,功夫淺的;到了見思煩惱盡,這是事一心功夫深的。如果,我們就事一心裡面,功夫淺深來說,可以這樣說法。到見思煩惱盡,實際上這個境界等於小乘的阿羅漢。但是,這個功德,絕不是小乘阿羅漢所能夠跟你比的。為什麼呢?因為,小乘的見解很劣,念佛人這個見解殊勝,那是小乘人望塵莫及的。這個境界固然是很不錯了。可是我們還要把境界往上提升,不要住在這個境界裡;以為,這樣我就很不錯了,那未免志氣太卑劣了;我們應當不斷的把功夫向上提升。再往上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亂;那麼,諸位再看看,理一心不亂是什麼樣的境界。

  理一心的人,這是由定開慧,這是屬於慧門所攝的。你看看,事一心是定門所攝的;理一心是慧門所攝的。可是,理一心是由定開慧的;那麼換一句話說,他一定是先得事一心,而後才得理一心。所以這個地方千萬不能夠誤會;事一心沒有得到,以為,我已經證到理一心了;那是自己錯誤了,決定沒有這個道理的。這個地方,也有一個簡單的說明。第一呢?‘谛觀審察,一心體究,心佛一如,能所不二’這一個境界,實際上是,他是完完全全明白,像我在前面跟諸位所講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就是‘能念心之外,沒有所念之佛;所念佛之外,無有能念之心。’這在前面跟諸位講過,這是屬於慧解。確實明了,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佛心,無有二相。也不可以,以有無求求。用有無的這個心念去求,錯了!前面也跟諸位說過,如果說他有能念之心,當體皆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如果,你要說它沒有呢?那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因此,不能以有無心來求。所以,有無這種見解也把它斷淨了,也把它去盡了。有無的見解,‘泯’,就是去盡了。能所情亡,這個時候,才真正叫一心。有能有所則二心。有個有,有個無,也是二心,那裡叫一心?一心裡頭,沒有有無,沒有能所,這才叫真正一心。這時候寂然不動。諸位要曉得,‘一’是不動的;‘二’就是動的。你要不相信,不要來看佛法,你看我們中國的學說,中國人講八卦,講陰陽,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太極是不動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一心,寂然不動;可是,一變成兩儀就動了;兩儀就是陰陽。可見得,‘二’就動了;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你看看,這動不動?動了嘛!太極呢?太極永遠不動。這個,不動當中有動,動中有不動,所以,你這個心不動,你這個地位在太極;你心一動就落到二、三;落到二,就是二儀;落到三,就是八卦;那不曉得落到那裡去了?所以,我們要求的一心就是不動,就是寂然不動。第三,不為二邊所亂。那麼這個二邊,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相對;凡是,思維、言說,無不是相對的;這是大成佛法最不容易體會之處。那就是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相對的。你比如,起一念,一念是動;動跟靜就是一對,就是相對的。色空是相對的;性相是相對的;有無是相對的;大小是相對的;凡聖是相對的;那一個法不相對呢?凡是相對的,決定不是一心。所以,我們幾時能夠把相對的離開了,這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大成佛法。所謂大成佛法,就是一心不亂。這一點,也是非常地重要。我們讀壇經,六祖大師在第九章裡面所講,三十六對天然佛法,就是教我們不為二邊所亂。我們可以說,拿這一句來解釋壇經裡面的第九章;壇經的第九章,可以做這一句的注解。你才曉得這個重要,也才能夠體會到這一句話真正意味。第四,持名念佛,要念到心開見本性佛;就是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本性;本性就是佛,心開就是明心;明心、見性。那麼,由此可知,念佛,你看前面祖師講到,空谷禅師講到念佛也能念到開悟,也能念到明心見性,可見這個事情不假啦!念到心開見本性佛,這叫理一心不亂。到這個地方才叫做理一心不亂,那麼,前面跟你所講的,都是理一心不亂的修學方法。這個方法非常非常重要。這裡有幾句話,也希望大家要注意到。

  ‘理一心,要須先假事持以為基本;’這是事一心;必須要以事一心為基礎、為根本;然後‘理中不過用解力而融通,使無滯事相,’就是不要執著在事相上;事相有沒有?有,有不執著,‘以為殊勝之因。’這是講理一心修學的過程。所以,由此可知,我們念佛的過程一定是先功夫成片,然後事一心,再最後是理一心,一定是這樣的過程。這個過程決定不會錯誤。這是,希望大家要留意的,然後才不至於錯會了境界。

  那麼,再講到本經所說的這個就是此中一心不亂;那麼,一心不亂,實實在在是‘實該觀經三心’。這個該,就包括,實實在在它把這個觀無量壽經的這個三心都包括在其中。觀經的三心,第一個是至誠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心裡面,又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回向真如,第二個:回向佛道,第三個:回向眾生。這個,我跟諸位在此地略略地,加以解釋。因為,這個菩提心是大乘修學的基礎。講的遍數不怕多;也不怕多聽,的確說呢?我們是應當要多聽。為什麼呢?我們這個三心,沒能發得起來。至誠心就是決定沒有虛偽,決定不是虛假,而一心不亂,為精為一。決定沒有一個妄念,這才叫至誠心。如果,心裡面有一個妄念,就不誠了。所以,過去曾國籓解釋這個‘誠’字的意思,就是說:‘一念不生,這叫誠。’那麼,在此地,就是你心裡面,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一念,這叫做至誠;我們現在修的就是修的這個;阿彌陀佛之外,還有一念,自己立刻就覺察到,我這個心誠就失掉了。當然在初學的時候,保持至誠心的時間,一定是很少;失去至誠心的時間一定是很多。但是,我們要把這個時間漸漸地給它增多;漸漸地,把保持的時間給它加長;能夠加到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都不會有一剎那失去,那你這個一心就成功了,就圓滿了。第二是深心。深心的意思是說,具足一切善法;而這個一心不亂當中,諸位想一想,一切惡念都沒有,可見得,這是純善之心。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深心。回向發願心裡面,包括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回向真如。這個一心不亂,念到了明心見性,心開意解,一切虛妄的根源,全都滅除掉了。諸法實相,完全顯露,這就是回向真如;第二個意思講回向佛道。一心不亂,念念相應。古人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回向佛道。第三個意思是回向眾生。那麼這個一心不亂,一切妄念都不起,自性眾生,悉皆得度,這普度眾生,度自性眾生;既然能自度了,必定輾轉度他。自己得到這樣殊勝的受用,一定非常的歡喜,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別人,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的推廣;使社會大眾都知道這個法門,都能依照這個道理,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人人都能達到圓滿究竟的境界。這就是回向眾生,確實,我們自己得到這個受用。我們感謝老師,我們感謝佛陀,感謝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增上緣來幫助我們。我們自己成就了,也必定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願一切眾生,人人得度;願一切眾生,個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成就無上菩提。那麼,由此可知,就這一心不亂。你看看,三心具足了。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勸勉我們,三心圓法;‘法’就是法器,‘圓’就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你看,就在一心不亂當中,統統具足。

  不但它具足三心,同樣,它也具足起信論當中的三心。菩提心;起信論所講的,就是大乘起信論。第一個是講直心;第二個講深心;第三個講大悲心。實際上,起信論講的三心與觀經裡面講的三心,名稱上不同。觀經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名字上不同,意思上並沒有兩樣。那麼,在此地我們也要跟諸位介紹一下,這個一心不亂,為什麼就是起信論的三心?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是正念真如。那麼,我們想一想,一心不亂,它不著有念,也不著無念;換一句話說,它不是有念,也不是無念。所謂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直入正念。’那這個不是直心是什麼?這個就是正念真如啊!所以,你要修起信論的直心,你要修觀經的至誠心,一心不亂就是的。起信講的深心,意思是講,愛好、積集一切善法;喜歡善法,喜歡自己修集善法;不但,要修學,還要累積。我們講積善之家,易經裡面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個積善是深心。那麼,我們現在講一心不亂,前面說過,六度齊修,萬行具足,這是標准的積善;這是圓滿的積善。正如同那心經裡面所說:‘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這個心只要能轉移了),諸善隨之’何況你這個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就西方教主這一方面來說,這是一尊現在住世的佛,與這個佛相應,佛在無量劫中,他所發的善願,他所修的善行,積功累德;以及成佛之後,度化一切眾生的功德;你這一念佛名,這一切善全部具足了。這個是在事上講。理上講呢?阿彌陀佛是無量覺;念這一句佛號,無論在逆境順境,無論在什麼場合當中,你是念念覺而不迷,這個是善法當中,第一善法,還有那一種善,能夠跟它相比呢?所以,一句阿彌陀佛,一心受持,就是起信論裡面的深心。那麼,說到大悲心,起信論裡面講,廣度眾生。一心不亂,念三昧成就了;必定是常修淨土,教化眾生,這就是大悲心的意思。我在這個,內典修學要領裡面,第一條,我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那麼,可以給諸位看一看,這是早期我在教學的時候,給學生所寫的;那麼,希望大家能夠做阿彌陀佛的使者;這個在最後一條:理明,道理明白了,我們迷惑破除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要歸放下,看破放不下,沒有用處;看破之後,能夠放得下,這叫真實功夫,這是真正的功夫;必能放下,必須要能夠放下,而後才得自在隨緣,自行化他,作彌陀使者;這一句很重要,做阿彌陀佛的使者;矢志宣化,宣揚這個法門,教化一切眾生普令群蒙,‘群蒙’就是一切眾生,同歸淨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同歸西方極樂世界;此引經之果用也。這個是你自己的淨業上成就,必定會發這個願,絲毫不會勉強。這是這一段的意思。那麼,這個就是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大悲心。那麼,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只要念到一心;這個一心啊我們從最淺的地方講,就是功夫最淺的這一層來說,這個,心裡頭,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菩提心就具足了。可是,諸位要記住,我在上一次講的,這個五種菩提心;要記住,菩提心那有五種?菩提心只有一種怎麼會有五種?這個五種,從發心菩提到無上菩提,是說菩提心淺深層次有五種不同。所以,我們先求的是發心菩提,真正曉得生死事大;真正明了,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就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能夠成佛作祖;這就是發心菩提。這個一念的心,就具足了起信三心,就具足了觀經三心;千萬不要等閒視之啊!所以,這個是持名法門最妙的一個修行方法,這是淨土真正之因。那麼,再看底下經文。

  下面這一段要講臨終往生,這是念佛殊勝的果報了。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個地方,兩句話很重要,‘臨命終時,現在其前。’這個‘其人’就是指這個念佛的人;像前面所講的這個方法,依照這個方法念佛的人,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現在其前,現在這個人的前面。那麼這個聖眾就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乃至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那麼,諸位想一想,這個就是跟你講了,佛來接引了。前面所講的是自力,是你自己的力量。這個地方所講的佛力,自他二力法門。所以,往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必須要具備種種的條件。總總條件裡面可以用兩個部份,都包括了,一個是自力,一個是他力。自力就是自己要具備的;他力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此地所講的這個一段。我們在注解裡面跟諸位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持名妙行,大乘法裡頭,最微妙的修行方法,乃是淨土真因,這個要記住。臨終住生,這是念佛最殊勝的果報;在大乘修學裡頭,也是最殊勝的果報;這一段經文,說明感佛現前。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啊!所以,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這叫有感;佛,臨終必定有應。

  那麼,這是附帶跟諸位說明的一個事實;凡人命終時,指一般人;一般人在臨終的時候,所有一切善惡境界到這個時候全部都現前,俱時頓現;換一句話說,臨命終時,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我們必須要明了。這個,善業,就是臨命終時,你完全都是善業,你現的也是善業,那麼,你決定生天上,生人間之相。善業的時候,臨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這個心地很善,完全是善的。古人有一句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如果,在他臨終的時候,他一念是善念,他來生可以能夠生到人天。假如,這善惡雜修的,裡頭有善,但是摻雜的有惡,雖然是善心,還有不平,還有貢高我慢的習氣,那麼,他就現修羅之相,在六道裡頭,阿修羅道裡頭去投胎去了。假如在臨命終的時候,他惡,十惡五逆,他有惡念,那個人對不起他,那個人仇還沒報,還有怨恨,他就現地獄相。貪悭嫉妒,這個臨終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念頭,那麼,他所現的就是餓鬼相;的確,一般人講,人死了以後做鬼,那麼,諸位看看這個情形,人死了,那裡會一定做鬼;但是,一般人講這個人死了做鬼,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為什麼呢?絕大多數的人,臨終的時候,悭貪嫉妒,這個的確,沒放下;他還有求、他還有吝啬、還有捨不得、還有放不下的。你想,從前這個作皇帝,無論是中國、外國,他臨死的時候,他金銀財寶放不下,他還要帶到墳墓裡頭,供給他到鬼道裡頭去享受;可見得,他還沒有到鬼道,他的心已經變成鬼了,他已經向往鬼道了。還要把他的皇後、妃子、宮娥都要陪他—殉葬。要跟他一起去;這個就是說財色名食睡,他一樣都沒放下,悭貪嫉妒之心太重了。這樣的人,這就與惡鬼道相應啊!所以,佛法常教我們要放下。你只要有貪心,你與鬼道相應。那麼再跟諸位說,試問我,我放下了,我也不吝啬,也不貪了;如果你在佛法裡頭有悭貪,還是與惡鬼道相應,這是必須要覺悟的。世出世間法都不吝啬、都沒有貪愛,才能夠不墮餓鬼道。我們今天在大乘佛法裡面,弘法利生,我們有著作,現在還要有一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們想一想,這是什麼心?這是悭貪心;這是學佛人應該做的嗎?所以一本佛書,如果要是後頭還有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豈不把人大牙笑掉了,你佛法是要救度一切眾生的,人家翻印得越多越好,歡迎翻印都來不及;人家翻印,你還要找律師來追究,那有這個道理?世間人,他貪心沒斷,他可以這樣做;學佛的人,覺悟的人,怎麼可以這樣做法?所以我們這個錄影帶,我們的錄音帶,沒有版權,歡迎大家去拷貝、流通,我們絕不追究,你翻印得越多越好。你翻印,我知道了,我給你頂禮;你是大菩薩,你是發的大悲心;前面講了,輾轉流通,普度眾生,這是大悲心啦!這是回向發願心啊!十方諸佛都贊歎你。我要是嫉妒、障礙,還要找你來打官司,那我的果報,准在阿鼻地獄。這一點,我們要曉得。經論上,祖師們常常教給我們看破放下,這是一句至理名言,這是一句真正利益我們的話;破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深重煩惱障礙啊!而我們一生當中,才真正能夠圓滿成就佛道,再不會墮落在餓鬼道。末後一條愚癡暗蔽,這是畜生道。為什麼會墮落在畜生?畜生—愚癡。什麼叫愚癡?簡單的說,是非不辨;所謂是顛倒是非、邪正不分;什麼叫邪?什麼叫正?什麼叫善?什麼叫惡?什麼叫利?什麼叫害?他都搞不清楚,這種人叫愚癡之人。我們舉一個簡單例子來說,認真研修佛法,這是善;盡心盡力,弘揚佛法,勸人念佛,這是善;愚癡之人,怎麼樣呢?障礙,自己不辨真妄,不辨是非,還要去妨礙別人,這是愚癡之人。障礙人行道、障礙人修道、障礙人弘道,你問他為什麼障礙?愚癡呀!把神當作佛,真正的佛呢?他沒有看在眼裡,愚癡暗蔽;‘暗’是無明,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糊塗、無知,‘蔽’是障礙,把他的清淨心障礙了,把他的智慧障礙了,沒有智慧;糊裡糊塗、愚癡,這個就入在畜生道裡。所以,這個兩道的機會是非常之多。貪悭、嫉妒、愚癡、暗蔽,這種相最多。那麼,換句話說,在臨終的時候,現這種境界的時候也最多,的確是占大多數。如果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夠深入大乘佛法,把這個世出世間的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我們自己恐怕也免不了要墮落在餓鬼畜生裡面。這是要特別注意的。那麼,當然,學佛之人,這個六道我們要超出;不要說,這些我們不願意墮落;天上人間,我們也不願意再來;再來,要乘願再來;不可說是以業報來投胎,咱們要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的,你是佛、是菩薩的身份,來干什麼?來度六道眾生的啊!

  再看,一生念佛,一心不亂,‘佛’,阿彌陀佛,‘聖’,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自然現前。這是要記住,經裡面所講的,佛是聖言,像金剛經裡面所說,如來的言語,‘是真語者、是實語者、是如語者、是不妄語者、是不诳語者。’這個話是佛說的,我們應當相信,不應當懷疑。佛在楞嚴經裡面也有這麼一段話;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有這麼幾句話:‘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楞嚴經上幾句話。那麼,楞嚴經上這幾句話,這是自力。是說的自力法門;這個地方我們要信,這個地方我們要真正去做。‘憶’是心裡面有,念念不忘就叫憶。‘念’是什麼呢?你看看,它中國這個字,你們看看這個字。中國的文字,實實在在了不起,為什麼呢?它有表法的意思在;這是會意;念,上面是今,底下是心;念佛就是什麼?你現在這個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才叫念啊!念是現在的心啊!所以講,念頭這個關系非常之大;你這個心是佛,就叫做念佛;所以,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假如說,你這個念,要是前面所講的,你這個現前一念,念是什麼?是善,我現在全心就是善,那麼,你是人天;如果說你這個一念,善裡面還有惡,不是純善,那就是修羅;如果你這個一念是惡,那就是地獄;一念貪是餓鬼;這個念是愚癡,這是畜生;決定在這念上。今心啊!現在這個心,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到這一個意思。所以,我們中國文字,你果然是懂得的話,你看了這個字,就會開悟,不需要講解啦!一看就開悟了。這是中國文字的好處,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造這些文字,處處都是教我們開悟、教我們不迷、教我們不執著。這是在全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字所沒有的,換一句話說,他們所達不到的,而在我們中國文字裡統統都有。由此可知,我們不能夠不佩服我們的古聖先賢。

  在大本,法藏比丘他在四十八願裡面給我們所講的,他說我作佛的時候;這是法藏比丘所發的願,也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上所發的願,那麼這一段也很重要。我在此地,把這一段介紹給諸位。說‘我作佛的時候,十方無央數世界’這個無央就是無量,無量無邊的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這一句太重要了。這現在多少念佛人不能往生,實在講的時候,因為沒有菩提心。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我剎,臨壽終時,我與大眾,’這個大眾,就是聖眾,是觀音勢至。‘現其人前。’那麼,這個是佛力;前面講的,那是自力;此地阿彌陀佛這個願,這是佛力。那麼我跟諸位提示的都是特別重要,所以從一切經,這個諸佛開示我們的來講,菩提心是第一樁要緊的大事。

  那麼,說到這個地方,也許有人會懷疑,那麼這不學佛不曉得,學了佛之後才曉得,佛門裡面有很多魔事,著魔了。那我們念佛的人,臨命終的時候,會不會有魔變成佛,來欺騙我們呀?會不會有這種事情?你譬如說參禅的人,有很多魔變成佛菩薩的形相來騙他。學密的人,這個魔境大概比學禅的還要多。我們念佛的人,會不會著魔?給諸位說,這個問題,要是真正談起來,念佛人著魔比參禅、比學密的要少得太多,不能說沒有啊!但是,有一個原則我們要記住。凡是著魔,必有著魔的因素。如果沒有著魔的因素,魔力量再大,對你也無可奈何。著魔因素是什麼呢?就是你的妄心沒斷;換一句話說,你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放下,你才會著魔。假如,你把世出世間法一切統統放下,萬緣放下了,魔對你有什麼辦法?沒有辦法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麼,在此地,既然有一些人提出這一個問題,那麼我們也必須來跟諸位解釋一下。或者有人說,臨終見佛,以為是魔境界,或者說自心業現,實無他佛來者,斯蓋不知,生佛一體,感應道交,自障障他,為過非淺。

  東晉慧遠大師,這是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三睹聖像,這個可以給諸位作一個證明。那麼學佛,修禅、修密,剛才跟諸位講,是很可能著到魔的。但是,修淨土不容易。念佛人如果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觀音菩薩來接引你,大勢至菩薩來接引你,決定不是魔,也不是你自己業力所現的,是真正西方極樂世界三聖來歡迎你、來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你放心就是了,不可以懷疑。如果你一生念阿彌跎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臨命終時,藥師佛來了!藥師佛來接引你你,唉呀!你到我東方琉璃世界去吧!那必定是魔!為什麼呢?與你本修行不相應。換一句話說,魔可以冒充別的佛來欺騙你,他不敢冒充本尊。那麼也許你要問了,那到臨命終時,我又不認識阿彌陀佛;那觀世音菩薩來,我又不認識觀音菩薩;我怎麼曉得他是阿彌陀佛呢?這一點,你也放心;諸佛菩薩,他那個像沒有一定的;他是隨你的習慣。你比如說,你是個念佛人,你家裡總會供養阿彌陀佛的像;總會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像;你所供養的那個像,是你常常看、常常印在你的腦海之中;在佛法講,阿賴耶識裡先有的印象。而佛所現的相,就跟你供養的那個像,一模一樣;那就不會錯了!不會變別的樣子來,他要跟你八識田中的那個相完全一樣;這個就錯不了了。所以從這個地方也可以能夠鑒別這個境界是真是妄?但是你要是純一真心,魔不敢欺騙你;魔是騙什麼人呢?騙那個沒有定性、猶豫不決的人,魔就會騙他。為什麼呢?那種人好騙,那種人騙了不犯法。如果那個人是誠懇到極點的人,魔不欺騙他,魔騙他犯了很大的罪過。所以騙人的時候,你騙那個常常騙別人的人,你騙他,人家聽了,一笑置之。人是非常虔誠、誠懇、老實人,你騙他,沒有一個人能原諒你;世間法亦如此啊!所以由此可知,魔不敢騙真誠的人、魔不敢騙一心不亂的人。這一句話諸位要記住。你要是三心二意,要是猶豫不決,那魔欺騙你,是有可能的。你要是這個心裡頭一點疑惑都沒有,虔誠肯定,一心常念阿彌陀佛;什麼樣的魔也不敢欺騙你。魔不但不欺騙你,魔對你非常尊敬;魔還來擁護你、護持你,不敢破壞你。所以人家來破壞,有破壞的道理;換句話說,自己不尊重自己,別人才不尊重你;自己能夠尊重自己,那一個人敢不尊重你呢?學佛,求生淨土,亦復如是。

 

上一篇:淨空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九講
下一篇:淨空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七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