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白話節選
經文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譯文 佛說:富樓那!如你所說,清淨本來,為什麽會出生山河大地?你難道不曾聽如來常說,性覺即妙而明,本覺即明而妙嗎?富樓那說:是的,世尊!我常聽見佛宣講這個道理。佛說:你說覺明,到底是性本來是明,稱它為覺呢?還是覺本來不明,我們要明它,稱為明覺呢?富樓那說:若覺是這樣的不明,要說它是覺的話,那就完全無所明了。解性覺即是本覺,妙明即是即寂而照,明妙即是即照而寂。寂照在本覺體上具備了互融的作用。
經文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譯文 佛說:若是無所明,那明覺就不存在。有所明則不存在覺的作用,無所明則明又不存在。無明即是癡暗,癡暗當然不是湛然明覺的本性。
經文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譯文 性覺必然是明的,自已不知,起一念妄心欲明覺體。解眾生因為一念妄動,本明的覺體便被渾濁所遮掩。自此以下,在馬鳴菩薩所著的大乘起信論上闡述得最為詳細。起信論上說: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就是三種細微現象。屬於根本無明,其實三種現象幾乎同時發生,因為很細微,所以根據發生的次第分為三:第一是動相,就是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本來光明的性體被搖動而渾濁。第二是轉相,本來無分別的自性因妄動而妄分為能所兩部分,能的部分在唯識論上稱為見分,所的部分稱為相分。相分和見分都是依靠自證分而起,自證分即是本來無分別的如來藏心。有了主觀的能知能覺以後,和它相對而生的所知所覺就成為客觀存在而產生。這就是第三現相。這三種相都是從根本無明因迷妄不覺而產生,自此以後更由枝末無明繼續迷妄而產生六種粗相,稱為六粗。後文當續談。
經文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譯文 覺體並不是你妄心所能明的,因為你妄想覺體,覺體成了所明的對象,於是在妄想中又產生妄能。這樣一來,在本來無同異的覺體上,就分成了能所兩方面。於是能就成了主觀的自我,所成了客觀存在,客觀存在中,又產生了種種不同的現象和這些現象相對,從而產生了共同無異的虛空,在這個有和空相對之中,又產生了無同無異的眾生。解眾生與虛空和世界各異,故稱為無同。眾生的性原無異,故稱為無異。
經文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譯文 就在這樣相對的境界中,互相擾亂,如目瞪睛空,因勞而發狂花,勞久而產生的塵相,自相渾濁,由此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是同,世界是異,這當中無同無異的眾生,是真正的有為法。解塵勞和煩惱有兩重意義,塵是染污,勞是擾亂,染污和擾亂成為煩惱。起信論上認為枝末無明發生為六粗。粗是對三細的細而言,這六種現象較三細為粗,故稱六粗。六粗中第一是智相,起信論上說:依於境界,起分別愛與不愛等,這就是說在妄境中產生了愛與不愛兩種分別心。第二是相續相,即是依於智相,相續不斷,產生苦和樂兩種感覺。這就是本文中所說的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第三是執取相,因為心生染著,生執取之想。第囪為計名字相,困為妄執分別,假名言相。執著轉深,這就是本文所說的由是引起塵勞煩惱。第五為業相,身口已起行為稱為業,身口未起行為稱為惑。意中只能稱為惑,惑為見惑〈注一〉,思惑〈注二〉;一定要身口有行為才能算是業,有了業就有業力,業力為因,業力所產生的果為業果,有了因就必然有果。這就是第六業系苦相,因為身口這一切業,業因一成,果報隨至,從此不得自由。業力一起成有相處即為世界,靜而無相處與世界相對而成虛空,在有同有異的盧空和世界之間,又產生了無同無異的眾生。虛空和世界雖屬有為,然所依無眾生,仍屬無為。產生了眾生之後,眾生為業力所系,染淨勝劣,不得自由,各各受報,故為真有為法。此即業系苦相。注一見惑為邪見妄見邊見等所生之惑,又稱理惑。注二思惑為由貪嗔癡慢等所生之惑,又稱事惑。
經文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譯文 覺明空昧〈注〉,相對而有動搖,由此產生風輪,執持世界。因空而產生動搖,堅執欲明之心凝固而成有礙之相,金寶就從明覺堅凝之中成為金輸保持國土。因而成為地大。堅依於覺而成寶,動搖之性而成風,風金相摩擦而成火大,故有火光變化而生。寶體因明極而生冷,火光遇冷而上蒸,周此而產生水輪含十方界。注性覺本來是明,而妄想堅執欲明,於是本來之明晦昧不顯。晦昧與虛空相對面成動搖,是故產生風輪。解這一段經文詳述世界成因,和近代天文學家所說星體成因基本相同,天文學家認為星體最初為星雲旋轉於太空中,這就是風輪旋轉而生地大,後來星雲逐漸凝成星體,這就是最初的恆星。此時星晨的溫度極高,而旋轉不已,這就是風金相摩而成火光。恆星逐漸冷卻凝固而成為現在的世界。再繼續看下文。
經文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譯文 火性上騰,水勢下降,兩種性質交錯發明而產生地大。濕就成為大海,干就成為洲潬〈注〉。因為這個緣故,大海當中,火光常起,洲潬之中;江河常常流注。水勢弱於火,就結為高山。所以山石,相擊則發火,融化就成水。土勢弱於水,就抽為草木。所以林木還火就成為土,因絞就成為水。注浮土可棲名為洲。聚沙可住名為潬。解這段經文繼上文而談世界的成因。水火兩種性質,交互發明而生地大,現在也承認,星球逐漸冷卻而成地殼表面。水性和火性本來是一樣,今天也知道水是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結成的。氫本來可燃,氧是助燃的。當然完全同於火性,山石擊則成焰,古人是知道的。融則成水,今天的地質學家,研究地殼裡面的溶崖,才知道此事,古人卻不知道。其實,最先成為世界的元素是氫。氫本身就具備了地水火風四種性質,氫本來是氣體,這就是風大;氫本來可燃,這就是火大。氫可以凝為液體,這就是水大,氫也可以凝為固體,這就是地大。如來說:四大之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完全可以用科學證明其真實性。
經文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譯文 都是從妄想交替而發生,遞相為種,生滅不已,就是這個緣因,世界從中,成就毀滅,相續不斷。
經文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譯文 再說,富樓那!要明白妄想發生的根元,沒有別的,就是你不明白性覺的妙明,妄想去明它,一念妄動,建立了所知的妄相。所妄既然建立了。當然,相對的能也就產生了。能受了所的局限,因此聽不能超越聲的局限。見也不能超越色的局限,其它色香味觸,六種妄能也同樣產生,從這裡就分開了見聞覺知。
經文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昙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譯文 同業相纏而受生〈注一〉,合離而成化〈注二〉見明〈注三〉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注四〉,同想成愛〈注五〉,流愛為種,納想成胎〈注六〉。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注七〉。故有因緣,生羯羅藍〈注八〉遏蒲昙〈注九〉等胎卵濕化,都是隨其所感而應之。卵唯想生〈注十〉,胎因情有〈注十一〉,濕以合感〈注十二〉,化以離應〈注十三〉。注一父母和自己三者業力相同,互相牽纏而受胎。注二不因父母,但由己業,或合潤成形而受濕生,或離此化彼而受化生。按文義此句當為合成離化比較恰當。注三中陰身(即是靈魂),在入胎之前,在無緣處唯見一片黑暗,在有緣處即發現一點明色。注四男子中陰身在入胎時,一心尋找異性,看見父親就生憎恨心。注五見著母親就作妻子想,生愛心。女子入胎時則與此相反。注六流愛心於父母,所以受生。納想心於根門,所以入胎。注七以自已的業力為因,以所投父母為緣而入胎。注八入胎一七日為羯羅藍,一名歌羅邏,一翻凝滑,亦名凝酥,義為雜穢,謂父精母血,相和名雜。自體不淨名穢。注九受胎二七日名安部昙,又名遏蒲昙,意為孢,如瘡孢之形,表裡如酥,未生肉;受胎三七日名閉屍,意為凝結,又意為軟肉。即是凝結如軟肉。四七日名健南,意為凝厚,又意為堅肉。五七日名缽羅奢意為形位,又意為肢節。諸根形已成。六七日,毛爪齒位漸生。七七日名具根位,意為諸根已具。注十卵生眾生受生時,妄見有勝妙境,心生懸想故受生。注十一胎生眾生受生時,妄見有欲樂境,心生親愛,因此感而入胎。注十二濕生眾生受生時,妄見有新境可托,急欲往附,以此感而受生。注十三化生眾生受生時,見舊境可憎,急欲厭離,以此感而受生。
經文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譯文 情想合離,四種不同的形式受生,更相變易,所有眾生,受自已各人不同的業力,或飛或沉,各往受報之處受生,以此因緣,眾生相續不斷。