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昨天在講「歲饑赈濟鄰朋」這一句,意思我們只講到了發明這一段,還沒有講圓滿。後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舉出幾個例子,讓我們從這些事上去體會,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是講到「增價免饑」這個故事,這是出自於《荒政備覽》這部古書,這是記載宋朝范仲淹的故事。范公在杭州做官的時候,有一年碰上饑荒,結果百姓都非常苦,糧食價格驟增,跟現在世界聯合國宣布說今年糧食大大減產,所以今年也是一個饑荒年。那時候這些糧食一斗賣到了一百二十文,高價。結果那個時候范公在杭州他就大量的增購糧食,價錢出到一百八十文,還故意提高價格來收購,到處去張榜,而且詳細的說明,說本州糧食很少,不惜重金收購。結果這麼一做,就吸引了很多的糧食商販紛紛都把糧食運到了杭州,他們都希望高價格,結果糧食全都運來之後,供大於求了,米太多了,所以那個價格市場調節,自自然然它就下降了,結果百姓都能夠用很低的價格就能買到糧食,所以范公用智慧來解決饑荒缺糧的問題。在饑荒年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嚴重的危機,往往危機都是出自於這些投機商手中,像我們現在遇到的金融危機,都是因為投機者他們在作祟。所以范公很有智慧,你看他是在宋朝,就懂得這種經濟學,宏觀經濟來調控,免除了饑荒之難。他何以有這種智慧?這種智慧出自於范公仁愛的存心,真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切都是為百姓著想,自然就能激發起這種智慧。這種做法可以做為我們現在解決全世界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一種參考。
安士先生在這裡還有一段評論,他講到在荒年大興土木、修造寺院、修造橋梁,他也是這個意思,跟范公在饑荒年大量收購糧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在荒年百姓都沒有工作做,我們現在講失業了,經濟危機百姓都會失業,他失業沒有收入,就走向死路。有一些人,激進的,就會造成社會的動亂,古代農民起義不都是這麼來的嗎?這個時候,在饑荒年把這些人都召集起來,修建橋梁、修建寺院,寺院是學校,佛陀教育的學校,這是國家利用財政支出解決失業問題。你看這個宏觀經濟學中國人早就在講了,這是避免社會動亂。現在我們要想到,安士先生講修造佛廟,大家當時都知道佛廟是用來從事佛陀教育的,現在又不懂了。所以我們現在換一個說法,在經濟危機的年頭,應該大力的推廣道德文化教育,推廣的同時需要投入人力資源,就吸收了不少的失業人員。同時大家在這個時候都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道德文化上面,而不是集中在評論現在經濟危機、批評政府,這個精力不花在那裡,這就減少很多動亂因素。更何況建國君民以教學為先,要維持長治久安、社會繁榮,必須要大力提倡教育。所以看來這經濟危機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反而促進了我們回頭,加強全民的文化道德修養這方面的教育,這何樂而不為?
第三個故事,安士先生講到「種豆代谷」,這也是做官的人運用智慧來幫助百姓做事。這個故事出自於《文獻通考》,講的是宋朝有一個官叫做程珦,他是主管徐州。有一年因為天長期下雨,所以造成稻谷欠收。這個時候程珦這位官員就想,如果等到水都干的時候再來耕種來不及了,因為耕種有它的時節,錯過就沒有了,於是他就想到,先要種豆子,來代替谷物。於是他就向這些富家徵募,獲得了數千石的豆子,貸放給這些農民,然後大家都把這豆子種在水田裡,豆子可以長在有水的地方,所以水還沒有干豆子就發芽了,結果這一年雖然谷子沒有收獲,但是豆子卻是豐收,人民也免受饑荒的痛苦。所以這是為人父母官念念都要替百姓著想,想得要遠一點,要周全一點。公門裡面好修行,功德就在手邊。
下面一個故事,講的是「抗疏救遼」。這是講到在明朝嘉靖末年,在遼陽這個地方遇到了大饑荒,結果百姓、軍民都出現人吃人的現象。那時候兵部侍郎王某上書請求赈饑,就商定要將兩萬石的糧食運送到山海關。但是因為陸運花的路費很多,每一萬石要八千兩銀子,兩萬石就是一萬六千兩銀子,這是一個巨額的路費。當時在昆山,昆山是周安士先生的家鄉,有一個人叫做許伯雲,他當官,他憐憫遼陽地區的軍民命在旦夕,想到陸運花費多而且拖延時間,於是他就上奏希望能夠海運,從海上走,花費也便宜,同時速度快。當時為了確保上面能夠同意,因為上面已經下達了指令要從陸運,現在要改他必須要確保,於是他以一家大小的身家性命來做擔保,保證不會出事,這個時候朝廷才同意。結果真的這兩萬石的糧食改從海運,結果很快就到達了災區,遼陽的人都歡天喜地接受到了朝廷的赈饑,都非常感恩許伯雲,所以在那個地方還給許公建立了祭祀他的寺院。安士先生在評論當中說到,用痛哭流涕的誠心來救赴湯蹈火的危機,這種義舉應該載入史冊,應該大力宣傳,教化百姓、教化後人。所以社會教育應該由媒體多加注重這種忠孝仁義的教育,這是幫助社會減少很多不安因素。
末學上個月奉師命到日本參加一個國際佛教大會,在那裡接受了在日本一家最大的華文報紙的采訪,當時它的總編也來了。他跟我就談起日本的這些社會的憂患,很多不安的因素,精神的憂郁症、自殺,甚至在家裡殺父害母、手足相殘的現象常常有聽聞,在日本的華人處境也不好,也常常會出現犯罪這些新聞。這位主編來問我,他說你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有沒有什麼改良的建議?我就跟他講,這是把我們師父平時教導我們的理念跟他分享,我告訴他說,這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救這個社會,一種是國家領導人,另外一種就是你們媒體,干你們這行的,假如媒體能夠每天都刊載、播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這些道理和故事,社會它的風氣自自然然就能好轉。他送給我一張「東方時報」這報紙,打開一看,很多版面上確實都在報導這些殺盜YIN妄的案子。我說這些東西就會容易把人導向不善,中國人自古都講究隱惡揚善,好事、善事要大力宣揚,這些不好的事情、丑事我們不去報。大家如果看到報紙全都是講善的,自然就生起好善好德之心,想來效法;假如他每天都是看今天哪裡又殺人了,哪裡又有這些殺盜YIN妄的事情了,他就覺得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去干也沒什麼,別人干得比我還凶!你看這社會風氣就導壞了。所以我說你們真正能夠每天有一個專欄來刊載我們中華倫理道德,因為你是華文報紙。他們這報紙很難得,用繁體字,就是正體字,不用簡體字。這個主編還是我們大陸出去的,上海人,我就很贊歎他。這是什麼?傳統文化。我說你們報紙天天都是刊載好的,這些導人向善的故事或者是教育內容,華人保證犯罪率會下降,離婚率會下降,整個華人的素質會往上提升。
他告訴我說現在日本人瞧不起華人,為什麼?因為華人犯罪的比日本人多,按比例來講,而且不夠禮貌,不像日本人他們講究禮貌、守規矩,華人不如他們,所以被日本人瞧不起。我說這個就是我們媒體需要負責任,所以我就跟他鼓勵,我說你們如果每次的報紙都刊載這個,你可以記錄一下,統計一下,從你今天開始,你看看今年的犯罪率有多少,離婚率有多少,這講華人,你刊載一年,因為他這報紙是全日本最大的華文報,華人都要看他的報紙,這一年之後,你看看華人犯罪率、離婚率有沒有下降,肯定有的。他聽了他也很鼓舞。結果昨天我收到了香港轉過來的一個函件,說他們的主編現在要找我拿一些中華德育的這些內容,他們要刊載。他們專門設了一個欄目,就是中華德育,專門講倫理道德和因果教育。這非常難得,我們隨喜他的功德。我們的素材很多,夠他刊載好幾年。昨天我把《弟子規》,張有恆教授的一個注解,他注解得很好,他裡面理和事都講得很詳盡,還有《太上感應篇》的白話節本,叫「積福消災之道」,我給他寄過去了,我說你們可以做連載。安士先生也是在這裡呼吁,像這些善人善事應該大力宣傳,甚至記入史冊,鼓勵後人效法。
下面第五個故事,講到明朝崇祯時候,在江蘇常熟有一位進士,叫蔣畹仙,他有一次住在一個同學家裡,這個同學叫周明遠,結果那一年遇到了饑荒,很多百姓家裡夫妻、父子都不能相保。當時有一個人,姓郭的,就准備賣自己的妻子來維生,看到自己手中還抱著孩子,所以遲疑不決,因為如果太太走了,這孩子就缺少關懷、溫暖,可是生活現在確實維持不下去了,最後就狠心的想著還是自己去逃生,於是就把這孩子拋棄在大路旁邊。這時候蔣公蔣畹仙正好路過,看到了這一幕,他就生起了恻隱之心,他說怎麼能夠因為口腹的緣故,一下子這一家就離散了?就問他,說你需要多少錢?他回答說我需要一十五千。這個蔣公立即從袋子裡把所有的錢都掏出來,可是只有十千,還差五千。這個朋友周明遠看到了,他說老兄,世上的好事大家一起做,我也來參加一份,於是他就拿出了五千,湊足了數目,於是這個姓郭的人他也就不需要賣妻子,兒子也得到保全。後來這個人有了一些家業,過上正常的生活了,就帶著孩子來拜謝蔣公,蔣公當時不准他們下跪,而且他不承認自己做過這件好事。所以你看看蔣公的德范,做了好事,心上一絲毫的痕跡都不落,我們就可以想像他的後福必定是無窮。《文昌帝君陰骘文》所說的,「百福骈臻,千祥雲集」,他即使不求果報,果報還是會來到。這是我們將「歲饑赈濟鄰朋」這一句講解完畢。下來我們看第三十六句:
【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斗稱這是講做買賣的,要公平合理,不可以貪便宜來損人利己。安士先生在發明這一段注解說,「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稱與斗。以手與口,皆有心。有心即有我,不若斗稱之無我而公平也」。所以為什麼人會要用斗稱?就是因為假如我們用手來做衡量,或者是用口來就這麼談生意,有時候可能失了公平,所以偏偏需要用稱和斗來做為公平的標准,這買賣雙方的心就平了。所以這裡講手和口都有心,這個心是什麼?私心,你看有心即有我,這個就是有我就有私。所以手和口當然在買賣當中都是為自己爭利,在利人與利己之間就選擇利己,而不去利人,所以一般都需要有一個公平的標准。所以斗和稱,這是舉出這麼一例,這是講要有公平的標准,因為斗稱就沒有我,它沒有私,它是公平的。「公平,則當輕而輕,當重而重,忘乎其為出入矣」。什麼是公平?應當算輕的就得算輕的,算重的就得算重的,不能夠輕出重入,給別人的少,拿過來的多,這叫做輕出重入。所以買賣關鍵,該多少就多少,公平合理,不管是出還是入,都有個公平二字,不能夠把私利放在第一,要把公平放在第一,這就是古人所謂的見利思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一個公平的原則,自然就不會有矛盾。
下面說,「虞帝巡方,必同度量。周王肇位,首察權衡。非公平之是尚,而不可輕重於其間乎」?你看這是舉出兩位國家領導人,一位是虞帝,這是虞舜,大舜他出去巡視四方,他必定是帶著同一種度量,因為古時候度量衡不統一,那怎麼辦?皇帝(天子)他自己帶著度量衡,到哪個地方,他幫你做一個統一標准,大家就公平了。周朝的周王登位的時候,這是周武王,他首先考察權衡,也是度量衡,百姓交易的那種器具。所以這不就是看重公平,而不能夠使輕重有所差錯嗎?下面安士先生繼續解釋說,「言斗則升與斛在其中。言稱則丈與尺在其中。言輕重,則多寡、大小、長短、精粗,皆在其中矣」。所以斗和稱這是舉出個例子來講,這個斗它是一個計算體積的一種工具,古代除了斗以外,還有升、還有斛,都是計量體積的,一升是十分之一斗,一斛是十斗,所以用個斗字就代表了整個體積計算稱量的這些工具,用稱來代表所有的長度、重量計算和量度的工具。這是說明我們的工具本身要精確,這是保證公平的條件。講到輕和重,當然也是包括多和寡、大和小、長和短、精和粗,總是要有一個公平合理的原則,而且是貨真價實,不可以欺騙顧客。「斗稱公平,不當徒求之斗稱,須從方寸間,日以公平自矢。到工夫純熟,度量寬宏,則或施於斗,或施於稱,自無不公平矣」。這句話引申得好!我們用斗、用稱,用這些度量衡做買賣就是為了公平。公平不是說要求度量衡的工具要精確才有公平,不是的,公平在我們方寸之間,方寸就是我們的心,心要有公平,使用斗稱自然就會公平了。公平需要每天自己反省檢查,看看有沒有私心,有沒有貪心,有私就廢了公,有貪就不能平了。所以放下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這些念頭,才可以真正達到公平。這個公平就是每天修行的功夫,而且對事實真相要明了,知道一切都有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靠輕出重入得來的不義之財,要知道,能得到的都是你命裡該有的,你不用那些卑鄙的手段也能夠得到,那為什麼不做一個君子,堂堂正正、公公平平的去取財,取之以道,何必要去做一個小人,用見不得人的手段牟取暴利,牟取來的都是命中該有的福報,最後讓福報還大大的折損,這可憐,愚昧無知!這愚人干的事情。
所以聖賢教育不得不學,因果的道理不能夠不明了,天天修行,檢查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公平的稱,久而久之功夫就純熟了,這個時候心中的量度就自然寬宏起來,不必斤斤計較了。開始捨不得這些自己的財物,應該用斗稱精確的量度,保證要公平,真正心已經達到公平了,應該怎麼做?多布施,《弟子規》上講的「與宜多,取宜少」,給人的要多,拿給自己的要少,這叫做輕入重出,這就是量度寬宏,心量廣大了。這個時候你用斗也好,用稱也好,你做買賣無不公平,因為你與宜多、取宜少,當然比公平還要更好,你這是布施。布施,這修福,造福於百姓,造福於社會,而自己的福報也自然在其中。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講了幾則故事,第一個是從《文昌化書》裡面選取出來的,叫「遭譴不悟」。這是記錄文昌帝君顯化的故事,文昌帝君他告訴世人說,在蜀郡的百姓比較狡猾,很善於賺錢。在東郭有一位黎永正這個人,他原來是做車輪的,結果他嫌這個工作太笨重,而且出貨又很慢,錢來得不快,所以他就改行經營什麼?斗斛的生意,就是專門制造那種度量衡的工具,賣給那些生意人。因為他這個斗斛工具做得很巧妙,用很高明的技術可以使到這個斗稱有利於商人,所以商人都知道內中的秘密,都喜歡來他這裡買這個稱、買這個斗,結果他的生意就很好。結果生意愈好造業就愈深,因為你賣的這些斗愈多,坑害的百姓就愈多。結果帝君知道這個事情,就派遣了當地的一個神,叫段彥,到他夢中去鞭打他,結果這個人作夢被鞭打以後,醒來沒有覺悟。你看不信天地鬼神,不信因果報應,這就麻煩了。神明在懲罰一個人之前都有先給這個人通報,他如果是屢教不改,不能覺悟的,那才降下懲罰。這個人他沒有覺悟,結果後來他兩眼失明了,當時年紀還不到四十歲,他的妻子拋棄了他改嫁別人,他有兩個兒子,也是雙目失明,這父子三個人痛苦不堪。結果這個黎永正他還是執迷不悟,不肯改行,因為他擔心一改行就沒有出路了,他這是不相信因果,以為換了工作就找不到工作了。結果他繼續的造這些坑人的斗,雖然眼睛看不到了,但是他因為做得很熟了,就用手摸著來做,結果他的手指後來也斷掉了。苦到沒辦法了,真正做不了了,只好去街上乞討,而且自己沿街跟大家講自己的罪過,不到三年他就死了,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死掉了。大家看到這個人的果報都害怕了,於是再也不敢用黎永正做出來的斗來去害人。這是天降下的報應,警示世人,讓世人覺悟。
現在我們想到,社會出現的不公平的現象,坑人的這些生意,比黎永正的要嚴重得多!你看現在偽劣產品太多了,甚至連藥品都有賣很多是假的,這不就是謀財害命嗎?人家有病,希望早日恢復健康,吃了這些假藥,不但不能夠好起來,反而更糟糕。現在最近還出現這種毒奶粉事件,生產這些奶粉的廠家在奶粉裡加上三聚氰胺,它能夠使得奶粉增加它的口感,但是人看不出來。這種毒奶粉人是不能夠消化的,吃進去以後會損傷泌尿系統,所以一般吃了之後,如果大量食用就會得像腎結石,甚至膀胱癌這些疾病。要知道什麼人吃這些奶粉?一個是老人,一個是孩子、嬰兒,那都是身體抵抗力很虛弱的。身體很虛弱的吃這些奶粉,你想想危害性多重。不知道將來上天將會對這些人有什麼樣的懲罰。所以可憐,假如不接受因果教育,害人勝於害己!
下面安士先生又給我們講了一個「作牛示罰」的這麼一個故事,出自於《冥報拾遺》。這講到是唐朝,在雍州萬年縣有一個姓元的人,他的妻子姓謝,他們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回龍村的阿照。妻子謝氏後來死了,之後就報夢給她的女兒,說我活著的時候做小斗賣酒,得的錢很多,所以這一生在北山下給人家做牛,最近又賣到法界寺旁邊夏侯師家裡耕田,給她女兒來報夢,夢中的情形非常的辛苦,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把她贖回來。這女兒醒了,覺得這個夢很真實,於是哭著告訴她的丈夫。結果第二年正月,法界寺有一位比丘尼來了,這個女兒跟她丈夫一起向這位比丘尼訪問,問了這些情況,知道真的有這麼一頭牛,於是就准備了錢向這個寺院旁邊的夏侯師家買這頭牛,把它贖回來。結果見到這頭牛,這個牛對著她這個女兒流淚,這是過去生是母女,這一生你看變成這個光景。這個女兒也很有孝心,把這牛贖回來之後盡心的去飼養。這是給我們講到不公平做生意,你看下一世變牛,變牛做什麼?還債!欠債就得還債。
下面還有一個故事,講到是明朝在揚州有一位富人,他是開雜貨店的,用一把稱做生意,到他臨終的時候他把這把稱交給他兒子,告訴兒子說,我之所以這輩子發達,全靠這把稱。他兒子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麼說?原來這把稱它是用烏木拼成的,中間藏著水銀,外面看不出來,稱的時候,假如是這把小稱,稱的時候這個東西掛到這邊,這邊有個稱砣,結果稱的時候,假如是賣出的時候,這個水銀就會往這邊走,好像這邊就很重,實際上賣出的東西沒有那麼多,買進的時候這水銀就往這邊走,結果顯示的這個重量就很重,這是輕出重入,賺了很多錢。結果兒子聽到父親這麼一番話非常驚訝,當時,因為古代人都很孝順,不敢去批評父親,等到父親死了以後,這兒子很有良心,把這個稱給燒毀。結果燒毀的時候就發現這稱裡面有個東西,像條龍一樣的,從這個東西裡面升上去飛走了。沒有多久他這個兒子也因為結婚了也有兩個兒子,結果兩個兒子都死了,結果這個人就覺得很奇怪,而且很不平,心裡就在埋怨,天道不公,因果都顛倒了,你看看,我父親他用這種稱來坑人,結果發了達,我現在把這個稱給銷毀了,我的兩個兒子都死掉了,這怎麼回事?他心裡很不平。結果有一天他就發了一個夢,在夢中到了一個地方,有一位大官坐在堂上,告誡他說,你的父親本來命很富貴,很多財富,跟這個稱是無關的,他不用這個稱來坑人他一樣是這麼富裕,可是因為他用心不正,所以上帝就派遣了破、耗二星投到你家裡來,將來會成為你的敗家子,把你家裡的財產都敗光,因為你家的財產是不義之財,必有敗家子來,不僅有敗家子,而且將來還會有火災,但是現在你用心公正,就掩蓋了你父親的罪行,所以上帝就特意收回了這個破、耗二星,而且將來准備賜給你一個賢才來做你的後代,光宗耀祖,希望你再接再厲,要多做好事,千萬不要怨天尤人。這兒子醒來以後他就有很大的感悟,於是就努力的行善,後來果然生下兩個兒子,都考上了進士。安士先生在評論裡面說得好,他說吉凶禍福道理錯綜復雜,我們一般肉眼看不到,可是你要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善惡的報應如影隨形。所以看似有福的不一定真有福,看似令人傷痛的不一定是禍。死了兩個兒子,萬萬沒想到他們倆竟然來是破家的。所以這個時候不可以動搖我們為善的這個心。
下來我們繼續來學習底下一句,第三十七句:
【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這是講到對奴婢、對下屬應該怎麼樣?要寬、要厚,存一個仁恕之心,不可以求全責備,甚至苛刻打罵。安士先生發明當中說到,「君不見賣奴婢時,母子相別之情形乎」?賣奴婢的時候,母子或者是父女離別的情形很可憐,「慈母肝腸寸裂,出於萬不得已」,誰願意賣兒賣女?不是因為實在維持不下去了,才出此下策,怎麼能夠做出這種事情?「於是揮涕而囑之曰」,臨別時候父母對兒女囑咐,「父母貧,累汝矣。勉之哉,善事家主」,我們很貧窮,連累了你,你得好好保重,到主人家裡要好加侍奉。「主若呼汝高聲應,主若教汝側耳聽,同輩之中無爭競」,這是對主人、對自己的同輩,我們都要有敬順之心。「汝身肌膚是我肉,當年珍愛如珠玉,不想今朝離別如此速,我若有錢定把兒身贖。從今且自愛,無或遭鞭撲」。這是父母千叮咛萬囑咐,讓離別的兒女好自珍重,不是父母不愛你們,是現在不得已才這麼做,將來有錢必定要贖回你。所以這是安慰、叮咛。「叮咛猶未已,兩下皆大哭。痛哉!此種情形也」。你想像出這樣的情形,即使沒看到,我們都會心酸落淚,這離別的母女、父子這樣子抱頭大哭的情形。「念及於此,方矜恤之不暇,忍備責苛求乎」?做主人的如果能夠常常念到、想到這種情景,可憐他們、體恤他們的心生起來都來不及,更何忍備責苛求?這是仁愛之心。所以《弟子規》裡面有講,「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雖然家是要有家規,大家都要遵守規矩,自己要做好的一個樣子待奴婢,但是心要有慈心、要寬容。對奴婢如此,凡是對下屬、對晚輩、對兒女都亦復如是。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佛經說到,「經言:一切世人,視其奴僕,當有五事」,我們對待奴僕要注意五樁事情。「一者,先周知其饑渴寒暑,然後驅使」,使人之前先要施恩,要知道他生活上的需要,饑渴、寒暑、冷熱要體貼,給人以溫暖,別人心裡他會感恩,你使喚他做事的時候他才會服服貼貼,他會有一種感恩的心來做。人與人之間都要用這種恩義相交,不是說現在是主人了,現在是領導了,就拿出一副作威作福的姿態,驅使人好像驅使牛馬一樣,這樣怎能讓人心服?怎能讓人真心實意的替你做事情?「二者,有病當為療治」,這是他身體有病我們要給他醫治,對待他如同對待自己兒女一樣,以父母之心對他,他們也能夠以孝順之心對你,這都是有感有應。第三,「不得妄用鞭撻,當問虛實,然後責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訓治之」。這是講到如果奴婢、下屬犯了過錯,盡量的從輕處理,不能夠用鞭撻,這個是上刑了,應該什麼?先問個清楚,把這個問題調查清楚,水落石出,然後才來治罪。治罪也要盡量從輕處理,可以饒恕的我們就饒恕,實在不能饒恕的,盡量不要用刑,不要用打的,訓治之,訓就是訓斥一頓,就很好了。人他都有良心,「人之初,性本善」,都有一顆羞恥之心,都知道做錯了事是可恥的,他已經受到良心的責備,我們就不要再用重責增加他的苦痛,只要他生起羞愧心、改過心,給他機會,這是恕道。「四者,若有纖小私財,不得奪之」。如果他們有自己的私錢,這個我們可以允許,不必管得太嚴格,把所有的錢都把持住,這是對他不信任,而且他自己的錢給你奪走了他心生怨恨。「五者,給與物件,當用平等,勿得偏曲」,這是佛門講的利和同均。在一個家裡,這些人,平輩的人,得到的東西都平等,不要有偏,有偏心那就讓人不服,這就會結怨,一個家裡就不能和睦了,家和才能萬事興。
過去一個家族是很大的,所以有不少的奴婢,而且是三代四代五代同堂的,這常有的事情,現在這麼大的家沒有了,都是小倆口叫一家,或者三口之家,小家庭,這個『奴婢待之寬恕』這一條在家裡用的不多了,但是這個理是一樣的。現在的家采用什麼形式?不一定是以血緣關系維持,譬如說一個企業,它就是一個家,企業的老板就是這個家的家長,部門經理就是這一個家的執事,這些員工就是像家人一樣,老板對員工都要待之寬恕,所以這些原理原則都能夠在那裡適用。假如你能夠會用,你這個家叫企業家,必定是上下和睦,大家能齊心協力,工作就能做得好,你老板也不用操心。企業如此,學校、機關、團體、社團,乃至像這寺院,不都可以運用這些道理嗎?
下面安士先生說到,「天下至愚至苦者,奴婢也。惟其愚,故賦性健忘,七顛八倒。惟其苦,故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且其出言粗率,往往唐突主人,而又自以為是,紛紛強辯不已。凡此皆自取鞭撲之道也」。這是安士先生給我們說,人淪落為奴婢,也就是他沒有地位、沒有財富,這類人都是前生沒有修福、沒有修慧,所以這一生福報就那麼小。所以他至愚至苦,愚是因為前生沒有修智慧,不懂得法布施,苦是因為前生沒有修福報,不懂得財布施,所以這一生淪落為奴婢,地位卑賤。既然他是愚,必定是賦性健忘,我們說沒什麼資質,而且很健忘,告訴他這樣,轉頭他就給你忘掉,七顛八倒的,我們應該理解。因為他苦,苦的是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從面相上就能看得出來,生得薄,不好看,甚至面目可憎,看上去不開胃,我們也要同情。語言無味,因為他沒有文化,這也是福報小,所以不懂得講話。他講話人都不願意聽,一出言都很粗魯,這是沒有經過教養,所以會唐突主人。沒有學過禮,也就不懂得如何待人處事接物。真正做錯了事情,往往因為心量比較小,就自以為是,給自己強辯,強詞奪理。這都是什麼?沒有文化修養,沒有經過良好教育的人會出現的這個狀況。對待這些人不能夠去鞭撻,即使他應該受懲罰,我們都要從輕處治,諒解他們,為什麼?他沒受過教育。
下面說,「然以如是之人,而必欲備責苛求,則主人亦欠聰明,亦少度量矣」。對於像這種人,我們對他生氣,求全責備,苛刻要求,這什麼?這當主人的、當領導的自己不聰明,他沒智慧,也是個愚人,或者是他的度量小,也是個苦人,跟他苦到一塊去了,跟他愚蠢到一塊去了。所以這裡不僅是說主僕,凡是跟人起沖突的都是這個原因。看到別人無理、粗蠻或者犯過錯,我心裡也會生氣,對他也是備責苛求,備責苛求有的時候是說出來,一說出來當然跟他起沖突、起對立矛盾,有的時候自己修養好一點,不說出來,但是起了念頭,譬如說看到他犯了《弟子規》、犯了《感應篇》、犯了戒,內心裡就起了看不起他,備責苛求。這什麼?自己欠聰明、少度量,你跟他是一個境界,不是一個境界你就絕對不會跟他計較。
所以安士先生勸導我們,「惟願仁人長者,寬之恕之,常作自己之兒女想」。真正有仁愛心的人、長者,對於不懂事的人、沒有教養的人,會寬恕、會原諒,應該怎麼樣用心?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女這樣看待。像一個企業的老板,要把自己的員工看成自己的兒女、自己的孩子,孩子犯了過失,父母會不會備責苛求?不會的。真正明白的父母,他會反省,我自己沒教好他,所以他會做出這種糊塗事,我應該忏悔自己,我要好好教導他,這是父母之心。所以這種道理我們可以適用在任何人,每逢看到別人犯過失,我們都要寬之恕之,不要跟他計較,應該反過來慚愧自己沒有做個好樣子去感化他、去引導他,是我的錯。所以你看看商朝初年的皇帝湯王,他說了一句話說得好,「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萬方是天下百姓,百姓有錯誤、有罪,誰的罪?我的罪。做皇帝、做天子自己反省,我沒教導他們,我的德行不夠,不能感化他們,我的罪。這叫恕道,孔子說這一個恕字可以終身奉行。真正理解了這個恕道,那「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這當然之理。文昌帝君這裡是說一個事,我們要懂得事後面它的理是什麼,存的是什麼心,要學這個存心,這就叫活學,不是死在這個條文上,我沒有奴婢了,所以我就不用學這條,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讓我們學寬恕之心。
所以下面講,「當笞撻者,且加呵責。當呵責者,且作勸勉。則自己之精神不費,奴僕之肢體不傷。不特享現在之令名,且可作將來之家法矣」。對待這些下屬,當然不僅是奴婢,在企業是員工,在家裡是兒女、是晚輩,在學校是學生,在機關、團體他是下級,對待這一類人,犯了錯誤,本來應該嚴重懲罰的,我們都要從輕,該打的,我們就罵他就行了,該罵的,我們不用罵,勸勉他就行了,引發他那顆慚愧心、向上的心,這樣子自己也不耗費精神。要知道打人、罵人自己耗損很大的,自己一生氣,你吃三天的補藥補不回來,奴婢也不會因為打罵而受傷。所以對兒女也最好不要用打罵,打兒女、罵兒女是萬不得已,實在太惡劣了才用的,一般情況,能夠寬恕、能夠原諒盡量的從輕,但是要跟他說明道理,讓他知道這樣做不對,讓他改過,他願意改這就行了。所以待奴婢能夠寬恕,現在能享美名,這個令名就是美名,大家都知道你是個仁慈的長者,你待人不苛刻、不刻薄,將來也可以做為家法、家規,家規是恕道。一個家裡它有家規、有家學、有家道,家才能夠長久。家庭如此,一個企業也是這樣,大凡百年老字號的企業,你去看看它都有這樣的家規、家法,而且都是以仁恕為精神。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講了幾則故事,第一則是從《法苑珠林》裡選出來的,「死無奴婢」這個故事。這是講到在北齊有一位姓梁的官員,家裡很富足,他死的時候就跟他妻子說,把我平時最喜歡的奴僕還有馬匹都給我殉葬。結果死了以後,這個家裡人就把這個奴僕給殺了,准備去殉葬,這個馬匹還沒殺。結果過了幾天,過了三天,到第四天,這個死了的奴僕突然又蘇醒過來了,跟大家講,說我死了以後到了地府,結果在門外過了一夜,第二天就看見我的主人披枷戴鎖走過來對我說,我以為死了以後還要奴僕,所以就留下這個遺囑讓你跟我來,但沒想到在地府各自受苦,互不相關的,所以要你也沒用,所以我就告訴了閻王爺,請他放你回去。說完之後這個主人就披枷戴鎖走進大門,這個奴僕就在外面偷偷往裡頭看,就見到一個冥官問那個守衛的人,昨天壓油壓了多少?這個守衛的人說壓了八斗。這個冥官就說了,快把他押下去,再壓個一石六斗,讓他做苦力。結果這時候這主人又被牽了出來,他已經說不出話了。到了第二天,這奴僕還在那地府裡頭,就看見這主人回來,面帶著一點喜色。那冥官就問了,壓出的油壓出來了嗎?結果那個守衛的人說沒有。這個冥官就生氣了,為什麼不壓出來?這個回答說,因為這個人家裡請了佛教的法師在家裡誦經、念佛給他回向,結果他在壓油的時候就聽到念經的聲音,那個壓油的梁自己就斷了,就不能再壓了。這個冥官一聽,原來這陽間的人給他做功德了。這個時候受苦的主人就立即就借這個機會向這個冥官祈請,請求他把自己的奴僕放回去,他也是良心發現,不需要奴僕,結果這奴僕就回來了。在奴僕回來之前這主人還特別告訴這個奴僕,說你回去告訴我家裡人,一定要給我多念佛來超拔,這樣我現在不僅擺脫了大苦,將來我還能出離三惡道,而且千萬記住不能夠殺生祭祀,你殺生祭祀我吃不到,反而會加重我的罪苦。所以這個奴僕第二天他醒了,還陽了,跟這個家裡人說了這段故事。所以要知道,人斷氣了,什麼都帶不去,生前有這些奴婢,死後帶不去的,生前作威作福,死後要受苦的。在陽間我們看到人倫關系上是有主僕、有君臣這種關系,在陰間裡人人平等,該受苦的誰都代替不了,陽間不管你是貴還是賤,你是富還是貧,在陰間都要根據你的業判你的罪。所以懂得這個道理還是修德要緊。
下面安士先生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難忍能忍」,是出自於《勸懲集》。這講到明朝有一個叫司徒馬森的人,他的父親到了四十歲才得到一個兒子,就是這個馬森。這孩子長到五歲的時候,眉清目秀,父母都非常珍愛,結果有一天有一個奴婢,婢女把這個孩子抱著,就帶著這孩子,結果在門外一失手,孩子就摔了下來,跌傷了左額頭,就死掉了。這時他父親看了這個情況,立即叫這個奴婢趕快逃走,然後自己抱著這個兒子的屍體回到屋裡。他太太見到這個情況痛心疾首,這麼好的兒子,竟然被這個下人給摔死了,心裡又恨又氣,想要追這個奴婢,要打死她,結果找也找不到。這個奴婢後來就逃回自己娘家,這個奴婢的家人知道這個事情,非常的感恩這個父親,他解救這個奴婢,寧願讓這個奴婢趕快走,自己忍受兒子死痛的悲傷,這難忍能忍。所以這奴婢家的父母每天都感動涕零,向天祈禱,希望這馬公(馬森的父親)早生貴子,結果第二年果然就生下了馬森。結果這個馬森在左額上還留著傷痕,跟他前面那個孩子跌傷的部位是一模一樣的,我們說這是胎記,出生之後還有這個胎記。可見得你看,是兒不死,是財不散,真是你家的兒子,他死了一次他會再來一次,還是這個人,他跟你有緣。這個時候你忍住你的瞋恨,原諒寬恕奴婢,免她一死,不造這個惡業,反而你的福不會受損傷,而且來得更大,君子何樂而不為?但是這個要深明因果的道理才能做得出來,否則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生氣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因果的教育真的要大力的宣揚,人真正明了因果,他的心就平了,氣也和了,心安理得,理得心安。
像這樣的一個事情,他兒子死了之後又回來投胎,而且身上這處胎記跟他前生受傷的部位相同,一模一樣。這個事情現在西方科學家都證實了,我過去在美國教書,念完博士之後教書教了四年,我在德州大學的時候,跟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史蒂芬森教授有聯系過。這位史蒂芬森教授他是美國著名的輪回學研究專家,他這一生專門從事這個工作,今年都七十多歲,是一位大學,已經退休了,是榮譽教授。他四十多年的研究,搜集了四千多個案例,證實人真的有輪回。他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做《輪回學與生物學的交會》,英文叫《Where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Intersect》,這本書裡面他就提到他研究裡面一個發現,說人的胎記都是跟他前生有關系的。現在的醫學它研究胎記通常都是有兩種解釋,人出生為什麼會有胎記?第一種,他出生的時候,譬如說難產,或者是剖腹產,醫生把這個嬰兒從母體裡面取出來,損傷了他的身體,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是遺傳,父母有的這個胎記他身上也會有。但是這兩種解釋只能解釋胎記現象這些案例百分之六十,還有百分之四十這些胎記沒有辦法用這兩種理論來解釋。史蒂芬森他就通過輪回的研究他證實,他提出說這類人的胎記,往往是因為前生他受過傷,身上留下了這種傷痕。他有一個案例,這是他親自調查、親自采訪的。在美國有一對夫妻,他們有兩個女兒,大的是十一歲,小的是六歲。這個小女兒叫溫妮,長得很可愛。在一九六一年那一年這個溫妮不幸死於車禍,這一家人就很悲痛。結果沒過多久這個溫妮的姐姐就做了一個夢,夢到她自己死去的妹妹告訴她說我准備要回家裡來了。之後她母親就懷孕了,懷孕以後她也夢到自己死去的這個女兒,也夢到她說要回家裡來團聚。結果在一九六四年這母親就分娩了,她的父親在這個產房門口守候,當時也沒有睡眠,很清醒的狀態,就聽到這個死去的溫妮的聲音,跟她爸爸講,說:「爸爸,我現在要回來了」,結果這孩子出生了。出生以後,當然美國人不信輪回,雖然這一家三口統統都有這種感應,但是他們還是覺得好像很奇怪,不相信這是溫妮回來。結果給這個新生兒,也是一個小女兒,取了一個名字,叫蘇珊。等這個蘇珊兩歲的時候,她能講話了,她竟然就能夠講她自己過去就是這家裡生活過的,說她的名字就叫溫妮。
史蒂芬森教授當時也對這個案例立案調查,來觀察考驗這個溫妮的這些行為動作,就發現這個蘇珊,蘇珊最喜歡的是什麼?溫妮的一張相片,就是她前世的相片,一張掛在床頭,常常看著,一張自己揣在懷裡,而且她對別人說,這相片的人就是我。後來當她上學的時候,她還沒上學她就常常叨咕著,說我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很喜歡在學校裡蕩秋千。她父母後來也證實,小溫妮當時在世的時候,六歲已經上學了,而且確實很喜歡在學校的後院裡面蕩秋千。更令人驚奇的是,史蒂芬森教授調查中看到蘇珊身上有一處胎記,這個胎記是在她的左臀上,有一處很明顯的胎記,這個胎記的形狀、位置,正符合溫妮被撞死的時候受傷的部位,那個車是從後面從她左臀部那個部位把她撞倒的。史蒂芬森教授從溫妮死時的那個醫院拿出屍體解剖圖,跟現在蘇珊她身上的胎記對照,這一看完全吻合。你看這個例子,跟安士先生在這裡講的,馬公死了兒子失而復得,而且身上有這個胎記,完全對應。這證明什麼?輪回是真有。科學家都發現了,史蒂芬森他一個人就搜集證實了四千多個案例。他是通過研究孩子,他們這些孩子都能夠有對前生輪回的記憶,這樣子下手研究。還有一類是通過催眠,幫助人通過催眠的方法,心理醫生他用的這種治療手段。人在催眠的狀態下可以回憶起自己過去很久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通常這些人都是一些心理病症的人,有恐懼症、有憂郁症,他們找不到原因、找不到方法來醫治,於是就來心理醫生這裡做催眠治療,這一治療,醫生把他的過去生,就是等於讓他導引回去,這種叫回歸療法。回歸到過去,看到他過去為什麼會有這種恐懼症,往往都是發生一次很劇烈的痛苦事件,給他的靈魂深處留下很深的烙印,在這一生還產生效果,讓他恐懼、讓他憂郁,出現心理障礙。像有的人害怕水,前世因為是淹死的,有的人害怕黑,前生因為他在古老的氏族時代犯了瘟疫,被人埋到山洞裡面,他在黑暗當中死去的,這種案例很多。
美國最著名的魏斯博士,他是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心理學博士,我也跟他通過電話。他告訴過我,說就他手上搜集的用催眠方法幫助人記憶前生的事情這個案例有兩萬多個,所以盡管他是天主教徒,但是他完全相信輪回,相信有報應,對待別人如果是不善,將來自然還會重逢,還會遇到,冤冤相報,對人和善,將來遇到了,互相是報恩,這多好!像有一位美國的醫生,他也是專門從事催眠治療研究的,他催眠的方法,用一些藥物來幫助人,而且通過心理的導引,能夠很快速的使人進入催眠狀態,催眠就是人進入很深度禅定的狀態。有一位病人,是一位女眾,她有多種的心理障礙、恐懼,結果幫助她催眠,發現她在過去很久遠的時代,在原始社會裡面,在一個原始部落裡面生存,她自己做一個母親,生下一個嬰兒,結果那個母親因為當時遇上饑荒年,沒有食物吃,就很狠心把她自己的嬰兒吃掉,用斧頭砍了吃了。結果她在催眠當中又看到在第二世,緊接著第二世,她又輪回,輪回到也是一個原始部落裡面,也變成一個嬰兒,剛出生,結果她的母親也是這樣用殘忍的手段把她給殺了,這再一看,原來殺她的這個母親正是她前生殺的自己的那個嬰兒轉世來的。你看看,以殘忍的心對人,將來遇上了,必定是別人以殘忍的心對我。所以待人一定要以寬厚仁愛之心,不可以有絲毫殘忍、苛刻,這才能夠有福。如果是苛刻,將來都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安士先生給我們講到的「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這些因果報應的道理我們都看到了、學到了,一定要入心,要真正用這些聖賢之道來指導我們的待人處事接物,這樣子就能得到受用。
《文昌帝君陰骘文》這個「廣義節錄」,安士先生這個注解我們的上卷就學到此處就學圓滿了。下卷從「印造經文」開始,這下卷,我們到這裡才是一半。今天是講到第三十一集,大概還要用上這一半的時間,我們這個「廣義節錄」花的時間很長,細細的去讀,細細的去思惟,句句我們都反求諸己,句句我們都打入心田。通過長期這樣的學習有個好處,不知不覺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人生觀、我們的待人處事接物的心態就轉了,從原來的惡轉成善,從原來的自私自利轉成了大公仁厚,這樣心一轉人的相也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不知不覺當中我們能變化氣質,我們能改造命運,這就是聖賢學問它的功用。
今天我們時間也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講得有不妥之處,祈請各位法師、大德多多慈悲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08/12/8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