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觀音,又稱觀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俗稱觀音菩薩、觀音娘娘。《法華經》曰:“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
觀音菩薩又是西方三聖之一,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脅侍,接引十方世界眾生往生彼國。
釋迦牟尼佛曾多次演說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因緣。最直接的是佛在《地藏經》中這樣告訴觀世音菩薩:你與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緣,所有的天龍、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難眾生,若能聞你名號,或見你形像,或敬仰贊歎你,這些眾生必生於無上道,且必獲不轉退心,常生人道或天界,享受安樂,等到因緣成熟時,會遇佛授記,他日必將成佛的。(具體見《地藏菩薩本願經》)
《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詳說觀音菩薩於娑婆世界利益眾生之事,謂受苦眾生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令得解脫,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現佛身、比丘身、優婆塞身等攝化眾生。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體現。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入人心。觀世音菩薩象征泛在的真理,無形而無所不在,有“人類的仁慈保護者”之稱。 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征,這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跡;在智、悲、行、願之中,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觀音菩薩在現實娑婆世界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渡人舟”的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永遠的信仰和求助的希冀。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是佛教界的重大紀念日,此日應多念佛、念觀音、誦經、持咒、放生,回向法界一切眾生猶為殊勝,具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