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什麼是真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是關於心的宗教,《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家亦雲:“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禅宗亦講“明心見性。”識就是“心”,心就是“識”,一切人的識共有八個,號稱“八識心王”。

  八識心王及其體性如下:

  (1)眼識:能見;(2)耳識:能聞;(3)鼻識:能嗅;(4)舌識:能嘗;

  (5)身識:能觸;(6)第六識意識:能詳細分別善惡、美丑、冷熱、利弊等相對的境界;

  (7)第七識末那識: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具有見聞覺知的作用,但不作主,處處作主的是末那識,但末那識的分別能力極差,一般要借助意識具體分析後再來決定如何行動。這前七識——能見聞覺知處處作主的心就是凡夫眾生所謂的“我”(也就是我見)。

  (8)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真如、法身、如來藏、無住心、異熟識、無垢識、本來面目等等。

  第八識是一切法的根本:第八識阿賴耶識不生不滅,藉緣能生起一切法——吾人之五蘊身心(前七識)及外界的山河草木皆是自識所變所顯。

  第八識阿賴耶識是輪回的主體(而非靈魂,靈魂是外道的說法),它能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能持一切善惡業的種子往來三世;它能執持色身,當人死後,它才離開身體,又藉父母的緣制造來世的色身繼續去作業受報。

  《入楞伽經》卷2說:“大慧,若阿梨耶識滅者,此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大方等如來藏經》卷1中亦如是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阿賴耶識)常住不變。”

  故第八識不生不滅,非斷非常,具有中道體性:

  第八識本體永不轉變改易——集諸佛之力也不能毀壞一個螞蟻的第八識,於本體不變易中,其體內有諸善惡業有漏無漏法種的染淨種子流注不斷,不停的生滅增減變易,非無變易。

  第八識阿賴耶識,不生不滅。如果已經斷盡一念無明,成為阿羅漢、辟支佛,或者成為八地以上的菩薩,那他的阿賴耶識就改名為異熟識。但這個異熟識仍然還含藏著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也還含藏著所知障的微細隨眠;如果能夠再把這兩種隨眠都斷盡了,就再一次改名,叫作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真如的心體。但是這個佛地真如的無垢識,其實仍然是原來的阿賴耶識心體,仍然具有原來阿賴耶識的真如性;只是因為經由開悟、修行,使得心體中所含藏的兩種障的種子、隨眠都究竟清淨了,所以將阿賴耶識改名為異熟識,再改名為無垢識,雖然有三個名稱,其實還是原來的阿賴耶識心體,只是因為種子清淨了,所以改名而已;所以,阿賴耶、異熟,以及佛地的無垢識,其實都是同一個心。

  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名六轉識,若再加上第七識末那識,則合名七轉識。

  七轉識,都是從第八識阿賴耶識生出來的。故《成唯識論》卷四雲:“阿賴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第八識)及意(末那識),余轉識(六轉識)得生。”前六識之出生,乃因眼根、色塵、觸等三種法為緣,末那識於中起作意,欲了別塵境,便警覺如來藏現起意識及眼識,為彼了別色塵境及色中諸法;耳鼻舌身識莫不如是。故知根塵觸及末那識欲了別五塵之作意,乃是受想行識現起之緣;有根身之色身亦因此而生長增廣,眼等六識因此而出生。

  第七識末那識(意根)依一念無明三界煩惱為緣,也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生出的。無明之產生,是眾生因為不明白法界實相之雙具空性有性,及不知不解五蘊內容及其空相所致;無明乃依第八識中有漏法種而生。末那識復依一念無明三界煩惱為緣,由阿賴耶生。

  具有見聞覺知作用的六轉識--眼、耳、鼻、舌、身、意識,處處作主的末那識,都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生出的,是所生法,而且念念在變異、生滅,故是妄心。這七轉識的心就是凡夫俗眾生所謂的“我”--假我。

  一切法(包括前七識)皆依賴因緣存在,一切法由第八識藉緣生出,但阿賴耶識本身卻是不依賴任何因緣存在的,且永遠的不生不滅,所以說第八識是第一義谛--故第八識心才是真心。

  由上文可知:見聞覺知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的作用。所謂的第八識真心離見聞覺知,是說第八識真心,沒有見聞覺知等這些妄心的作用,雖然第八識沒有見聞覺知的作用,但它也不是石頭,既然是心,當然有心的作用--它能了眾生心行。

  1,由佛經證明真心離見聞覺知,但是又有“知”的一面!

  《維摩诘所說經》雲:

  “法(第八識真心)離見聞覺知。”“不觀是菩提。”“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深密解脫經》雲:

  “第一義谛(如來藏)離諸覺觀,無覺觀者是名心性。”

  《佛說解節經》 解節經過覺觀境品第二佛雲:

  “如是,法上!如是實相過覺觀境,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何以故?我說真實但是聖人自所證見;若是凡夫覺觀境界,自他可證;法上!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於一切覺觀境界;復次法上!我說真實,非相行處;一切覺觀,緣相行處;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覺觀境;復次,法上!我說真實不可言說,一切覺觀但由言說,故知實相過覺觀境。復次,法上!我說真實絕於四事,謂見聞覺知;一切覺觀,緣四事起。復次,法上!,我說真相離諸斗诤,一切覺觀----斗诤境界;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覺觀境。”

  《入楞伽經》總品第十八之一雲:

  “真如離心法,遠離於分別。”

  《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一雲:

  “雲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金剛三昧經》雲:

  “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諸可法行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本無有得不得,雲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藏品第七雲:

  "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議中乃無分別。"

  《般若經》裡面又說這個實相心叫做“無心相心”——沒有心相的心;菩薩所證得的真實心,不像眾生所知道的心;眾生所知道的心,有心相——能見聞覺知、能思想、能處處作主;菩薩所證得的心沒有眾生心的心相,從來離見聞覺知,從來不打妄想,從來不思維一切法,從來不作主,一向沒有這些心相,所以名為無心相心。

  《維摩經》雲:“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是說真心不會六入--六入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塵“相觸”,顯然,真心既然不會六入--就是離見聞覺知。《維摩诘所說經》雖雲:“法(第八識真心)離見聞覺知。”但下文又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這個第八識當然不是石頭,它能“了眾生心行”,“了眾生心行”就是它的”知“。這裡的眾生--是指前七識的妄心--眾生。是說第八識真心,能“知”前七識“想”干什麼,在知的基礎上,才能和前七識同步和合運作。但是,第八識的“知”和第六、第七識的見聞覺知、處處作主的“知”完全不同。所以說真心離見聞覺知,又說真心能了眾生心行。

  2,由無余涅槃證明真心離見聞覺知!

  簡單的說說阿羅漢的無余涅槃:

  前六識:眼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識能嗅、舌識能嘗、身識能觸、意識能知能覺。前六識能見聞覺知卻不做主,處處做主的是第七識末那識,又稱為意根。這七個識就是所謂的“我”,都是從第八識阿賴耶識生出來的。透過二乘或大乘的見道,把自我的執著消除,認同無我,到臨終時,末那識承認自我的虛假性,並心甘情願的讓自己消失,只剩下第八識獨自存在,這就是阿羅漢的無余涅槃。《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卷80中說:“問諸阿羅漢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余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答於一切相不復思維,唯正思維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余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干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所以說,阿羅漢入無余涅槃時,是“異熟識捨所依止”,由於“諸轉識(前七識)等不復得生”,僅僅剩下“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異熟識——斷盡一念無明的阿賴耶識存在,這就是無余涅槃。

  既然真心就是涅槃--阿羅漢死後,妄心消滅,只剩下真心存在。如果涅槃裡還有離見聞覺知,那就不是涅槃啦,佛說涅槃寂靜啊!

  所以說第八識真心離能所分別,具有涅槃性,阿賴耶識雖然能生萬法,但它本身卻離見聞覺知,沒有思量性,從來不分別萬法、也從不攀援萬法。(你要跳樓,它跟著你跳,你要行善,它跟著你行善。)它從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識),它完全是寂滅性,完全是無我性的--所以它才是涅槃。

  3,由真心是持身識證明真心離見聞覺知!

  第八識真心是持身識,於凡夫異生位乃至佛位,皆能執持諸法種子及有根身,使不敗壞,故又名阿陀那識。阿陀那者執持之義也。

  既然第八識真心是持身識,當你墮在地獄裡的事後,如果第八識真心有和意識心一樣的見聞覺知的話,它必然會覺得地獄的種種苦,而捨棄地獄身,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4,由禅宗公案證明真心離見聞覺知。

  且舉一段公案:

  “南泉因趙州問:“如何是道?”南泉雲:“平常心是道。”趙州又雲:“還可趣向否?”南泉雲:“擬向即乖。”趙州雲:“不擬怎知是道?”南泉雲:“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直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是非耶?”趙州言下頓悟。

  在這個公案裡面南泉說的:“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就是《維摩诘所說經》雲: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了眾生心行”的中道義。

  真心離見聞覺知,並不是說具有見聞覺知作用的妄心就不能感知它,相反,要找到真心,只有用妄心才能找到,因為真心不起念,在<六祖壇經>裡面六祖等皆主張不斷妄心而證菩提。

  這是因為:

  吾人之活動都是由八識同步和合運作,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行相微細,難以了知。從狹義的唯識來說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中,只有意識有證自證分,能返觀自己,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所以在睡著無夢時,意識斷滅以後,盡管第八識、末那識仍然在不停地運作時,但它們因為沒有證自證分,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來後,意識重新現行,認才又自覺自己的存在。否則,如果沒有末那識、第八識在眠熟中繼續運作,一旦睡著了,將會永遠醒不過來了。所以必須借假修真,通過意識心才能找到第八識心。但古今許多假善知識都想通過修行,強制意識心不攀緣、不分別萬法,以為不分別就是“道”,想要把只要現起就在分別的意識心變成離見聞覺知不分別的第八識真心,這是方向上的錯誤。

 

上一篇:略論“無常”
下一篇:煮雲法師:念佛八法和三種念佛不相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