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一章(198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居士,今天承中和市彌陀蓮社的同修們舉辦這一次佛學的法會,邀請我到這個地方來給諸位做五天的講演,因緣非常的殊勝。這一次我們的講題是「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要解》這部書是蕅益大師做的,這部書實在是非常偉大的著作,而大師僅用九天的時間就寫出來。近代的淨土宗十三祖印光老法師對於《要解》推崇備至,他老人家說,「即使是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給《彌陀經》做一部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可見得這個贊歎是贊歎到了極處。由此可知,《要解》對我們修學淨土的人來說是非常的重要。這一次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五天,我們要把《要解》的大意介紹出來,還好我們有經本可以依據。這個經本就是把《要解》裡面重要的地方摘錄下來,提出來給我們做共同的研究。這份講義最初是為大專同學們編的,是暑期還是冬令講座我記不得了,很多年以前編的。因為時間短,能夠把這樣重要而且豐富的內容介紹出來,很受大家的歡迎,尤其是在國外,所以這份教材可以說已經流通全世界了。現在請看講義,第一講第一段: 【一、認識佛法】 學佛,首先對於什麼叫做佛要搞清楚,如果連佛都沒搞清楚,換句話說,你學一輩子也不可能有所成就,所以第一個我們來認識佛法。佛法究竟是什麼?這裡有個簡單的定義來介紹佛法。 【佛:智、覺】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當時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在東漢,也就是後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正式傳到我們中國來。今年是公元一九八九年,所以到中國來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在那個時候,中文的字匯沒有現在這麼多,佛教傳到中國,中國造了不少新字,「佛」字就是新字。在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前,中國沒有這個字,只有沒有「人」字邊的「弗」。「弗」是古字,自古就有。因為佛陀耶的「佛」跟「弗」的音相同,所以就借這個字。但是佛是人,所以把它加了個人字邊,所以這個字在當時是新造的一個字,也就是佛陀專用的字,所以要曉得這個字的來源。通常我們講佛法,什麼叫佛?什麼叫法?「佛」的意思是智慧、覺悟,大智大覺,這個智慧是無所不知,當然覺就無所不覺了,這個到後面會跟諸位再做稍微詳細一點的說明。「法」這個字是代名詞: 【法:人生宇宙一切物相理事之總名。】 換句話說,包括整個宇宙人生一切的理論、一切的現象,乃至於一切演變的程序,統統用這個字做代表,這個字是總代名詞,我們就稱它作「法」。「佛法」這兩個字連起來用,就是對於一切法都能明了,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就叫做「佛法」。所以「佛」這個字是能覺,「法」是所覺。 佛法傳到中國這麼多年,可以說一直都是非常正常的發展,但是到近代受了西洋學說的影響,於是就有不少人對佛法產生懷疑,這也是應當的。所以把佛教稱為宗教,或稱為哲學,這些妥不妥當?給諸位說,並不妥當。佛教究竟是什麼?諸位要曉得,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育,所以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我們從這一段就能夠很明顯的看出來。哲學,「能」與「所」是對立的,有能有所。佛法雖然講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不二,能覺與所覺是一不是二,這是很不容易理解的,所以嚴格的說,它不是哲學。為什麼它不是宗教?宗教的定義,一定要有一個宇宙的造物主、一定要有個神,佛法裡面沒有造物主,也沒有神。 「佛」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的人,他不是神。你如果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了,你也就叫做佛了。佛法是平等的,佛說人人都可以成佛。宗教裡沒有講「人人都要做上帝」這個話,沒有這個說法,沒聽過這個說法。佛教是人人都能成佛,而且佛法教學的目的就是教大家成佛。所謂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成佛不是成神,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它的性質跟中國孔老夫子的教育非常的接近,孔老夫子是個大教育家,釋迦牟尼佛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我們要把它的本質認識清楚。其次我們要探討: 【佛法所求】 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絕對不是求升官發財,求這個就錯了。儒家的教學也不是教我們成天學這些東西,儒家教學的目的是變化氣質、希聖希賢,希望我們成為聖人、成為賢人,讀書旨在變化氣質,儒家教學的目標是這個,沒有說教學的目標是希望你將來升官發財,沒有這個。佛法的教學目的是成就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經論上常常有一個術語: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陀經》上也有,這一句就是佛法之所求。這句話全是梵文,這邊括弧裡面注的就是翻成中國的意思,翻成「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三」是「正」,「菩提」是「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法所求的。在這個術語裡面,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的階段是「正覺」,第二個階段是「正等正覺」,第三個階段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句話裡頭全包括了。 佛法承認我們這個世間人有覺,雖有覺,不正,要怎樣才叫做正覺?譬如在我們這個世間有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不能說他對於宇宙人生不覺,他有相當的覺悟,所以他有很多的發明。佛為什麼還不承認他是正覺?佛法的正覺有一個標准,標准在哪裡?必須永遠離開貪瞋癡慢、是非人我,這個東西沒有了,那個覺才叫做正覺。雖然有覺,如果是非人我、貪瞋癡慢沒有斷掉,這個覺不能算正覺,標准定在這個地方。我們想想這個世間的宗教家、科學家、哲學家,他有沒有斷掉?實在沒有斷掉,為什麼?你恭維他,他很高興;你罵他幾句,他會發脾氣,這就不是正覺。不但這些人不是正覺,連上帝也不算正覺,你贊歎上帝,他歡喜;你背叛他,他發脾氣,這就不能算正覺。 如果我們修學達到正覺這個標准,就是見思煩惱斷了。「正覺」還有一個名稱,就好像我們念書,大學畢業有個學士學位。佛法也是如此,第一個階段畢業,你成了正覺,也有一個學位的名稱,這個名稱叫「阿羅漢」,你就證得阿羅漢。阿羅漢是佛教裡面最低的一個學位,你證得這個學位,這就好比大學畢業,拿到一個學士學位。再往上面去就念研究所,第二個學位要證得「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當然等於佛還沒有成佛,只是等於佛而已。能夠做到等於佛,這個學位的名稱叫做「菩薩」。菩薩的學位比阿羅漢高,比佛低,好像碩士學位,得到這個學位。最高的學位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它再上的,它到頂了,好像我們現在拿到博士學位。諸位要知道,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教教育裡面的學位名稱,所以人人可以成佛。就跟你們念書一樣,書念得好,人人都可以拿博士學位,這講得通。所以決定不能把佛菩薩當作神來看待,那就錯了,完全都錯了。在這幾天講演當中都要把這些事實的真相告訴諸位,學佛決定不迷信。我們學佛的目的: 【究竟圓滿之智慧,覺了宇宙人生實相。】 『實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徹底覺悟、真實明了,這是我們學佛接受佛陀教育的目的。不僅眼前一切事相你明了,甚至對於過去、未來,的確沒有一樣不知道。在生活上的一切事物,你自然就有能力應付,你會得到非常美滿的人生,真正真實離苦得樂,幸福美滿一定是在佛教裡面決定可以求得到的,所以這些是靠智慧。 我們修學的目的知道了,再討論的就是「修行的方法」,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成就我們的智慧,把我們提升到正覺、正等正覺?方法非常多,但是在許多的方法裡面,把它歸納起來有三大綱領,這就是佛法所修的。通常問你修什麼,你們都不知道修什麼,學佛學了這麼久,不曉得修的是什麼,這叫盲修瞎練。也許同修說,「你問我修什麼,我念佛」,這是所答非所問。譬如,我問:你到哪裡去?你說:我坐計程車。你這個答覆有沒有答對?沒有答對。我問你修什麼?你答覆我「我念佛」,這就是等於我剛才的比喻一樣,所答非所問。所以你一定要曉得修的是什麼,這個地方把這三大綱領說出來了。 【佛法所修:菩薩道(心)、菩薩行(造作)。】 『道』是講的心,存心;『行』是講造作,我們講的行為。佛法所修,這兩條統統包括了。我們看《華嚴經》,《華嚴經》是佛教根本的經典,一乘圓教,稱為根本法輪。《華嚴》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一個修學的榜樣,也就是說做一個學佛的示范,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善財去參訪善知識,也就是遇到一個老師,善知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老師,向他請教。遇到老師,他第一句話就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首先說出他的願望,我發願希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但是我不曉得怎樣修菩薩道,怎樣學菩薩行,請善知識為我開示」。這個問法問得非常恰當,我已經有目標,現在我不知道路怎麼走法?請你幫助我、指導我。他提出「菩薩道、菩薩行」,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所謂菩薩道,菩薩是覺,道是心,換句話說,就是怎樣修覺悟的心。我們的心迷,怎樣叫心覺悟?這是我們學佛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在一切人事物裡頭不迷惑,這就是講存心,要存一個覺心。其次講行為,行是造作,我們的言語、動作、一切造作,這是行為。如何叫行為也能做到覺而不迷,不迷的行為就是菩薩行。因此修學的綱領就提出來了,綱領是: 【三皈依】 諸位入佛門,一入佛門你就請一位善知識為你傳授三皈。傳授三皈是什麼意思?把佛法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可是,今天許多的三皈傳授都是形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拜了師父,三皈什麼意思不知道,這樣的三皈不但不是佛法裡面的,如果你說這個三皈是真正的三皈,這是魔王外道的三皈,不是佛法的,為什麼?佛法皈依的是覺,你這是迷。皈依佛了,什麼叫皈依佛?不曉得。皈依我們後面這個佛像,那就迷惑顛倒了。它無知,它懂什麼?你依靠它,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怎能依靠它!這靠不住。可見得第一個皈依就錯了,所以要懂得皈依的意義。「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錯誤的地方回過頭來,依靠正覺,這是皈依的本意,也就是儒家講的改過自新。我們知道自己的過失,趕快回頭,改正過來,這叫皈依。三寶,諸位要知道,是自性三寶,不是外面的,外面的那是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佛法是內學,向自性當中去求,所以三寶是自性三寶,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 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裡面講三皈依,大概他恐怕後人對三皈發生誤會,所以他就不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為這個講法是完全用印度梵文。「皈依」兩個字是中國的意思,「佛」是梵文,「法」是中國字,「僧」是梵文,這是梵華混雜的,往往叫我們搞不清楚。他老人家把意思翻譯過來,「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們心裡很清楚、很明白,不會把意思搞錯。後面他老人家又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是皈依佛法僧的本意。所以皈依不是皈依一個人,你要是皈依一個人,那就完全搞錯了。現在很多皈依都不如法,所以佛教被人家誤會是一個宗教,而且誤會是迷信,這是非常的冤枉,佛教裡面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 【覺而不迷(佛),正而不邪(法),淨而不染(僧)。】 修學的三條綱領,第一是「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做「皈依佛」。第二是「正而不邪」,我們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想法、看法,這叫「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淨而不染」。從一切染污,佛法特別著重在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從這個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清淨,就是清淨心。所以佛法修的是什麼?覺性、正知正見、清淨心,我們修的是這個東西。大家明白了,你們學佛修什麼?修行修什麼?我們修的是覺正淨,一句話就答覆了。你用什麼方法修?我用念佛,這個可以,我用參禅、我用持咒,方法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無邊的法門,不管哪一宗,顯教、密教,給諸位說,統統修的是覺正淨,所以法門平等,殊途同歸。如果他修的不是覺正淨,那就不是佛法,就不是佛的教學。佛的教學,決定是修覺正淨!覺正淨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這叫做三皈依,諸位一定要清楚,不要搞錯了。 【顯密諸宗,皆其修行之方便(手段)。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法門平等,無二無別。】 顯教、密教,各宗各派,無量法門,統統修的是這三個綱領。所以學佛人總要知道,我求的是什麼,我修的是什麼。再跟諸位說,為什麼佛教有顯教、密教這麼多宗派?實際上這是佛接引眾生的方便。一切眾生的根機不相同,佛絕對不勉強你一定要修哪個法門。好像這個大講堂的門很多,你從外面進來,從哪一個門便利,近,你從這個門進來就好了,不必繞圈子一定要走哪個門。哪個門距離你接近,你修學方便,你從這個門進來就好了。這個門就很多,沒有一定的,進來統統一樣!這是講的無量的法門。但是諸位要曉得,無量法門走到最後,好像今天這麼多同修,你們從各個地方到這個講堂來,你們走的路線不一樣,從東南西北而來,你們使用的交通工具也不相同,可是你走到這個講堂外面,那外面有幾個門,你一定要從這個門進來。這就好像八萬四千法門,最後到目的地只有三個門,這三個門就是覺、正、淨。這三個門從任何一個門進來都一樣,都可以,不一定是三個門都修。實在講,一個門成就,那兩個也都成就了,一而三,三而一。 我們以宗派來說,譬如禅宗走「覺」門,禅宗不立文字,它用參究的方法、觀心的方法、參話頭的方法達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覺而不迷了。這個人覺,他的知見當然就正,當然心就清淨。六祖雖然不認識字,他覺而不迷,所有這些經典,你要不懂,你念給他聽,他會講給你聽,換句話說,他教也通了,教通了是正知正見,一通一切都通達了。宗門走覺的路。教下走的路是走「正」,正而不邪。除禅宗以外,統統是教下,為什麼?它要依靠經典,用經典的方法來修正我們的知見,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我們的見解、思想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佛經是個標准,為什麼?佛菩薩的思想、見解。我們的思想、見解與經上講的相同,我們的知見是正確的。如果我們的想法、做法、看法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我們錯了,要趕快修正過來。所以經典是幫助我們修正思想、見解的標准,而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佛菩薩決定不要聽,不要說佛菩薩不聽,我都不喜歡聽。要曉得念經是為自己念的,就是修正自己的見解、思想。每天拿這個標准來對一對,看自己有沒有進步,念經的用意在此地。教下從這個門入。 淨土宗跟密宗比較特別,它從「淨」門入,它修清淨心,它依不依教?也依教,但是不重視教,重視什麼?重視清淨心。淨土修的是「一心不亂」,密宗講的是「三密相應」,這兩個宗都特別著重在清淨心,從淨門入。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兩宗比較起來,淨土宗穩當,密宗裡面魔障很多,一不小心就走錯路,那個事情很麻煩。淨土宗不容易走錯路,所以這個法門是最穩當、最快速、最方便、最為殊勝。因此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這個法門難信,一切諸佛都說是難信之法!實在講,它確實是第一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的。諸位如果把《大藏經》看過半部以上,你才能明了,沒有這個底子就很難了。佛法所修的,說出來了,「覺正淨」。 在此地也可以說把三皈傳授給諸位了,你就曉得什麼叫三皈。所以不可以迷信,三皈依決定不是皈依某一個法師,皈依某一個法師的觀念是錯誤的。總而言之,大家記住一句話,佛教裡面沒有迷信,你的路就不會走錯。我今天進來,沒有想到講堂裡面供養這樣一尊莊嚴的佛像,我看到這個佛像就又想到一個很迷信的事情:開光。佛像不開光就不靈,要請一個法師來給它開個光它就靈了,這是錯誤的觀念,是迷信。開光的意義本來非常好,現在大家迷惑了,搞錯了,開光是佛教本來有的,你們自己搞錯了,誤會了。開光是什麼意思?一尊新的佛像塑造成功,塑成了,啟用典禮的時候要把佛像供養的意義跟大家說明白,是藉這個佛像開我們自性光明,不是我們替它開光。我們有什麼能力替佛開光?是藉佛像開我們自性光明,諸位要記住。所以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像,要講釋迦牟尼佛的歷史,講釋迦牟尼佛的修行,講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功德,使我們明了,對他尊敬,效法他老人家,見賢思齊,他成佛,我也一樣跟他成佛,開我們的光明。見到觀音菩薩,就說明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我們應當效法他,我們要做觀世音。看到他,想到我們自己,我要跟他一樣,我要學他。所以見到地藏菩薩,要學他的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看到普賢菩薩,要學他把整個佛法能夠在生活上統統做到。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全是開我們自性的光明,是這個意義,現在好多人都搞錯了。 【佛法德用】 這就是作用。我們依照覺正淨的方法修,修了有什麼好處?「德用」就是好處、利益。你依照這個方法修,一定有德有用,這個「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換句話說,你有耕耘一定有收獲,「德」就是收獲。你得到什麼?「大覺」。智慧開了、覺悟了,你得到大覺。大覺起作用就是自性裡的慈悲往外流露,這不是學來的,這大慈大悲。 【大悲,利樂有情。】 你對於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會利益他們,我們今天講造福社會、造福人群,一定是這樣的。 【大慈,教化眾生。】 就是中國古德所說「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你領導大眾、教化大眾、作育大眾,你就會把這個使命肩負起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但自己做到了,還要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的德用,真正的作用。從這個地方看,你才曉得佛法的確沒有迷信。末後我們簡單做一個小結論: 【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經權互用、利物濟生。一切妄情迷執,非達佛旨者也。】 因為不拘形式,所以才有無量法門,才有八萬四千法門,並沒有一定的形式。佛在《金剛經》上說過,佛無有定法可說,所以不拘形式的。學佛的人,確實非常活潑、非常自在。我看到有很多人學佛學得很呆板,學得很呆,幾乎就變成佛呆子了。學佛要是那麼痛苦,我學它干什麼?學佛愈學愈自在、愈學愈快樂、愈學愈活潑,這是佛法。一定要明理,一定要開智慧,不可以再迷下去了,迷不是佛法。『經權互用,利物濟生』。「經」是講正面的,「權」是可以用反面的。譬如父母老師教育子弟,平常對他很愛護,做錯事情也可以板著面孔,狠狠的把他教訓一頓,那個教訓就是「權」,平常正當教學這是「經」。這要互相用的,不互相用,小孩教不出來,該打的時候要打,該罵的時候要罵,該慈愛的時候要慈愛,要互相運用,運用得很恰當,這小孩才能成人。不是一昧的慈悲,也不是一昧的教訓,都不可以的,一定要適合時機,這樣才真正對眾生有利益,真正幫助他。『一切妄情迷執,非達佛旨者也。』妄想、執著、迷惑顛倒,這絕對不是佛法。到這個地方,這是很簡略的把佛法大意給諸位說出來,希望諸位能把佛法認識清楚。我們因為時間的關系不能細說,如果細說這一段,至少也得六個小時才能把它講清楚一點。請看第二段: 【二、認識此經】 我們今天講淨土宗《阿彌陀經》,對於這部經要有個認識。第一小段是經題,這部經本來的經題是: 【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可是我們現在用的經題不是這個,這是翻譯的人搞的,釋迦牟尼佛定的經題是這個,鸠摩羅什大師翻譯,他把這個題目換掉了,為什麼換?後面會說到。我們先從本題上看,這個重要,釋迦牟尼佛所命名的。 【稱贊】 這裡頭有能贊跟所贊,什麼人稱贊?他稱贊的是什麼?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能稱贊的是:一切諸佛】 這四個字要重視,不能輕易看過,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贊,這個我們得重視了。能夠值得一切諸佛稱贊的法門一定是非常有價值的法門,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法門,否則不可能一切諸佛都稱贊。你們看看,其他的一切經上有沒有說一切諸佛稱贊?連《華嚴經》上都沒有。諸位如果在這四個字上真正體會,你就曉得這部經是一切經裡面的第一經,為什麼?一切諸佛稱贊。《華嚴》、《法華》都沒有說一切諸佛稱贊。這四個字決定不能輕易的看過,你才識貨。這麼多經典裡面選出第一經,我不識貨,但是我看一切諸佛贊歎它,這一定是價值最高的,選擇這個沒錯。 【所贊的是: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稱贊什麼?稱贊不可思議的功德。什麼是不可思議的功?什麼是不可思議的德?「功」是修行的功夫。 【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德:帶業往生,頓超圓證。】 得的是這個,也就是不退轉,成佛道。他這個德是帶業往生、不退成佛,所以十方一切諸佛都贊歎。你從這個經題就能夠認識這部經的價值,這部經在一切經裡面的地位與重要性,我們天天念這部經都沒有注意到,疏忽了。 【一切諸佛所護念】 這經上講的,「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護:化他(弘護如來慧命)】 【念:自行(圓證無上菩提)】 這樣說,一切諸佛都念這部經?給諸位說,一點都沒錯,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經》,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名號。你要不相信,你看看《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心裡頭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容光煥發,阿難看到之後都嚇一跳。阿難說,「我跟釋迦牟尼佛當侍者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今天的精神、光彩這麼好,這一定有特殊的原因」,什麼原因?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念阿彌陀佛。所以你要會念佛,愈念精神愈好,愈念相貌愈莊嚴,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相隨心轉。心是阿彌陀佛,相也就變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相在一切佛當中,相好光明是第一,所以佛也要念佛,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 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常念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這個事實尤其在《華嚴》上得到證明,《華嚴經》上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菩薩,包括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除圓教之外,藏、通、別佛都在十地菩薩之下,還不到十地菩薩。登地之後修什麼法門?給諸位說,就修念佛法門,為什麼?因為地上菩薩智慧大,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全盤了解,所以專修了。我們現在不了解、不相信、不肯接受,你慢慢修,修別的法門,修到初地菩薩,然後你就老老實實乖乖念阿彌陀佛了。可是你要曉得,這個帳要好好算一算,我們現在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我們的同修不相信,他修別的法門,修三個阿僧只劫修到初地,這時候念佛再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在西方極樂世界老早就成佛了,見了面,「老兄,你怎麼這個時候才來?你來得太晚了」。他要繞很大的圈子,花上三大阿僧只劫。我們一生就成就了,他要花三個阿僧只劫,到後來還要到我這兒來,他的地位當然比我差多了,這個帳要會算。所以這的確是難信之法。 下面是講現在的經題,這部經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他定的經題是: 【佛說阿彌陀經】 他就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做為經題,這個定法也很有道理。 【深契本經宗旨】 因為這部經裡面修行的方法就是教你執持名號,所以他老人家干脆就用名號作經題,這個用意非常好,為什麼?看到經題,你不知不覺就念了一聲阿彌陀佛,不論有心無心,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跟西方極樂世界就結了緣,種子就種下去了,這是羅什大師的特別悲心。現在這個經題,簡單跟諸位介紹: 【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廣則指一切諸佛。】 「佛說」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這部經。「廣則指一切諸佛」,前面說一切諸佛贊歎,所以一切諸佛講經說法沒有不說《彌陀經》的,你就曉得《彌陀經》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一部經。其他一切經典絕對不是諸佛共同弘揚的。佛要為了一切眾生的根機,適合根機他才講這個經,不適合不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講的經,在別的世界上也許完全用不著,他方世界講的經典跟我們這個世界的經典決定不相同。但是有一本經相同,《阿彌陀經》,決定相同,因為這一本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弘揚、共同宣說的,這部經決定是無二無別。所以沒有一尊佛不講《阿彌陀經》,你才曉得「阿彌陀第一」不是假話,是真的,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阿彌陀佛。 【說,暢悅所懷也;眾生成佛機熟,為說此法,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 「說」,這個字的意義就更深。『說』,是暢悅所懷,這是我們在一般注解上都看到這一句。究竟怎麼暢悅法?在《彌陀經》上這個「說」字有特別的意義,跟其他經上佛說的那個意思不相同,這個意思是蕅益大師跟我們講的,『眾生成佛機熟,為說此法,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這個解釋不得了,所有一切經上沒有這個講法,這是什麼?你們大家成佛的機會到了,佛把成佛的法門教給你,你這一生就作佛了。你們想想,查遍《大藏經》沒這個說法,唯獨這部經,這部經就是教人一生成佛。你說:「我有資格嗎?」沒有一個人沒有資格,只要你相信。你不相信就沒有資格,如果相信了,你決定一生成佛。佛度眾生就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你今天要成佛了,不但釋迦牟尼佛歡喜,阿彌陀佛歡喜,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歡喜。這就是一切佛都恭喜你,你快要成佛了,這是你遇到這個法門。換句話說,其他一切法門雖然好,不能保證你一生成佛。一切經裡告訴你,成佛要三個阿僧只劫,沒有講一生。這部經是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叫特別法門。 【阿彌陀,此雲無量,彼土導師德號,表此法實無量覺也。】 阿彌陀是梵語音譯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是覺的意思。「阿彌陀佛」,完全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覺。所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的智慧德能就跟阿彌陀佛一樣,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這樁事情,諸位一定要讀大經,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大經說得詳細,這部經的經文少,說得簡略。你看大經,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才能真正體會到,所以這部經引導我們入大經。 【經,契經,又具「貫攝常法」諸多妙義。】 「經」這個字的解釋,我把它省略,這是講經都常說的。 第二小段講「內容」,分為性質、宗旨、德用、教相,簡單的跟諸位介紹。先講「性質」,性質就是五重玄義裡面的「辨體」。辨體不好懂,換個性質比較好懂。這部經究竟是什麼性質?也就是佛說這部經是憑什麼說的?依據什麼說的?簡單講就是理論的根據,就在這一段裡面。 【性質:圓融三谛法性實相(論據所依)。】 這八個字不好懂,這是天台家的專門術語,因為蕅益大師最初學佛是學天台,因此他注解的這些經論可以說都是用天台教觀來注解的。 【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如來現量所出)。】 『實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都是告訴我們真相的,是依據宇宙人生真相而說的。「如來現量所出」,就是佛親眼所見的,不是理想、推想、猜測,完全是自己見到的真實境界。 【實相者,平等一相也。】 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的心不平等。法界是平等的,我們的心要是平等,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在自己面前。平等心就是一心,本經所求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平等心,二心就不平等。如何能修到一心不亂?底下舉幾個例子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妙法蓮華經,以實相為體。大佛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為體。名異義同。】 這都是古德所判的,所用的名詞不一樣,實際上是一樁事情,名異義同,都是「實相」。究竟實相是什麼?既然名詞說出來了,也不得不說說,說了聽不懂沒有關系,以後慢慢再研究。這樁事情決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古德告訴我們: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不執空。】 雖然『了不可得』,它有,它確實存在,所以你不能說它是空。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不執有。】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實相變現出來的,它能變現萬物,雖然變現,你不能說這個東西就是有,你要說就是有,那就錯了,所以你不能執著有。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這個事情很難懂,也很難講,我們必須要用比喻來說。佛經上用比喻說法的例子太多了。我們人都會作夢,只要你會作夢,你就要曉得我們是凡夫,為什麼?佛菩薩不作夢,阿羅漢也不作夢。你要說你修行有什麼成就了,你還會作夢,那成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夢中的境界,是不是覓之了不可得?夢中確實有境界存在,你不能說它是有,也不能說它是無。你說它無,它有夢境,現象真的存在;你說它有,覓之了不可得。非空非有,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今天眼前這個境界相,是我們眾生迷!真相是什麼?我們眼前的境界也是非空非有。你說是有,這個境界相也是覓之了不可得;你說它沒有,森羅萬象擺在我們面前,諸位深深去體會。 現代的科學家很聰明,他們已經證實沒有物質存在,我們今天認為有物質,科學家說一切人認為有物質存在是一個錯覺,錯覺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迷,迷就是錯覺。佛法講迷情、妄執,科學家講錯覺,意思是相同的。科學家現在認為這個境界是什麼東西?是波動,光波,波動產生的現象,這個現象不是實在的,這是近代科學家發現的。所以他們看到佛經上,《心經》講的幾句話,那些外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為什麼在幾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知道這個現象?《心經》上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質,可見得科學家到現在才知道一點點的影像,而佛法把這個事實真相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所以決定不能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錯誤的。 【實相略說。】 我們把一切事物歸納為二大類,一個是理論,一個是事相,理與事。 【理實真相,唯心所顯。】 【事實真相,唯識所變。】 這個意思都是出在《華嚴經》上,《華嚴經》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真的;識所變的是十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是假相,這是把理事的真相都給我們說出來了。天台家講「百界千如」,智者大師注《法華經》就是這樣說法。「百界千如」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森羅萬象,森羅萬象是自性變現的,就好像我們作夢,夢中所有一切境界全是自心變的。 【能顯,心之本體。能變,心之德用。】 「能顯」,這是『心之本體』,心能現;『能變』是心的作用,有體當然就有作用,有體、有相、有作用。能現、能變是屬於無相的;「無相」,不能說它是空,不能說它無,它有,因為它能變。所現所變的,這就有相了。所以無相、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能顯能變」是因,「所顯所變」是緣,眼前森羅萬象是結果,因、緣、果。 【一真法界,覺了不二。】 『不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二,是一不是二。徹底覺悟,你見到的法界是一真;如果迷了,就在一真裡面又變現出十法界,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法界,那是迷情變現出來的。不管怎麼變,離不了一真。一是真,十就不是真的,沒有說十真法界、百真法界、千真法界,只有一才是真實的。一真是我們所證,用什麼方法證得一真?用一心。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華嚴教義。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說「佛在心中」。佛在哪裡?佛在自己心中,自己心現的,自己心變的。「上帝在心中,天堂在心中,地獄在心中,我、人、諸法亦在心中」,沒有一法不在心中;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華嚴》有一句總結,「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簡單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說的是境界。 【蕅益大師雲: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體』就是實相、真相。『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是我們的身體,『法』是法身,『報』是報身,『自』是我們自己,『他』是別人,全是我們自心所變的。『能生』是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發心是「能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所生』。『能贊』是諸佛,『所贊』是西方淨土。『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總離不了實相,統統是實相所現所變,沒有離開實相。 【《淨土生無生論》雲: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即法界。】 這一句要注意,我們現在修淨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能念的心就是法界全體。 【達此者,由持名念佛,而悟入實相也。】 這就是為什麼你念佛能夠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到實相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我們用什麼方法?用一心。念佛功夫有三等,最初的功夫是「功夫成片」,所謂成片,我這句佛號能把妄想、煩惱伏住,這是你念佛有功夫了。你心裡有妄念、有妄想、有煩惱的時候,一句阿彌陀佛念了,那個妄想、煩惱、雜念都沒有,這是你的功夫達到初步,這叫成片。再深一點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你煩惱真的斷了,決定不會再有煩惱生起來,貪瞋癡慢永遠斷掉。功夫再深一點到第三層,那就是見性了,「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見到實相,也就是我們講的證得。然後才曉得,佛在經典裡面講的句句都是實話,沒有一句是妄語,為什麼?這個境界我親自證得了,證明了,這叫諸法實相。念佛這個方法說來是容易,那是比起其他法門容易,實際上也不簡單,你得要會念。念到法喜充滿,把煩惱、憂慮、妄想統統念掉,這才叫功夫,這樣才能往生,就是你有能力把煩惱伏住、控制住,這決定往生。這一段是講佛說這部經的理論依據。 【宗旨:以信願行三要為修法。】 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這部經的方法。我們前面講「覺正淨」,那是整個佛法修行的總綱領。此地講的宗旨是本經的,這部經的修行方法是『信願行』。 在此地也跟諸位說說淨土法門。淨土經典原來只有三經,專講西方淨土的,第一部經是《無量壽經》,第二部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觀無量壽佛經》,這叫「淨土三經」。除這三種專講淨土之外,附帶講淨土的經大概有幾百種之多,那就太多了。附帶講的這麼多經典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非常重要。所以淨土什麼時候提倡的?可以說是華嚴會上提倡的。什麼人提倡的?普賢菩薩提倡的。普賢菩薩勸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非常的殊勝莊嚴。所以我們講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應該是普賢菩薩才對。清朝魏源居士把《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老法師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稱為「淨土五經」。我們現在讀的是淨土五經,五經是這麼來的。印光老法師把這一篇東西加進去,加得非常的精彩,為什麼?《大勢至圓通章》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就是淨土宗的心經。這個加上去很有道理,所以近代流通的都是淨土五經。 我們最近編輯《淨土五經讀本》,這個《讀本》把五經搜集得非常圓滿。像《無量壽經》一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諸位通常只能看到一種、兩種,九種都看到的很少,你不容易搜集,我們現在找齊全了,印在一起,你統統可以看到。《彌陀經》有三種本子,除羅什大師譯本之外,還有玄奘大師的譯本,還有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像這些非常難得的本子,我們統統搜集起來,諸位全部都看過,你才知道淨土宗的大意,才對於淨土有認識,了解它。《無量壽經》可以說是淨土宗概論,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這個世界怎麼來的,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西方世界的概況、西方世界修行的方法,以及因因果果,講這些,講得非常詳細。《彌陀經》是講信願行,完全是勸信,勸我們發願、勸我們修行。《觀無量壽佛經》是講淨土宗所依據的理論、方法,以及四土九品的因果,《觀經》講得詳細。至少要三經合起來看,才能對淨土宗真正有所了解,我們對於這個法門的信心才能建立,這一句佛號念得才會相應,才有力量。 【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信』也不是很簡單的,蕅益大師給我們提了六個綱領。第一個,「信自」,信自己。這是跟宗教不相同的,宗教,第一個你要信神,你不信神就沒法子;佛教不是。佛教裡頭,我信佛、信菩薩沒用處。佛教第一個是什麼?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能成佛,所以第一個是建立這個信心。然後再「信他」,「他」就是佛,相信佛,相信他可以幫助我,幫助我成佛,幫助我明心見性。頭一個要相信自已,你自己沒有自信心,佛菩薩對你一籌莫展,沒法子幫助你,必須你自己有堅定的信心,他才能幫得上忙,這一點諸位一定要知道。其次是「信因」、「信果」。知道修什麼樣的因,後來必定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此地的因果不是普通因果,跟《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深信因果」是一個意思,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這個。相信這個因果,了不起,許多菩薩都不相信,菩薩要是相信,他都修這個法門了,那他早就成佛,何必要三大阿僧只劫!要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就是對於這個因果他不相信、他不知道,他沒有這個緣分聽到這麼完備的經典。我們這一代眾生的福報實在非常大,一接觸佛法就能接觸到佛法第一經,就能相信這個因果,你這一生當然圓滿成佛。「信事、信理」,有理必定有事,有事一定有理。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講信,最低限度要懂得這六條,這才算信心具足,不是泛泛而論的。 【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願』,要發願。一定要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否則的話,你不願意離開此地,怎能去得了!所以你一定要願意。好像現在有許多人移民到外國,移民到外國至少要願意離開台灣,要願意到那邊去,你說「我不願意離開台灣,我想移民到美國去」,你去得成嗎?去不成。一定要願意離開此地到達極樂世界,要發這個願。再告訴諸位,你要不去就吃虧大了,為什麼?你要不去,免不了六道輪回。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你天天都可以回來看看。到那個地方神通廣大,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想到哪裡就到哪裡,自由自在,你才曉得那個世界之美好、殊勝。 【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行』就是我們要真做,怎麼做法?『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簡單講,老實念佛,老老實實,要認真的來念佛。所以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沒有不往生的,沒有不成就的,所有一切法門沒有這麼方便。這三個條件人人可以做得到,問題就看你肯不肯做。 【蓮池大師雲: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著事而念能相繼』,就是念佛不間斷。『不虛入品之功』,換句話說,決定能往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如果你執著這個理論,不肯認真的去念佛,往生都靠不住,一定要認真努力的把佛號念好。 【德用:此經以往生為功,以不退為德。】 這是講功德。什麼叫做「功」?什麼叫做「德」?功德要認識清楚,絕對不是說在佛門捐幾個錢就是功德,那沒用的,你把整個家產捐出來也沒有功德,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功是要有功夫,往生是功,不退成佛是德。 【極樂有四土,各論九品,故說帶業亦得,消業亦得。帶業說,旨在令人發心求生,人人有分。消業說,旨在令人精進修學,增上品位。】 前幾年,有人說「不可以帶業往生」,把念佛人搞得人心惶惶。我到美國一下飛機,周宣德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他就提出這個問題,「我念佛念這麼多年,現在聽說不能帶業往生,那我不就完了?」他來請教我。我就安慰他老人家,也是講的老實話,我說:如果不能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剩下一個阿彌陀佛孤孤單單的,那有什麼意思!他就聽呆了,他說:怎麼了?我說: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是不是業?他想想,沒錯!「等覺菩薩都還帶業,不帶業的只有佛一個人,哪有不帶業往生的道理!」他才笑起來了,心才放下了。沒有不帶業的,只是帶的多少,上品上生帶得少,下品下生帶得多。三輩九品就是你帶的多少,要是都不帶業,還去干什麼?不要去了,成佛了還去干什麼?但是有人主張要消業,我們也不反對他,何必跟人家結冤仇?所以我就跟他解釋,消業說得也很好,為什麼?希望你多消一點,少帶一點,你品位高一點,這個用意也不錯。 【帶業生同居淨土,證位不退,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處。】 西方淨土之殊勝我們沒法子想像,真正不可思議,諸位要了解,一定要深入大經,就是淨土五經。 【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以橫生上三土,一生補處,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 這是真的,一點都沒錯,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所以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贊歎。 【教相:大乘圓頓三根普被。】 大師判這個教是圓,不但是圓,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超出《華嚴》、《法華》之上,諸位若念《無量壽經》就知道。 【大乘菩薩藏攝,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末後這一句非常重要,我們生在末法,業障深重,如果沒有這個法門,我們決定不能成就。你要想在一生成就,一切經典裡面無量無邊法門,唯獨這一法穩穩當當叫你一生成佛。 【方便門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法門,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至』是講到了極處,直截了當到了極處,圓滿頓超到了極處。所以《彌陀經》在一切經中又稱為第一經,就是這個道理。末後這是蕅益大師的話: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心要,菩薩萬行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華嚴》、《法華》是經中之王,《彌陀經》是《華嚴》、《法華》的精髓,換句話說,《華嚴》、《法華》都比不上這個經典。有智慧的人要多想想、多體會。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二章(1989)
下一篇:純祥法師:《阿彌陀經》的信心成就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